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中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1)

1. 辨正吳又可溫疫論各條

詒按:吳氏所論溫疫中後治法,大概與伏溫相合。故後來張石頑、蔣問齋等治溫熱病,每每引用。惟方藥粗悍,宜於藜藿壯實之體,而不宜於膏粱虛弱之人耳。所可議者,開手即謂溫疫穢濁之邪,由口鼻吸受,藏於募原而發。將伏氣化溫之病,概行抹煞。並疑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語為不足憑。

試思募原之邪,專在氣分,即使善於傳變,亦何至有先里後表,但里不表,里而又里,如後面所稱九傳之變證哉!至所敘初起證情,以及舌苔脈象,大略是暑濕濁邪矇蔽中焦之證,與疫厲惡毒之邪,沿門闔戶,如霍亂爛喉捻頸等險惡之證,傳染不已者,亦不相同。然則又可所指之溫,既未得伏溫之真諦;所論之疫,又未得疫證之全體:似無足取矣。

然又可當明季兵荒洊至之時,確有是病,以此治病,確乎有效,乃以其所閱歷者著為此論。雖不免有粗疏之弊,亦豈容一概屏棄。況篇中所論應下失下,及下後諸變證,曲折詳盡,多闡前人未發之秘,堪為臨證圭臬者,正復不少。爰採論中,與伏溫相合者各條,附列於下,並分系於各篇之後而詳論之。

溫疫之邪,從口鼻而入,不在經絡,舍於伏膂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即內經瘧論所謂橫連募原是也。凡人本氣充滿,邪不易入,適逢虧欠,因而乘之。感之淺者,待有所觸而發;感之深者,中而即病。其始陽氣鬱伏,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既而陽氣鬱發,中外皆熱,發即昏昏不爽,壯熱自汗。此邪伏於募原,即使汗之,熱不能解。

必俟伏邪已潰,表氣漸行於內,精元自內達表,此時表裡相通,大汗淋漓,邪從外解,此名戰汗,當即脈靜身涼而愈。

詒按:從口鼻吸受者,必系暑濕穢濁之邪。其發也,心有痞悶、嘔惡、嘈攪等募原達胃之見證。治之當用芳香開泄,如藿香正氣之類。此不在經絡,本非汗能解。若暴受風寒邪在經絡者,其邪尚淺,一汗即解而不戰也。若大寒大熱,必戰而得汗乃能解熱者,其邪必深且重。迨鬱伏而發,邪正交爭則戰,正勝邪卻則汗,此即屬伏溫見證。

雖病情萬變,不可執一,伏溫之病:每有兼挾暑濕穢濁,或暴感風寒夾雜而發者:然醫者必須逐層分別,認清來源,方可施治。吳氏於入手之初,敘述病情,不能分晰清楚,混稱之曰溫疫,致後人相沿遺誤,不容不辨。

若伏邪未盡,必復發熱。其熱之久暫,視所感之輕重,要皆先寒後熱。至伏邪發出,方顯變證。

詒按,據此病機,合之下文表里九傳,則所云伏邪,必非輕淺之邪,如募原所伏之穢濁矣。

其證或從外解,或從內陷,更有表裡先後不同:有先表而後里者,有先里而後表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有里而再里,有表勝於里者,有里勝於表者,有表裡分傳者。此為九傳。

白話文:

吳又可溫疫論的論述,其後期的治療方法,大致與伏溫的治療方法相符,因此後來的張石頑、蔣問齋等人治療溫熱病時,經常引用他的方法。但他的方藥較為猛烈,適合體質強壯的人使用,而不適合體弱的人。值得商榷的是,他一開始就認為溫疫的穢濁邪氣,是從口鼻吸入,藏在募原而發病,將伏氣化溫的疾病全部忽略,並且質疑《內經》中「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說法。

試想,募原的邪氣,只存在於氣分,即使善於傳變,又怎麼會出現先裡後表,或者只有裡症沒有表症,甚至像文中提到的九種傳變證狀呢?他所描述的初期症狀,以及舌苔脈象,大致上是暑濕濁邪阻塞中焦的表現,與疫厲惡毒的邪氣,如霍亂、爛喉、捻頸等危險疾病的傳染性,並不相同。因此,吳氏所說的「溫」,並沒有真正理解伏溫的精髓;他所論述的「疫」,也沒有掌握疫病的全貌,似乎不足採信。

然而,吳又可生活在明末戰亂頻繁的時期,確實有這種疾病,並且用他的方法治療確實有效,所以他將自己治療的經驗寫成此論。雖然他的論述難免粗疏,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況且,文中關於下利、下後諸變證的論述,詳盡曲折,闡明許多前人未曾發掘的奧秘,具有很高的臨床參考價值。因此,我們選取論中與伏溫相符的部分,列於下文,並分篇詳述。

溫疫的邪氣,從口鼻進入,不在經絡,停留在伏膂(背脊)內,離體表不遠,靠近胃部,這是表裡的分界線,也就是《內經》瘧論中所說的橫連募原。一般人元氣充沛,邪氣不易入侵,只有當元氣不足時,邪氣才能乘虛而入。感染較輕者,要等到觸發因素出現才會發病;感染較重者,會立即發病。起初,陽氣鬱結閉塞,會出現凜凜惡寒,嚴重者四肢厥逆;然後陽氣鬱結發散,裡外皆熱,發熱時會昏昏沉沉,壯熱自汗。由於邪氣伏於募原,即使出汗,熱也不能退。

必須等到伏邪潰散,表氣漸漸向裡運行,精元從內達表,此時表裡相通,大汗淋漓,邪氣從外排出,這稱為「戰汗」,此時脈象平和,身體涼爽而痊癒。

從口鼻吸入的邪氣,必定是暑濕穢濁的邪氣。發病時,會有心悶、嘔吐、胃部嘈雜等募原及胃部的症狀。治療應該使用芳香開泄的藥物,例如藿香正氣散之類。這種邪氣不在經絡,汗法不能解表。如果因為暴受風寒而邪氣在經絡,邪氣較淺,一汗即可痊癒,不會出現戰汗。如果寒熱都很重,必須經過戰汗才能解熱,則邪氣必定深重。等到邪氣鬱結發作,邪正交爭則為戰,正氣勝邪氣敗則出汗,這就是伏溫的症狀。

雖然病情變化萬千,不能執著於一種模式,伏溫的疾病,常常夾雜暑濕穢濁,或者暴感風寒而發病。但醫生必須逐層分析,明確病因,才能施治。吳又可在論述初期,沒有清楚地區分病情,混稱為溫疫,導致後人沿襲錯誤,不得不加以辨正。

如果伏邪未盡,必定會再次發熱。發熱的持續時間,取決於感染的輕重,但都是先寒後熱。等到伏邪發出,才會出現各種變證。

根據此病機,結合下文表裡九傳,那麼所說的伏邪,必定不是輕淺的邪氣,例如募原中伏藏的穢濁邪氣。

症狀可能從外解,或從內陷,表裡發病的先後順序也不同:有先表後裡,有先裡後表,有只表不裡,有只裡不表,有表而再表,有裡而再裡,有表勝於裡,有裡勝於表,有表裡分傳。這九種情況就是所謂的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