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34)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34)

1. 全真一氣湯方按

且有附子通經達絡之大功,雖有強邪,無地可匿,況更有炙草炮姜開發之藥,能不少佐斂闔,以為收攝元氣之用耶。

立齋曰:氣血虛而變現諸症,莫可名狀,故貴治者熟得氣血虛實之情,陰陽變化之用,脈氣真假之徵,則雖病狀變現百出,總不外乎陰陽氣血虛實中以盡之。至於諸瘡諸腫,感六腑者發於皮毛肌肉,感於五臟者發於經絡骨髓,莫非陰陽氣血相滯而生,氣血有餘,則紅腫高起而為陽毒,氣血不足,則陰塌平陷而為陰毒。丹溪所謂陰滯於陽,陽滯於陰,百病皆由於此,不止癰疽而已。

《經》云:邪之所湊,其正必虛,著而不去,其病為實是也。本陰陽不知,氣血澀滯,陽不足則寒濕凝泣,陰不足則火熱沸騰,乃是血為之濁,氣為之亂,隧道阻滯,猶水流不汙。今氣血既凝而且郁,能不各隨經絡滲入脈中,溢於脈外,腐潰成膿乎?名之曰:毒者,氣血不知之謂。如人之氣不和平而有毒性之類也。

然大腫大毒,發於骨髓經絡者,不於先天水火真陰陽求之,不能療也。若諸瘡小癤,不於後天脾胃氣血中求之,亦無益也。奈何近醫一遇瘡腫,便作外染之邪,有餘之毒,克削寒涼,清解疏利,輕者熱邪外散,氣血亦可宣和,重者氣血更傷,難潰難長,每多內攻不救,餘次孫因母久患陰虛夜熱之症,生下百餘日,遍體癩瘡,痛癢煩啼,旦夕無寧刻,余用生地、當歸身、丹皮、赤芍、萆薢、首烏、金銀花、連翹、土貝母、甘草節、鱉蟲、胡麻子、土茯苓、木通節,大劑乳母日夜進服,數十劑後,濕熱下赴,兩足潰爛,清水淋漓,指甲皆脫乳母傍人,近者莫不傳染,此先天胎稟熱毒之氣,已盡出於外矣。後於耳後結一大毒,此陰虧而無根之火乘虛而凝聚於其部也。

余以八味加牛膝五味子煎湯,與孫自服,數劑之後,高腫潰膿而愈,漸後氣血精液衰潤,瘡靨乾枯,或愈或發,能保其不內攻乎,余思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乃以羊肉四兩,煎湯,入生黃耆四錢,當歸身二錢、金銀花三錢、蜜酒炒生麻四分、生薑三片,大棗二個,日煎與服,不及十劑,足瘡痊愈,升於頭頂,照方再服,而頭瘡亦痊,精神更長。

又治郡中太學生何姓,口舌咽喉腐爛而不疼,胸膈腹悶欲絕,徹夜不寐,飲食不進,按其脈右寸關弦洪搏指,左寸關沉微欲脫,兩尺重按俱無根,詢其起病之由,乃平時勞心,惱怒太過,任病勉強勞碌,以致內傷身熱,醫家誤用發散,乃見紅點,便為麻疹,更用疏解清托,以致困倦愈甚,頰內腫硬、疑為疹毒,更用清涼解毒,於是胸膈脹悶不堪,後更疼痛欲絕,余始知為藥之誤也。

蓋勞傷發熱,原系中氣不足,誤發散而榮氣逆行,乃為斑點,復誤用清解,致陰火上浮齒頰而為腫,仍為麻疹餘毒,益進寒涼清解,脾胃愈虛,元陽愈損,陰翳之火,容於咽嗌,腐潰成血而不疼。如物失天日之照臨,則易為之腐壞,故名之為陰爛,非若陽火衝擊,為腫潰疼痛也。

白話文:

而且附子有疏通經絡的強大功效,即使有強大的邪氣,也無處可藏。更何況還有炙甘草和炮薑這些能開發藥力的藥材,能夠稍加輔助收斂,用來收攝元氣嗎?

李東垣說:氣血虛弱而出現各種症狀,難以名狀,所以醫者最重要的是熟悉氣血虛實的情況,陰陽變化的運用,脈象真假的徵兆,那麼即使病症變化百出,總歸也不會超出陰陽氣血虛實的範圍。至於各種瘡瘍腫痛,侵犯六腑的會發在皮毛肌肉,侵犯五臟的會發在經絡骨髓,無非都是陰陽氣血不調和而產生的。氣血有餘,就會紅腫高起,是為陽毒;氣血不足,就會陰塌平陷,是為陰毒。朱丹溪所說的陰氣滯留在陽位,陽氣滯留在陰位,各種疾病都是由於這個原因造成的,不止是癰疽而已。

《黃帝內經》說:邪氣侵襲的地方,必定是正氣虛弱。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除,病就會轉為實證。不懂得陰陽,氣血運行不暢,陽氣不足就會寒濕凝結,陰氣不足就會虛火上炎,這都是因為血濁氣亂,經絡阻塞,就像水流被污染一樣。現在氣血已經凝滯而且鬱積,怎能不各自隨著經絡滲入脈中,溢出脈外,腐爛潰破成膿呢?稱之為「毒」,就是因為氣血不調和。就像人體內氣不平和,就會產生毒性一樣。

然而,大的腫瘡和劇毒,如果發在骨髓經絡,不從先天的水火真陰陽方面去治療,就無法治癒。如果是一般的瘡癤,不從後天的脾胃氣血方面去治療,也沒有效果。無奈的是,現在的醫生一遇到瘡腫,就認為是從外部感染的邪氣,是體內多餘的毒素,就用苦寒的藥物來剋制消解、疏通導瀉。輕的,熱邪可以向外散發,氣血也能調和;重的,氣血更加損傷,難以潰破癒合,常常會轉為內攻,無法救治。我的次子孫,因為母親長期患有陰虛夜熱的症狀,出生一百多天,全身長滿了癩瘡,疼痛瘙癢,煩躁哭鬧,沒有片刻安寧。我用生地、當歸身、丹皮、赤芍、萆薢、何首烏、金銀花、連翹、土貝母、甘草節、鱉蟲、胡麻子、土茯苓、木通節,開大劑量讓乳母日夜服用,幾十劑後,濕熱之氣向下走,兩腳潰爛,流出清水,指甲都脫落。乳母和身邊的人,近距離接觸的都受到傳染。這說明先天胎稟的熱毒之氣,已經完全從體內排出。後來在耳朵後面長了一個大毒瘡,這是陰虧而無根的虛火,趁虛聚集在這個部位的緣故。

我用八味地黃丸加牛膝、五味子煎湯,讓孫子自己服用,幾劑之後,高腫潰膿而癒合。後來氣血精液逐漸衰弱,瘡疤乾燥,時好時壞,但能保證不向內攻。我考慮到精不足,要用味厚的藥材來補充,於是就用羊肉四兩煎湯,加入黃耆四錢、當歸身二錢、金銀花三錢、蜜酒炒生麻四分、生薑三片、大棗二個,每天煎服。不到十劑,腳上的瘡就痊癒了,又轉移到頭頂。按照原方再服用,頭上的瘡也痊癒了,精神也更好了。

我又治療郡中太學生何某,口舌咽喉潰爛,但不疼痛,胸膈腹部悶脹難受,徹夜失眠,不思飲食。診其脈,右寸關脈弦大有力,左寸關脈沉細微弱,兩尺脈重按都沒有根。問起病的原因,得知他平時思慮過度,過於惱怒,生病後仍然勉強勞累,以致內傷發熱。醫生誤用發散藥,結果出現紅點,就當作麻疹,又用疏解清透的方法,導致更加困倦。臉頰內腫硬,懷疑是麻疹的毒,又用清涼解毒的藥物,於是胸膈脹悶更加厲害,後來疼痛難忍。我這才知道是藥用錯了。

原來勞累損傷導致的發熱,本來是中氣不足,誤用發散藥物導致營氣逆行,形成了斑點,又誤用清解的藥物,導致陰虛之火上浮到牙齒和臉頰而腫脹,仍然當作麻疹的餘毒,更加用寒涼清解的藥物,脾胃更加虛弱,元陽更加損傷,陰翳之火,盤踞在咽喉部位,潰爛出血但不疼痛。就像物體失去了陽光的照耀,就容易腐敗損壞一樣,所以稱為陰爛,不像陽火衝擊導致的腫脹潰爛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