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18)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18)
1. 五臟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其宗大危,戒之戒之(《靈蘭秘典論》)。
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宣明五氣篇》)。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憂」當作「怒」,「畏」當作「思」。同上)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太陰陽明論篇》)
〔《靈》〕黃帝曰:願聞穀氣有五味,其入五臟,分別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五味各走其所喜,穀味酸,先走肝。穀味苦,先走心。穀味甘,先走脾。穀味辛,先走肺。穀味咸,先走腎。穀氣津液已行,榮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五味篇》)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雲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同上)
〔丹溪〕:《相火論》: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其動而可見,故謂之相。
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所生,亦恆於動,其所以常於動者,皆相火助之也。見於天者,出於龍雷,則木之氣,出於海,則水之氣也。具於人者,寄於肝腎二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心包絡者腎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雖出於木水,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龍非蟄,海非附地,則不能鳴,不能飛,不能波也。鳴也,飛也,波也,動而為火者也。肝腎之陰,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地。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東垣以為元氣之賊?又曰: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
白話文:
五臟
三焦負責調節水道,是人體水分代謝的器官;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氣化之後才能排出體外。人體這十二個器官,都不能互相虧損。所以,如果臟腑功能正常,則身體下部也安穩,以此方法保養身體就能長壽,死後也不會留下遺憾,如果用於治理國家,國家就能昌盛;如果臟腑功能失調,則十二個器官都將受損,導致經絡阻塞不通,身體就會受到很大的傷害,以此方法保養身體就會招致禍患,如果用於治理國家,國家就會面臨巨大的危險,必須謹慎,必須謹慎!(出自《靈蘭秘典論》)
五臟各藏不同的神志: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這就是五臟所藏。(出自《宣明五氣篇》)五種精氣聚集於五臟,精氣聚集於心則喜,聚集於肺則悲,聚集於肝則怒,聚集於脾則思,聚集於腎則恐,這就是五種精氣聚集的狀態,是臟腑虛弱時精氣互相聚集的表現。(出自《宣明五氣篇》)
黃帝問道:脾臟為何不主宰時令?岐伯回答:脾臟屬土,居於中央,經常在一年四季中輪流主宰其他四臟,每個臟腑寄治十八天,所以脾臟不能獨自主宰時令。脾臟經常吸收胃土的精氣,土能生萬物,法於天地,因此脾臟從上到下,遍及頭足,所以不能獨主時令。(出自《太陰陽明論篇》)
黃帝說:我想了解五穀的氣味有五種滋味,它們進入五臟後,分別是怎樣運作的?伯高回答:胃是五臟六腑之海,水穀都進入胃中,五臟六腑都從胃中吸收精氣,五種味道各走其所喜愛的臟腑: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穀物精氣和津液運行之後,榮衛之氣暢通,然後化為糟粕,依次向下傳輸。(出自《五味篇》)
人體所攝取的精氣來自於食物,食物的精氣注入胃中,胃是水穀精氣血液的海洋。如同大海運行雲氣滋養天下,胃也輸送精氣血液到全身經絡,經絡是五臟六腑的大通道。
食物精氣進入胃中,精氣散佈到肝臟,多餘的精氣則進入筋脈。(出自《經脈別論》)食物精氣進入胃中,濁氣歸於心臟,精氣充盈於脈絡,脈氣流經全身,經氣歸於肺臟,肺臟統領全身脈絡,將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與脈絡結合精氣,運行於府臟,府臟精氣充足,則神志清明,精氣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平衡,呼吸勻稱,以此決定生死。飲水進入胃中,遊走全身,精氣上輸脾臟,脾臟散佈精氣,上歸於肺臟,調暢水道,下輸膀胱,水精佈滿全身,五經同時運行,配合四時五臟陰陽的變化,保持人體的正常運作。(出自《經脈別論》)
朱丹溪在《相火論》中說:太極運動產生陽氣,靜止產生陰氣,陽氣運動而變化,陰氣靜止而融合,從而產生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各有其特性。唯獨火有兩種,一種是君火,是人體之火;一種是相火,是天之火。火內屬陰外屬陽,主宰運動,因此一切運動都屬於火。從名稱上說,形質互相滋生,配合五行,所以稱為君火;從位置上說,它產生於虛無之中,守護著自己的位置,秉承著天命,因為它的運動而顯現出來,所以稱為相火。
天主宰萬物生長,所以總是運動的;人也有生機,也總是運動的,它們之所以能持續運動,都是相火在幫助它們。在天體中,它表現為龍雷,是木之氣;表現為海洋,是水之氣。在人體中,寄託在肝腎兩臟,肝屬木而腎屬水。膽是肝的腑,膀胱是腎的腑,心包絡是腎的配合臟器,三焦以焦而言,下焦掌管肝腎的分別,都是陰氣向下運行的部分。
天沒有相火就不能生長萬物,人沒有相火就不能生存。天之火雖然來自於木和水,但都本源於地,所以雷不潛伏地下,龍不蟄伏於地,海不依附於地,就不能發聲,就不能飛翔,就不能波動。發聲、飛翔、波動,都是運動而為火的表現。肝腎的陰氣,都包含著相火,人體與天地相通。有人問道:相火是天地人三者共有的,為何張元素(東垣)認為它是元氣的敵人呢?又有人問道: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一個勝則另一個必然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