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上 (16)
卷上 (16)
1. 附註仲景暴感暑熱證治各條
成聊攝曰:病有在表者,有在裡者,此則表裡俱病者也。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者,表中暍也。脈弦細芤遲者,中暑脈象虛也。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者,太陽經氣不足也。小有勞,身即熱者,謂勞動其陽,而暍即發也。口開,前板齒燥者,里有熱也。內經云:因於暑汗,煩則喘喝。
口開,謂喘喝也。喘喝不止,故前板齒燥。若發汗以去表邪,則陽氣外虛,故惡寒甚。若以溫針助陽,則火熱內攻,故發熱甚。若下之以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燥,故淋甚。
王夢隱按:即前齒燥一端,已為熱熾津枯之候。雖身重惡寒,豈可再投清暑益氣、五苓、藿香正氣等辛溫燥烈以重劫其陰乎。東垣虛谷之言,誤人不少。
又按:觀汗火下三禁,則雖未立方,而甘涼撤熱存津之當用,已不言而喻矣。趙氏、方氏擬用白虎加人參法,殆從三陽合病比例而出,似亦近理。
沈堯封曰:此條言精氣素虧而中暍者。
白話文:
總之,這種疾病既有表證,也有裡證,是表裡俱病。發熱惡寒,身體沉重疼痛,是中暑的表證。脈象弦細、浮弱而遲,是中暑脈象虛弱的表現。小便頻數,汗毛豎立,手腳冰冷,說明太陽經氣不足。稍微勞動,身體就發熱,是因為勞動耗損陽氣,導致中暑發作。嘴巴張開,前牙乾燥,說明裡邊有熱。內經說:因暑熱出汗,煩躁則喘息。
嘴巴張開,就是喘息的意思。喘息不止,所以前牙乾燥。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去除表邪,則陽氣外泄虛弱,所以惡寒加重。如果用溫熱針灸來助陽,則內火熱盛攻伐,所以發熱加重。如果用瀉下藥去除裡熱,則內虛而膀胱乾燥,所以小便不利加重。
王夢隱認為:前牙乾燥已經是熱盛津液枯竭的徵兆。即使身體沉重惡寒,也不能再服用清暑益氣湯、五苓散、藿香正氣散等辛溫燥烈的藥物,以免加重陰液的損傷。東垣(李東垣)和虛谷(張子和)的說法,誤導了不少人。
此外,參考《汗法三禁》,雖然沒有明確的處方,但使用甘涼之品清熱滋陰的必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趙氏、方氏擬用白虎湯加人參的方法,大概是根據三陽合病的比例而來,似乎也比較合理。
沈堯封認為:這段文字描述的是精氣本來就虧虛,然後再中暑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