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1)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1)
1. 治惡寒
〔丹〕陽虛惡寒,用參耆之類,甚者加附子少許,以行參耆之氣。
永康呂親家,形瘦色黑,平生喜酒,多飲不困,年近半百,且有別館。忽一日大惡寒戰,且自言渴,卻不能飲。予診其脈大而弱,惟右關稍實,略類弦,重取則澀。遂作酒熱內郁不得泄,由表熱而下虛也。黃耆一物,與乾葛同煎,與之盡。黃耆二兩,乾葛一兩。脈得小,次日安矣。
〔垣〕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舌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氣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名曰,升陽益胃湯,。
白話文:
在丹陽,如果人體出現虛弱且畏寒的情況,可以使用人參和黃芪這類的藥材來進行治療。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再加入少量的附子,以幫助運行參芪的氣血。
永康的一位姓呂的親家,他體型瘦削,臉色黝黑,平時喜歡喝酒,即使喝很多也不會感到疲倦。他年近五十,並且有一個別墅。有一天,他突然感到非常畏寒,並且自稱口渴,但卻無法喝水。我診察他的脈象,發現脈象大而微弱,只有右關稍顯實質,略似弦狀,再次按脈則感覺到脈象微澀。我認為這是因為酒熱內鬱,未能宣發,從表面的熱症轉為內部的虛弱。於是,我讓他飲用了黃芪和甘草煎煮的湯,直到喝完。黃芪用量為兩兩,甘草為一兩。脈象得到緩解,第二天他就恢復了健康。
在垣地,如果脾胃出現虛弱,表現為懶散嗜睡、四肢乏力,經常在秋季燥熱時期,濕熱稍有退去,身體沈重、節點疼痛,口舌乾燥、食無滋味,大便不順暢、小便頻繁,沒有食慾,吃東西也不消化。同時伴有肺部疾病,有畏寒的感覺,氣息沈悶,面無和氣,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正常展現。應當升陽益胃,這就是升陽益胃湯的治療原則。
羌活(半兩),柴胡(三錢),獨活(半兩),防風(半兩。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人參(一兩,去蘆),甘草(炙,一兩),白朮(三錢),半夏(一兩,湯洗,脈澀者可用),黃耆(二兩),澤瀉(三錢,不淋者勿用),黃連(二錢),茯苓(二錢,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橘皮(不去穰,四錢),白芍藥(五錢。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類反補旺,為脾胃虛則肺受病,故因時而補母虛也。
白話文:
羌活(半兩):一種具有祛風散寒功效的草藥。
柴胡(三錢):一種常被用於調理肝膽功能的草藥。
獨活(半兩):與羌活有相似的祛風散寒效果。
防風(半兩):以其在秋天強盛的特性,使用辛溫的方式來清熱解毒。
人參(一兩,去蘆):一種補益元氣的名貴草藥,去除其根部的部分。
甘草(炙,一兩):一種具有調和藥性、緩和其他草藥強烈作用的草藥。
白朮(三錢):一種能強化脾臟功能的草藥。
半夏(一兩,湯洗):對於脈搏較慢的病人來說,可用湯洗後的半夏。
黃耆(二兩):一種能增強免疫系統、補充能量的草藥。
澤瀉(三錢,不淋者勿用):對於小便頻繁且口渴不顯著的病人,不宜使用。
黃連(二錢):一種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草藥。
茯苓(二錢,小便利不渴者勿用):對於小便頻繁且口渴的病人,不宜使用。
橘皮(不去穰,四錢):去除果肉後的橘皮,具有的化痰止咳效果。
白芍藥(五錢):在秋天強盛時,使用人參、白朮、芍藥等補益藥物,是因為當脾胃虛弱時,肺部容易生病,因此根據季節補充母親的虛弱。
請注意,這是一種傳統中藥配方,使用前應諮詢專業中醫師,並考慮個人健康狀況和藥物交互作用的可能性。
)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服藥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者,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滋味,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可以小役形體,使胃與藥轉運升發,慎勿大勞役,使復傷胃氣。
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稍強,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禁忌如前者,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及冷蒸寒涼淡滲之物。)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去掉核),用水三盞(約500毫升)一同煎煮至剩下約一盞(約250毫升),然後過濾掉渣,溫熱服用,請在早飯後和午飯前服用。請遵守先前的禁忌規定。藥量可逐步增加到五錢(約15克)為止。如果服藥後小便頻繁,但病情反而加重,這表示可能不適合利尿,應減去茯苓和澤瀉。若胃口好,最初一二天內不要吃得太飽,以免再次傷害胃部,因為藥力還不足,無法有效運轉和提升胃氣。應該保持清淡飲食,或者通過美食來增強藥力,促進胃氣的升發,切記不可食用清淡的食物來削弱藥效,反而助長邪氣的降沈。可以適度活動身體,讓胃部和藥物一同運轉和升發,謹慎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再次傷害胃氣。
若脾胃能保持平靜,則更佳。若胃氣稍微強盛,可以適量食用水果以輔助穀物和藥物的作用。五穀是養生之源,五果則能補充和輔助養生效果。(禁忌與前面相同,服藥後應避免在一小時內說話,以及飲酒、吃濕麵和大塊食物,還有冷食、寒涼和淡滲的食物。)
黃耆補胃湯,治表虛惡賊風。
黃耆(三錢),甘草(一錢),麻黃(一錢),草豆蔻(一錢半),橘皮(一錢半),青皮(七分),當歸(一錢),香白芷(一錢半),升麻(三分),藁本(三分),柴胡(六分),黃柏(八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丹〕縉雲胡君錫,年三十一歲,形肥而大,色稍蒼厚,家富而足,更專嗜口味。兩年前得消渴病,醫與寒涼藥而得安。有一人教以病後須用滋補,令其專用黃雌雞,因此食至千餘隻,漸有膈滿嘔吐之病。醫者意為胃寒,遂以附子、沉香之藥百餘帖,嘔病除。
白話文:
【黃耆補胃湯】,治療外在虛弱和惡性風邪。
黃耆(三錢),甘草(一錢),【麻黃】(一錢),草豆蔻(一錢半),橘皮(一錢半),【青皮】(七分),【當歸】(一錢),香【白芷】(一錢半),【升麻】(三分),【藁本】(三分),柴胡(六分),【黃柏】(八分)
以上材料磨成如麻豆大小,用水兩杯,煎至一杯,濾掉殘渣,稍微加熱,在飯前服用。
【丹】縉雲胡君錫,年齡三十一歲,體型肥胖,臉色略顯蒼白厚重,家庭富裕,更喜歡享受各種美食。兩年前得了消渴病,醫生開了寒涼藥物得以安好。有個人建議他病後需要滋補,讓他專門食用黃雌雞,因此吃了上千隻,逐漸出現胸脹嘔吐的病症。醫生認為是胃寒,於是使用附子、【沈香】的藥物一百多帖,嘔吐症狀消除。
月餘天氣大熱,忽惡風,足亦怕地氣,遂堆糠尺許厚,上鋪以簟,糊以重紙,方可坐臥,而兩手不能執筆,口鼻皆無氣以呼吸,欲言無力,行十餘步便困倦,脈皆浮大而虛,僅得四至。予作內有濕痰,因多服燥熱藥,遂成氣耗血散。當此夏令,自合便死。因其色之蒼厚,元氣尚全,可以安穀,遂以人參。
黃耆、白朮熬膏,煎淡五味子湯,以竹瀝調飲之,三日諸病皆愈。令其頓絕肉味,一月後康健如舊。又以雞湯下飯,一月後胸腹膨滿甚,自煎二陳湯加附子、白豆蔻飲之,其病頓除。遣人問調理藥,予教以絕去諸藥與肉飲,自然平安。
白話文:
在一個炎熱的月份,忽然感到頭暈且害怕地面的風,於是他在地上鋪了厚達一尺的糠,上面再蓋上席子,用重紙封住,才能躺著或坐下,但雙手卻無法拿筆。他感覺呼吸困難,說話也沒有力氣,走十幾步就會感到疲倦。他的脈搏浮大而虛弱,每分鐘只能跳四下。我認為他的體內積聚了濕痰,因為他過度服用燥熱的藥物,導致氣血耗損。在這樣的夏季,按照常理,他應該會死亡。由於他的面色蒼白且身體還有元氣,可以正常進食,所以我開了人參給他。
接著,我將黃耆和白朮熬成膏狀,煮了淡的五味子湯,用竹瀝調和飲用,三天後所有病痛都痊癒。讓他暫時戒掉肉類食物,一個月後恢復健康。接著讓他吃雞湯拌飯,一個月後他的胸部和腹部非常脹滿,我讓他煎製二陳湯加上附子和白豆蔻飲用,病狀馬上得到緩解。他請人來詢問調理藥物,我告訴他要完全戒除所有藥物和肉類飲食,這樣自然就能平安無事。
上陽虛惡寒五法,皆以參耆為君。首一法佐以附子,中三法佐以升陽之劑,末一法佐以消痰之劑也。
〔垣〕夫脾胃之症,始則熱中,終傳寒中。經云: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積於胸中,是腎水反來侮土,此謂所勝者妄行也。作中滿腹脹,作涎,作清涕,或溺,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無力,喜睡,兩丸多冷,時作陰陰而痛,或妄見鬼狀,夜夢亡人,腰背胛眼腰脊俱痛,而不渴不瀉。此溫氣去,寒獨留,寒獨留則血凝泣,血凝泣則脈不通,故其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
白朮附子湯
白朮,附子(炮),陳皮,蒼朮(制),厚朴(制),半夏(湯泡),茯苓(去皮),澤瀉(各一兩),豬苓(去皮,半兩),肉桂(四錢)
白話文:
上陽虛惡寒的五種治療方法,都以人參和黃耆作為主藥。第一種方法在主藥中加入附子作為輔助藥物;中間的三種方法則加入提升陽氣的藥物;最後一種方法加入消痰的藥物。
對於脾胃問題,起初會表現為熱中,最終會轉化為寒中。經書提到,陰盛則生內寒,氣血逆流,寒氣積聚於胸中,這是腎水反覆侵擾脾土的情況,這稱為過度侵襲。會導致腹部滿脹、口涎增多、鼻涕清稀,或者尿頻,腳底疼痛,無法承擔身體行走,骨頭疲倦無力,嗜睡,兩側睪丸多冷,時常感到陰部隱隱作痛,或者出現鬼魂幻覺,晚上夢到亡靈,腰背脹痛,但不口渴,也不解大便。這是因為溫熱之氣消失,寒氣獨自留存,寒氣留存導致血液凝結,血液凝結導致脈絡不通,所以脈搏變得強大且澀滯,被稱為寒中。
【白朮附子湯】
主要材料有:白朮、炮製後的附子、陳皮、制過的蒼朮、制過的厚朴、湯泡後的半夏、去皮的茯苓、澤瀉、去皮的豬苓、肉桂。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食前溫服,量虛實加減。
夫病熱中症者,衝脈之火附二陰之裡,傳之督脈。督脈者,第二十一椎下長強穴是也,與足太陽膀胱寒氣為附經。督脈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馬,其勢不可遏。太陽寒氣細細如線,督脈逆太陽,寒氣上行,沖頂入額,下鼻尖,入手太陽,傳於胸中。手太陽者,丙,熱氣也。
足太陽膀胱者,壬,寒氣也。壬能克丙,寒熱逆於胸中,故脈盛大。其手太陽小腸熱氣不能交入膀胱經,故十一經之盛氣積於胸中,故其脈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極,子能令母實,手陽明大腸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氣挾子之勢,故脈澀而大便不通。以此言之,脈盛大以澀者,手陽明大腸脈也。
白話文: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食前溫服,量虛實加減。
若要治療內熱病症,需針對衝脈之火,它附著在二陰之處,並沿督脈傳遞。督脈位於第二十一椎下的長強穴,與足太陽膀胱的寒氣相連。當督脈火勢旺盛時,猶如大江之水,快速如奔馬,勢不可擋。而足太陽膀胱的寒氣則細如線條,當督脈逆向太陽時,寒氣上升,衝擊頭頂進入額部,下抵鼻尖,最終影響到手太陽的部位。
手太陽膀胱屬於壬,代表寒氣;而壬能夠剋制丙,導致寒熱之氣在胸中逆流。這使得脈搏變得強大。由於手太陽的小腸熱氣無法與膀胱經相交,所以十一經的強大氣流聚集在胸中,導致脈搏強大。而膀胱的反向作用到了極點,子能增益母,這裡的手陽明大腸金屬膀胱的「母」。因此,這部分脈象強大且乾燥。而這種乾燥之氣伴隨著子勢,導致脈象澀滯且大便不通。
由此可知,脈象強大且澀滯的特徵,是手陽明大腸脈的表現。
若見此病中一症皆為寒,禁用諸甘酸藥。
〔《素》〕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慄,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
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慄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慄,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逆調論)
〔東垣〕云: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分也。夜則惡寒,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的病症表現出全身都感到寒冷,那麼在治療時應該禁止使用甘味或酸性的藥物。
在《內經》中,黃帝問:人並不是因為外在的衣物不夠暖和或是身體裡有寒氣,而是從內部產生寒冷的原因除了什麼?岐伯回答說:這個人可能有多種關節病(痹症)。他的陽氣不足,陰氣過多,因此全身感到如同剛從水中出來一樣的寒冷。
黃帝又問:有人全身感到寒冷,即使在溫熱的湯水或火邊也無法取暖,穿著厚重的衣服也不能保持暖和,但他們並不會發抖,這種情況是什麼疾病?岐伯回答說:這個人原本的腎氣強盛,經常進行與水相關的工作。太陽的氣力衰退,腎臟的脂肪無法正常生成,一個腎臟不足以抵擋兩個火源的影響。
腎臟是水的來源,位於骨頭之中。如果腎臟功能不佳,骨髓也就無法充實,因此會感到全身寒冷,直至骨頭。他們之所以不會發抖,是因為肝有一個陽氣,心有兩個陽氣,腎是一個獨立的器官。一個腎臟不足以抵擋兩個火源的影響,因此不會發抖。這種情況被稱為「骨痹」,患者可能會出現關節緊縮的情況。
李東垣認為:白天感到寒冷,這是陰氣上昇至陽部的表現。夜晚感到寒冷,這是陰血在陰部自行增強的表現。
以上內容主要講述了中醫對於因陰盛陽衰、腎氣不振所導致的全身性寒冷症狀的診斷與理論解析,以及對應的治療原則。
〔海〕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方見傷寒自汗。)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方見傷寒體痛。)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方見治虛實法。)
巴戟丸
良薑(六兩),紫金藤(十六兩),巴戟(二兩),青鹽(二兩),肉桂,吳茱萸(各四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服二十丸,暖鹽酒送下,鹽湯亦得。
三焦寒用藥大例:上焦寒,陳皮、厚朴、藿香。中焦寒,大小便不通,白朮、乾薑、丁香。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
白話文:
【海】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方見傷寒自汗)。【桂枝】加芍藥人參新加湯(方見傷寒體痛)。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方見治虛實法)。
巴戟丸
良薑(六兩)、紫金藤(十六兩)、巴戟(二兩)、青鹽(二兩)、肉桂、吳茱萸(各四兩)。
以上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二十粒,用溫鹽酒送服,或用鹽湯代替。
三焦寒用藥大致如下:上焦寒,使用陳皮、厚朴、藿香;中焦寒,若出現大小便不通的情況,則使用白朮、乾薑、丁香;下焦寒,則使用肉桂、附子、沈香。
上焦,(桂附丸,鐵刷湯,胡椒理中丸)
中焦,(二氣丹,大建中湯)
下焦,(還少丹,八味丸,天真丹)
胡椒理中丸
款冬花(去梗),胡椒,甘草(炙),蓽茇,良薑(各四兩),白朮(五兩),乾薑,陳皮(去白),細辛(去苗。各四兩)
白話文:
上焦,(桂附丸,鐵刷湯,胡椒理中丸)
中焦,(二氣丹,大建中湯)
下焦,(還少丹,八味丸,天真丹)
胡椒理中丸
款冬花(去梗),胡椒,甘草(炙),蓽茇,良薑(各四兩),白朮(五兩),乾薑,陳皮(去白),細辛(去苗。各四兩)
以上內容是傳統中醫針對上、中、下焦不同問題所開立的藥方。上焦主要對應心肺系統,中焦主要對應脾胃腸道,下焦主要對應肝腎及泌尿生殖系統。藥方包含桂附丸、鐵刷湯、胡椒理中丸等,以及具體的藥材組合如胡椒理中丸,其中包含了款冬花、胡椒、甘草、蓽茇、良薑、白朮、乾薑、陳皮和細辛等。在使用這些藥物時,應遵照專業醫生的指導,以確保安全有效的治療效果。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酒米飲任下。
鐵刷湯
良薑(炮,六兩),茴香(二兩),甘草(炙,一兩),蒼朮(米泔浸一宿,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三片,鹽一捻,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或熱酒調下。
二氣丹
肉桂(去粗皮),硫黃(細研。各一錢),乾薑(炮),硃砂(研,為衣。各二錢),附子(一個去皮臍,炮製為末,半兩)
上為細末,研勻,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
附子理中丸
人參(去蘆),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白話文:
【鐵刷湯】
將薑(炒過,六兩)、小茴香(二兩)、甘草(炙,一兩)和蒼朮(用米泔浸泡一夜,八兩)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取二錢粉,加入三片薑和一捻鹽,以及一杯水,煮至剩下七分量,溫熱後服用,或者可以用熱酒調和後服用。
【二氣丹】
使用肉桂(去粗皮,一錢)、硫磺(細研,一錢)、乾薑(炒過,一錢)、硃砂(研磨成粉,作為外衣,二錢)和附子(去皮,炮製成粉,半兩)。將以上所有材料研磨均勻,然後用麵糊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籽。每次服用時,取三十丸,用鹽水送服。
【附子理中丸】
用人參(去蘆頭,三兩)、附子(炮製去皮,三兩)、乾薑(炮製,三兩)、甘草(炙,三兩)和白朮(三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取一定量的粉,用適量的水煎煮至剩餘七分量,溫熱後服用。
上為末,煉蜜和丸。每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服。
大建中湯,治內虛里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起臥,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苦痠痛,不能久立。補中益氣。
桂心(一錢),芍藥,黃耆(各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五錢),當歸,人參(各三錢),附子(半錢),半夏(二錢),棗(三枚)
上㕮咀,水五盞,煎至三盞,去渣,分三服。
〔垣〕,天真丹,治下焦陽虛。
白話文:
上級的草藥要研磨成粉末,然後和蜂蜜一起做成丸狀。每個兩兩的草藥混合物做成十個丸子,每次服用一個丸子,用一杯水煮沸後加入,再煎煮到剩餘七分量時,就可以服用。
這就是大建中湯,用來治療內在虛弱、內臟緊張、呼吸困難,以及四肢冰冷,腹部抽搐緊繃的情況。也可能出現腹部脹滿、腹部肌肉緊繃、無法翻身躺臥、微微出汗、陰部收縮的情況。或者有腹部寒冷疼痛,無法承受勞累,嘴脣乾裂,精液自行流出的情況。或者手腳忽冷忽熱,感到煩躁、痠痛,無法久站。
這是一種補充中氣、強健體力的草藥配方。
桂心(一錢),芍藥,黃耆(各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五錢),當歸,人參(各三錢),附子(半錢),半夏(二錢),棗(三枚)
以上草藥要研磨成細粉,用水五杯煮沸,再煎煮到剩餘三杯,去除藥渣,分成三次服用。
此外,天真人丹,用來治療下焦陽氣不足。
沉香,巴戟(酒浸,炒,去心),茴香(鹽炒香,去鹽),破故紙(炒),萆薢(酒浸,焙),胡蘆巴(炒),杜仲(麩炒,去絲),琥珀(各一兩),官桂(五錢),牽牛(炒黑,去鹽,取頭末一兩)
上為末,用浸藥酒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空心溫酒下。
〔海〕下焦寒,四逆例。乾薑味苦,能止而不行。附子味辛,能行而不守。泄小便不通,二藥皆陽,氣化能作小便。若薑、附、術三味,內加茯苓,以分利之為佳。附生用而不炮,則無火力,熱則行而不止,兼以水多煎少,則熱直入下焦。
白話文:
沈香、巴戟(以酒浸泡後,再炒熟,去除中心部分)、茴香(以鹽炒至香氣散發,去除鹽分)、破故紙(炒熟)、萆薢(以酒浸泡後,再烘焙)、胡蘆巴(炒熟)、杜仲(以麥麩炒熟,去除纖維)、琥珀(各使用一兩)、官桂(使用五錢)、牽牛(炒至黑色,去除鹽分,並取出頭部粉末一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使用浸泡藥材的酒糊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到八十個丸子,於空腹時以溫酒下服。
對於下焦寒冷、四逆症狀。乾薑具有苦味,能制止但不會使病情加重;附子有辛味,能促進流通但不易停留在某處。對於小便不通暢的情況,這兩種藥物都是陽性,能促進氣化作用,導致小便排出。如果在薑、附、術三種藥物中加入茯苓,以分開利尿效果更佳。附子生用而不經過炮製,則無法產生火力,熱度會促進流通但不穩定,加上需用多量水來煎煮,熱度才能直接進入下焦。
代灸膏,治老人衰弱,元氣虛冷,臟腑虛滑,腰腳冷痛沉重,飲食減少,手足逆冷不能忍者。用此代灸,其效不能盡述。
大附子(一個,炮),吳茱萸,桂皮,木香,蛇床子(各半兩),馬藺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用藥半匙,白麵半匙,生薑汁半盞,用煎成膏,攤於紙上,臨臥貼臍,以油紙覆其上,綿衣系之,自夜至明乃去,每夜如此貼之,其腰腹如灸百壯。除寒積,腰疼貼腰眼。
白話文:
"代灸膏",適用於治療老年人因年老體弱、元氣虛弱、五臟六腑功能減退、腰腳冰涼疼痛、行動不便、飲食減少、四肢冰冷無法忍受的情況。使用這種替代灸療的方法,其療效難以盡數描述。
所需材料如下:
- 大附子(一個,經過炮製)
- 吳茱萸
- 桂皮
- 木香
- 蛇牀子(各半兩)
- 馬藺草(一兩)
將以上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使用半匙藥粉,半匙白麵,以及半盞生薑汁,加熱熬製成膏狀,然後敷在紙上。臨睡前貼在肚臍上,上面再覆蓋一層油紙,用棉衣固定,從夜晚到第二天早晨纔去掉。每晚都這樣進行敷貼,可使腰部和腹部如同經過百壯的灸療一般。這種膏能祛除寒氣積聚,對於腰疼可以貼在腰眼處。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如冰。治法茯苓丸之類是也。(方見驚悸。)身前寒屬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治法宜針法,補三里穴是也。手足寒者,厥也。(治見厥。)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腹胃寒,理中之類也。全見診法。)
五臟寒方:肝寒,雙和湯。(方見治虛實法。)心寒,定志丸、菖蒲丸。(方見小兒。)脾寒,益黃散。(方見小兒。)肺寒,小青龍湯。(方見傷寒。)腎寒,八味丸。(方見治虛實法。)
白話文:
背後感到寒冷,這是因為體內有痰飲。張仲景曾說,如果心下有積存的痰飲,那麼這個人背後會感到寒冷,就像冰冷一樣。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茯苓丸類的藥物來治療,相關藥方在驚悸一節可以看到。
身體前方感到寒冷,這通常與胃有關。經典中提到,如果胃的足陽明脈氣虛,那麼整個身體前方都會感到寒冷和震顫。對此,我們可以使用針灸療法,補充三里穴。
如果手腳感到寒冷,那可能是因為「厥」,也就是一種失調的症狀。關於這種情況的治療方法,請參照厥章。
如果手掌感到寒冷,那麼腹部也可能有寒冷的情況。如果魚的白色部分有青色的血液脈絡,這表示胃中有寒氣。對於腹部和胃部的寒氣,可以使用理中丸類的藥物進行治療,這些內容在診法章節中都有詳細說明。
以下是針對五個主要臟器的寒症治療方:
- 肝臟寒症,使用雙和湯(在治虛實法章節中可以看到該藥方)。
- 心臟寒症,使用定志丸和菖蒲丸(在小兒章節中可以看到這些藥方)。
- 脾臟寒症,使用益黃散(在小兒章節中可以看到該藥方)。
- 肺臟寒症,使用小青龍湯(在傷寒章節中可以看到該藥方)。
- 腎臟寒症,使用八味丸(在治虛實法章節中可以看到該藥方)。
〔海〕通治大寒:大已寒丸、四逆湯。
〔垣〕,沉香桂附丸
沉香,附子(炮),肉桂,乾薑(炮),良薑,吳茱萸,茴香(炒),川烏(各一兩)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食前一服。忌生冷。
〔海〕,大已寒丸
蓽茇,肉桂(各四兩),乾薑(炮),良薑(各六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飲湯下,食前服。
〔垣〕諸脈按之無力所生病症:六脈中之下得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腹中時痛,心胃相控睪,隱隱而痛。或大便溏泄,鼻不聞香臭,清濁涕不止,目中淚出,喘喝痰嗽,唾出白沫,腰沉沉苦痛,項背胸脅時作痛,目中流火,口鼻惡寒,時時頭痛目眩,苦振寒不止。或嗽或吐,或嘔或噦,則發躁蒸蒸而熱,如坐甄中,必得去衣,居寒處或飲寒水,則便如故。其振寒復至,或氣短促,胸中滿悶而痛,如有膈咽不通欲絕之狀。
白話文:
【海】通治大寒:使用「大已寒丸」和「四逆湯」。
【垣】,使用「沈香桂附丸」
成分包括:沈香、附子(炮)、肉桂、乾薑(炮)、良薑、吳茱萸、茴香(炒)、川烏(各一兩)
以上成分研磨成粉,用醋煮麵糊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約50-70顆,用米飲送下,餐前服用。禁忌生冷食物。
【海】,大「已寒丸」
成分包括:蓽茇、肉桂(各四兩),乾薑(炮)、良薑(各六兩)
以上成分研磨成細粉,用水煮麵糊製成丸狀,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20顆,用米飲湯送下,餐前服用。
【垣】對於脈搏按之無力的情況所生的病症:在六脈中的下方得到弦細而澀,按之無力,腹部時常疼痛,心胃相連,隱隱而痛。或者大便稀軟,鼻子無法辨別香臭,清濁鼻涕不斷流出,眼中有淚水,喘息咳嗽,口水呈白色泡沫,腰部沈重且痛苦,項背胸部時常疼痛,眼中有火光,口鼻感到寒冷,時常頭痛目眩,苦於發寒不止。或者咳嗽或者嘔吐,或者嘔吐或者嘔逆,則會變得焦躁發熱,如同坐在甑中,必須脫衣,待在寒冷的地方或喝冷水,則病症如舊。其發寒又會再次出現,或者呼吸急促,胸中滿悶且疼痛,有如隔膜不通,生命瀕危的狀態。
甚則口開目瞪,聲聞於外,而淚涕痰涎大作。其發躁方過,而振寒復至,或面白而不澤者,脫血也。悲愁不樂,情慘意悲,健忘,或善嚏,此風熱大損寒水燥金之復也。如六脈細弦而澀,按之空虛,此大寒症也,亦傷精氣,以辛甘溫熱潤之劑,大瀉西北二方則愈。
姜附湯,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治陰證傷寒,大便利而發熱者。
乾薑,熟附子(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或慮此藥性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姜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不知脈者,更宜審之。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一方附子湯以生用者,名曰白通湯。
白話文:
如果病情嚴重,甚至出現口開目瞪,聲音外傳,以及眼淚、鼻涕、痰和口水大量分泌的狀況。在病情熱烈達到高峯後,可能會接續出現寒戰,或者臉色蒼白但沒有光彩,這可能是失血的徵兆。如果患者表現出悲傷、憂鬱、容易忘事,或者頻繁打噴嚏,這可能表示風熱病邪嚴重損傷了體內的寒水和燥金。脈象表現為細、弦且乾澀,按脈時感到空虛,這是大寒病症的特徵,也會傷害體內的精氣。應該使用辛甘溫熱潤燥的藥物進行治療,特別是針對西北兩個方向的寒氣。
「姜附湯」可以治療因中寒引發的口啞、四肢僵硬、失音不語、突然暈倒、口吐口水,類似中風的症狀,伴有手腳冰涼,或者之後變得焦躁不安。這藥還能治療陰寒型的傷寒,表現為大便通暢但仍有發熱的現象。
乾薑和熟附子(等量)研磨後,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煮至七分後,去渣溫服。如果擔心藥物過於燥熱,可以接著服用「附子理中湯」。姜附湯主要適用於傷寒後再次發汗,導致身體內部和外部都虛弱的情況,白天會感到煩躁,夜晚則平靜不渴,脈象沈伏。此外,它也能治療中脘部位的虛寒、長期積聚的痰水、心腹冷痛、霍亂引起的轉筋、四肢厥冷等問題。有一種配方是使用生附子製成的「附子湯」,名為「白通湯」。
一方白通湯內加白朮倍之,甘草減半,名生附子白朮湯。治中風濕昏悶恍惚,腹脹滿,身重,手足瘛瘲,漐漐自汗,失音不語,便利不禁。一方用姜附湯加麻黃、白朮、人參、甘草等分,名附子麻黃湯。治中寒濕昏暈緩弱,腰脊強急,口眼喎噼,語聲渾濁,胸腹䐜脹,氣上喘急,不能轉動。更宜審而用之。
〔海〕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何以治之?答曰:病有標本,病熱為本,大寒為標。用涼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順本而失時,故不從乎標本而從乎中治。中治者何?用溫是已。然既曰溫,則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薑、附不可。若用薑、附,又似非溫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
白話文:
在古代的中醫配方中,有一個叫做「生附子白朮湯」的藥方,內容如下:在白通湯的基礎上加入加倍的白朮,甘草的份量減少一半。這個藥方主要用來治療中風、濕氣、昏沈不清醒、腹部脹滿、身體沈重、四肢抽搐、自汗、失去聲音無法說話,以及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另一個藥方叫做「附子麻黃湯」,內容是將姜附湯加上麻黃、白朮、人參和甘草等量的份量。這個藥方主要用來治療中寒、濕氣、昏倒、力量減弱、腰背僵硬、臉部歪斜、聲音含糊、胸部腹部脹痛、呼吸困難,以及不能轉動的情況。使用這些藥方時,應該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審慎選擇。
再來是一個關於六月大熱天出現大寒症狀的情況,表現為呼吸困難、身體發涼、脈搏緩慢。對於這種情況,一般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失敗,因為使用涼性藥物會順應季節但違反了疾病的根本原因;使用熱性藥物則順應了疾病的本質但違反了季節。因此,我們應該從中醫的理論出發,通過調和體內的溫度來進行治療。既然要用溫性的藥物,那麼就不能用來治療大寒的病症。對於大寒的病症,必須使用薑和附子。然而,使用薑和附子又似乎不符合溫性治療的原則,但只是需要減少藥效的大約一半。
脈得四至,余病便無,令治之足矣。雖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經曰:中熱遠熱,雖用之不當,然勝至可犯,亦其理也。
上虛寒正治,蓋謂脈虛而惡寒者設也。脈虛惡寒,真寒也,故正治。
〔丹〕色目婦人,年近六十,六月內常覺惡寒戰慄,喜炎火御綿,多汗如雨,其形肥肌厚,已服附子十餘帖,渾身癢甚,兩手脈沉澀,重取稍大,知其熱甚而血虛也。以四物去川芎,倍地黃,加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服一兩重。方與一帖,腹大泄,目無視,口無言。
予知其病勢深而藥無反佐之過也,仍用前藥熱炒與之,蓋借火力為嚮導。一帖利止,四帖精神回,十帖病痊安。
白話文:
脈搏跳動四次,那麼其他的疾病就不會再有,只需要按照這個方法治療就好了。即使使用薑和附子,這也是中等程度的治療。如果不溫和的話,怎麼辦呢?經典說:中間有熱度,遠處有熱度,即使使用它不當,然而對待這種情況是可以冒險的,這是它的道理所在。
對於上半身虛弱且寒冷的情況,指的是脈搏虛弱並且畏懼寒冷的情況。脈搏虛弱且畏懼寒冷,這是真正的寒症,因此要進行正當的治療。
丹色指的是一位約六旬的婦人,在六月份時經常感到畏懼寒冷,喜歡熱性的食物和穿著厚重的衣服,出汗像下雨一樣,她體態肥胖,肌肉厚實。已經服用了十多帖的附子,全身瘙癢得厲害,兩手脈搏沈穩,再次按壓稍大,這表明她的體溫非常高,但血液不足。因此,我們採取四物湯去掉川芎,增加地黃的份量,加入白朮、黃耆、炒黃柏、生甘草、人參,每次服用的劑量為一兩重。開始服用了第一帖後,腹部開始劇烈地排泄,視力模糊,無法說話。
我知道她的病情非常嚴重,藥物沒有適當的反佐,仍然繼續使用前面的藥物,但將它們熱炒後給她服用,是為了藉助火的力量作為引導。服用了第一帖後,排泄停止,四帖後精神恢復,十帖後病情痊癒。
蔣氏年三十餘,形瘦面黑,六月喜熱惡寒,兩手脈沉而澀,重取似數。以三黃丸,下之以薑湯,每服三十粒,二十帖微汗而安。(三黃恐是三補丸,芩、連、柏也。)
〔海〕婦人先病惡寒,手足冷,全不發熱,脈八至,兩脅微痛,治者便作少陽治之。陽在內伏於骨髓,陰在外致使發寒,治當不從內外,從乎中治也。宜以小柴胡調之,倍加薑、棗。
〔子和〕一婦人身冷脈微,食沸熱粥飯,六月重衣,以衣帽蒙其首,猶覺寒,泄注不止。常服薑、附、硫黃燥熱之劑,僅得平和,稍用寒涼,其病轉加,三年不愈。戴人診其兩手脈,皆如橫繩有力,一息六七至。脈訣曰:六數七極熱生多。以涼布熨心,以新汲水淋其病處,婦乃叫殺人不止。
白話文:
蔣氏年紀約三十餘歲,體形瘦弱,臉色偏黑,六月時喜歡熱食而不怕冷。他的脈象沈而澀,用力按壓時有數不清的脈搏跳動。藥方為「三黃丸」,用姜湯送服,每次服用三十粒,共服二十帖後微微出汗,病情得以緩解(「三黃」可能是指「三補丸」,含有黃芩、黃連、黃柏等成分)。
海氏認為,婦女在生病初期就出現畏寒、四肢冰冷的情況,沒有發熱的症狀,脈象頻率為八次每分鐘,兩側脅部有輕微疼痛。治療者常誤以為是少陽病而進行治療,其實陽氣在內部藏匿於骨髓,陰氣在外部導致畏寒。治療應從中醫理論的內外結合原則出發,而非單純照搬少陽病的治療方法。適合使用小柴胡湯進行調理,且生薑和大棗的用量需加倍。
子和提到一位婦女身體感到寒冷,脈象微弱,卻能接受熱食粥飯,即使在六月天穿著厚重衣物並用帽子覆蓋頭部仍感寒意,且經常出現腹瀉。她長期服用具有燥熱效果的藥物(如薑、附子、硫黃),僅能暫時保持病情穩定,但稍微使用寒涼藥物,病情反而加重,持續三年未見好轉。戴人診察該婦女的手脈,脈象強硬有力,一息間脈搏跳動六七次。根據脈象理論,脈搏頻率過快表示體內熱度過高。治療方式包括用涼布敷於心臟部位,以及使用新汲的水淋浴於病癥處,婦女因此痛苦不已。
令人時時復以冷水淋之,至三四十桶,大戰汗出,昏困一二日,而向之所惡者皆除,此法本於華佗所用,世無知者。
〔《素》〕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脈解篇)
上寒實反治,蓋謂脈實而惡寒者設也。脈實惡寒,假寒也,故反治。
〔丹〕久病惡寒,當用解鬱。濕痰積中,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
進士周本道,年近四十,得惡寒症,服附子數百帖而病甚。予診其脈弦而緩,遂以紅茶入生薑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許,減大半。又與通聖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加當歸、地黃,百帖而安。
白話文:
要不斷使用冷水淋浴,直到淋了三四十桶,大汗淋灕,昏沈睏倦一兩天,之前所不喜歡或害怕的病症都消失了,這個方法源自華佗的使用,但現在很少有人知道。
「內經」裡提到的「振寒」,指的是午時,也就是五月的盛夏,陽氣極盛而陰氣加於其上,因此會產生振寒的現象(脈解篇)。
對於有寒氣且惡寒的情況,我們應該採取相反的治療方法。這是因為如果脈搏表現為實質且有惡寒的現象,實際上是偽裝的寒冷,因此需要反向治療。
丹田說,長期患有惡寒症狀的人,應該使用解鬱的藥物。這是因為濕痰積聚在體內,抑制陽氣無法正常發散,身體必然會感到寒冷。
進士周本道,四十多歲時得了惡寒症狀,服用了幾百帖附子的藥物,但病情反而加重。我診察他的脈搏,發現是弦而緩,於是使用紅茶加入少量的生薑汁和香油,讓他嘔吐出一升左右的痰液,病情減輕了一大半。之後我又給他開了通聖散,去除了麻黃、大黃、芒硝,添加了當歸、地黃等草藥,服用一百帖後,病情得以安定。
一女子惡寒,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齏水吐後,用後藥:
川芎,南星,蒼朮,黃芩,酒面丸服。
上焦不通,則陽氣抑遏,而皮膚分肉無以溫之,故寒慄。東垣升陽益胃湯,用升發之劑,開發上焦,以伸陽明出外,溫之也。丹溪吐出濕痰,亦開發上焦,使陽氣隨吐升發出外,溫之也,故寒慄皆愈。二者治陽虛表寒之要
運氣,惡寒有三:
一曰火熱。經曰: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又云:少陽所至,為惡寒戰。又云: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治以寒劑是也。
白話文:
一位女性感到畏寒,使用了「苦參」和「赤小豆」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服用後的藥方如下:
川芎、南星、蒼朮、黃芩,做成酒面丸服用。
如果上焦不暢通,那麼陽氣就被抑制,身體的皮膚和肌肉也就無法得到溫暖,所以會感到畏寒。東垣使用「升陽益胃湯」,這是一種能提升和開闊上焦的藥方,可以讓陽明氣質向外發散,從而使身體得到溫暖。丹溪認為通過吐出濕痰,也能開闊上焦,讓陽氣隨著吐出的動作向外發散,從而得到溫暖,所以畏寒的情況都能得到改善。這兩種方法都是針對陽氣虛弱、表面出現寒症的情況。
運行氣息時,畏寒有三個原因:
一、火熱。經書上說:所有令人感到震顫、如同失去靈魂守護的病症,都與火有關。又提到:少陽氣質到達的地方,會出現畏寒的症狀。再提到:少陽氣質進入身體,若過度強烈,會導致腰部和腹部疼痛,反而畏寒。治療這種情況應使用寒涼的藥物。
以上內容是中醫對於畏寒問題的分析和治療方法。
二曰風。經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洒洒振寒。治以辛涼是也。
三曰寒濕包熱。經云:陽明司天之政,清熱之氣,持於氣交,民病振寒。四之氣,寒雨降,病振慄。治視寒熱輕重,多少其制是也。
〔《靈》〕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
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刺節真邪篇,下同)用針之類,在於調氣。
白話文:
二、談到風病。經典中提到:厥陰在泉時,風邪佔優勢,病狀會出現微寒震顫。治療應使用辛涼藥物。
三、涉及寒濕包熱的情況。經典中提到:陽明司天期間,清熱之氣在氣交中,百姓會出現寒戰。四之氣時期,冷雨降落,病狀為發抖。治療方式應根據寒熱的輕重和數量來調整。
【靈】陰陽是指寒熱。熱時會有雨水降臨,植物根部水分不足,人體外露,皮膚鬆弛,毛孔開放,血液和氣息減少,大量出汗,皮膚潤滑。寒時地面凍結,水流成冰,人體內部活動,皮膚緊密,毛孔閉合,汗液不易排出,血液和氣息強烈,肌肉堅硬。在此期間,擅長導引水的人無法通過冰塊,擅長挖掘地的人無法打穿冰層。擅長用針的人,也無法對付四厥。血液脈絡凝固,堅硬不流通的,也不能立即柔軟。
因此,導引水的人必須等待天氣變暖,冰塊融化,才能使水得以流動。人體脈絡也是如此。治療厥病的人,必須首先進行熱敷,調和經絡,手掌與腋下,肘部與腳踝,頸部與脊椎,以此調節。當火氣已經流通,血液脈絡才能正常運行。接著,要觀察病態脈絡潤滑的地方,進行刺針使它平復。對於堅硬緊繃的地方,則要進行破散操作。當氣息下降後停止,這就是所謂的解開結節的方法。(刺節真邪篇,下同)使用針具的方式,在於調節氣息。
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
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官能篇,從合治之。)
黃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
針灸,臟腑惡寒有三:
其一取肺。經云:振寒鼓頷,不得汗出,腹脹煩冤,取手太陽是也。其二取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其三取膽。經云: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汗出振寒,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白話文:
氣聚集在胃部,以暢通營養和衛氣,各自運行著自己的途徑。宗氣留在神海,下行的注入氣街,上行的流動在呼吸通道。因此,若腳部出現厥冷(失去血色和溫度),宗氣不能下達,脈中的血液凝結停留,不加以熱力調節,就無法取得效果。使用針灸療法時,必須首先觀察經絡的虛實,然後輕輕地觸摸和循環探查,找到應該動搖的點,再進行針刺放血。六經調和時,可稱為無病;即使有病,也可視為自行恢復。
遇到外感寒冷時,需要在外部補益,若進入內部,則應從合瀉之(即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排泄)。對於針灸治療不能解決的情況,則適宜使用艾灸(一種利用熱力來治療的方法)。
黃帝問:人們之所以發抖畏寒,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岐伯回答:這是因為寒氣侵襲皮膚,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導致發抖畏寒,需要補充陽氣。
針灸治療中,針對寒氣對不同臟腑的影響,有以下三個重點:
-
醫生會選擇針灸肺部,因為經書中提到,肺部受寒會引起發抖,不能出汗,腹部脹滿疼痛,此時可以針刺手太陽經穴。
-
醫生也會選擇針灸胃部,因為胃足陽明之脈受寒,會引發發抖,常伴有伸展、打呵欠等症狀,需要根據脈象的強弱和寒熱程度來確定針灸的位置。
-
最後,針灸膽部也能處理寒氣問題,因為膽足少陽之脈受寒,會引起發汗和發抖,同樣需要根據脈象的強弱和寒熱程度來決定針灸的位置。
〔《撮》〕下部寒冷:關元、腎俞。
〔桑君〕又法:氣海、中極。
〔《甲》〕振寒瘛瘲,手不伸,咳嗽唾濁,氣膈善嘔,鼓頷不得汗,煩滿身痛,因為瘛瘲,尺澤主之。頭項惡風,汗不出,淒厥惡寒,嘔吐,目系急,痛引額,頭重項痛,玉枕主之。悽悽振寒,數欠伸,鬲俞主之。
〔《密語》〕通身惡寒,筋脈拘急,十指不得近風:絕骨(二寸半。推而上之,令氣中和為解)。
白話文:
[「《撮》」下部寒冷:關元、腎俞。
「桑君」再提的方法:氣海、中極。
「《甲》」振寒瘛瘲,手不能伸展,咳嗽痰液,呼吸阻塞易嘔吐,不能出汗,全身煩躁疼痛,因此產生瘛瘲,尺澤穴可治療。頭痛,怕風,不能出汗,發冷顫抖,嘔吐,眼周緊繃,疼痛連到額頭,頭重項痛,可用玉枕穴治療。發冷顫抖,頻頻打呵欠,可以使用鬲俞穴。
「《密語》」全身發冷,筋骨肌肉緊縮,手指無法接觸風:絕骨穴(在腳踝骨上方二寸半,按摩至氣流通暢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