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下 (7)

1. 伏溫兼挾氣鬱痰飲食積瘀血以及胎產經帶諸宿病

伏溫而兼挾外感者,則以新邪而引動伏氣為病。若伏溫而兼內傷者,則因內傷而留滯伏溫,不得爽達。治之不得其法,每有因此淹纏,致成壞證者。即如平時有氣鬱之病,則肝木不暢,絡氣鬱滯,溫邪竄入肝絡,即有胸板脅刺、咳逆等證。邪郁不達,久而化火,即蒙冒厥陰而有昏痙之變。

平日有痰飲內停者,抑遏溫邪,不得疏越,郁之即久,外冒之痰濁,尚未蒸開,而內藏之津液,早已乾涸。一旦熱勢猝發,如烈火燎原不可措手者,亦往往有之。中宮先有食滯,或因病而積,為熱邪所燔,阻結於胃,劫爍胃津,此可攻之證也。須得大便通行,積去而熱邪乃隨之而解也。

白話文:

如果原本就有一些潛藏的熱邪,又同時感染了外邪,就會因為外邪引動了內在的熱邪而發病。如果原本就有一些內傷,也會因為內傷導致熱邪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很容易造成病情纏綿不愈,甚至演變成嚴重的病症。比如說,如果平時就存在氣鬱的毛病,肝氣不暢,經絡氣血阻塞,外邪侵入肝經,就會出現胸部刺痛、咳嗽逆氣等症狀。如果邪氣鬱結不散,久而久之就會化為熱邪,影響到厥陰經,導致昏迷痙攣。

如果平時就有痰飲停滯體內,就會阻礙外邪的疏散,久而久之,原本應該排出的痰濁還沒有蒸散,體內的津液卻已經乾涸了。一旦熱邪突然發作,就像烈火燎原一樣難以控制,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如果胃部本來就有食積,或者因為生病而留下了積食,被熱邪所燃燒,阻滯在胃部,消耗胃液,這就需要治療。必須讓大便暢通,積食排出,熱邪才能隨之消散。

平時有瘀血在絡,或因病而有蓄血,溫熱之邪與之糾結,熱附血而愈覺纏綿,血得熱而愈形膠固。或早涼暮熱,或外涼內熱,或神呆不語,或妄見如狂,種種奇險之證,皆瘀熱所為。治之者,必須導去瘀血,俾熱邪隨瘀而下,庶幾病勢可轉危為安也。有胎前犯溫病者,熱邪燔灼,易於傷胎。

治之者,除藍布冷泥護胎外,治法亦別無善法。只要眼明手快,認清病機,迎頭清泄,勿令邪熱留滯傷胎,便為得法。古法每於當用方中,加入四物,名曰護胎。如當用者,尚無大害;若不當用而用之,則滋膩滯邪,非徒無益,而反害之矣。產後血舍空虛,百脈俱弛,當此而溫病猝發,最易陷入血絡,急則為痙狂等險候,緩則留戀血室,燔灼營陰,延為陰損之候。治之者,須處處迴護陰血,一面撤邪,一面養血,勿令熱邪深陷,乃為得手。

白話文:

平常身體可能因為瘀血阻塞經絡,或因疾病而積聚血液,熱邪纏繞在瘀血上,熱氣依附在血液上,讓病情更加糾纏難解,血液受到熱氣影響變得更加凝固。患者可能出現早涼暮熱、外涼內熱、神志呆滯不語、胡言亂語等奇特危險的症狀,都是瘀熱造成的。治療時必須引導排除瘀血,讓熱邪隨著瘀血排出,如此才能將危險的病情轉變為安全。懷孕期間若感染溫病,熱邪會灼傷胎兒,更容易造成流產。治療時除了用藍布冷泥保護胎兒,別無他法。只要醫生眼明手快,辨別出病情的關鍵,及時清熱解毒,不要讓熱邪停留在體內傷害胎兒,就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古法中常在需要用藥的方劑裡加入四物湯,稱為護胎。如果確實需要使用四物湯,並無大礙;但如果不需要使用卻使用,反而會滋膩滯留邪氣,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加重病情。產後女性血氣虛弱,百脈鬆弛,此時若突然感染溫病,很容易入侵血液,嚴重時會出現痙攣、狂躁等危急症狀,輕微時則會停留在血室,灼傷陰血,延誤病情,造成陰虛損傷。治療時必須處處保護陰血,一方面驅除邪氣,一方面滋養血液,不要讓熱邪深入,才能取得治療的成功。

至兼挾經帶為病,亦與胎產相似,不外虛則邪陷、實則瘀阻兩層。治之者,處處就此兩層著想,自然得法矣。

白話文:

當病情涉及到女性生理週期和生殖系統時,症狀可能類似於懷孕或生產,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身體虛弱導致疾病深陷;二是血液循環受阻造成淤血。治療的方法就是從這兩個方面出發去思考,自然而然就能找到有效的療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