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詒

《溫熱逢源》~ 卷中 (5)

回本書目錄

卷中 (5)

1. 辨正蔣問齋醫略伏邪篇

或遇濕土司令,釀成濕溫,則身痛異常,溲更渾濁,當與濕證門參治。然濕從土化,土無成位,濕無專證,但治伏邪為主,輔以溫通治濕之意可也。

詒按:濕邪有外感時令之濕,亦有內傷久伏之濕,身痛亦有不因乎濕者,均當分別論治。至治法之或以濕邪為主,或以伏溫為主,當視濕邪溫邪之輕重,其見證之緩急,方可著手,不容豫設成見也。

其解或戰汗自汗,躁汗狂汗,發斑發疹。

詒按:表氣之郁,固由斑疹戰汗而解。而欲求達表,必先裡氣暢行,則通腑一層,正伏溫吃緊關頭,不可遺漏也。

其劇則或發痙,或神昏如醉,或苔黑起刺,唇齒焦枯,或鼻煤舌裂,或呃逆從少腹上衝,或搖頭肢體振掉,或氣急痰壅。

詒按:所敘諸劇證,皆熱潰於陰。而燔及胃腑,或涉於手足厥陰之候,當分別施治,未可混列也。

其脈則忌緊澀細數,而喜和緩滑大。

詒按:溫邪之脈,弦滑數大,此其常也。間有邪熱鬱遏,而脈見細數不暢者,有正氣不充,而脈見細弱不數者,病必見重,醫者宜留意焉。

其治或先用吳氏達原飲加減,從乎中治,然後或汗或下。如見三陽表證,則加羌葛柴胡之類;見三陰里證,則加硝黃之類。或先汗而後下,或先下而後汗:或汗而再汗,或下而再下;或但汗不下,或但下不汗;或養陰化邪,補瀉兼施。毋為夾陰所惑,誤服桂附則死。當察其證脈,表裡虛實,老少強弱,風土寒暄,膏粱藜藿,參合為治。善後則宜和胃養陰。

原注蘭亭曰:夾陰二字,流俗相傳,本無足據。若因房室致病,男子為夾陰,將女子為夾陽乎?真不值一笑也。病在三陰為陰證,小兒亦有之,與房室何與焉?況陰證乃正傷寒家事,伏邪疫邪均無陰證;即或有之,亦千百中之一耳。

詒按:伏氣化溫,從陰而達,法當助陰托邪。達原飲乃燥烈傷陰之品,惟暑濕在募原,舌苔濁膩者宜之。若施於伏溫之病,則助熱爍陰,豈堪嘗試。蓋由蔣氏誤認又可所論之疫邪,謂即是伏溫,而置內經、難經所論於不問。

再按:吳氏所列治法,於表證多用溫燥劫陰之劑:與伏氣發溫先傷陰分之病,甚不相宜。至所論里證治法,都與伏溫相合,可以取法不少。緣吳氏當日所見之證,仍屬伏氣居多;所論病情,亦多伏氣之候。只以病源未澈,識見不真,復有暑濕之邪夾雜而發者,淆亂其間。故論中每有病情確屬伏溫,治法亦合,而立論皆以疫邪為名者,此則吳氏立說之鹵莽也。

汗不出,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吳氏達原飲加三陽表藥,醫話柴胡白虎湯之類。下則大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仁承氣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涼隔散、拔萃犀角地黃湯、吳氏達原飲加大黃,醫話中承氣湯、蔞貝二陳湯之類。養陰化邪,則犀角地黃湯、醫話柴胡生地湯之類。

白話文:

辨正蔣問齋醫略伏邪篇白話翻譯:

如果遇到濕邪主導,導致濕溫病,則會出現異常的身體疼痛,小便渾濁,應該參考濕證的治療方法。然而,濕邪由土化生,脾土功能失調,濕邪沒有固定的症狀,治療應以伏邪為主,輔以溫通利濕即可。

(按語)濕邪有外感時令之濕,也有內傷久伏之濕,身體疼痛也不一定都是濕邪引起的,都應該區別對待。至於治療方法,或是以濕邪為主,或是以伏溫為主,要根據濕邪和溫邪的輕重、症狀的緩急來決定,不能預設成見。

症狀可能出現戰慄、自汗、煩躁汗、狂汗,以及發斑發疹。

(按語)表氣鬱滯,固然會通過斑疹、戰慄汗而解。但要使邪氣透達於表,必須先使裡氣通暢,這就需要通腑瀉下,這正是治療伏溫的關鍵,不可忽略。

病情嚴重時,可能出現抽搐、神志昏迷如醉酒、舌苔黑而起刺、口唇乾燥焦枯、鼻孔出血、舌頭裂開、呃逆從下腹部向上衝、搖頭肢體顫抖、呼吸急促痰多。

(按語)以上這些嚴重症狀,都是熱邪損傷陰液,並燒灼胃腑,或者涉及手足厥陰經的病症,應該分別施治,不能混為一談。

脈象忌諱緊澀細數,而喜歡和緩滑大。

(按語)溫邪的脈象,通常是弦滑數大。有時邪熱鬱結,脈象則表現為細數不暢;如果正氣不足,脈象則表現為細弱不數,病情必然加重,醫生應該注意。

治療方法,可以先使用吳氏達原飲加減,從中焦入手治療,然後再考慮發汗或瀉下。如果出現三陽經表證,則加入羌活、葛根、柴胡等藥;如果出現三陰經裡證,則加入硝石、黃連等藥。可以先發汗後瀉下,也可以先瀉下後發汗;可以發汗多次,也可以瀉下多次;也可以只發汗不瀉下,或只瀉下不發汗;也可以採取養陰化邪,補瀉兼施的方法。不要被夾陰誤導,服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則可能導致死亡。應該仔細觀察其症狀、脈象、表裡、虛實、年齡、體質、風寒暑濕等因素,綜合考慮治療方案。治療後應注重和胃養陰。

(蘭亭原注)夾陰二字,民間流傳,其實沒有根據。難道因為房事而致病,男子就叫夾陰,女子就叫夾陽嗎?真是可笑!病在三陰經屬於陰證,小兒也會得這種病,跟房事有什麼關係呢?況且陰證是傷寒的範疇,伏邪、疫邪都不屬於陰證;即使有,也是千百中之一罷了。

(按語)伏邪化為溫邪,從陰經而入,治療方法應該滋陰托邪。達原飲燥烈傷陰,只有在暑濕邪氣鬱滯於募原穴,舌苔濁膩時才適用。如果用於治療伏溫病,則會助熱傷陰,不可嘗試。這是因為蔣氏誤將疫邪等同於伏溫,而忽略了《內經》、《難經》的論述。

(再按)吳氏所列治療方法,對於表證多用溫燥耗傷陰液的藥物,與伏邪化溫先傷陰的病機很不相符。至於裡證的治療方法,大多與伏溫相合,可以借鑒。因為吳氏當時所見的病例,大多數還是伏邪;所論病情,也多是伏邪的症狀。只是因為病因認識不清,見解不真確,又兼有暑濕邪氣,所以混淆其間。因此,論述中有些病情確實是伏溫,治療方法也合適,卻以疫邪為名,這是吳氏論述的粗略之處。

汗不出,可以用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柴葛解肌湯、小柴胡湯、吳氏達原飲加三陽表藥、醫話柴胡白虎湯等;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桃仁承氣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涼隔散、犀角地黃湯、吳氏達原飲加大黃、醫話中承氣湯、蔞貝二陳湯等;養陰化邪,可以用犀角地黃湯、醫話柴胡生地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