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下 (2)
卷下 (2)
1. 論溫病初發脈象舌苔本無一定
溫病之脈,前人謂右脈反大於左,此指邪熱之達於肺、胃者言也。嘗有伏溫初發,其邪熱鬱於少陰,或連及厥陰,而弦數之脈,遂見於左手關尺兩部者甚多。更有邪機深伏,郁湮不達,病象頗深,而脈象轉見細弱不鼓之象:逮托邪化熱,脈始漸見浮硬。此由腎氣先虧,不能鼓邪外達,故脈象如此,其證必非輕淺。
總之,伏溫外發,必從經氣之虛處而出,初無一定路徑,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難經云:溫邪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此語空靈活潑,最合病情。蓋其行動,初無一定之徑,外見無一定之證,故其脈亦無一定之脈。至舌苔之色,必邪在胃中蒸郁,其濁氣乃上熏而生苔。
若邪伏陰經,不涉胃腑,則雖邪熱已劇,仍不見有舌苔也。舌本為心、脾營氣所結,故營分有熱,舌底必絳;心火亢盛。舌尖必紅。然邪深伏下焦。而舌底不見紫絳者,間亦有之。迨邪熱鬱極而發,脈之細弱者,忽變而浮大弦數:舌之淡白者,倏變而灰黑干絳;則勢已燎原,不可響邇。至此而始圖挽救,恐熱邪熾盛,臟腑枯爛,雖有焦頭爛額之客,而已無及矣。
故視病者,必細察見證,再合之色脈,乃有把握。若徒執脈象、舌苔,而求病之寒熱、淺深,則誤者多矣。詒閱歷多年,確知伏溫初起,凡病邪極深者,脈與證較多不合。其故皆由邪氣深伏,不易表見於外。視病者為其所惑,必多誤治。故特表而出之,庶學者知所審擇焉。
周禹載曰:溫病熱病之脈,或見浮緊者,乃重感不正之暴寒。寒邪束於外,熱邪蘊於內,故其脈外則繃急,內則洪盛也。又或不識脈形,但見弦脈,便呼為緊,而妄治之。蓋脈之盛而有力者,每每兼弦,豈可錯認為緊,而斷以為寒乎。夫溫病熱病之脈,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於左手,誠由怫鬱在內故也。
其左手盛或浮者,必有重感風寒;否則非溫病熱病,自是非時暴寒耳。
白話文:
關於溫病初始爆發時的脈象和舌苔並無固定模式的討論:
古人說溫病的脈象,右邊的脈搏會比左邊大,這是在談論邪熱影響到肺部和胃的情況。然而,在潛伏性溫病剛開始發作時,邪熱可能積聚在少陰或延伸到厥陰,導致左手腕部和腳踝部出現快速且緊繃的脈象,這種情況很常見。更有一些情況,邪氣深藏體內,無法充分表現,病情看似嚴重,但脈象卻呈現細弱的現象;等到邪氣轉化為熱,脈象才逐漸顯示出浮動且堅硬的狀態。這是因為腎氣原本就不足,無法將邪氣推至體外,所以脈象會呈現這種情況,病情自然不會輕微。
總而言之,潛伏性溫病爆發時,會從體內氣血虛弱的地方出現,並沒有固定的路徑,這就是所謂邪氣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氣血必然虛弱。難經曾提到:溫病的邪氣行走在各個經絡中,我們無法確定是哪條經絡被侵襲。這句話非常靈活且符合實際病情。因為溫病的病程並無固定的路徑,外顯的症狀也無固定的模式,因此其脈象也無固定的形式。至於舌苔的顏色,只有當邪氣在胃中蒸騰積聚,其混濁的氣息上升薰染,才會產生舌苔。
如果邪氣隱匿在陰經,未波及到胃腑,即使邪熱已經很嚴重,也不會看到舌苔。舌頭主要由心、脾營養的氣血組成,因此營分有熱,舌底必然是紅色的;心火過旺,舌尖必然紅色。然而,邪氣深藏在下焦,但舌底卻不是紫色或紅色的情況,也是存在的。等到邪熱積聚到極點而爆發,原本細弱的脈象會突然變得浮大且快速緊繃;原本淡白色的舌苔,會瞬間變成灰色或黑色且乾燥;這時病情已經如野火燎原,無法立即控制。到了這個地步纔想要挽回,恐怕邪熱已熾烈,臟腑已經受損,就算有救火的人員,也已經來不及了。
因此,診斷病情時,必須詳細觀察症狀,再結合面色和脈象,纔能有把握。如果只是單憑脈象和舌苔來判斷病情的冷熱、輕重,那麼很容易誤診。根據我多年的經驗,確實知道潛伏性溫病初期,病情極為嚴重的,脈象和症狀常常不相符。原因都是由於邪氣深藏體內,不易在外顯現。醫生被這些表面現象迷惑,多半會誤診。因此,我特別指出這一點,希望學習醫術的人能明白選擇判斷的方式。
周禹載說:溫病或熱病的脈象,偶爾會出現浮緊的現象,這通常是再次感染了突然而來的寒邪。寒邪在體外束縛,熱邪在體內蘊藏,因此脈象在外面會緊繃,裡面則會洪大。另外,有些醫生不懂脈象,只看到弦脈,就誤以為是緊脈,隨意治療。要知道,強而有力的脈象常常伴隨著弦脈,怎能錯認為緊脈,而判斷為寒呢?溫病或熱病的脈象,大多在肌肉層次,不會太浮,且右手的脈象通常會比左手強烈,這是因為邪氣在體內鬱悶所致。
如果左手的脈象強烈或浮動,肯定是再次感染風寒;否則就不是溫病或熱病,而是非季節性的突然寒涼。
2. 伏溫從少陰初發證治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分而言之,則一言其邪之實,一言其正之虛。合而言之,則惟其冬不藏精而腎氣先虛,寒邪乃得而傷之。語勢雖若兩平,其義原歸一貫也。喻氏以冬傷於寒,與冬不藏精,又以既不藏精更傷於寒,分立三綱,各為證治。
試思如果冬不藏精,別無受寒之事,則其病為純虛,與溫病何涉。蓋喻氏只顧作文之排場,而不自覺其言之不切於病情也。原其邪之初受,蓋以腎氣先虛,故邪乃湊之而伏於少陰。逮春時陽氣內動,則寒邪化熱而出。其發也,有因陽氣內動而發者,亦有時邪外感引動而發者。
凡陽氣內動,寒邪化熱而發之證,外雖微有形寒,而裡熱熾甚,不惡風寒,骨節煩疼:渴熱少汗(初起少汗至陽明即多汗矣)。用藥宜助陰氣,以托邪外達,勿任留戀。其為時邪引動而發者:須辨其所挾何邪,或風溫,或暴寒,或暑熱。當於前法中,參入疏解新邪之意(詳外挾新邪條內)。
再看其兼挾之邪,輕重如何。輕者可以兼治。重者即當在初起時,著意先撤新邪;俟新邪既解,再治伏邪,方不礙手。此須權其輕重緩急,以定其治法,不可豫設成見也。寒邪潛伏少陰,寒必傷陽;腎陽既弱,則不能蒸化而鼓動之。每見有溫邪初發,而腎陽先餒,因之邪機冰伏,欲達不達,展轉之間,邪即內陷,不可挽救,此最難著手之危證(另詳邪郁少陰條內)。
其或邪已化熱,則邪熱燎原,最易灼傷陰液,陰液一傷,變證蜂起,故治伏溫病,當步步顧其陰液。當初起時,其外達之路,或由三陽,或由肺胃,尚未有定程,其邪仍在少陰界內。
前人治溫病之法:如千金用陽旦湯,則偏於太陽:陸九芝用葛根芩連湯,則偏於陽明;張石頑用小柴胡湯,則偏於少陽;至喻嘉言之麻附細辛,則過於猛悍矣,葉香岩之辛涼清解,則失之膚淺矣。愚意不若用黃芩湯加豆豉、元參,為至當不易之法。蓋黃芩湯為清泄裡熱之專劑。
加以豆豉為黑豆所造,本入腎經;又蒸罨而成,與伏邪之蒸鬱而發相同;且性味和平,無逼汗耗陰之弊:故豆豉為宣發少陰伏邪的對之藥。再加元參以補腎陰。一面泄熱,一面透邪,凡溫邪初起,邪熱未離少陰者,其治法不外是矣。至兼挾別項外感,或兼內傷,或邪雖未脫少陰,而已兼有三陽見證者,均宜臨證參酌施治,固非可刻舟以求劍矣。
白話文:
經典上說,冬天如果受到寒冷的侵襲,春天必定會發作溫病。又說,冬天如果不能好好地養精蓄銳,春天也必定會發作溫病。如果我們分別來看這兩句話,一個是講述了外在的致病因素,另一個則是描述了身體內部的虛弱狀態。然而,如果我們將這兩句話結合起來看,那麼就說明,因為冬天不能好好地養精蓄銳,導致腎臟功能虛弱,因此才會讓寒冷得以入侵身體。雖然這種表述看起來是在平衡地看待兩個方面,但實際上它們的含義是一脈相承的。喻氏把「冬天受寒」、「冬天未能養精蓄銳」以及「既未能養精蓄銳,又被寒氣所傷」這三個情況分開,並各自制定治療原則。
然而,如果一個人冬天未能養精蓄銳,但沒有遭受寒氣,那他所患的是純粹的虛症,跟溫病又有什麼關係呢?喻氏似乎只關心他的文章是否寫得漂亮,卻忽略了他所說的是否符合病情。最初接觸到邪氣,是因為腎氣已經虛弱,所以邪氣得以潛伏在少陰經。等到春天,體內的陽氣開始活躍,就會使潛伏的寒邪轉化為熱邪,從而發作。發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體內陽氣活躍導致寒邪轉化為熱邪,也可能是由於外部的新邪氣所引發。
對於因為體內陽氣活躍,使寒邪轉化為熱邪而發作的情況,雖然外表可能呈現出輕微的畏寒,但體內的熱度非常高,不會感到寒冷,而且骨頭和關節會感到疼痛,口渴但出汗不多(初期出汗少,到了陽明經階段就會多汗)。治療時應增強體內的陰氣,幫助邪氣排出體外,不要讓邪氣滯留在體內。如果是因為新邪氣引發的發作,則需要判斷新邪氣的性質,可能是風溫、暴寒或暑熱。在治療時,除了上述方法,還需加入疏解新邪氣的手段(詳情請參考「外挾新邪條」)。
此外,還需評估新邪氣的嚴重程度。如果程度較輕,可以同時治療。如果程度較重,則應在疾病初期集中精力先去除新邪氣;待新邪氣消除後,再處理潛伏的邪氣,這樣才能避免治療上的困難。這需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治療方法,不能事先設定固定的觀念。潛伏在少陰經的寒邪,必定會損傷陽氣;一旦腎陽虛弱,就無法蒸發和激發體內的陽氣。常見的是,在溫邪剛發作時,腎陽已經衰弱,因此邪氣潛伏在體內,想要排除卻無法順利進行。在這個過程中,邪氣可能深入體內,無法挽回,這是極為危險的病症(詳細內容請參考「邪鬱少陰條」)。
如果邪氣已經轉化為熱邪,那麼邪熱就像燎原之火,最容易燒傷體內的陰液,一旦陰液受傷,各種併發症就會接踵而至。因此,治療潛伏的溫病時,必須時刻關注體內的陰液。在疾病初期,邪氣通過三陽經或肺胃經排出體外,但並沒有固定的路徑,邪氣仍然停留在少陰經的範圍內。
古人治療溫病的方法,例如《千金方》中的陽旦湯,偏向於治療太陽經;陸九芝的葛根芩連湯,偏向於治療陽明經;張石頑的小柴胡湯,偏向於治療少陽經;至於喻嘉言的麻附細辛湯,則過於猛烈;葉香巖的辛涼清解法,又顯得有些淺薄。我認為,使用黃芩湯加豆豉和元參,是最恰當且穩定的治療方法。因為黃芩湯是專門用於清除體內熱邪的方劑。
加上豆豉,是由黑豆製成,本就入腎經;經過蒸煮而成,與潛伏邪氣的蒸發和發作相似;而且性味溫和,沒有強迫出汗和消耗陰液的副作用。因此,豆豉是宣發少陰經潛伏邪氣的最佳選擇。再加上元參來補充腎陰。一方面清熱,另一方面排出邪氣,對於溫邪剛發作,邪熱尚未離開少陰經的患者,其治療方法大致如此。至於如果併有其他外感,或是內傷,或是邪氣雖未完全脫離少陰經,但已有三陽經證狀,都應根據具體病情靈活調整治療方案,當然不能死板地套用固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