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卷下

2. 論溫病與傷寒病情不同治法各異

冬月傷寒,邪由皮毛而入,從表入里,初見三陽經證,如太陽病,則頭項強痛而惡寒之類。三陽不解,漸次傳入三陰。其中有留於三陽,而不入三陰者:有結於胃腑,而不涉他經者;亦有不必假道三陽,而直中三陰者。凡此傷寒之症,初起悉系寒邪見象。迨發作之後,漸次化熱內傳,始有熱象。

故初起治法,必以通陽祛寒為主。及化熱之後,始有泄熱之法。此傷寒病之大較也。若夫溫病,乃冬時寒邪,伏於少陰。迨春夏陽氣內動,伏邪化而為熱,由少陰而外出。如邪出太陽,亦見太陽經證,其頭項強痛等象,亦與傷寒同。但傷寒里無鬱熱,故惡寒不渴,溲清無內熱。

溫邪則標見於外,而熱鬱於內,雖外有表證,而裡熱先盛;口渴溲黃、尺膚熱、骨節疼,種種內熱之象,皆非傷寒所有。其見陽明、少陽,見證亦然。初起治法,即以清泄裡熱,導邪外達為主。與傷寒用藥,一溫一涼,卻為對待。蓋感寒隨時即發,則為傷寒,其病由表而漸傳入里,寒邪郁久,化熱而發,則為溫病,其病由里而鬱蒸外達。傷寒初起,決無裡熱見證:溫邪初起,無不見裡熱之證。

此傷寒、溫病分證用藥之大關鍵。臨證時能從此推想,自然頭頭是道矣。

白話文:

【討論溫病與傷寒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各自不同】

在冬季因受寒而得的感冒,病毒是由皮膚進入身體,再由表層深入到內部,初期會出現三陽經的病症,比如太陽病,就會有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怕冷等症狀。如果三陽經的病症沒有得到緩解,病毒會逐步傳到三陰經。然而,有些病毒可能只停留在三陽經,不會進入三陰經;有的可能直接影響胃腸,不影響其他經脈;還有的可能直接進入三陰經。所有這些感冒症狀,初期都是因為寒冷的病毒入侵造成的。等到病情發作後,病毒逐漸轉化為熱性病毒,開始有熱性的症狀。

因此,在初期治療上,必須以促進身體陽氣,驅除寒氣為主。等到病毒轉化為熱性後,才會有清熱的方法。這是感冒的基本治療原則。至於溫病,是在冬天被寒氣侵襲,病毒潛藏在少陰經。等到春夏兩季,身體的陽氣活動,潛藏的病毒轉化為熱性病毒,從少陰經散發出來。如果病毒到達太陽經,也會出現太陽經的病症,比如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和感冒的症狀相似。但是感冒的內臟沒有熱氣聚集,所以會怕冷,不口渴,小便清澈,沒有內熱。

溫病病毒雖然在外表有病症,但是熱氣已經在內部聚集,雖然外表有病症,但是內部的熱氣已經很旺盛;口渴,小便黃,腳腕熱,骨頭關節疼,這些內部熱氣的症狀,都不是感冒會有的。如果病毒到達陽明經或少陽經,病症也是這樣。初期治療上,要以清除內部熱氣,引導病毒從外部排出為主。和治療感冒的藥物相比,一個是溫性,一個是涼性,正好相反。因為感染寒氣,隨時就發作,就是感冒,這種病從表層開始,逐漸深入到內部,寒氣聚集久了,轉化為熱氣發作,就是溫病,這種病從內部開始,熱氣向外蒸發。感冒初期,絕對不會有內部熱氣的病症:溫病初期,一定會有內部熱氣的病症。

這就是感冒和溫病的區別,以及治療方法不同的關鍵。在診斷的時候,如果能從這裡思考,就能清楚地瞭解病情了。

3. 論伏氣發溫與暴感風溫病原不同治法各異

冬時伏邪,鬱伏至春夏,陽氣內動,化熱外達,此伏氣所發之溫病也。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難經云傷寒有五,有溫病,有熱病。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凡此皆指伏邪所發之溫病言也。

另有一種風溫之邪,當春夏間感受溫風,邪鬱於肺,咳嗽發熱,甚則發為痧疹。內經所謂風淫於內治以辛涼,葉氏溫熱論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者,皆指此一種暴感風溫而言也。伏氣由內而發,治之者以清泄裡熱為主;其見證至繁且雜,須兼視六經形證,乃可隨機立法。暴感風溫,其邪專在於肺,以辛涼清散為主;熱重者,兼用甘寒清化。

其病與伏溫病之表裡出入,路徑各殊;其治法之輕重深淺,亦屬迥異。近人專宗葉氏,將伏氣發溫之病,置而不講。每遇溫邪,無論暴感伏氣,概用葉氏辛涼輕淺之法,銀翹、桑菊,隨手立方;醫家病家,取其簡便,無不樂從。設有以伏氣之說進者,彼且視為異說,茫然不知伏氣為何病。

嗟乎!伏溫是外感中常有之病,南方尤多,非怪證也。其病載在內經、難經、傷寒論諸書,非異說也。臨證者,竟至茫然莫辨,門徑全無,醫事尚堪問哉!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兩種溫病的不同病因及治療方法,一種是由冬季潛伏的邪氣在春夏之交因體內陽氣興動而引發的溫病,另一種是在春夏期間因感受溫風導致的風溫病。

冬季潛伏的邪氣在春夏之交,因體內陽氣興動而轉化為熱氣,從內部往外發散,這種情況下引發的溫病,古籍《內經》中有提到,冬天如果受了寒氣,春天就可能生溫病。又提到,如果因寒氣而生病,轉為溫病的,夏至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後發病的稱為暑病。《難經》中提到的傷寒有五種,其中就有溫病和熱病。《傷寒論》中也提到,太陽病,如果發熱口渴,但不畏寒,那就是溫病。這些都是描述由冬季潛伏的邪氣所引發的溫病。

另一種風溫病,是在春夏期間,受到溫暖的風影響,邪氣鬱積在肺部,導致咳嗽和發熱,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痧疹。《內經》中提到,如果風邪過盛,應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而葉天士的《溫熱論》中提到,溫邪上攻,首當其衝的是肺部,這都是在描述這種因突然感受到風溫所導致的疾病。對待由內而發的潛伏邪氣,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清熱解毒,但因為病症複雜多變,必須結合六經的表現來制定治療方案。而對於因風溫引起的疾病,主要的治療方式是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清除肺部的邪氣,如果熱氣過重,還需輔以甘寒的藥物來清熱化痰。

兩種疾病的來源和發展路徑不同,因此其治療方法的深度和力度也大相逕庭。近代人大多隻遵循葉天士的方法,忽略了由冬季潛伏邪氣引發的溫病。在遇到溫病時,無論是因風溫還是潛伏邪氣引起的,都一律採用葉天士的辛涼淺層治療法,隨手開出銀翹散或桑菊飲等方子,醫生和患者都因為其簡單易行而樂於接受。如果有醫生提出潛伏邪氣的理論,他們往往會認為這是異端,完全不瞭解潛伏邪氣到底是什麼病。

唉!由潛伏邪氣引起的溫病,在外感疾病中很常見,尤其在南方更是多見,並不是什麼罕見的疾病。這種病在《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籍中都有記載,並非異端之說。然而,臨牀醫生竟然完全無法分辨,對此一無所知,這對於醫學來說,真是讓人堪憂啊!

4. 論伏邪外發須辨六經形證

傷寒緒論曰:初發病時,頭項痛,腰脊強,惡寒,足太陽也;發熱面赤、惡風,手太陽也:目疼、鼻乾、不得臥,足陽明也:蒸熱而渴,手陽明也;胸脅滿痛、口苦,足少陽也:耳聾,及病寒熱往來,手少陽也;腹滿、自利而吐,足太陰也;口乾、津不到咽,手太陰也;脈沉細、口燥渴,足少陰也;舌乾、不得臥,手太陰也;耳聾、囊縮、不知人事,足厥陰也;煩滿、厥逆,手厥陰也。

醫略曰:太陽之脈上連風府,循腰脊,故頭項痛,腰脊強;陽明之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少陽之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凡外感病,無論暴感伏氣,或由外而入內,則由三陽而傳入三陰:或由內而達外,則由三陰而外出三陽。六經各有見證,即各有界限可憑。治病者指其見證,即可知其病之淺深。問其前見何證,今見何證,即可知病之傳變。傷寒如此,溫病何獨不熱。素問熱病論、仲景傷寒論均以此立法,聖人復起,莫此易也。

近賢葉氏,始有傷寒分六經,溫病分三焦之論,謂出河間。其實溫熱病之法,至河間始詳;至溫病分三焦之論,河間並無此說,其書具在,可覆按也。厥後吳鞠通著溫病條辨,遂專主三焦,廢六經而不論。殊不知人身經絡,有內外淺深之別,而不欲使上下之截然不通也。其上焦篇提綱云:凡溫病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

試觀溫邪初發者,其果悉見上焦肺經之見證乎,即或見上焦之證,其果中下焦能絲毫無病乎?鞠通苟虛心診視,應亦自知其說之不可通矣。況傷寒溫熱,為病不同,而六經之見證則同;用藥不同,而六經之立法則同。治溫病者,烏可舍六經而不講者哉。

附錄醫悟

表證,:

發熱、惡寒,身痛,四肢拘急、喘。

太陽經證,:

頭痛、項脊強、脈浮、脈伏。

陽明經證,:

目痛、鼻乾、唇焦、漱水不欲咽、尺寸俱長。

少陽經證,:

耳聾、胸滿、脅痛、目眩、口苦、苔滑、脈弦。

半表裡證,:

嘔吐、寒熱往來、頭汗、盜汗。

太陰經證,:

腹微滿、脈沉實、自利。

少陰經證,:

口燥咽乾而渴、咽痛、下利清水、目不明。

厥陰經證,:

少腹滿、囊縮、舌卷、厥逆、消渴。

太陽腑證,:

口渴、溺赤。

陽明腑證,:

潮熱、譫語、狂亂、不得眠、自汗、手足汗、便閉。

白話文:

在討論潛藏於體內後突然爆發的疾病需區分六經的特徵和證狀,這是在《傷寒緒論》中所提到的。當疾病剛開始,如果出現頭部和頸部疼痛,腰部僵硬,感覺寒冷,這可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問題;若臉紅、發燒且怕風,則可能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問題;如果眼睛疼痛,鼻子乾燥,不能安睡,可能是足陽明胃經的問題;如果感到灼熱並且口渴,可能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問題;胸部脅骨疼痛、口苦,可能是足少陽膽經的問題;耳朵聽力下降,或有寒熱交替的情況,可能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問題;腹部脹滿,拉肚子且噁心,可能是足太陰脾經的問題;口乾,唾液分泌不足,可能是手太陰肺經的問題;脈搏細弱,口乾且渴,可能是足少陰腎經的問題;舌頭乾燥,無法安睡,可能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問題;聽力下降,生殖器官縮小,意識不清,可能是足厥陰肝經的問題;心煩、手腳冰冷,可能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問題。

醫學簡略中提到,太陽脈連接風府穴,沿腰脊下行,所以會有頭痛和腰脊僵硬的症狀;陽明脈夾住鼻子,連接到眼睛,所以會有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安睡的症狀;少陽脈沿脅骨,連接到耳朵,所以會有胸脅疼痛和聽力下降的症狀;太陰脈遍佈胃部,連接到咽喉,所以會有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少陰脈貫穿腎臟,連接到肺部,連接到舌根,所以會有口乾舌燥且口渴的症狀;厥陰脈沿生殖器,連接到肝臟,所以會有心煩和生殖器官縮小的症狀。

所有外感疾病,無論是突然感染或是由體外進入體內,通常會從三陽經傳到三陰經;或是由體內達到體外,從三陰經傳到三陽經。六經各有不同的特徵和證狀,這就提供了診斷的依據。醫生根據這些特徵,可以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詢問患者之前和現在的症狀,可以瞭解病情的變化。對於傷寒和溫病,這個原則都是適用的。《素問熱病論》和《仲景傷寒論》都是根據這個原則建立理論,即使聖人復活,也難以更改這個道理。

近代的葉天士,首次提出傷寒分六經,溫病分三焦的理論,認為這種說法源自於河間。實際上,溫熱病的治療方法,直到河間才詳細描述;但溫病分三焦的理論,河間並未提及,他的書籍至今仍存在,可以查閱。之後,吳鞠通寫了《溫病條辨》,專注於三焦理論,忽略了六經理論。然而,人體的經絡有內外和深淺之分,並不是完全隔絕的。他在上焦篇中提出的溫病開端在手太陰肺經。

但是,如果觀察溫病初發時,是否所有的症狀都出現在上焦肺經?即使有些症狀出現在上焦,中焦和下焦真的就一點病都沒有嗎?如果鞠通用心診斷,他應該會發現自己的理論並不能完全解釋病情。況且,傷寒和溫熱病雖然不同,但六經的症狀是相同的;使用的藥物可能不同,但六經的立法原則是相同的。治療溫病的人,怎能忽略六經理論呢?

附錄:醫學感悟

表證:發燒、怕冷、身體疼痛、四肢緊張、呼吸困難。

太陽經證:頭痛、頸部和脊椎僵硬、脈搏浮動、脈搏隱藏。

陽明經證: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嘴脣乾裂、漱口但不想吞下、尺脈和寸脈都比正常長。

少陽經證:聽力下降、胸部滿悶、脅骨疼痛、視力模糊、口苦、舌苔滑、脈搏弦。

半表半裡證:嘔吐、寒熱交錯、頭部出汗、盜汗。

太陰經證:腹部輕微脹滿、脈搏沉實、自行排泄。

少陰經證:口乾舌燥且口渴、咽喉痛、拉肚子且排出清澈液體、視力下降。

厥陰經證:下腹部脹滿、生殖器官縮小、舌頭捲曲、手腳冰冷、極度口渴。

太陽腑證:口渴、尿色深紅。

陽明腑證:潮熱、胡言亂語、精神混亂、失眠、自汗、手腳出汗、便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