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上 (18)
卷上 (18)
1. 附註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汪謝城云:古人即表汗,亦有節度如此;奈何今人動發其汗,且逼令其多耶?此與傷寒論桂枝湯後注,可以互參。
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暈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章虛谷曰:此所謂霧露清邪,中於上也。三陽經脈,上頭而行於身之表:頭中寒濕,則表氣不宣,故身疼發熱。肺開竅於鼻,而行氣於皮毛;邪從鼻入,濕遏其陽而上蒸則面黃,氣閉則喘,氣壅則頭痛鼻塞而煩,皆肺氣窒塞,不得下降,故脈反大,與濕中於下而在陰之脈沉細者,迥不同也。肺通喉,胃通咽;邪在肺,不在胃;故腹無病而自能飲食。
頭中寒濕故鼻塞,當用辛香苦泄之藥納鼻中,如近世之痧藥(王夢隱用古法瓜蒂散嗅鼻出黃水),使肺氣通達,其濕邪化水,從鼻中出則愈。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章虛谷曰:表邪未解,濕熱內瘀則發黃。用麻黃解表,連軺、赤豆利肺氣以清濕熱。此以邪在經絡,故從表解之。
王夢隱曰:夏月濕熱發黃,表有風寒者,採用本方,以香薷易麻黃輒效(楊素園曰:香薷乃夏月之麻黃,換得恰當)。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
尤在涇曰:此熱瘀而未實之證,熱瘀故身黃,熱未實,故發熱而腹不滿。梔子撤熱於上,柏皮清熱於下,而中未及實,故用甘草以和之。
沈堯封曰:梔柏湯清熱利水,治濕熱之主方也。程扶生以麻黃小豆湯為主方,不知麻黃小豆乃發汗之方,惟外兼風寒者宜之,梔柏湯為利小便之方,乃治濕熱之正法。觀論中但當利其小便句,則此理自明矣。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尤在涇曰:此熱結在裡之證也。黃如橘子色者,色黃而明,為熱黃也,若陰黃,則色黃而晦矣。熱結在裡,則小便不利而腹滿,故宜茵陳蒿湯,以下熱通瘀為主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尤在涇曰:熱越,熱隨汗而外越也。熱越則邪不蓄而散,安能發黃?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則熱不外達;小便不利,則熱不下泄:而又渴飲水漿,則熱之蓄於內者方熾,而濕之引於外者無已:濕與熱合,瘀郁不解,則必蒸發為黃矣。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病從小便出也。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白話文:
附註仲景兼感濕溫證治各條
問:風濕互相侵犯,全身疼痛,應該讓病人出汗來治療。但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醫生說可以發汗,然而發汗後病情卻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
答:發汗後汗出得很多,只是風邪去了,濕邪還在,所以病情沒有好轉。如果治療風濕,只要微微出汗,似將要出汗的樣子,風濕就都能去除。
汪謝城說:古人即使用發汗法,也有其限度,像這樣;如今的人動不動就發汗,還逼著病人出很多汗,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可以與《傷寒論》中桂枝湯的後注互相參照。
濕邪引起的疾病,病人身體疼痛、發熱、面色發黃並氣喘,頭暈、鼻塞還煩躁,脈象洪大,但還能自己吃東西,腹部舒適沒有疾病,病在頭部寒濕,所以鼻塞,在鼻腔內用藥就能痊癒。
章虛谷說:這就是所謂的霧露等清冷之邪,侵入上焦。三陽經脈,向上走向頭部,再循行於身體表面;頭部有寒濕,則表面的氣機不能宣暢,所以身體疼痛發熱。肺開竅於鼻,並運行氣機於皮膚毛髮;邪氣從鼻腔侵入,濕邪阻遏陽氣而向上蒸騰,則面色發黃;氣機閉塞則氣喘;氣機壅滯則頭痛、鼻塞並煩躁,這些都是肺氣阻塞,不能下降,所以脈象反而洪大,這與濕邪侵入下焦,停留在陰經脈中,脈象沉細的情況,完全不同。肺通喉嚨,胃通咽喉;邪氣在肺,不在胃;所以腹部沒有疾病,還能自己吃東西。
頭部寒濕導致鼻塞,應該用辛香苦泄的藥物塞入鼻腔,像近代的痧藥(王夢隱用古法瓜蒂散嗅鼻,排出黃水),使肺氣通暢,濕邪化為水液,從鼻腔排出就能痊癒。
傷寒瘀熱在裡,身體一定會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治。
章虛谷說:表邪未解,濕熱內阻鬱積則發黃。用麻黃解表,連軺、赤小豆利肺氣以清濕熱。這是因為邪氣在經絡中,所以從表邪入手治療。
王夢隱說:夏季濕熱導致發黃,外有風寒者,採用這個方子,用香薷代替麻黃效果很好(楊素園說:香薷是夏季的麻黃,這樣替代很恰當)。
傷寒身體發黃發熱,梔子柏皮湯主治。
尤在涇說:這是熱邪瘀滯而尚未實證的病症,熱邪瘀滯所以身體發黃,熱邪尚未實證,所以發熱而腹部不脹滿。梔子清泄上焦之熱,柏皮清熱於下焦,而病情尚未發展到實證階段,所以用甘草來調和。
沈堯封說:梔柏湯清熱利水,是治療濕熱的主方。程扶生以麻黃小豆湯為主方,不知道麻黃小豆湯是發汗的方劑,只有外兼風寒者才適合,梔柏湯是利小便的方劑,才是治療濕熱的正法。看看論述中「只當利其小便」一句,則此理就明白了。
傷寒七八天,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小便不利,腹部輕微脹滿,茵陳蒿湯主治。
尤在泾說:這是熱邪結聚在裡面的病症。發黃像橘子顏色,顏色黃而明亮,是熱黃;如果是陰黃,顏色黃而暗淡。熱邪結聚在裡面,則小便不利而腹部脹滿,所以宜用茵陳蒿湯,以瀉下熱邪通利瘀血為主。
陽明病,發熱出汗,是因為熱邪外越,不能導致發黃。但是只有頭部出汗,身體不出汗,汗液到達頸部就回流,小便不利,口渴想喝水,這是瘀熱在裡,身體一定會發黃。茵陳蒿湯主治。
尤在涇說:熱邪外越,熱邪隨著汗液向外擴散。熱邪外越,邪氣就不會蓄積而散開,怎麼能發黃呢?如果只有頭部出汗,汗液到達頸部就回流,則熱邪不能外達;小便不利,則熱邪不能向下排出;而且口渴想喝水,則熱邪蓄積於內部更加熾盛,而濕邪從外部侵入沒有停止;濕邪與熱邪結合,瘀滯鬱積不解,則必定會蒸發導致發黃。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疾病從小便排出。
陽明病,面色紅赤,不能攻治;攻治必定發熱發黃,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