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逢源》~ 卷上 (11)
卷上 (11)
1. 詳註仲景伏氣化溫證治各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張路玉曰:伏氣之發於少陰,其勢最急,與傷寒之傳經熱證不同。得病才二三日,即口燥咽乾,延至五六日始下,必枯槁難為矣。故宜急下,以救腎水之燔灼也。按少陰急下三證:一屬傳經熱邪亢極,一屬熱邪轉屬胃府,一屬溫熱發於少陰,皆刻不容緩之證,故當急救欲絕之腎水,與陽明急下三法,同源異派。
詒按:此亦伏邪無疑。如系傳經熱邪,則從始病數起,決不止二三日;如從傳至少陰數起,則不應二三日始見口燥咽乾也。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王安道曰:溫病如此,則知熱病亦如此。是則不渴而惡寒者,非溫熱病矣。溫熱病而有惡風惡寒之證者,重有風寒新中也。
沈堯封曰:此條雖不言脈,以後條參之,其尺部必浮也。
章虛谷曰:溫病之發無定處。少陰之表為太陽,熱邪從里出表,即有發熱頭痛之太陽病也。不惡寒,則非新感之邪可知。熱從內發故渴,仲景恐人錯認為太陽傷寒傷風之證,故特標明,謂此是伏熱內發之溫病也。其少陰溫病反不標者,因伏氣條內,已申明咽痛下利,為少陰初發之溫病矣。
王夢隱曰:汪謝城云,吳氏溫病條辨上焦篇,首引傷寒論云:太陽病,但惡熱,不惡寒而渴者,名曰溫病,桂枝湯主之。今檢傷寒論,卻未見此數語。使此語真出仲景耶,亦當辨其簡誤。若系吳氏誤記,尤不可不為之辨正。余謂非誤記也。因喻氏嘗云,仲景治溫證,凡表藥皆用桂枝湯,以示微發於不發之意。
尤在涇讀書記云,此喻氏之臆說,非仲景之舊章。鞠通自謂跳出傷寒圈子,而不知已入嘉言套中,又不甘為人下,遂肆改原文,灰為聖訓,而不自覺其誣聖誤世也。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章虛谷曰:太陽外感之邪,若發汗已,當熱退身涼矣。今熱邪從少陰而發,當清其熱,而誤發其汗,反傷津氣而助邪勢,故身更灼熱,因而勾起其肝風。鼓盪其溫邪,故曰風溫。其為病也,虛陽外浮,熱邪漫溢,故脈陰陽俱浮;津液外泄,自汗不止;氣乏神昏,則身重多眠睡;內風動而機竅窒,故鼻鼾而語言難出;其非外感風邪可見矣。若被下者,謂未經誤汗,非為汗後又下也。
若誤被火劫者,微則熱傷營氣,而血瘀發黃;劇則熱甚風生,而驚癇瘛瘲也。蓋邪伏少陰,熱灼水枯,咽乾口燥,法當急下;此熱已發出太陽,則少陰空虛,若下之傷陰,則小便不利,而直視失溲,則氣亦脫矣。若未汗下而被火攻者,外火助內熱,熏蒸而發黃;劇則火邪擾心如驚癇,肝風熾甚而瘛瘲,皆壞象也。若只火熏之,一逆尚可引日苟延;若既汗又下而再逆之,更促其命期矣。
白話文:
詳註仲景伏氣化溫證治各條
少陰病,發病二三日,出現口乾舌燥,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下。
張路玉認為:伏氣在少陰經發病,病情發展極為迅速,與傷寒經絡傳播的熱證不同。發病才二三日就口乾舌燥,如果延誤到五六日才瀉下,病情必定嚴重惡化,難以治療。因此必須立即瀉下,以挽救腎陰被灼傷的危急情況。少陰經急需瀉下的三種情況:一是經絡傳播的熱邪亢盛到極點;二是熱邪轉移到胃部;三是溫熱病從少陰經發病。這三種情況都刻不容緩,必須立即搶救即將枯竭的腎陰,與陽明經急需瀉下的三種方法,同出一源,但又有不同之處。
詒氏認為:此病無疑是伏邪作祟。如果是經絡傳播的熱邪,那麼從發病開始,症狀就不會只持續二三日;如果是從少陰經傳播到其他經絡的,也不應該在二三日內就出現口乾舌燥。
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不惡寒,屬於溫病。
王安道認為:溫病如此,可見熱病也類似。因此,不口渴而惡寒的,就不是溫熱病。溫熱病而有惡風惡寒症狀的,是因新感風寒。
沈堯封認為:雖然此條未提及脈象,但參照後文,尺脈必定浮。
章虛谷認為:溫病的發病部位不定。少陰經的表為太陽經,熱邪從裡向外發散,就會出現發熱頭痛的太陽病症狀。不惡寒,就可知不是新感外邪。因為熱邪從內部發作,所以口渴。仲景擔心人們誤認為是太陽傷寒或傷風,所以特別標明這是伏熱內發的溫病。少陰溫病反而沒有單獨列出,是因為伏氣篇已說明咽喉痛、下痢是少陰溫病初期症狀。
王夢隱認為:汪謝城說,吳氏《溫病條辨》上焦篇,開篇引用《傷寒論》說:「太陽病,只惡熱,不惡寒而口渴者,名曰溫病,桂枝湯主之。」但現在查閱《傷寒論》,卻沒有找到這句話。這句話如果是真的出自仲景,也應該辨析其簡略或錯誤之處。如果這是吳氏記錯了,更應該糾正。我認為這不是記錯。因為喻氏曾說,仲景治療溫病,所有表證的藥物都用桂枝湯,以表示微發於不發之意。
尤在涇《讀書記》說,這是喻氏的臆測,不是仲景的原文。鞠通自稱跳出傷寒的框架,卻不知已經落入嘉言的窠臼,又不甘居人之下,於是任意改動原文,偽造為聖人之訓,卻不自知其誣蔑聖賢、誤導後世的行為。
如果已經發汗,但身體仍然灼熱,稱為風溫。風溫病的脈象,陰陽二部都浮,自汗不止,身體沉重,嗜睡,鼻鼾聲重,說話困難。如果已經瀉下,則小便不利,甚至尿失禁。如果病情加重,則略顯黃色,嚴重者則像驚癇、瘛瘲一樣。如果只是火邪熏蒸,即使病情加重,也能延緩幾天;如果已經發汗又瀉下,病情再次加重,則將迅速危及生命。
章虛谷認為:太陽經感受外邪,如果已經發汗,應該退熱降溫。現在熱邪從少陰經發作,應該清熱,如果錯誤地發汗,反而會損傷津液,助長邪氣,因此身體更加灼熱,進而引起肝風,加重溫邪,所以稱為風溫。此病的症狀是虛陽外浮,熱邪瀰漫,所以陰陽二部脈象都浮;津液外洩,自汗不止;氣虛神昏,所以身體沉重,嗜睡;內風擾動,機竅阻塞,所以鼻鼾聲重,說話困難;由此可見,這不是外感風邪。如果已經瀉下,是指在未經誤汗之前瀉下,而不是在發汗之後又瀉下。
如果錯誤地使用溫熱療法,輕則熱傷營氣,血瘀而發黃;重則熱邪加重,肝風內動,而出現驚癇、瘛瘲。因為邪氣伏於少陰經,熱邪灼傷陰液,導致咽乾口燥,應該立即瀉下;現在熱邪已經外發到太陽經,少陰經就虛弱了,如果再瀉下,會損傷陰液,導致小便不利,甚至尿失禁,氣也將衰竭。如果在未發汗、瀉下之前就使用溫熱療法,外火助長內熱,熏蒸而發黃;嚴重時,火邪擾心,如同驚癇,肝風熾盛而出現瘛瘲,這些都是危重症狀。如果只是火邪熏蒸,即使病情加重,也能延緩幾天;如果已經發汗又瀉下,病情再次加重,則將迅速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