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35)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35)

1. 全真一氣湯方按

余始以熟地一兩二錢、炒白朮四錢、牛膝三錢、炒麥冬二錢、五味子八分、製附子一錢五分,連進二劑,胸脹漸減,睡臥始安,六脈少和,次日便用人參三錢、棗仁二錢、熟地四錢、當歸一錢五分、牛膝、炒麥冬各二錢、五味子六分、肉桂去皮八分、薑棗水煎,日進二服,次日六脈有神,神氣亦爽,已能思食,咽喉腐爛之處,亦知少疼矣。此陽和已轉之象,蓋始知地之凍,水之死,一得陽和,則凍解而水活矣。

故知疼也。余用銅青三錢、煅人中白二錢、西牛黃一分、大冰片二分、麝香一分共研,極細,每回少許吹之,久凝腐潰之痰涎,長流直湧而出,再吹再流,不日而愈,調理數日,精神日長,飲食日增,余後以八味加牛膝、五味子為丸,早晨淡鹽湯送服五錢,以前方調養心脾氣血者,煎成膏滋,晚間進服,不旬日而痊愈。觀此則凡外之肌肉皮毛,內之咽喉腸胃諸症,皆由陰陽偏勝為患,實氣血無形之化也。

豈真有外邪有跡之毒,可用寒涼克削者乎!即使火之有餘,亦由水之不足,補水便可以化陽矣。

《經》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且今人稟賦尤薄,既因虛而受病,焉能耐病而久延!況芽兒柔脆,血氣未全之質乎,故近來溫疹之惡,小兒受其害者甚眾,蓋能受邪者,正氣已虛,一經壯熱,陰分燥涸,治者妄投疏表風藥,則榮陰轉傷,過投攻托毒藥,則中氣愈損,再或因其發熱,絕其穀食,元氣益虛,初則胃氣未衰,尚思得食,久則胃氣漸虧,亦不思食,以致有形之疾病未瘳,而無形之元氣先脫。更有因藥力之猛,血分沸騰,榮氣逆行於表,為斑為疹矣。

然有陽氣本虛,不能上升,而頭面不起者,亦有中氣不足,故起而即沒者。亦有久熱傷陰,陰虛久熱不已者。亦有中氣困乏,不能健運,而不思飲食者。亦有陽無陰斂,孤陽亢上,上壯熱喘渴而下虛寒泄瀉足冷者,張每以全真一氣投之,燥涸者得此濡潤,所謂滋水即所以發汗,況有托住中氣之藥,縱有外邪,不能內伏,中氣一壯,客氣潛消,延納飲食,精氣自生,真火一歸於下,陰翳自解於外,榮陰一潤於中,百脈灌溉於表,自然肌膚潤澤,熱退身涼,里和思食而愈矣。

蓋氣血變現之症,仍必賴與氣血有情之藥,投之可入,既有養正耐病之功,便是卻病保命之要,豈可以氣血為仇之藥,助風助火,日與正氣為難首,能不益令受生諸症,徒使精神竭絕哉!《經》所謂:致邪失正,絕人長命,此之謂也。

白話文:

我最初使用熟地一兩二錢、炒白朮四錢、牛膝三錢、炒麥冬二錢、五味子八分、製附子一錢五分,連續服用兩劑,胸悶脹痛的情況逐漸減輕,睡眠也開始安穩,脈象稍微平和。第二天改用人參三錢、酸棗仁二錢、熟地四錢、當歸一錢五分、牛膝、炒麥冬各二錢、五味子六分、肉桂(去皮)八分,加上生薑和紅棗一起用水煎煮,每日服用兩次。隔天,脈象變得有力,精神也振奮起來,開始有食慾,連咽喉潰爛疼痛的地方也感覺好轉了。這表示陽氣已經恢復正常,就像冰凍的土地和死寂的水,一旦得到陽氣溫暖,就會解凍而恢復生機。

因此才知道疼痛的原因。我將銅青三錢、煅人中白二錢、西牛黃一分、大冰片二分、麝香一分,一起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取少量吹入患處,這樣就能使凝結腐爛的痰涎不斷湧出,反覆吹,反覆流,不久就痊癒了。之後調理數日,精神一天比一天好,飲食也逐漸增加。後來我用八味丸(由八種藥材製成的藥丸)加上牛膝、五味子製成藥丸,早晨用淡鹽水送服五錢。以前方來調理心脾氣血,並煎成膏滋,晚上服用。不到十天就完全康復了。由此可見,凡是體表肌肉皮膚、以及內部的咽喉腸胃等疾病,都是由於陰陽失衡所引起的,實際上是氣血無形的變化。

難道真的有外來的邪氣或有形的毒素,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來克制消除嗎?即使是火氣過盛,也是因為體內的水分不足,只要補足水分就可以化解過盛的陽氣了。《黃帝內經》說:「邪氣侵入的地方,必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而且現在的人體質更加虛弱,既然因為虛弱而生病,又怎麼能夠承受疾病的折磨而長久延續呢!更何況嬰幼兒的身體嬌嫩,氣血尚未完全成熟,所以近來溫熱性的疾病非常嚴重,許多兒童因此受害。能感受邪氣的人,都是因為正氣已經虛弱,一旦發熱,陰液就會枯竭。如果醫師盲目地使用疏散表邪的藥物,就會更加傷害陰液;如果過度使用攻下或托毒的藥物,就會更加損傷中氣。又或者因為發燒而停止進食,元氣就會更加虛弱。剛開始的時候,胃氣還沒有衰敗,還想吃東西;時間久了,胃氣逐漸虧虛,就不想吃東西了。以至於有形的疾病還沒有治好,無形的元氣卻先耗盡了。更有因為藥力太強,導致血分沸騰,使營氣逆行於體表,而出現斑疹。

然而,也有陽氣原本虛弱,無法上升,以至於頭面沒有疹子發出來的情況;也有中氣不足,所以疹子發出後又很快消失的情況。也有因為發熱太久而傷到陰液,導致陰虛發熱持續不退的情況。也有中氣虛弱,不能正常運化,以至於不想吃東西的情況。也有因為陽氣沒有陰氣來收斂,導致虛陽上亢,出現上部發熱、氣喘口渴,而下部虛寒、腹瀉、手腳冰冷的情況。張醫師每次都用「全真一氣湯」來治療這些病症,使乾燥枯竭的身體得到滋潤,這就叫做「滋養水液來發汗」,況且方中還有能扶助中氣的藥物,即使有外來的邪氣,也不能深入體內。中氣一旦強壯,邪氣就會自然消退,可以正常地進食,精氣自然產生。真陽之火一旦歸於下,陰翳自然解除;營陰一旦滋潤中焦,全身經脈就會得到灌溉,自然皮膚潤澤,熱退身涼,腸胃和諧,恢復食慾而痊癒。

總而言之,氣血變化所產生的疾病,仍然必須依賴能補益氣血的藥物來治療,這樣才能深入病灶,既有扶助正氣、耐受疾病的功效,才是真正能夠驅除疾病、保全性命的關鍵。怎麼能夠使用與氣血為敵的藥物,助長風邪、火邪,每天與正氣作對呢?這樣難道不會使疾病更加嚴重,徒然讓精神耗竭嗎?《黃帝內經》說:「捨棄正氣,而順從邪氣,就會縮短人的壽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