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19)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19)
1. 五臟
然則如之何而可使之無勝負乎?曰:周子言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萬事出,有知之後,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君火之氣,《內經》以暑與熱言之;相火之氣,經以火言之,蓋表其暴悍酷烈,有甚於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氣之賊。
周子又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朱子亦曰: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此善處乎火也。人心聽命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靜。彼五火將寂然不作,而相火惟有裨補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爾,何賊之有?或曰:《內經》相火注言少陰少陽矣,未嘗言及厥陰太陽,而吾子言之,何也?曰:足太陽少陰,東垣嘗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瀉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膽與三焦尋火治,肝和包絡俱無異。
此歷指龍雷之火也。予亦備述天人之火,皆生於動,如上文所云者,實推廣二公之意。或曰:《內經》言火不一,往往於六氣中見之,言臟腑者未之見也。二公豈自有所據邪,子能為我言之乎?經曰: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之動而為變者,岐伯歷舉病機一十九條,而屬火者五,此非相火為病之出於臟腑者乎!考諸《內經》,少陽病為瘛瘲,太陽病時眩僕,少陰病瞀瘈暴喑,鬱冒不知人,非諸熱瞀瘈之屬火者乎!手少陽病惡寒鼓慄,膽病振寒,少陰病灑淅惡寒振慄,厥陰病灑淅振寒,非諸振鼓慄如喪神守之屬火者乎!少陽病嘔逆,厥氣上行,膀胱病沖頭痛,太陽病厥氣上衝胸,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少陰病氣上衝胸嘔逆,非諸逆衝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譫妄,太陽病譫妄,膀胱病狂顛疾,非諸燥狂越之屬火者乎!少陽病胕腫善驚,少陰病瞀熱吐酸,胕腫不能久立,非諸病胕腫疼酸驚駭之屬火者乎!又《原病式》曰:諸風掉眩,屬於肝火之動也;諸氣憤郁病痿,屬於肺火之升也;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之勝也;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之用也;是皆火之為病出於臟腑者然也,註文未之發爾。
以陳無擇之通達,且以暖熾論君火,日用之火言相火,而又不曾深及,宜乎後人之不無聾瞽也。悲夫!
〔東垣〕胃虛則臟腑經絡俱病論《針經》本輸曰: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皆屬足陽明胃。小腸之穴在巨虛下廉,大腸之穴在巨虛上廉。此二穴皆在足陽明胃三里穴下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榮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溉灌皮毛,充實腠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
《內經》曰:耳鳴、耳聾,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養手太陽小腸、手陽明大腸,故有此證,然亦止從胃弱而得之,故聖人混言腸、胃之所生也。或曰:子謂混言腸、胃所生,亦有據乎?予應之曰:經云脾不及令人九竅不通,謂脾為至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穀之氣於肺,充溢皮毛,散入四臟。今脾無所稟,不能行氣於臟腑,故有此症,此則脾虛九竅不通之謂也。
白話文:
五臟
如何才能使五臟之氣不互相勝負呢?周子說,關鍵在於神發知。五臟的特性互相作用,產生萬事萬物。有了知覺之後,五臟的特性受到外物影響,必然會有所反應,這種反應就是《內經》中所說的五火。相火最容易激發,五臟的陽氣之火互相煽動,就會妄動。火因妄動而起,變化莫測,無時不在,煎熬真陰,陰虛則生病,陰氣耗盡則死亡。君火之氣,《內經》用暑和熱來形容;相火之氣,經書則直接用火來形容,因為它暴烈兇猛,甚至比君火更厲害。所以說,相火是元氣的大賊。
周子又說:聖人以中正仁義來安定它,並以清靜為主。朱子也說:必須使道心始終作為一身的主宰,而人心隨時聽從它的命令,這就是善於控制火的方法。人心聽從道心,又能以清靜為主,那麼五火就會平息不再妄動,相火只會輔助造化,用於生生不息的運轉,哪裡還有賊害呢?有人問:《內經》中對相火的註解只提及少陰少陽,並沒有提到厥陰太陽,你為什麼要提及呢?我回答說:足太陽少陰,東垣(張仲景)曾經論述過,治療方法是用炒柏,取其辛味,能瀉去水中之火。戴人(戴原子)也說:膽和三焦用瀉火的方法治療,肝和包絡也同樣如此。
這些都指龍雷之火。我也詳細闡述了天人之間的火,它們都生於動,如同上文所說,這實際上是推廣二公(周敦頤、朱熹)的思想。有人問:《內經》中對火的論述並不一致,往往在六氣中有所提及,但在臟腑中卻沒有見到。二公的觀點是否另有依據呢?你能為我說明嗎?經書說: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的活動變化。岐伯列舉了十九種病機,其中屬火的就有五種,這難道不是相火致病源於臟腑的證據嗎!考察《內經》,少陽病有瘛瘲(抽搐),太陽病有眩暈仆倒,少陰病有昏迷、暴啞、鬱悶不省人事,這些不都是熱邪昏迷屬於火症嗎!手少陽病惡寒慄,膽病發冷,少陰病灑淅惡寒發冷,厥陰病灑淅發冷,這些發冷顫抖如喪失神志的症狀,不都是屬火的嗎!少陽病嘔逆,厥氣上行,膀胱病沖頭痛,太陽病厥氣上衝胸,少腹疼痛牽引腰脊上衝心,少陰病氣上衝胸嘔逆,這些逆衝上行的症狀,不都是屬火的嗎!少陽病譫妄,太陽病譫妄,膀胱病狂顛,這些燥狂失常的症狀,不都是屬火的嗎!少陽病腫脹易驚,少陰病昏熱吐酸,腫脹不能久站,這些腫脹疼痛酸楚驚恐的症狀,不都是屬火的嗎!此外,《原病式》說:諸風掉眩,屬於肝火妄動;諸氣憤郁病痿,屬於肺火上升;諸濕腫滿,屬於脾火亢盛;諸痛癢瘡瘍,屬於心火亢盛;這些都是火致病源於臟腑的證據,只是註解沒有闡述罷了。
陳無擇博學多才,用溫暖熾盛來論述君火,用日常生活中的火來論述相火,卻沒有深入探討,所以後人難免有所誤解,令人惋惜!
(東垣)《胃虛則臟腑經絡俱病論》引《針經》說: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都屬於足陽明胃經。小腸的穴位在巨虛穴下,大腸的穴位在巨虛穴上。這兩個穴位都在足陽明胃經的三里穴下方。大腸主津液,小腸主液體,大腸、小腸依靠胃的榮氣,才能輸布津液到上焦,滋潤皮膚毛髮,充實肌膚組織。如果飲食不節制,胃氣不足,大腸、小腸就沒有營養供給,所以津液就會枯竭。
《內經》說:耳鳴、耳聾、九竅不利,都是腸胃所導致的,這是因為胃弱不能滋養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但這些症狀也僅僅是從胃弱而來,所以聖人將腸胃混為一談。有人問:你說腸胃混為一談,有依據嗎?我回答說:經書上說脾胃虛弱會導致九竅不通,這是因為脾屬至陰,依靠胃的陽氣,才能將水谷精氣上升到肺,滋潤皮毛,散布到四臟。現在脾沒有營養供給,不能將氣運送到臟腑,所以就會出現這些症狀,這就是脾虛導致九竅不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