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上 (15)
卷上 (15)
1. 附註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張路玉曰:滑,陽脈也,故其厥為陽厥。裡熱郁熾,所以其外反惡寒厥逆,往往有唇面爪甲俱青者,故宜白虎以清裡而除熱也。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張兼善曰:白虎治煩渴燥熱之重劑,表證未罷者,不宜早用。此條背微惡寒,後條時時惡風,皆表證也;特因其煩熱已甚,非白虎不能退,故用之。
沈堯封曰:背惡寒是陽虛證,但此乃營衛氣血之陰陽,非腎命水火之陰陽。此條燥渴心煩,暍熱內熾,是白虎證;惟暍熱傷耗胃氣,致背微惡寒,故加人參補其衛。至若少陰病,口中和而背惡寒者;則衛陽與腎陽俱虛,故人參與附子同用,而兩補之也。
吳鶴皋曰:背微惡寒者,其惡寒不甚也;既見燥渴;則白虎加人參,用無疑義。若惡寒而不燥渴者,則不可用也。按合下條參之,必有汗乃可用也。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沈堯封曰:此承上節,言煩渴、背惡寒,固當用白虎加參矣;但亦有暍而外,復傷風寒,亦能令惡寒發熱脈浮。更當於有汗無汗上,辨表證之解不解,以定此方之可用否也。
傷寒病,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張路玉曰:此條表證,比前較重,何以亦用白虎加參耶?蓋惟熱結在裡,所以表熱不除:邪火內伏,所以惡風大渴,舌燥而煩,飲水不止;如此安得不以生津解熱為急也。
沈亮辰曰:舌燥且干,謂視之無液也。然則溫病之視審舌苔,以察津液,仲師已逗其倪矣。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皇甫士安曰,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故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故脈虛。王夢隱按:所云身寒者,雖發熱而仍惡寒,不似暑熱病之喜涼惡熱也。
朱奉議曰:夏月發熱惡寒,頭痛,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其脈微弱者,中暑也。
王夢隱按:此注之熱病,乃夏至後所發之伏邪,內經亦謂之暑病。中暑者,夏月外感之熱病,亦曰中暍。病有內外之殊,脈有洪微之別。是微弱本暍脈,惟身重為濕候。後條雖亦身重,而口開齒燥,熱熾已極,似當急與甘寒救液矣。
張路玉曰:此條是因熱傷冷之病,乃中暍之變證也。喻氏謂無形之熱傷肺,則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救之;有形之濕傷肺,則用瓜蒂湯救之;各有所主也。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白話文:
附註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脈搏滑利且厥冷的人,是因為體內有熱,應該服用白虎湯。滑脈是陽氣的表現,所以厥冷是陽氣厥逆,體內熱邪鬱積熾盛,因此體表反而惡寒厥逆,常常嘴唇、臉色、指甲都發青,所以應該用白虎湯來清裡除熱。
傷寒沒有明顯高熱,但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背部微微惡寒,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是治療煩渴燥熱的重劑,如果表證沒有消除,不應該過早使用。這條記載中提到背部微微惡寒,後面的條文提到時時惡風,都是表證;只是因為煩熱已經很嚴重,只有白虎湯才能退熱,所以才使用它。
背部惡寒是陽虛的表現,但這是營衛氣血的陰陽失衡,不是腎臟的水火陰陽失衡。這條記載中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內熱熾盛,是白虎湯的適用症;只是因為燥熱傷耗了胃氣,導致背部微微惡寒,所以加人參來補益衛氣。至於少陰病,口中濕潤而背部惡寒,則說明衛陽和腎陽都虛弱,所以要同時使用人參和附子來雙向補益。
背部微微惡寒,惡寒不嚴重;既然出現口乾舌燥,那麼服用白虎加人參湯,毫無疑問。如果惡寒但不口乾舌燥,就不能服用。參考下文,必須出汗才能服用。
脈搏浮大,發熱無汗,表證未解,不能服用白虎湯;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則服用白虎加人參湯。這承接上文,說明煩渴、背部惡寒,當然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但是也可能同時感受了暑邪和風寒,也能導致惡寒發熱脈搏浮大。更應該根據有無汗、表證是否已解來判斷是否可以使用這個方劑。
傷寒病,如果吐瀉後七八天症狀沒有好轉,熱邪結聚在內,表裡都熱,時時惡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大量的水,應該服用白虎加人參湯。這條記載的表證比前面更重,為什麼也用白虎加人參湯呢?因為熱邪結聚在裡,所以表熱不能消除:邪火內伏,所以惡風、口渴、舌燥煩躁,不停地喝水;這樣的情況下,不應該趕緊用生津解熱的藥物嗎?
舌頭乾燥,是指看起來沒有津液。這樣看來,溫病診斷時觀察舌苔來判斷津液的多少,仲景先生已經有所啟示。
太陽中暑,身體發熱疼痛加重,脈搏微弱,這是夏季飲用冷水,寒邪侵犯肌膚所致,應該服用一物瓜蒂湯。經書上說,脈搏洪盛而身體寒冷,是因傷寒;脈搏虛弱而身體發熱,是因傷暑。寒邪傷及形體而不傷及氣,所以脈搏洪盛;熱邪傷及氣而不傷及形體,所以脈搏虛弱。所謂身體寒冷,雖然發熱但是仍然惡寒,不像暑熱病一樣喜歡涼爽而厭惡熱。
夏季發熱惡寒、頭痛,身體和四肢關節疼痛加重,脈搏洪盛,是熱病。夏季自汗惡寒、身體發熱口渴,脈搏微弱,是中暑。這條註釋中的熱病,是夏至後伏藏的邪氣發作,內經也稱之為暑病。中暑是夏季外感熱邪的疾病,也稱為中暍。疾病有內外之分,脈象有洪微之別。脈搏微弱是中暍的脈象,只有身體沉重是濕邪的表現。後一條記載雖然也身體沉重,但是口張齒燥,熱邪已經非常熾盛,好像應該趕緊用甘寒藥物來救治津液。
這條記載是因為熱邪傷及寒邪的疾病,是中暍的變證。喻氏認為無形的熱邪傷及肺,則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救治;有形的濕邪傷及肺,則用瓜蒂湯來救治;各有其主治。
太陽中暑,發熱惡寒,身體沉重而疼痛,脈搏弦細虛弱遲緩。小便後,身體毛髮聳立,手腳冰冷,稍微活動,身體就發熱,嘴巴張開,前牙乾燥。如果發汗,則惡寒加重;如果用溫針灸,則發熱加重;如果多次瀉下,則小便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