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4)

1. 辨正蔣問齋醫略伏邪篇

詒按:伏邪之名,從前未經道及。自蔣問齋著醫略十三篇,煌煌然著伏邪之名,而伏溫一病,始昭然大白於天下。惜乎其所撰伏邪篇,歷引內經、仲景之文,既詳且備;而羼入吳又可募原之論,謂伏邪即與溫疫同條共貫。殊不知溫疫之邪,從口鼻吸受,所受者濕穢之邪,藏於募原,則發為寒熱、痞悶、嘔惡等證。伏溫之邪,從經絡內襲,所襲者風寒之邪,伏於少陰,發為寒熱、身疼之候。

病原見證,兩者截然不同。蔣氏不能細加審別,而伏邪論中,每每將募原之說牽涉攙混,致學者轉有多歧之惑。爰亟取蔣氏伏邪篇原文,為之逐條辨正,俾讀者豁目爽心,而於伏邪疫邪,不至更相牽混。詒非好與前人辨難也,亦以病機所在,出入生死之間,不容稍有假借耳。

伏邪者,冬寒伏於募原之間,化熱傷陰,表裡分傳,多為熱證。以始得病,溲即渾濁,或黃或赤為據。

原注蘭亭曰:小便乃州都氣化,邪在表,無關於里,何至變色渾濁;顯是邪伏於中,化熱傷陰之明驗也。

詒按:暑穢之邪,從口鼻吸受者,由肺胃而伏於募原,至秋令涼氣外束,則發為伏暑。冬寒之邪,從皮毛襲入者,由太陽而伏於少陰,至春令溫氣外達,則為伏溫暑溫兩病。其病源見證,截然兩途。吳又可所論溫疫病源,都屬暑穢之邪。蔣氏乃謂冬寒伏於募原,是將溫暑兩邪,混為一病。其認題既誤,則立論自不能中的矣。

其見證,初起即溲赤而渾,神煩少寐,或洒洒振寒,蒸蒸發熱,或但熱不寒,或汗出熱不退,或潮熱往來,或寒熱如瘧,或頭疼身痛,或狂躁譫語,或渴或不渴,或反欲熱飲,或有汗或無汗,或汗不達下。

詒按:伏寒化熱,由少陰而發,每有骨節煩疼,腰脊強痛之證,以腎主骨髓,腰脊又為太陽經所轄之地也。內熱上蒸,則頭作痛,慎勿誤認為表證,而強與發汗也。邪已化熱而反欲熱飲者,中有痰濁瀰漫,得熱飲則開爽也。溫病得汗,而熱不達於下,甚或足冷不溫,此由正虛而氣不流通,或因邪重而氣被郁,以後病必見重,務宜留心。

舌苔或白或黃,或灰或黑,或滑或澀,或生芒刺,或反無苔而色紫赤。

詒按:邪涉於胃,則舌上生苔。又可所論邪由募原而發,故始則苔如積粉。其邪化熱,日漸加重,故苔亦由白而黃而灰而黑,日漸增重也。若伏溫化熱,由少陰而出,間有不涉於胃者,則舌色如常。無論不見灰黑之苔,即白黃之苔亦不甚厚。誠以熱在陰經,其患不犯於胃,則胃中濁氣無由上騰而結為苔也。此亦溫暑兩證之分別處,學者當細心領會。

大便或秘或溏,或下利臭水,或如敗醬,或帶瘀血。

詒按:伏溫熱養於裡,必以大便通達,為熱邪之出路。此與傷寒便溏為邪陷者,其論相反,而其理則一也。

白話文:

辨正蔣問齋醫略伏邪篇

蔣問齋在《醫略十三篇》中首次提出「伏邪」的概念,使伏溫這種疾病得以廣為人知。然而,他將伏邪與溫疫混為一談,引用內經和張仲景的論述,又加入吳又可的觀點,認為伏邪與溫疫同屬一類。這是不正確的。溫疫是由口鼻吸入濕穢之邪,停留在募原,導致寒熱、痞悶、嘔惡等症狀;而伏溫則是由風寒之邪經由經絡入侵,潛伏在少陰經,引起寒熱、身痛等症狀。兩者的病因和症狀截然不同。蔣氏未能區分兩者,在伏邪論中混淆了募原的說法,導致後學產生誤解。因此,本文將逐條辨析蔣氏伏邪篇原文,釐清伏邪與溫疫的區別,避免讀者混淆。這並非為了與前人爭辯,而是因為疾病的機理關係到生死,不容有絲毫的含糊。

伏邪是指冬季的寒邪潛伏在募原,轉化為熱邪,損傷陰氣,表裡傳播,多表現為熱證。疾病初期,小便渾濁,顏色或黃或赤,是判斷伏邪的重要依據。小便的顏色變化,說明邪氣已深入臟腑,化熱傷陰。

暑穢之邪從口鼻侵入,經肺胃而潛伏於募原,至秋季涼氣收斂時發病,稱為伏暑;冬季的寒邪從皮毛侵入,經太陽經而潛伏於少陰經,至春季溫氣外達時發病,稱為伏溫。暑溫兩病的病因和症狀完全不同。吳又可論述的溫疫病因都是暑穢之邪,而蔣氏卻認為冬季寒邪伏於募原,這是將暑溫兩種邪氣混淆為一病。由於題旨錯誤,論述自然也就不能準確。

伏邪的症狀表現為:小便初起即渾濁發赤,精神煩躁,少寐,或有寒顫,或發熱,或僅發熱不寒,或汗出而熱不退,或潮熱往來,或寒熱如瘧疾,或頭痛身痛,或神志恍惚胡言亂語,或口渴或不渴,或反而想喝熱飲,或出汗或不出汗,或汗液不能到達下肢。

伏寒化熱,由少陰經發病,常伴有骨節酸痛、腰脊強痛的症狀,因為腎主骨髓,腰脊又屬於太陽經循行部位。內熱上蒸則頭痛,切勿誤認為表證而強行發汗。邪氣化熱而反而想喝熱飲,是因為體內有痰濁瀰漫,喝熱飲可以使其舒暢。溫病若出汗但熱邪不能下達,甚至足部冰冷,這是由於正氣虛弱,氣血運行不暢,或邪氣過盛,氣機受阻,病情日後必將加重,務必注意。

舌苔或白或黃,或灰或黑,或滑或澀,或有芒刺,或舌苔消失而舌體紫赤。

邪氣侵犯胃部,舌苔就會出現。吳又可認為邪氣由募原發病,所以初期舌苔如積粉。隨著邪氣化熱,病情加重,舌苔也由白轉黃、再轉灰、最終變黑,厚薄也逐漸增加。若伏溫化熱,由少陰經發病,有時並不侵犯胃部,則舌苔顏色如常,即使有舌苔,也不會出現灰黑,白黃舌苔也不甚厚重。這是因為熱邪在陰經,不侵犯胃部,胃中濁氣就無法上湧形成舌苔。這也是溫暑兩證的區別,學習者應仔細領會。

大便或便秘或稀溏,或下利臭水,或如敗醬,或帶有瘀血。

伏溫熱邪蘊積於裡,大便通暢是熱邪排出的途徑。這與傷寒便秘或大便稀溏因邪氣陷下的論述相反,但其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