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21)
卷之一·陰陽臟腑部 (21)
1. 五臟
凡有此病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更加之針灸用藥差誤,欲不夭枉得乎。
〔《素》〕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生氣通天論》)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於春,病在肝,腧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腧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腧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腧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腧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
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金匱真言論》。「按蹺」二字非衍文,其上下必有脫簡。蓋即冬不藏精者,春必溫病之義也。)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宜明五氣篇》)。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五臟生成篇》)
〔《靈》〕黃帝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何也?少俞曰:酸入於胃,其氣澀以收,上之兩焦,不能出入也。不出即留於胃中,胃中和溫則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則縮綣,約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陰者,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
黃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鹹入於胃,其氣上走中焦,注於脈,則血氣走之,血與咸相得則凝,凝則胃中汁注之,注之則胃中竭,竭則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脈者中焦之道也,故鹹入而走血矣。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榮諸陽者也。姜韭之氣熏之,榮衛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辛與氣俱行,故辛入而與汗俱出。黃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少俞曰:苦入於胃,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齒者,骨之所終也,故苦入而走骨,故入而復出,知其走骨也。黃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少俞曰:甘入於胃,其氣弱小,不能上至於上焦,而與谷留於胃中者,令人柔潤者也。胃柔則緩,緩則蟲動,蟲動則令人悗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
白話文:
五臟
患有此病的人,即使沒有轉變成其他疾病,也已經損傷了壽命,如果再加上海錯亂的針灸用藥,豈能不夭折呢?
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的充實與穩固。如果陰陽不調和,就像春天沒有秋天,冬天沒有夏天一樣。因此要使陰陽調和,這就是聖人的方法。所以,陽氣過盛而不能收斂,陰氣就會耗盡;陰陽平和,精氣充足,精神就會調順;陰陽離散,精氣就會耗盡。因為受到風露的侵襲,就會產生寒熱之症。所以春天受風邪侵害,邪氣停留在體內,就會導致泄瀉;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會得瘧疾;秋天受濕邪侵害,濕邪上逆而咳嗽,就會導致痿厥;冬天受寒邪侵害,春天就會得溫病。四季之氣的變化,都會損傷五臟。
黃帝問道:天有八風,經絡有五風,這是什麼意思呢?岐伯回答道:八風致病的邪氣,成為經絡之風,侵犯五臟,就會發病。所謂四時相克,春天克長夏,長夏克冬天,冬天克夏天,夏天克秋天,秋天克春天,這就是四時相克的道理。東風產生於春天,病在肝,經絡在頸項;南風產生於夏天,病在心,經絡在胸脅;西風產生於秋天,病在肺,經絡在肩背;北風產生於冬天,病在腎,經絡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經絡在脊柱。所以,春天之氣所致的疾病在頭部;夏天之氣所致的疾病在內臟;秋天之氣所致的疾病在肩背;冬天之氣所致的疾病在四肢。所以春天容易患鼻衄,仲夏容易患胸脅疾病,長夏容易患泄瀉和寒症,秋天容易患風瘧,冬天容易患痹厥。所以冬天不注重保養精氣,春天就不會鼻衄;春天不患頸項疾病,仲夏就不會患胸脅疾病;長夏不患泄瀉和寒症,秋天就不會患風瘧;冬天不患痹厥、飧泄和汗出。精氣是人體的根本,所以保養好精氣,春天就不會患溫病。(「按蹺」二字非衍文,其上下必有脫簡。蓋即冬不藏精者,春必溫病之義也。)
五勞損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這就是五勞損傷。多吃鹹則脈絡凝滯而顏色改變;多吃苦則皮膚乾燥而毛髮脫落;多吃辛則筋脈緊張而指甲枯萎;多吃酸則肌肉萎縮而嘴唇乾裂;多吃甜則骨頭疼痛而脫落,這就是五味所造成的損傷。
黃帝問道:酸味入筋,多吃會讓人小便不利,這是為什麼呢?少俞回答道:酸味入胃,其氣收斂而澀滯,影響上焦的氣機出入。出不去就留在胃中,胃中溫暖則往下流注膀胱,膀胱的胞膜薄弱而柔軟,遇到酸味就會收縮而閉塞,水道不通,所以小便不利。陰經是筋脈的終點,所以酸味入體而走筋脈。
黃帝問道:鹹味走血,多吃會讓人口渴,這是為什麼呢?少俞回答道:鹹味入胃,其氣上走中焦,流注於脈絡,則血氣隨之而行,血液與鹹味相合則凝滯,凝滯則胃中津液耗竭,耗竭則咽喉乾燥,所以舌根乾燥而口渴。血脈是中焦的通道,所以鹹味入體而走血脈。
黃帝問道:辛味走氣,多吃會讓人心煩,這是為什麼呢?少俞回答道:辛味入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是接受氣息而滋養陽氣的地方。薑韭等辛辣之氣熏蒸,榮衛之氣不能及時調和,久留於心下,所以心煩。辛味與氣一起運行,所以辛味入體而隨汗液排出。
黃帝問道:苦味走骨,多吃會讓人嘔吐,這是為什麼呢?少俞回答道:苦味入胃,五穀之氣都不能勝過苦味,苦味入於下脘,三焦的通道都閉塞不通,所以嘔吐。牙齒是骨骼的終點,所以苦味入體而走骨骼,所以入而復出,就知道它走骨骼了。
黃帝問道:甘味走肉,多吃會讓人心悸,這是為什麼呢?少俞回答道:甘味入胃,其氣弱小,不能上達上焦,而與穀物一起留在胃中,使人身體柔軟潤澤。胃柔則鬆弛,鬆弛則蟲動,蟲動則讓人心悸,其氣外通於肌肉,所以甘味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