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鎧

《保嬰撮要》~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傷寒夾驚夾食

抱龍丸。(二方見傷寒)

薄荷湯。(方見瘰癧)

人參羌活散。(方見驚風)

白話文:

抱龍丸:這個藥方在《傷寒論》裡面有記載。(這裡指的可能是《傷寒論》中的相關藥方,但具體內容需查閱《傷寒論》原文。)

薄荷湯:這個藥方在關於瘰癧(淋巴結核)的章節有記載。(這裡指的可能是其他醫書或古籍中治療瘰癧的方子,具體內容需要查閱相關書籍。)

人參羌活散:這個藥方在治療驚風的章節有記載。(這裡指的可能是其他醫書或古籍中治療驚風的方子,具體內容需要查閱相關書籍。)

2. 咳嗽

錢仲陽云: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間肺氣正旺,若面赤身熱,其病為實,當用葶藶丸下之,久嗽者不宜下。若在冬月,乃傷風嗽,當用麻黃湯汗之。面赤飲水,咳嗽唾膿痰,咽喉不利者,以甘橘湯清之。先咳後喘,面腫身熱,肺氣盛也,以瀉白散平之。嗽而唾痰涎乳者,以白餅子下之。

潔古云: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用柴胡湯。咳而嘔苦水者,屬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脅痛者屬脾經,用升麻湯。咳而嘔長蟲者,屬胃經,用烏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用麻黃湯。

咳而遺尿者,屬大腸,用赤石脂湯。咳而腰背痛,甚則咳涎者屬腎經,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咳而遺尿者,屬膀胱,用茯苓甘草湯。咳而腹滿,不欲食,面腫氣逆者,屬三焦,用異功散。若咳嗽流涕,外邪傷肺也,先用參蘇飲。喘嗽面赤,心火刑肺也,用人參平肺散,及六味地黃丸。

嗽而吐青綠水,肝木乘脾也,用異功散加柴胡、桔梗。嗽而吐痰乳,脾肺氣傷也,用六君子加桔梗。若咳膿痰者,熱蘊於肺,而成肺癰也,用桔梗湯。凡風邪外傷,法當表散而實腠理,其用下藥,非邪傳於內,及胃有實熱者,不宜輕用。面色白,脈短澀者,肺之本證也,易治。

面色赤,脈洪數者,火刑金也,難治。

治驗

一小兒潮熱煩渴,大便乾實,氣促咳嗽,右腮色赤,此肺與大腸有熱,用柴胡飲子一服,諸症頓退。後又發搐咬牙頓悶,此肝脾氣血虛也,用四君、芎、歸、鉤藤鉤而愈。

一小兒咳嗽噁心,塞鼻流涕,右腮青白,此脾肺氣虛,而外邪所乘也,先用惺惺散,咳嗽頓愈。但飲食不思,手足指冷,此外邪雖去,而元氣尚虛也,當調補脾土,而生肺金,遂用六君、升麻,治之而愈。大凡外邪所侵,而痰涎壅塞者,宜表散之;外邪既去,而喘嗽未愈,或更氣促,肺氣虛也,屬形病俱虛,須用六君子之類,調補脾土,以生肺金為善。設徑補肺氣,則反益其邪,況肺乃脆嫩之臟而司腠理,以脾為母。

若腠理不密,風邪外侵,蘊結於肺,而變咳嗽諸症,乃形氣不足,病氣有餘也,最難調理。設或嘔吐傷其胃氣,汗下損其津液,必變肺痿、肺癰。

吳江史萬言子六歲,感冒咳嗽,發散過度,喘促不食,痰中有血,用桔梗湯而愈。後因元氣未復,清氣不升,大便似痢,或用五淋散、黃連、枳實之類,痰喘目札,四肢抽搐,變慢風而歿。

一小兒傷風咳嗽發熱,服解表之劑,加喘促出汗。余謂肺脾氣虛,欲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補之。不信,乃自服二陳、桑皮、枳殼,而發搐痰湧。余仍用前藥,加鉤藤鉤而痊。

一小兒有哮病,其母遇勞即發,兒飲其乳亦嗽,用六君、桔梗、桑皮、杏仁治之,母子並愈。

白話文:

錢仲陽說:咳嗽是因為肺部感受到輕微的寒氣。八九月時肺氣正旺盛,如果臉紅身熱,這是實證,應該用葶藶丸來瀉下,但久咳的人不適合用瀉下藥。如果是在冬天,那是因為受風寒引起的咳嗽,應該用麻黃湯發汗。臉紅、喝水、咳嗽吐膿痰、喉嚨不舒服的,用甘橘湯來清熱。先咳嗽後喘,臉腫身熱,這是肺氣太盛,用瀉白散來平息。咳嗽且吐出像乳汁的痰,用白餅子來瀉下。

張元素說:咳嗽且兩邊脅肋疼痛的,屬於肝經,用柴胡湯。咳嗽且嘔吐苦水的,屬於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嗽且喉嚨像有東西梗住的,屬於心經,用甘桔湯。咳嗽且放屁的,屬於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嗽且右脅肋疼痛的,屬於脾經,用升麻湯。咳嗽且嘔吐蛔蟲的,屬於胃經,用烏梅丸。咳嗽且喘息吐血的,屬於肺經,用麻黃湯。

咳嗽且小便失禁的,屬於大腸,用赤石脂湯。咳嗽且腰背疼痛,嚴重時還會咳出清涎的,屬於腎經,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咳嗽且小便失禁的,屬於膀胱,用茯苓甘草湯。咳嗽且腹脹,不想吃東西,臉腫氣逆的,屬於三焦,用異功散。如果咳嗽流鼻涕,那是外邪侵犯肺部,先用參蘇飲。喘咳且臉紅,這是心火剋肺,用人參平肺散和六味地黃丸。

咳嗽且吐出青綠色的水,這是肝木剋脾土,用異功散加上柴胡、桔梗。咳嗽且吐出像乳汁的痰,這是脾肺氣虛,用六君子湯加上桔梗。如果咳出膿痰,那是熱邪蘊積在肺部,形成肺癰,用桔梗湯。凡是外感風邪,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使皮膚腠理緊密,使用瀉下藥,除非是邪氣傳入體內,或是胃有實熱,否則不應輕易使用。臉色蒼白,脈象短而澀的,是肺的本證,容易治療。

臉色赤紅,脈象洪大而快的,是火邪剋制肺金,難以治療。

醫案驗證

一個小孩發潮熱、口渴、大便乾硬、呼吸急促咳嗽、右邊臉頰發紅,這是肺與大腸有熱,用柴胡飲子一服,所有症狀都立即消退。後來又出現抽搐、咬牙、精神昏悶,這是肝脾氣血虛,用四君子湯加上芎、歸、鉤藤治療而痊癒。

一個小孩咳嗽噁心、鼻塞流涕、右邊臉頰青白,這是脾肺氣虛,又受到外邪侵犯,先用惺惺散,咳嗽立即止住。但食慾不佳、手腳冰冷,這是外邪雖然已經去除,但元氣仍然虛弱,應該調理脾土,使脾土能滋養肺金,於是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升麻治療而痊癒。一般來說,外感邪氣,導致痰液壅塞的,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外邪已經去除,但喘咳仍然沒有好轉,或是更加呼吸急促,那是肺氣虛,屬於形體和氣血都虛弱,必須用六君子湯之類的藥方,調理脾土,使脾土能滋養肺金。如果直接補肺氣,反而會助長邪氣,況且肺是嬌嫩的臟器,掌管皮膚腠理,以脾為母臟。

如果皮膚腠理不緊密,風邪從外侵入,蘊積在肺部,而變生各種咳嗽症狀,那是形體氣血不足,但病邪卻有餘,最難以調理。如果因為嘔吐而傷到胃氣,或是因為發汗、瀉下而損傷津液,一定會變成肺痿、肺癰。

吳江史萬言的兒子六歲,感冒咳嗽,發散過度,導致喘促、不想吃東西、痰中帶血,用桔梗湯治療而痊癒。後來因為元氣沒有恢復,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大便像痢疾,又用五淋散、黃連、枳實等藥,導致痰喘、眼睛眨動、四肢抽搐,變成慢風而過世。

一個小孩傷風咳嗽發熱,服用解表藥,反而更加喘促、出汗。我認為這是肺脾氣虛,想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五味子來補益。他不相信,自行服用二陳湯、桑白皮、枳殼,導致抽搐、痰湧。我仍然用原來的藥方,加上鉤藤治療而痊癒。

一個小孩有哮喘病,他的母親一勞累就發病,小孩喝母親的奶也跟著咳嗽,用六君子湯、桔梗、桑白皮、杏仁治療,母子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