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伏溫由少陰外達三陽證治

寒邪潛伏少陰,得陽氣鼓動而化熱。苟腎氣不至虛餒,則邪不能容而外達。其最順者,邪不留戀於陰,而徑出於三陽,則見三陽經證。太陽則惡寒發熱,頭項疼,腰脊強,治宜豉、芩,合陽旦湯。陽明則壯熱鼻乾,不得臥,治宜豉、芩,合葛根、知母等味。少陽則寒熱往來,口苦脅痛,治宜芩、豉,合柴胡、山梔等味。

其邪初出三陽,或兼新感,外有惡寒無汗等證,則桂、葛、柴胡,自當參用。若裡熱已甚則不宜桂枝,壯熱汗多則不宜葛根,內風易動則不宜柴胡,此則又在臨時之化裁矣。難經曰:溫邪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故其發也,本無定處,大略乘經氣之虛,或挾別邪而發。如太陽虛則發於太陽,陰氣虛則戀於陰分。

其有溫邪化熱已出三陽,而未盡之邪尚有伏於少陰而未化者(此腎氣不充,宜兼溫托);即或全數化熱,而其熱有半出於陽,半戀於陰者(此陰氣不足,不能托邪,當兼養陰);用藥總宜隨證化裁,活潑潑地,方能應手取效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伏溫病(一種潛藏在體內的寒邪轉化為熱邪的疾病)從少陰經向外發展到三陽經的治療方式。

如果寒邪潛伏在少陰經,受到體內陽氣的推動而轉化為熱邪。假設腎氣並非極度虛弱,那麼這種邪氣就無法在體內停留,而會向外發展。最順利的情況是,邪氣不會在陰經逗留,而是直接進入三陽經,此時就會出現三陽經的症狀。

在太陽經,症狀可能是畏寒發燒,頭頸部疼痛,腰部和背部僵硬,治療上可使用豉、芩,搭配陽旦湯。 在陽明經,可能出現高燒,鼻子乾燥,失眠,治療上可使用豉、芩,加上葛根、知母等草藥。 在少陽經,可能出現冷熱交錯,口苦肋痛,治療上可使用芩、豉,加上柴胡、山梔等草藥。

邪氣剛剛進入三陽經,或者同時有新的感染,如果出現畏寒無汗等症狀,使用桂枝、葛根、柴胡等草藥是適當的。但如果體內熱度已很嚴重,就不適合使用桂枝;如果高燒且大量出汗,就不適合使用葛根;如果容易產生內風,就不適合使用柴胡。這些情況需要醫生根據具體病情靈活調整。

《難經》提到,溫邪在各經絡中流動,但我們無法確定它會在哪個經絡中活動。因此,它爆發的位置沒有固定,大體上會趁經絡氣血虛弱時,或者攜帶其他邪氣一起爆發。例如,太陽經虛弱時,溫邪就會在太陽經爆發;陰氣虛弱時,溫邪就會在陰分逗留。

有些情況下,溫邪已經轉化為熱邪,進入了三陽經,但是還有一部分邪氣潛伏在少陰經,尚未完全轉化(這是腎氣不足,治療時應加入溫補的草藥)。即使所有邪氣都轉化為熱邪,但熱邪有半在陽經,半在陰經(這是陰氣不足,無法將邪氣推到陽經,治療時應加入滋陰的草藥)。總之,治療時應根據具體症狀靈活調整,纔能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