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20)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20)
1. 五臟
雖曰脾虛,亦胃之不足所致耳。或曰:經云五臟不利則九竅不通,此不言脾,不言腸,而言五臟,何也?予曰:此說與上二說無以異也。蓋謂脾不受胃之稟命,致五臟所主九竅不能上通天氣,皆閉塞不利,故以五臟言之。此三者,止是胃虛所致耳。然亦何止於此,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十五絡、四肢皆不得榮運之氣,而百病生焉,豈一端盡之乎。
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胃氣者,穀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氣也,陽氣也。又天氣、人氣、地氣,乃三焦之氣,分而言之則異,其實一也,不當作異名異論而觀之。飲食、勞役所傷,自汗小便數,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不行,乃陰血伏火。
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宮,變化為血者也。血者,脈之腑也,血亡則七神何依,百脈皆從此中變來也。人之百病,莫大於中風,有汗,則風邪客之;無汗,則陽氣固密,腠理閉拒,諸邪不能傷也。或曰:經雲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又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又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請析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陽氣在於地下,乃能生化萬物,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其脾長一尺掩太倉,太倉者,胃之上口也。
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穀者也。胃者,十二經之源,水穀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於六腑,六腑受氣於胃。六腑者,在天為風、寒、燥、濕、暑、火,此無形之氣也。胃氣和平,榮氣上升,始主濕熱。濕熱者春夏也,行陽二十五度,六陽升散之極,下而生陰,陰降則下行為秋冬,行陰道為寒涼也。胃既受病,不能滋養,故六腑之氣絕,以致陽道不行,陰火上行。
五臟之氣,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臟之氣已絕於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而氣後絕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土疊於下焦,故曰重強。胃氣既病,則下溜。經曰:濕從下受之。脾為至陰,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竅之源,使不能上通於天,故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胃者,行清氣而上,即地之陽氣也。
清陽成天,曰清陽出上竅,曰清陽實四肢,曰清陽發腠理者也。脾胃既為陰火所乘,穀氣閉塞而下流,即清氣不升,九竅為之不利。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氣少則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則血虧,故筋骨皮肉血脈皆弱,是氣血俱羸弱矣。勞役動作,飲食飢飽,可不慎乎。
白話文:
五臟
雖然說脾虛,其實都是胃氣不足造成的。有人問:經書上說五臟不利則九竅不通,這裡沒提到脾,也沒提到腸,為什麼只說五臟呢?我說:這與前面兩種說法並無不同。意思是說,脾臟無法順利接收胃氣的營養,導致五臟所主宰的九竅無法向上通達天之氣,都阻塞不通,所以用五臟來概括說明。這三種情況,都是胃虛造成的。然而,問題也不僅於此,胃虛則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四肢都得不到氣血的滋養,百病由此而生,豈能只從一個方面來說明呢?
真氣又稱元氣,是先天之精氣,非靠胃氣無法滋養。胃氣就是穀物之氣,營養之氣,運化之氣,生化之氣,清淨之氣,衛護之氣,陽氣。還有天氣、人氣、地氣,都是三焦之氣,分開來說各有不同,但本質上是一體的,不應該把它們當作不同的名稱和理論來看待。飲食、勞作過度所造成的傷害,自汗、小便頻繁,陰火乘克脾土,清氣不能產生,陽氣運行不暢,這就是陰血內伏,產生內火。
況且陽明胃經屬土,容易乾燥而燥熱,所以化生燥熱之火,而津液無法停留在體內。而且小便和汗液,都會耗損津液,津液到達中焦(腹部),會轉化為血液。血液是脈絡的本質,血液虧損,七神(心、肝、脾、肺、腎、膽、三焦)將無所依託,全身的脈絡都會因此而發生變化。人體的百病,沒有比中風更大的了,出汗則說明風邪入侵;不出汗則說明陽氣固密,肌膚毛孔緊閉,外邪就無法傷害身體。也有人問:經書上說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則五臟之氣互相爭奪,九竅不通。
又說脾氣不足則使人九竅不通,稱為重強(一種病症)。又說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又說頭痛耳鳴,九竅不利,都是腸胃所造成的。請分析解釋一下?我回答說:脾臟屬陰土,是至陰之氣,主靜不動。胃屬陽土,主積極活動。陽氣在地下運行,才能生化萬物,所以五運(五行運行的規律)在上,六氣(六種自然氣象)在下。脾臟長一尺,覆蓋著太倉(胃的上口)。
脾臟依靠胃氣的營養,才能將五穀精華加以蒸煮,使之成熟。胃是十二經脈的起始之處,是水谷的倉庫,平和則萬事安寧,生病則萬事危殆。五臟之氣,向上通達九竅。五臟從六腑接收氣機,六腑又從胃接收氣機。六腑在天象中對應風、寒、燥、濕、暑、火,這些都是無形的氣。胃氣平和,營養之氣上升,開始主導濕熱。濕熱屬春夏之氣,陽氣運行二十五度,六陽升散到極點,然後下降而生陰,陰氣下降則下行,形成秋冬,陰氣運行則為寒涼。胃一旦生病,就無法滋養其他臟腑,因此六腑之氣衰竭,導致陽氣運行不暢,陰火上行。
五臟之氣,各受一腑的化生作用,才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所以說五臟之氣先從外部衰竭,是因為六腑的生氣先衰竭,五臟沒有氣機的來源,然後才氣機衰竭。肺臟本應收納下行之氣,又主宰五種氣息,氣機衰竭則下流與脾土聚集在下焦,所以稱為重強。胃氣有病,則氣機下流。經書上說:濕氣從下焦侵入。脾臟屬至陰,根源於地,是有形的土,下部填滿九竅的源頭,使九竅不能向上通達於天,所以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胃主導清氣上行,是地之陽氣。
清陽之氣上升,稱為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稱為清陽之氣充實四肢,稱為清陽之氣佈滿肌膚腠理。脾胃一旦被陰火所乘克,穀氣阻塞而下流,清氣就無法上升,九竅因此而失利。胃這個腑臟有病,則十二經脈的元氣都將不足,氣少則津液運行不暢,津液運行不暢則血液虧損,所以筋骨皮肉血脈都虛弱,氣血都衰弱了。勞動和飲食,都不可不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