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上 (17)
卷上 (17)
1. 附註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沈堯封曰:傷寒既以頭痛、胃實等項分六經,即以汗字判風寒,渴字認燥熱,小便不利認濕氣,縱橫辨別,邪無遁形矣。學者當於此等處,著實留心。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
倪沖之曰:此濕家為病之總綱也。前條濕在關節而疼,故曰痹。此則一身盡疼而表有熱,故成氏謂之在經。熏黃與橘子黃,同是濕熱;彼以熱勝者黃而明,此以濕勝者黃而晦,宜茵陳五苓散。王海藏以熏黃為陰黃,蓋既濕勝,則次傳寒中,小便自利者有之(王夢隱按:此由治病者,但清其熱,不治其濕所致),宜朮附湯。
沈堯封曰:丹溪云:如造麴然,濕熱鬱久則發黃也。
王夢隱曰:濕熱發黃,名曰黃癉,皆是暴病,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其餘所因甚多:有谷疸,酒疸,女勞疸,黃疸,黃汗,及冷汗、便溏、氣虛之陰黃,身面浮腫、睛白能餐、勞倦之弱黃,神志不足、猝受恐嚇、膽氣外泄之驚黃,肝木橫肆、脾胃傷殘、土敗而黃色外越之痿黃;皆與暴病不同,不可概目為濕熱病。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複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王夢隱曰:胸中有寒之寒字,當作痰字解。胸中有痰,故舌上如苔。其津液為痰所阻,故口燥煩。而痰飲乃水之所凝結,故雖渴而不能飲也。
尤在涇曰:寒濕在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故頭汗背強,欲得被複向火也。是宜用溫藥以通陽,不可用攻藥以逐濕。乃反下之,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或上焦之陽不布而胸中滿,或下焦之陽不化而小便不利,隨所傷之上下而為病也。舌上如苔者,本非胃熱,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苔之狀,實非苔也。
蓋下後陽氣陷於下,而寒濕聚於上,於是丹田有熱而渴欲得水,胸中有寒而復不能飲,則口舌燥煩而津液乃聚耳。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尤在涇曰:濕病在表者宜汗,在裡者宜利小便。苟非濕熱蘊積成實,未可遽用下法。額汗出微喘,陽已離而上行;小便利,下利不止,陰複決而下走:陰陽離決,故死。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浮而陰不下濟也,亦通。
王夢隱曰:張石頑云,由此推之,雖額汗微喘,若大小便不利,則陰氣未脫而陽之根猶在也。雖大小便利,而無額汗微喘,則陽氣不越,陰之根猶在也。陰陽不至離決,尚可隨其虛實而救之。至於下利不止,雖無喘汗陽脫之候亦死。又小便反閉,而額上汗出者謂之關。經云:關格不通,頭無汗者可活。有汗者死。
白話文:
附註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這是濕痹。症狀表現為小便不利,大便反而通暢,應當著重治療小便不利。
沈堯封說:傷寒論已經根據頭痛、胃實等症狀將六經病證區分開來,用「汗」字判斷風寒,用「渴」字判斷燥熱,用「小便不利」判斷濕氣,這樣縱橫分析,邪氣就無處可逃了。學習者應該在這些方面仔細琢磨。
濕邪引起的疾病,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像熏黃的顏色。
倪沖之說:這是濕邪致病的總綱。前面一條濕邪在關節而疼痛,所以稱為痹;這一條則全身疼痛,而且表證有熱,所以成無己稱之為濕邪在經絡裡。熏黃的顏色和橘子黃一樣,都是濕熱;橘子黃是因為熱盛而顏色鮮明,而這種熏黃是因為濕盛而顏色晦暗,應該服用茵陳五苓散。王海藏認為熏黃是陰黃,因為濕盛,則寒邪繼之而入,小便自然通利的情況也有(王夢隱按:這是因為治療者只清除了熱邪,沒有治療濕邪所導致的)。應該服用朮附湯。
沈堯封說:朱丹溪說:像釀酒造麴一樣,濕熱鬱積久了就會發黃。
王夢隱說:濕熱發黃,稱為黃疸,都是暴發的疾病,所以仲景以十八日為限。其它的原因很多:有谷疸、酒疸、妊娠黃疸、黃疸、黃汗,以及冷汗、便溏、氣虛引起的陰黃,身面浮腫、眼白發黃、勞累引起的弱黃,精神不足、突然受驚嚇、膽氣外泄引起的驚黃,肝木橫逆、脾胃受損、土敗而黃色外露的痿黃;這些都與暴發的疾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為濕熱病。
濕邪致病,患者只出頭汗,背部強硬,想要蓋被子靠近火。如果過早使用瀉下法,就會出現呃逆、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如同苔蘚一樣,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了,所以口乾舌燥煩躁。
王夢隱說:「胸中有寒」中的「寒」字,應該理解為「痰」字。胸中有痰,所以舌苔如同苔蘚。津液被痰阻滯,所以口乾舌燥煩躁。而痰飲是水液凝結而成,所以雖然口渴卻喝不了水。
尤在涇說:寒濕在表,陽氣不能外達,而只向上走,所以頭汗出、背強直,想要蓋被子靠近火。這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通陽,不能用攻伐的藥物來驅除濕邪。如果反而使用瀉下法,則陽氣更加被抑制,而呃逆就會出現。或者上焦的陽氣不能布散而胸中滿悶,或者下焦的陽氣不能化氣而小便不利,根據受損的部位而出現不同的病症。舌苔如同苔蘚一樣,並不是胃熱,而是舌面津液乾燥凝聚而呈現苔蘚狀,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苔蘚。
瀉下之後,陽氣陷於下,而寒濕聚於上,於是丹田有熱而口渴想喝水,胸中有寒而卻喝不了水,所以口舌乾燥煩躁,津液反而凝聚。
濕邪致病的人,使用瀉下法後,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小便通利者會死亡;如果瀉下不止,也會死亡。
尤在涇說:濕病在表證宜發汗,在裡證宜利小便。如果不是濕熱鬱積成實證,不可以輕易使用瀉下法。額頭出汗、輕微喘息,陽氣已經離位而上行;小便通利、瀉下不止,陰氣也離位而下行:陰陽離決,所以會死亡。也有人說小便不利者會死亡,意思是陽氣上浮而陰氣不能下行,這樣理解也通。
王夢隱說:張石頑說,由此推論,即使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如果大小便不利,則陰氣還沒有脫離,陽氣的根基還在;即使大小便通利,但沒有額頭出汗、輕微喘息,則陽氣沒有離位,陰氣的根基還在。陰陽沒有完全離決,還可以根據虛實情況施救。至於瀉下不止,即使沒有喘息、出汗、陽氣脫落的症狀也會死亡。另外,小便反閉,而額頭出汗的稱為「關格」。經書上說:關格不通,頭上不出汗的可以活;出汗的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