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2)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2)
1. 治往來寒熱
〔《靈》〕榮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壽夭剛柔篇)
〔仲〕云: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傷寒。)
〔海〕小柴胡加減法:如寒熱往來,經水不調,去半夏,加秦艽、芍藥、當歸、知母、地骨皮、牡丹皮、川芎、白朮、茯苓。如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各半,名調經湯。無孕嘔者,加半夏。無汗者,加柴胡。惡寒者,加桂。有汗者。加地骨皮。嗽者,加紫菀。通經者,加京三稜、廣朮。勞者,加鱉甲。
白話文:
《靈》篇提到,榮之生病時,會出現寒熱感和氣力不足的情況,血液會在體內上上下下地流動。
仲說,婦女若在中風後七八天,接連出現寒熱症狀,並且這種症狀有規律地發作,而她的月經剛好結束,這可能表示熱氣進入了血脈,血液會凝結,導致類似瘧疾的症狀,即有規律地發作。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詳見傷寒篇)。
海則介紹了一個「小柴胡湯」的調整方法。如果病患表現出寒熱交替、月經不調的狀況,可以去掉半夏,加入秦艽、芍藥、當歸、知母、地骨皮、牡丹皮、川芎、白朮、茯苓。若需要結合小柴胡湯和四物湯的比例,則可取一半的量,稱為「調經湯」。如果病患沒有孕吐現象,可以加入半夏;若沒有發汗,則需要增加柴胡的劑量;若是畏寒,則需加入桂枝;若已有發汗,則需加入地骨皮;若有咳嗽,則需加入紫菀;若需要通經,則需加入京三稜和廣朮;若病患感到疲勞,則需加入鱉甲。
〔羅〕完顏小將軍病寒熱間作,腕後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出,兩手脈沉澀,胸膈四肢,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也。問之,曏者臥殿角傷風,又渴飲冰酪水,此外感者輕,內傷者重,外從內病,俱為陰也,故先斑後衄,顯內陰症,寒熱間作,脾亦有之,非徒少陽之寒熱也,與調中湯數服而愈。
調中湯
白茯苓,乾薑,白朮,甘草(各等分)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
經云:風氣盛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飲食,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風入皮膚為寒熱。全文見風門。怢慄一作失味。)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全文見五臟)風盛為寒熱。(全文見診。)
白話文:
羅姓的小將軍患有間歇性寒熱症狀,手腕後方有三五點紅斑,鼻子裡有微量出血,兩隻手臂脈搏沈而滯,胸腔、四肢按壓時並無大熱,這是內傷寒的表現。他告訴我,先前在殿角休息時受了風寒,又口渴喝了很多冰涼的乳酪水,外部受到的影響較輕,內部的傷害較重,外感和內傷合在一起是陰性的,所以先出現紅斑,後有鼻血流出,表現出內陰症狀,間歇性寒熱不僅是少陽之火,脾臟也可能有此症狀,不是隻有少陽的寒熱。建議服用「調中湯」幾次即可痊癒。
調中湯:
白茯苓,乾薑,白朮,甘草(各等份)
將上述材料磨成大約像麻豆一樣大小的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煮沸。
古書記載:風氣在皮膚之間,內部無法流通,外部無法排出。風氣會隨意移動且變化多端,當腠理開放時會讓人感到寒冷,當腠理關閉時會讓人感到熱且悶塞。當人感到寒冷時,飲食會減少;當人感到熱時,肌肉會消瘦,因此讓人感到畏寒且無法進食,稱為寒熱。風氣進入皮膚會引起寒熱症狀。全文詳見「風門」。畏寒一詞有時也被稱為「失味」。風寒或風熱侵襲身體,會導致寒熱症狀。全文詳見「五臟」。風勢強烈也會引發寒熱症狀。全文詳見「診」。
〔河〕,解風湯,治中風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沸。
人參,川芎,獨活,甘草,麻黃(去節,湯洗,焙。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薄荷葉少許,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
防風湯,治中風寒熱。
防風,甘草,黃芩,桂枝,當歸,白茯(各一兩),秦艽,乾葛(各一兩半),杏仁(五十枚),
白話文:
【河】,【解風湯】(配方編號:34586),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寒熱,頭暈眼花,四肢疼痛,手腳麻木,以及上消化道堵塞或反酸。
【人參】(配方編號:1145),川芎,【獨活】(配方編號:3865),甘草,【麻黃】(配方編號:1)(先去掉節,用湯清洗後再烘烤),【細辛】(配方編號:1210)(取一半量)。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九克,用水一杯,加入五片新鮮【生薑】,少量【荷葉】,一同煎煮至剩餘約八分的量,不限時間服用。
【防風湯】(配方編號:16150),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寒熱症狀。
【防風】(配方編號:1028),甘草,【黃芩】(配方編號:1082),【桂枝】(配方編號:2),當歸,白茯苓(各取一兩),秦艽,乾葛(各取一兩半),【杏仁】(配方編號:3)(共五十枚)。
請注意,這些古方是中醫傳統的藥物組合,具體使用時應由專業醫生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診斷和指導,切勿自行隨意服用。
上為散,水酒薑棗煎服。
〔《脈》〕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輕則消導,重則下之。熱食承氣之類,寒食見晛丸之類,並宿食門求之。)
上積聚而寒熱,以積聚法治之。
〔云〕,地骨皮散,治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
柴胡,地骨皮,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各七錢半),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芍藥(白條。各半兩)
白話文:
上為散,水酒薑棗煎服。 - 將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用水、酒、薑和棗一起煮沸後服用。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 - 如果大腸內有積食,會出現寒冷震顫和發熱的症狀,偶爾會像瘧疾一樣發作。
輕則消導,重則下之。 - 如果症狀輕微,可以通過消化調節來緩解;如果症狀嚴重,可能需要使用瀉藥來排出積食。
熱食承氣之類,寒食見晛丸之類,並宿食門求之。 - 如果是熱食引起的積食,可以使用承氣類的藥物;如果是寒食引起的積食,可以使用見晛丸這類的藥物。這些都可以在「宿食」一章中找到相應的治療方法。
上積聚而寒熱,以積聚法治之。 - 如果上部器官有積聚,並且伴有寒熱症狀,應當按照積聚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
地骨皮散,治血中風氣,體虛發渴,寒熱。 - 使用地骨皮散可以治療血液中的風氣,以及因體虛導致的口渴和寒熱症狀。
柴胡,地骨皮,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各七錢半),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芍藥(白條。各半兩) - 使用柴胡、地骨皮、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和芍藥(白色條狀部分)各半兩的量來調製藥方。
上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
柴胡散,治寒熱體瘦,肢節疼痛,口乾心煩。
柴胡,黃耆,赤茯苓,白朮(各二兩),人參,地骨皮,枳殼(制),桔梗,桑白皮,赤芍藥,生地黃(各七錢半),麥門冬(三兩),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五片,水煎。
〔《本事》〕有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時自汗。是時疫氣大行,醫見其寒熱,作傷寒治之,大小柴胡雜進,數日病劇。予診視之,三部無寒邪脈,但厥陰弦長而上魚際,宜服抑陰等藥,予制此
白話文:
上等的研磨,每次服用三錢,使用三片生薑,加水煮沸。
【柴胡散】,用於治療寒熱體瘦、四肢痠痛,以及口乾心煩的情況。
材料如下:柴胡、黃耆、赤茯苓、白朮(各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
地黃丸
生地黃(三兩),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赤芍藥(一兩)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吞下,不拘時候,日三服。昔宋褚澄療師尼寡婦別制方,蓋有為也。此二種寡居獨陰無陽,欲心萌而多不遂,是以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全類溫瘧,久則為勞。嘗讀《史記·倉公傳》戟濟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也。
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不可得也。何以知其然?診其脈,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蓋男子以精為主,婦人以血為主,男子精盛則思室,婦人血盛則懷胎,夫肝攝血故也。厥陰弦出寸口,又上魚際,則陰血盛可知。褚澄之言,信有為矣。
白話文:
【地黃丸】
生地黃(三兩),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赤芍藥(一兩)
以上藥物細磨後,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顆,用烏梅湯吞下,不分時間,每日可服三次。過去宋朝的褚澄治療尼姑和寡婦時,特地創製了這種方子,原因是有其特殊考量。這兩種寡居女性,處於純陰無陽的情況,慾念萌生卻往往無法實現,因此陰陽之間不斷交戰,表現為忽冷忽熱,類似溫熱型的疾病,長期下去會轉化為勞傷。
曾經閱讀《史記·倉公傳》,其中提到濟北王侍從韓女出現腰背疼痛、寒熱交替的症狀,眾多醫生都認為是寒熱引起的疾病。
倉公指出,這位韓女的病是由於她渴望男性,但無法得到。他如何得知這一點呢?通過診察脈象,發現肝脈呈弦狀,出現在寸口位置,由此推斷。因為男性以精液為主,女性則以血液為主,男性精液充盈會產生性慾,女性血液充盈則會懷孕,這是因為肝臟主司血液的緣故。肝脈在寸口位置呈現弦狀,並上至魚際部位,可以推測血液充盈的程度。褚澄的論述,確實有其道理所在。
上地黃丸,雖曰抑陰,實補陰瀉陽之劑也。
〔丹〕趙孺人夜間發寒後便熱,醜寅時退,起來口渴,食少無味,穀不化,腹痛而泄,倦怠。或遇事則熱燥,赤眼氣壅,又不耐風寒,亦惡熱。
白朮(二錢),芍藥(炒,一錢),陳皮(一錢),黃芩(半錢),炒柏(三錢),炙甘草(二分),炒芩(三分),牡丹(三分),木通(三分),人參(半錢),歸身(二錢),縮砂(三分)
煎下保和丸、實腸丸各三十丸。
呂十四孺人怒氣後,寒熱咳嗽,食少淋泄。
白話文:
上地黃丸,雖然名為抑制陰氣,實際上是具有補充陰氣並清解陽氣的功效的藥方。
丹趙孺人在夜晚出現寒症後,轉為熱症,通常在醜寅時段減退。起牀時會感到口渴,進食量減少且沒有味道,食物消化不良,伴有腹部疼痛並導致頻尿。她容易感到疲倦,或在遇到事情時出現熱燥,眼睛紅腫,並且不能忍受風寒,對熱症也感到厭惡。
白朮(二錢)、芍藥(炒,一錢)、陳皮(一錢)、黃芩(半錢)、炒柏(三錢)、炙甘草(二分)、炒芩(三分)、牡丹(三分)、木通(三分)、人參(半錢)、歸身(二錢)、縮砂(三分)。
需要煎煮保和丸、實腸丸各三十丸來服用。
呂十四孺人在生氣後出現寒熱咳嗽,進食量減少,伴有頻尿。
縮砂(三分),甘草(三分),人參(半錢),白朮(一錢半),連翹(一錢),陳皮(一錢),茯苓(一錢),姜二片,同煎。
潤肺散治嗽。(方見咳。),大柴胡湯治結熱在裡,往來寒熱。(方見傷寒。)
有宿食者,以宿食法治之。
臟腑寒熱有四:一曰肺。經云:脈之至也。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又曰: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是也。二曰脾。經云:脾脈小甚,為寒熱是也。三曰太陽。經云:三陽為病,發寒熱是也。四曰陽維。《難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是也。
白話文:
-
縮砂三分、甘草三分、人參半錢、白朮一錢半、連翹一錢、陳皮一錢、茯苓一錢、姜兩片,一同煎煮。這是潤肺散,用於治療咳嗽。
-
大柴胡湯用於治療腸道中有結熱的情況,表現為間歇性的寒熱症狀。詳細用法見《傷寒論》。
-
如果有宿食(即消化不良或食物過剩導致的胃腸問題)的情況,應使用專門治療宿食的方法。
-
身體的寒熱有四種可能的來源:
- 一、肺部:經典認為,肺脈如果出現喘息且虛弱的情況,稱為肺寒熱,可能是因為飲酒後過度活動導致。
- 二、脾臟:經典認為,脾脈如果小且強烈,表明存在寒熱。
- 三、太陽經:經典認為,三陽經的疾病會引起發燒和寒熱。
- 四、陽維脈:難經認為,陽維脈的問題會導致苦寒熱的症狀。
運氣,寒熱有二:
一曰火熱攻肺。經云: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喘嘔寒熱。又云: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寒熱胕腫。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寒熱皮膚痛。又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復則病寒熱瘡瘍,治以寒劑是也。
二曰寒熱相錯。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天氣急,地氣明,民病寒熱發暴。三之氣,燥熱交合,民病寒熱。又云: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民病寒熱如瘧。又云:少陰司天之政,四之氣,寒熱互至,民病寒熱。治視寒熱多少,其制是也。
〔子和〕武陽仇天祥之子,病發寒熱,諸醫作骨蒸勞治之,半年病甚。戴人往視之,診其手脈尺寸皆朝於關,關脈獨大。戴人曰:肺癰也。問其乳媼會有痛處。乳媼曰:無。戴人令兒去衣,舉其兩手,觀其兩脅下,右脅稍高。戴人以手側按之,兒移身避之,按其左脅則不避。戴人曰:此肺部有癰,已吐膿矣。
白話文:
運用氣機,有寒熱兩種狀況:
一、熱性侵肺。經書提到:當少陰在天空主事時,熱氣向下影響,肺部受影響,會出現喘息與寒熱症狀。再者,當少陽在天空主事時,火熱氣向下影響,肺部受影響,則會產生寒熱與腫脹。此外,當少陰在天空主事時,熱邪過盛,會導致皮膚疼痛。再者,當木氣不足,燥氣大行時,復合症狀可能出現寒熱與瘡瘍,應使用寒涼藥物治療。
二、寒熱交互。經書提到:當陽明在天空主事時,天氣急促,地氣清晰,人民容易出現突然的寒熱症狀。在第三個氣候週期,燥熱交織,人民會出現寒熱症狀。再者,當陽明在天空主事時,燥氣向下影響,肝氣向上影響,人民可能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症狀。最後,當少陰在天空主事時,在第四個氣候週期,寒熱交替,人民會出現寒熱症狀。根據寒熱程度的不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子和〕武陽仇天祥之子,出現發寒發熱的症狀,眾多醫生誤診為骨蒸勞(一種慢性病),治療半年後病情加重。戴人前來診治,發現他的脈象顯示手脈尺寸都指向關節,唯獨關脈特別大。戴人說這是肺部積聚的病症。他詢問母親是否在哺乳期間有疼痛感。母親回答沒有。戴人讓孩子脫掉衣服,抬起雙手,觀察雙側腰部,發現右側稍高。戴人用手側面按壓,孩子移動身體躲避,按壓左側則不躲避。戴人說這表示肺部有積聚,已經排出膿液了。
〔《素》〕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王汪云:如患人之年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尾穹謂之橛骨。)視背腧陷者灸之。(膏肓等腧,陷者為筋骨之間陷中也。王注:背胛骨際有陷處也。)舉臂肩上陷者灸之,(肩髃穴也。)兩季脅之間灸之。(京門穴也。
)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陽輔穴也。)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俠谿穴也。)腨下陷脈灸之。(當歸穴也。)外踝後灸之。(崑崙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當隨其所有而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天突穴也,未詳是否。)掌束骨下灸之。(陽池穴也,未詳是否。
白話文:
《素》書中灸療寒熱的方法如下:
- 首先,灸項部的大椎穴,灸的壯數根據患者年齡來定(王汪雲:此灸的壯數應按照病人的實際年齡來計算)。
- 其次,灸撅骨穴,灸的壯數同樣根據患者年齡來定(尾穹稱為撅骨)。
- 視背部的穴位若出現凹陷,則灸該處(如膏肓等穴位,凹陷代表肌肉和骨骼之間的凹陷)。王注:在背胛骨的交界處有凹陷的地方。
- 把手臂抬起,若肩部上方出現凹陷,灸該處(肩髃穴)。
- 在兩側腰部的部位灸之(京門穴)。
- 在外踝上方的骨頭尖端灸之(陽輔穴)。
- 在腳小指與次指之間灸之(俠谿穴)。
- 在小腿肚下方的脈絡凹陷處灸之(當歸穴)。
- 在外踝後方灸之(崑崙穴)。
- 在缺盆骨上方,找到堅硬並動感類似筋質的地方灸之(隨其所有而灸之)。
- 在胸膛中央,凹陷骨間灸之(天突穴,但未詳細說明)。
- 在手掌束骨下方灸之(陽池穴,但未詳細說明)。
)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氣衝穴也。)膝下三寸分間灸之。(三里穴也。)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之。(衝陽穴也。)巔上一灸之。(百會穴也。)凡當灸二十九處,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按項大椎至巔上一灸之二十九處也。以上出骨空論)
〔《靈》〕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之絡以補手太陰。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於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白話文:
-
在肚臍下三寸的位置施灸,以及在陰毛邊緣的動脈位置施灸。這兩個位置對應的穴位是「關元穴」。
-
在膝蓋下方三寸的位置,兩側各施灸。這兩個位置對應的穴位是「三里穴」。
-
在腳背動脈的位置施灸。這個位置對應的穴位是「衝陽穴」。
-
在頭頂最高點施灸。這個位置對應的穴位是「百會穴」。
-
總共需要灸治29個部位,若灸治不停止,則需檢查是否有過度的陽氣,並頻繁地針刺特定的穴位和使用藥物進行治療。
-
皮膚出現寒熱反應時,不能躺在席子上,毛髮會枯焦,鼻孔乾燥,不能出汗,需要治療三陽經的絡脈以補充肺部的氣血。肌肉出現寒熱反應時,肌肉會疼痛,毛髮枯焦,嘴脣乾燥,不能出汗,需要在三陽經的下部治療以排除血液問題,並補充足太陰以排出汗水。骨頭出現寒熱反應時,病情無處安放,流汗不停,齒齒未乾枯,需要在陰股的絡脈治療,齒齒已經乾枯,病情無法治癒。骨頭出現冷感時,也是如此。
以上內容出自《骨空論》。
- 若皮膚出現寒熱反應,不可躺於席上,毛髮會枯焦,鼻孔乾燥,不能出汗,需要治療三陽經的絡脈以補充肺部的氣血。若肌肉出現寒熱反應,肌肉會疼痛,毛髮枯焦,嘴脣乾燥,不能出汗,需要在三陽經的下部進行治療以清除血液問題,並補充足太陰以排出汗水。若骨頭出現寒熱反應,病情會無處安放,汗液不斷流出,齒齒尚未乾枯,需要在陰股的絡脈進行治療,齒齒已經乾枯,病情無法治癒。若骨頭出現冷感,也是相同的情況。
(寒熱病篇,無汗而寒熱者屬表,可治。寒熱汗出不休,骨寒熱者已入骨髓,故難治也。)
邪在肺,則病皮膚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五邪篇)小腹滿大,身時寒熱,小便不利,取足厥陰。(全文見小腸滿。)經云:絡病者善太息,口苦,下痢,寒熱。取陽陵泉。(全文見刺法。)
〔《素》〕病風且寒且熱,汗出,一日數過,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經云:凡刺寒熱,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
白話文:
【風熱病篇】
- 若是隻有發寒和發熱,但沒有出汗的情況,這代表病症還在表層,是可以治療的。
- 如果發熱和出汗持續不斷,並伴有骨頭的寒冷感,那麼病情已經深入骨髓,因此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邪在肺】
- 肺部受邪,會導致皮膚出現寒熱反應、呼吸困難、喘息、出汗和咳嗽,並連帶肩背疼痛。
- 治療方法是針對胸部的中間和兩側穴位,以及背部對應五臟的位置進行按壓,直到感到舒適後再施針。
- 另外,可以選擇在鎖骨中央進行針灸,以幫助疏通經絡。
【小腹滿大,身時寒熱,小便不利】
- 若有小腹脹滿、身體時常出現寒熱、小便不暢等症狀,應取足厥陰穴進行治療。
【經雲:絡病者善太息,口苦,下痢,寒熱】
- 經絡受病時,常表現為嘆息頻繁、口苦、腹瀉以及寒熱交替的症狀。治療時可選用陽陵泉穴。
【病風且寒且熱,汗出,一日數次,先刺諸分理絡脈。汗出,且寒且熱,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 若患者有風寒熱症,且伴有出汗,一天內多次發作,首先應針刺所有細微的經絡脈絡。
- 隨後,每當出現寒熱交加的情況,每隔三天進行一次針灸,直至一百天後停止,然後調整身體的虛實狀態。
【凡刺寒熱,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乃調其虛實】
- 鈔對寒熱的治療通常需要關注多個血絡,必須隔天進行一次針灸,直到血液完全恢復,才能調整身體的虛實狀況。
〔《甲》〕寒熱,五處及天柱、風池、腰腧、長強、大杼、中膂、內俞、上窌、齗交、上脘、關元、天牖、天容、合谷、陰谿、關衝、中渚、陽池、消爍、少澤、前谷、腕骨、陽谷、少海、然谷、至陰、崑崙主之。身寒熱,陰都主之。寒熱,刺腦戶。風寒熱,腋門主之。心如懸,陰厥腳腨後廉急不可前卻,癃癖便膿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心下痞,四肢倦,溺青赤白黃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
血痔泄,後重,腹痛如癃狀,臥僕必有所扶持,及失氣,涎出,鼻孔中痛,腹中常鳴,骨寒熱無所安,汗出不休,復溜主之。骨寒熱,溲難,腎腧主之。
白話文:
「甲」經文指出,對於寒熱症狀,可以針灸天柱、風池、腰腧、長強、大杼、中膂、內俞、上窌、齗交、上脘、關元、天牖、天容、合谷、陰谿、關衝、中渚、陽池、消爍、少澤、前谷、腕骨、陽谷、少海、然谷、至陰、崑崙等穴位來治療。身體出現寒熱症狀時,可以針灸陰都穴。遇到風寒熱症,腋門是主要的針灸穴位。如果感到心懸掛著、腳跟部肌肉緊繃且無法前進或後退、小便困難、尿液混有膿血、腳踝部疼痛、舌頭捲曲無法說話、經常發笑、胃部不適、四肢疲倦、尿液顏色呈現青、紅、黃、黑色,則應採用不同穴位進行針灸治療,青色需採用井穴,紅色需採用滎穴,黃色需採用輸穴,白色需採用經穴,黑色需採用合穴。
對於血痔和洩瀉、腹痛類似於小便困難的情況,患者可能會需要他人扶助才能躺下,也可能會有放屁、口水外流、鼻孔痛、腹中常有響聲、骨頭冷熱不定、不停出汗等症狀,這些情況可以針灸復溜穴來進行治療。若出現骨頭冷熱不定、排尿困難,則需要針對腎腧穴進行針灸治療。
肺寒熱,呼吸不得臥,上氣嘔沫,喘氣相追逐,胸滿,脅膺急,息難,振慄,脈鼓,氣鬲,胸中有熱,支滿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咳而嘔,鬲寒,食不下,寒熱,皮肉膚痛,少氣不得臥,胸滿支兩脅,鬲上兢兢,脅痛,腹䐜,胃脘暴痛,上氣,肩背寒痛,汗不出,喉痹,腹中痛,積聚,默默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濕,(一作「溫」。)心痛無可搖者,鬲俞主之。
咳而脅滿急不得息,不得反側,腋脅下與臍相引,筋急而痛,反折,目上視眩,耳中翛然,肩項痛,驚狂衄,少腹滿,目䀮䀮生白翳,咳引胸痛,筋寒熱,唾血短氣,鼻酸,肝俞主之。寒熱食多,身羸瘦,兩脅引痛,心下賁痛,心如懸,下引臍,少腹急痛,熱面急,(一作「黑」。)目䀮䀮,久喘咳少氣,溺濁赤,腎俞主之。
白話文:
肺部受寒或熱,導致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出現上氣、嘔吐泡沫,喘息頻繁,胸部感到堵塞,肋骨周圍緊繃,呼吸困難,身體顫抖,脈搏跳動異常,胸部內有熱感,肢體感覺脹滿,沒有食慾,不出汗,腰部和脊椎疼痛,治療應選用肺俞穴。
咳嗽伴隨嘔吐,膈肌受寒,食物難以吞嚥,發熱畏寒,皮膚肌肉疼痛,氣喘,胸部感到壓迫,兩側肋骨疼痛,膈上部位緊張,肋骨疼痛,腹部脹滿,胃部突然劇烈疼痛,上氣短,肩背部感到寒冷疼痛,不出汗,咽喉炎,腹部疼痛,積聚症狀,心情沈悶,不想動,身體經常潮濕,(一作「溫」。)心痛不能移動,治療應選用膈俞穴。
咳嗽時感到肋骨緊繃,無法正常呼吸,不能翻身,腋下和肚臍之間有牽扯感,筋肉緊張且疼痛,身體扭曲,眼睛向上看時有眩暈感,耳朵裡有異物感,肩頸疼痛,精神錯亂,鼻出血,小腹脹滿,眼睛出現白色翳障,咳嗽引起胸部疼痛,筋肉冷熱交加,咳痰帶血,呼吸急促,鼻子痠痛,治療應選用肝俞穴。
身體發熱畏寒,消瘦,兩側肋骨連接處疼痛,心下部疼痛,心悸不安,向下牽引到肚臍,小腹疼痛,臉部紅熱,(一作「黑」。)眼睛有白色翳障,長期咳嗽,氣喘,呼吸短促,尿液混濁且色紅,治療應選用腎俞穴。
寒熱咳嘔沫,掌中熱,虛則肩背寒慄,少氣不足以息,寒厥交兩手而瞀,口沫出,實則肩背熱痛,汗出,暴四肢腫,身濕搖,時寒熱,飢則煩,飽則善,面色變,(一作「癰」)。口噤不開,惡風泣出,列缺主之。寒熱,胸背急,喉痹,咳上氣喘,掌中熱,數欠伸,汗出善忘,四肢厥逆,善笑,溺白,列缺主之。胸中膨膨然,甚則交兩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經渠及天府,此謂之大腧。
肺系急,胸中痛,惡寒,胸滿悒悒然,善嘔膽汁,胸中熱,喘逆氣,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面腹腫,鬲中食噎不下,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中府主之。寒熱,目䀮䀮,善咳喘逆,通谷主之。煩心咳,寒熱善噦,勞宮主之。寒熱,唇口乾,身熱喘息,目急痛,善驚,三間主之。
白話文:
寒熱咳嘔沫,手掌熱,虛弱時肩背冷顫,呼吸短促,難以喘息,寒氣和熱氣交織在雙手間使人頭暈,口水外流。實質上,肩背有熱痛感,大量出汗,四肢突然腫脹,全身濕潤搖晃,時常有寒熱交替,饑餓時煩躁,飽食後舒適,臉色變化,(臉色也可能改變為紅腫)。
口緊閉無法張開,畏懼風吹,淚水不斷流出,列缺穴可以治療。寒熱症狀,胸部背部緊張,喉嚨阻塞,咳嗽上氣喘,手掌熱,頻繁打哈欠,大量出汗,四肢冰冷,喜笑,尿液白色,列缺穴可以治療。
胸部充滿著壓力感,嚴重時雙手難以活動,突然麻木喘息,刺經渠和天府穴可以治療,這被稱為大穴。
肺部緊張,胸部疼痛,畏寒,胸部滿意但又憂慮,容易嘔吐膽汁,胸部熱,喘息困難,氣息追逐,分泌大量黏痰,無法正常呼吸,肩背風吹感,大量出汗,臉部和腹部腫脹,食道中有食物哽住,喉嚨堵塞,肺脹大,皮膚、骨頭疼痛,寒熱煩躁,中府穴可以治療。
寒熱,眼睛模糊,經常咳嗽喘息,通谷穴可以治療。煩躁心悸,咳嗽伴隨寒熱,勞宮穴可以治療。寒熱,嘴脣乾燥,身體發熱喘息,眼睛急劇疼痛,經常驚嚇,三間穴可以治療。
(一本云:寒熱,心背引痛,胸中不得息,咳唾血涎,煩中善飢,食不下,咳逆,汗不出,如瘧狀,目淚出,悲傷,心腧主之。)
寒熱善嘔,商丘主之。嘔厥寒,時有微熱,脅下支滿,喉痛嗌乾,膝外廉痛,淫濼脛酸,腋下腫,馬刀瘻,肩腫吻傷痛,太衝主之。
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神庭主之。其目泣出頭不痛者,聽會取之。寒熱,頭痛如破,目痛如脫,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頭維主之。寒熱,胸滿,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胸中有聲,喉中鳴,天池主之。寒熱,頭痛,水溝主之。寒熱,善怖,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京骨主之。
白話文:
(一本記載:寒熱症狀,引起心與背部連帶疼痛,胸部呼吸困難,咳嗽、吐血或痰液,內心煩躁且容易感到餓,但吃不下飯,出現咳嗽反覆,無汗,症狀類似瘧疾,眼睛常流淚,情緒悲傷,心經穴位可以治療此症狀。)
寒熱症狀伴隨頻頻嘔吐,應尋求商丘穴的治療。若出現嘔吐後伴有寒氣,偶爾出現微熱,兩側肋骨處感到阻塞不適,喉嚨疼痛乾燥,膝蓋外側疼痛,小腿痠痛,腋窩腫脹,馬刀瘍,肩部和下巴處傷痛,太衝穴可以對應治療此症狀。
寒熱症狀,伴有頭痛,呼吸急促,看不清事物,應使用神庭穴來治療。對於眼睛流淚但頭不痛的情況,可選擇聽會穴進行治療。寒熱症狀,頭痛劇烈,眼睛痛得徬彿要脫落,喘息困難,感到煩躁滿悶,嘔吐出汗,應使用頭維穴進行治療。寒熱症狀,胸部感到堵塞,頭痛,四肢無力,腋窩腫脹,氣息粗重,胸中發出聲音,喉嚨發出響聲,應使用天池穴進行治療。寒熱症狀,頭痛,應使用水溝穴進行治療。寒熱症狀,經常感到恐懼,頭部沈重,腳部寒冷,不想進食,腿部抽筋,應使用京骨穴進行治療。
下部寒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頭眩痛,飛陽主之。肩背痛,寒熱,瘰癧繞頸,有大氣,暴聾,氣蒙瞀,耳目不開,頭頷痛,淚出目,鼻衄不得息,不知香臭,風眩喉痹,天牖主之。寒熱,痠痛,四肢不舉,腋下腫,馬刀挾癭,髀膝脛骨淫濼,酸痹不仁,陽輔主之。寒熱,頸瘰癧,咳,呼吸,灸手三里,左取右,右取左。
寒熱,頸瘰癧,大迎主之。寒熱瘰癧,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不舉,缺盆中痛,汗不出,喉痹,咳嗽血,缺盆主之。寒熱,頸瘰癧,肩痛不可舉,臂臑腧主之。寒熱,頸瘰癧,耳鳴無聞,痛引缺盆,肩中熱痛,手臂不舉,肩貞主之。
白話文:
-
下部出現寒熱症狀,如果出汗困難,身體沈重,感到逆氣,頭暈且頭痛,應使用飛陽穴來治療。
-
若肩背疼痛,伴有寒熱,頸部淋巴結腫大繞著頸部,有大氣泡,突然聽力下降,呼吸困難,眼睛和耳朵功能失常,頭頸部疼痛,眼淚流出,鼻血不止,無法正常呼吸,對香氣和氣味辨識不清,遇到風吹會引起頭暈及喉嚨疼痛,應使用天牖穴來治療。
-
出現寒熱、痠痛、四肢不能行動,腋下腫脹,馬刀(一種治療方法)與癭瘤(腫塊)相連,大腿、膝蓋、小腿骨頭疼痛,有痠痛感且失去知覺,應使用陽輔穴來治療。
-
有寒熱症狀,頸部淋巴結腫大,咳嗽,呼吸困難,可灸手三里穴,左右側穴位交替使用。
-
若出現寒熱、頸部淋巴結腫大,應使用大迎穴來治療。
-
有寒熱、頸部淋巴結腫大,胸部滿悶,有大氣泡,缺盆(胸部與鎖骨之間的空隙)中滿悶且疼痛可能導致死亡,但若外部有潰瘍則不會死亡,同時肩部牽扯到頸部活動受限,缺盆中疼痛,出汗困難,喉嚨疼痛,咳嗽帶血,應使用缺盆穴來治療。
-
若有寒熱、頸部淋巴結腫大,肩部疼痛無法舉起,手臂疼痛,可使用臂臑腧穴來治療。
-
若有寒熱、頸部淋巴結腫大,耳鳴且聽力減弱,疼痛引至缺盆,肩部有熱痛,手臂無法舉起,應使用肩貞穴來治療。
寒熱瘰癧,目不明,咳上氣,唾血,肩中腧主之。
寒熱,頸腋下腫,申脈主之。寒熱,頸頷腫,後谿主之。胸中滿,耳前痛,齒熱痛,目赤痛,頸腫,寒熱,渴飲輒汗出,不飲則皮乾熱煩,曲池主之。
振寒,小指不用,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心痛,臂內廉痛,聾咳,瘛瘲,口乾,頭痛不可顧,少澤主之。振寒寒熱,肩臑肘臂頭痛不可顧,煩滿,身熱惡寒,目赤痛,眥爛生翳膜,暴痛,鼽衄,耳聾,臂重痛,肘攣痂疥,腦滿引臑,泣出而驚,頸項強,身寒,頭不可顧,後谿主之。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
白話文:
寒熱瘰癧,眼睛模糊不清,咳嗽有喘息,吐血,肩部疼痛,治療穴位是「肩中腧」。
寒熱,頸腋下腫脹,治療穴位是「申脈」。
寒熱,頸頷腫脹,治療穴位是「後谿」。
胸部滿脹,耳朵前方疼痛,齒熱疼痛,眼睛紅腫疼痛,頸部腫脹,寒熱發燒,口渴多飲出汗,不飲水則皮膚乾燥,感到熱煩,治療穴位是「曲池」。
發抖的寒熱,小指無法使用,寒熱,不出汗,頭痛,咽喉炎,舌頭緊繃捲曲,小指間感熱,口中感熱,煩躁心悸,心痛,手臂內側疼痛,咳嗽,抽搐,口乾,頭痛無法回頭,治療穴位是「少澤」。
發抖的寒熱,肩部、肩端、肘部、手臂、頭部疼痛無法回頭,煩躁滿脹,身體發熱畏寒,眼睛紅腫疼痛,眼瞼破損生翳膜,突然疼痛,鼻塞出血,耳朵失聰,手臂沈重疼痛,肘部抽筋結痂,頭腦充盈引到手臂,哭泣並驚慌,頸部僵硬,身體發寒,頭部無法回頭,治療穴位是「後谿」。
發抖的寒熱,頸部、背部腫脹,實症時肘部抽筋,頭部眩暈疼痛,狂躁易怒,虛症時生長疣子,小的疣子和結痂,治療穴位是「支正」。
寒熱淒厥,鼓頷,承漿主之。
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主之。身熱,汗不出,胸中熱滿,天窌主之。寒熱,肩腫引胛中肩臂痠痛,臑腧主之。臂厥,肩膺胸滿痛,目中白翳,眼青轉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數咳喘不得息,臂內廉痛,上鬲,飲已煩滿,太淵主之。
寒熱,腹䐜,央央然不得息,京門主之。善齧頰,齒唇熱,汗不出,口中熱痛,衝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
寒熱篡反出,承山主之。寒熱篡後出,瘛瘲,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痛,趺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寒熱脛腫,丘墟主之。寒熱,痹脛不收,陽交主之。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合陽主之。寒熱解孏,(一作「爛」。)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陽主之。
白話文:
寒熱淒厥,鼓頷,承漿主之:當出現寒熱交加、口顫等症狀時,應由承漿穴進行治療。
肩痛引項,寒熱,缺盆主之:如果肩部疼痛並連帶影響到脖子,且伴有寒熱症狀,應在缺盆穴進行治療。
身熱,汗不出,胸中熱滿,天窌主之:若出現身體發熱、出汗困難、胸中熱感充盈的情況,應由天窌穴進行治療。
寒熱,肩腫引胛中肩臂痠痛,臑腧主之:當出現寒熱交替、肩部腫脹、牽引至腋下及手臂痠痛的情況,應在臑腧穴進行治療。
臂厥,肩膺胸滿痛,目中白翳,眼青轉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數咳喘不得息,臂內廉痛,上鬲,飲已煩滿,太淵主之:若手臂麻痺、肩部及胸部有疼痛、眼睛出現白翳、眼紅轉筋、手掌發熱、忽冷忽熱、缺盆處疼痛、頻繁咳嗽喘息、手臂內側疼痛、胸部受阻、飲食後感到煩躁滿脹,應由太淵穴進行治療。
寒熱,腹䐜,央央然不得息,京門主之:當腹部出現寒熱交加、呼吸困難的情況,應由京門穴進行治療。
善齧頰,齒脣熱,汗不出,口中熱痛,衝陽主之,胃脘痛,時寒熱,皆主之:如果經常咬嚼口腔、牙齒及嘴脣熱感、出汗困難、口腔內熱痛,應由衝陽穴進行治療;同時對於胃部疼痛和時常寒熱交加的病症,衝陽穴也能起到治療作用。
寒熱篡反出,承山主之:當寒熱交替反復出現,應由承山穴進行治療。
寒熱篡後出,瘛瘲,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痛,趺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承筋主之:如果寒熱交替後出現抽搐,腳跟沈重、難以久站、腳部急劇腫痛、腳踝筋絡緊繃、小腹疼痛引至喉嚨、大便困難,應由承筋穴進行治療。
寒熱脛腫,丘墟主之:當小腿出現腫脹的情況,應由丘墟穴進行治療。
寒熱,痹脛不收,陽交主之:如果寒熱交加,導致小腿不能正常收縮,應由陽交穴進行治療。
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合陽主之:如果腳跟疼痛、膝蓋緊繃、腰背及腹部疼痛、大腿內側熱感、突然的陰部疼痛、寒熱交加、膝蓋沈重,應由合陽穴進行治療。
寒熱解孏,(一作「爛」。)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至陽主之:當寒熱解除後仍然出現腳脛痠痛、四肢沈重、呼吸困難、語言困難等症狀,應由至陽穴進行治療。
寒熱,腰痛如折,束骨主之。寒熱,骨痛,玉枕主之。
〔《靈》〕黃帝曰:人之善病寒熱,何以候之?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黃帝曰:何以候骨之大小,肉之堅脆,色之不一也?少俞答曰:顴骨者,骨之本也。顴大則骨大,顴小則骨小。皮膚薄而其肉無䐃,其臂濡濡然,其地色始然,不與天同色,汙然獨異,此其候也。然後臂薄者,其髓不滿,故善病寒熱也。(五變篇)
〔仲〕云: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也?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全文見傷寒寒熱。)
白話文:
寒熱,腰痛如折,束骨主之。寒熱,骨痛,玉枕主之。
[靈]黃帝問:為什麼有些人容易生病發寒熱?少俞回答:如果骨骼弱,肌肉薄的人,更容易發寒熱。黃帝接著問:如何觀察骨骼的大小、肌肉的緊實程度和皮膚的顏色呢?少俞回答:顴骨是骨骼的基礎。顴骨大,代表骨骼也大;顴骨小,代表骨骼也小。如果皮膚薄,肌肉缺乏彈性,手臂柔軟,臉部的皮膚開始顯現不同於正常人的色澤,這就是觀察的特徵。然後,如果手臂肌肉薄弱,代表骨髓充盈不足,因此容易發寒熱。
[仲]提到:有時患者會出現發冷、畏寒,後又轉為發熱的症狀,這是什麼原因?回答是:體內陰脈能量不足,陽脈的能量會被吸引過去。如果陽脈能量不足,陰脈的能量就會乘虛而入。何謂陽能量不足?例如脈搏微弱,稱為陽能量不足。陰氣上升進入陽脈,會導致發冷、畏寒。何謂陰能量不足?例如脈搏弱,稱為陰能量不足。陽氣下降進入陰脈,則會引發發熱。
〔《素》〕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平人氣象論)脈沉數細散者,寒熱也。(脈要精微論,沉細為寒,數散為熱。)脈澀洪大,寒熱在中。尺膚烘然,先熱後寒,寒熱也。(言初捫尺膚則熱,久之則寒也。)尺膚先寒,久之而熱者,亦寒熱也。(言初捫尺膚則寒,久之則熱也。
)寒熱奪形,脈堅搏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門。)黃芩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寒熱不治。(全文見診生死門。)診寒熱,赤脈上下貫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見赤脈不下貫瞳子,可治也。寒熱篇)寒熱病者平旦死。
(全文見診生死門。)
白話文:
「素問」提到,如果寸口脈象沈且喘,那麼可以判斷出有寒熱症狀。若脈象沈、數、細、散,這代表有寒熱現象。脈象澀、洪、大,表明有寒熱在體內。當首次觸摸足部脈象時感覺熱,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感覺到冷,這也是寒熱症狀。如果首次觸摸足部脈象時感覺冷,但經過一段時間後變熱,同樣是寒熱現象。若寒熱症狀導致體形改變,脈象堅硬有力,這被認為是逆轉的徵兆。黃芩具有解熱的功效,對於有熱症狀的寒熱病患者有益。安靜躺臥、肌肉鬆弛的狀態,表示寒熱病無法救治。診斷寒熱病時,如果看到紅色脈紋上下貫穿瞳孔,只出現一條脈紋一年後會死亡,出現半條脈紋則一年半後會死亡,兩條脈紋則兩年後死亡,兩條半脈紋則兩年半後死亡,三條脈紋則三年後死亡。如果紅色脈紋未下貫瞳孔,則是可以治療的。寒熱病通常在清晨時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