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疝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疝氣是中醫古代疾病之一,又稱小腸氣、脫腸、墜腸等。中醫認為,疝氣多由先天不足、後天失調所致,主要病機為氣虛、血虛、痰濕、熱毒等,導致腸管或其他臟器由正常位置下降到腹壁薄弱處,形成包塊。

疝氣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股溝或腹壁出現包塊,可自行縮回或用手推回,伴有疼痛、脹滿、下墜感等症狀。根據疝氣的發病部位不同,可分為腹股溝疝、臍疝、切口疝、白線疝等。

中醫治療疝氣,主要以扶正祛邪、行氣活血、補氣健脾、益氣固腎等法為主。常用方藥有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補氣固腎湯等。此外,針灸、推拿、拔罐等中醫外治方法,對疝氣也有一定的療效。

疝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避免久站、久坐、重體力勞動。
  2.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腹部用力。
  3. 飲食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5. 定期複查,及時治療。

如果出現疝氣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東郭醫談》曰:「疝氣累陰囊,後世家用五積散加茴香或木香通氣,或三和散等。古方家用烏頭煎等,不效者,諸家術盡時,余有治以半夏厚朴湯加犀角者。」

小建中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曰:「傷寒裡虛時為悸,邪擾時為煩,故初起二、三日,即有此證候者,不宜攻其邪,但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中氣建,邪自解矣。雖不即解,然發表攻裡之機亦自此出,是仲景禦變之法也。疝氣、癥瘕等證,往往亦宜用此法治之。」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世醫雖為風藥之套方,然尚不誤,而以結胸之類證心下支結為目的之藥也。因有表證之殘餘,故用桂枝也(求真按:『雖非我藥之套方,然非無風味也』)。《金匱》有用於寒疝腹痛,即今之所謂疝氣者。

逍遙散

  • 1.《成方切用》:「推而廣之,凡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膨脹,頭暈盜汗,黃疸,瘟疫,疝氣,飧泄等證,皆對證之方。推而傷寒,傷風,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羌活湯,大同小異,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
  • 2.《馮氏錦囊秘錄》:「凡寒熱往來,似瘧非瘧,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黃疸溫疫,疝氣饗泄等症,皆對症之方,推而傷風、傷寒、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俱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羌活湯,大同小異,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
  • 3.《何氏虛勞心傳》:「又謂骨蒸發熱,熱深在內里,禁用一切輕揚之劑,恐引熱勢外出,而增其熾,灼干津液肌肉。正與上言勞在肺腎,不用柴胡之說相合。此方趙氏極稱其用之廣,而效之神。凡寒熱往來如瘧,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脹悶,頭暈盜汗,黃膽風溫,疝氣飧泄,一切鬱症,皆對症之方,以此加減出入,無不獲效。
  • 4.《不居集》:「—逍遙散,能治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膨脹,咳嗽頭暈,盜汗黃疸,溫疫疝氣,飧泄等症,皆對症之方。推而傷風、傷寒、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皆以逍遙散出入加減,無不獲效。如血虛有火而咳嗽者,宜暢郁湯亦妙。若食少食痰多而咳嗽者,用和中理陰湯調之。

五苓散

  • 1.《保命歌括》:「元戎治疝氣卒痛,小便澀者,五苓散加川楝子,為末,米飲調服。
  • 2.《丹溪治法心要》:「外以一法,枇杷葉、野紫蘇葉、蒼耳葉、水晶葡萄葉、椒葉、濃煎湯熏洗。治木腎不痛,南星、半夏、黃柏酒炒、蒼朮鹽炒、山楂、白芷、炒曲、炒滑石、茱萸、昆布、枸橘。疝病、黃病久者,皆好倒倉。疝氣作痛,小便秘澀,五苓散加川楝子為細末,空心服二錢。有人請問下部㿗氣不痛之方,彼時實許之矣。
  • 3.《醫學實在易》:「_五苓散_(方見吐瀉),此方治疝氣以白朮為君,以桂枝換肉桂,再加小茴香、木香、木通、川楝子、附子方效。

當歸四逆湯

  • 1.《醫辨》:「男子、婦女疝氣,臍下冷痛,相引腰胯而痛,宜當歸四逆湯。
  • 2.《濟陽綱目》:「_當歸四逆湯_,治男子婦人疝氣,臍下冷痛,相引腰胯而疼。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證治摘要》:「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疝氣腰痛。打撲腰痛輕者。

左金丸

  • 1.《成方便讀》:「左金丸,黃連(六兩薑汁炒),吳萸(一兩鹽水泡),水丸。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吐酸,一切疝氣之屬於肝火者。夫吞酸、吐酸、疝氣等證,各有寒熱之不同,而屬於肝火者為尤多。以肝居於左,其味酸,有相火內寄,其脈絡陰器,抵少腹,故為諸證。蓋氣有餘即是火,肝火有餘,不得不假金令以平之。

烏頭桂枝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三因》)_烏頭桂枝湯_,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 2.《玉機微義》:「二因大烏頭桂枝湯治風寒疝氣腹中刺痛手足不仁身體拘急不得轉側或致陰縮
  • 3.《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男子年四十三,數月疝氣,腰冷如坐水中,大抵每旬必一發,發則臍腹大痛,手足強,不能屈伸,與此方二十劑,大吐其水,病減大半,更以控涎丹下之而痊愈。」

暖肝煎

  • 1.《醫醫偶錄》:「_暖肝煎_,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
  • 2.《醫學答問》:「暖肝煎,治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

龍膽瀉肝湯

  • 1.《保嬰撮要》:「_龍膽瀉肝湯_(方見疝氣)
  • 2.《保嬰撮要》:「_龍膽瀉肝湯_(方見疝氣)
  • 3.《保嬰撮要》:「_龍膽瀉肝湯_(方見疝氣)
  • 4.《保嬰撮要》:「_龍膽瀉肝湯_(方見疝氣)

當歸拈痛湯

  • 1.《醫方集解》:「治濕熱相搏,肢節煩痛,肩背沉重;或偏身疼痛;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膿水不絕;及濕熱發黃,脈沉實緊數動滑者(濕則腫,熱則痛。足膝瘡腫,濕熱下注也;發黃,濕熱薰蒸脾胃也;腳氣多主水濕,亦有夾風、夾寒之異。濕熱勝而為病,或成水疱瘡,或成赤腫丹毒,或如疝氣攻上引下,均可用此湯損益為治。

附子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婦人血氣,當歸酒下;如不飲酒,當歸煎湯下亦得。疝氣、嵐氣、小腸氣及下墜,附子湯下。常服及應急諸般疾患,只米飲、茶、酒、熟水任下。傷冷腹痛,酒食所傷,酒疸、黃疸,結氣痞塞,鶴膝,並用鹽湯、鹽酒下。

大黃牡丹皮湯

  • 1.《皇漢醫學》:「福井楓亨疝氣八味方條曰:「此方多用於小腹以下病。夫寒疝之目的,繞臍痛,此證本因水氣與瘀血而作痛之病名也。實證者,臍下及腳攣急,陰囊腫或痛,婦人有腰痛等證,可用此方。又小腹有瘀血塊,而腳攣急,如寒疝形者。或婦人引陰門,時時作痛,或陰中突出者。又可用於腸癰等證。

五積散

  • 1.《仁術便覽》:「一方,治疝氣不甚痛,氣不升降,膈氣好怒,胸痞有痰,減食。
  • 2.《皇漢醫學》:「《東郭醫談》曰:「疝氣累陰囊,後世家用五積散加茴香或木香通氣,或三和散等。古方家用烏頭煎等,不效者,諸家術盡時,余有治以半夏厚朴湯加犀角者。」

失笑散

  • 1.《外科理例》:「一恭人腹內一塊。不時作痛。痛則不知人事。良久方蘇。諸藥不應。其脈沉細。非瘡也。河間云。失笑散(百九)治疝氣及婦人血氣痛欲死。並效。與一服。痛去六七。再服而平。此藥治產後心腹絞痛及兒枕痛。尤妙。(按此憑脈處治。)
  • 2.《古今醫統大全》:「一人腹內一塊,不時作痛,痛則不知人事,良久方蘇,諸藥不應,其脈沉細,非瘡也。河間云:失笑散治疝氣,及婦人血氣痛欲死,並效。與一服,痛去六七,再服而平。此藥治產後心腹絞痛及兒枕痛,尤妙。
  • 3.《外科心法》:「黃恭人,腹內一塊,不時作痛,痛則人事不知,良久方蘇,諸藥不應。診其脈沈細,則非瘡毒。劉河間云:失笑散治疝氣,及婦人血氣痛欲死,並效。與一服,痛去六七,再而平。此藥治產後心痛,腹絞痛,及兒枕痛,尤妙。

天台烏藥散

  • 1.《成方便讀》:「_天台烏藥散青檳,川楝良薑巴豆仁,茴木二香和酒服,小腸疝氣積寒凝。_
  • 2.《沈氏尊生書》:「頭痛(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萸、生薑)。肝邪疝氣牽引臍腹疼痛(宜天台烏藥散)。
  • 3.《大方脈》:「治氣疝走注墜痛,服青木香丸、疝氣方、導氣湯、天台烏藥散。

復元通氣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復元通氣散_,治乳癰、便毒、腫痛,及一切氣滯腫毒,如打撲傷損,閃肭作痛及疝氣,尤效。
  • 2.《外科理例》:「治乳癰便毒腫痛。及一切氣滯腫毒。如打撲傷損。閃肭作痛。及疝氣。尤效。
  • 3.《立齋外科發揮》:「_復元通氣散_,治乳癰便毒腫痛,及一切氣滯腫毒,如打撲傷損閃肭作痛,及疝氣尤效。

舟車丸

  • 1.《醫學綱目》:「然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以舟車丸先通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後以薑汁調浚川散大下之,是瀉其所勝也。戴人每言導水丸必用禹功散繼之,舟車丸必以浚川散隨後,如寒疝氣發動,腰腳胯急痛者,亦當下之,以瀉其寒水。世俗暗於治體,一概鹵莽,有當下而非其藥,終致委頓而已。

控涎丹

  • 1.《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男子年四十三,數月疝氣,腰冷如坐水中,大抵每旬必一發,發則臍腹大痛,手足強,不能屈伸,與此方二十劑,大吐其水,病減大半,更以控涎丹下之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