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3)
卷之六·陰陽臟腑部 (3)
1. 產後往來寒熱
〔云〕產後往來寒熱,四物內加小柴胡湯。
〔《保》〕治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數,宜,柴胡四物湯,。
川芎,當歸,芍藥,熟地(各一錢半),柴胡(八錢),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各三錢)
上為末,水煎服。
〔云〕產後往來寒熱而脈弦者,少陽也,,小柴胡加生地黃湯,。
白話文:
【雲】產後出現間歇性寒熱,可以在四物湯中加入小柴胡湯。
【《保》】對於長期的虛弱勞累,伴有輕微的寒熱,脈象沈而快速的情況,可以使用柴胡四物湯進行治療。
- 川芎 (九百克)
- 當歸 (一千零一十克)
- 芍藥 (一千一百八十三克)
- 熟地 (各一千五百克)
- 柴胡 (八百克)
- 人參 (一千一百四十五克)
- 黃芩 (一千零八十二克)
- 甘草 (四克)
- 半夏 (各三百克)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熱水煎煮服用。
【雲】產後出現間歇性寒熱且脈象呈弦狀的,屬於少陽病,可使用小柴胡湯加上生地黃湯進行治療。
柴胡(二兩),黃芩(五錢),人參(三錢),半夏(一兩五錢,制),大棗(三枚),生地黃,梔子,枳殼(麩炒。各五錢)
上如前煎服。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虛,發寒熱,飲食少,腹脹。
柴胡,人參,甘草,半夏,陳皮,川芎,白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水同煎,食後日二服。
〔《大全》〕治產後乍寒乍熱,,增損四物湯,。
白話文:
- 柴胡(二兩),黃芩(五錢),人參(三錢),半夏(一兩五錢,制),大棗(三枚),生地黃,梔子,枳殼(麩炒。各五錢)
上述藥材按前法煎煮服用。
- 增損柴胡湯,治產後虛,發寒熱,飲食少,腹脹。
增損柴胡湯,用於治療產後虛弱,引發寒熱,飲食減少,腹部脹滿的症狀。
- 柴胡,人參,甘草,半夏,陳皮,川芎,白芍藥(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每次服用量為三錢,加入五片薑和二枚棗,用水一起煎煮,餐後每日服用二次。
- 〔《大全》〕治產後乍寒乍熱,增損四物湯,。
《大全》提到,此方能治療產後突然寒熱交替的症狀,使用增損四物湯進行治療。
人參,當歸,芍藥,川芎,乾薑(各一兩),甘草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去渣,熱服無時。
〔《云》〕,熟地黃散,治產後蓐勞,皆由體虛,氣力未壯,勞復所起,四肢煩疼,時發寒熱。
熟地黃,人參,白芍藥,白茯苓,白朮,續斷(各一兩),黃耆,桂心,五味子,當歸,川芎(各七錢半)
白話文:
人參、當歸、芍藥、川芎、乾薑(各一份量)、甘草。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上三片薑塊煮沸,然後煮至剩下約七分的水量,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即可,無固定時間限制。
熟地黃散,此方專治產後蓐勞,病因通常由於體質虛弱,氣力尚未恢復,導致勞累重複發生,引發四肢疼痛,時常出現寒熱症狀。
熟地黃、人參、白芍藥、白茯苓、白朮、續斷(各一份量)、黃耆、桂心、五味子、當歸、川芎(各七錢半)。以上藥材,按照比例混合後使用。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同煎。
黃耆丸,治產後蓐勞,寒熱進退,頭目眩痛,骨節痠疼,氣力乏。
黃耆,鱉甲,當歸(炒。各一兩),桂心,白芍藥,續斷,川芎,牛膝,蓯蓉,沉香,柏子仁,枳殼(各六錢半),五味子,熟地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粥飲下,食後。
白話文:
上等的草藥研磨,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三片薑和一枚棗一同煎煮。
【黃耆丸】,用於治療產後蓐勞、寒熱交替、頭暈眼花、骨節痠痛、體力疲乏。
黃耆、鱉甲、當歸(炒)、桂心、白芍藥、續斷、川芎、牛膝、蓯蓉、沈香、柏子仁、枳殼(各六錢半)、五味子、熟地黃(各半兩)。
以上成分研磨成細粉,用煉製的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四五十粒,以稀粥或飲品送下,最好在飯後服用。
2. 外熱內寒外寒內熱
〔仲〕云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活人》云:先與桂枝治寒,次與小柴胡湯治熱也。)
〔羅〕病有遠近有緩急徵南帥不鄰吉歹年七旬,丙辰冬南征至楚丘,諸路迎送,多獻酒醴,因而過飲太多,遂腹痛腸鳴自利,日夜約有五十餘行,咽嗌腫疼,耳前後赤腫,舌本強,涎唾稠黏,欲吐不吐,以手泄之方出,言語艱難,反側悶亂,夜不得臥。予診得脈浮數極,按之沉細而弦。
即謂中丞黏公曰:仲景言下利清穀,身體疼痛,急當救里;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里四逆湯,救表桂枝湯。今胃氣不守,下利清穀,腹中疼痛,雖宜急治之,比之咽嗌痛猶可少待。公曰:何謂也?答曰:《內經》云,瘡發咽嗌,名曰猛疽。此疾治遲則咽塞,咽塞則氣不通,氣不通則半日死,故宜急治。
白話文:
仲氏指出,若病人全身高熱,卻又想要接近衣物,這表示熱邪在皮膚,而寒邪則在骨髓。《活人》一書提到,應先使用桂枝湯來治療寒邪,接著再用小柴胡湯來治療熱邪。
羅氏報告了一個案例,患者年齡七十,於丙辰年冬季南徵至楚丘,途中接受多種慶祝活動的酒類供應,結果飲酒過量,導致腹痛、腸鳴和自利,每天約排便五十餘次。此外,他還出現咽喉腫痛、耳前後紅腫、舌頭僵硬、口水稠厚,且有想吐但無法吐出的情況,並且感到語言困難、翻轉時感到混亂,夜晚無法安睡。
羅氏診察後發現患者的脈象浮數,按之沈細且有弦感。
羅氏對中丞黏公解釋道,根據張仲景的理論,如果患者大便清稀且伴有身體疼痛,應立即救治裡部;反之,如果大便正常,則需救治表部。對於裡部的疾病,應使用四逆湯來治療;對於表部的疾病,則使用桂枝湯。現在患者胃氣不穩,大便清稀,腹部疼痛,雖然需要立即治療,但與咽喉疼痛相比,可以稍作等待。黏公問:為什麼呢?羅氏回答:《內經》提到,如果瘡癬發生在咽喉,稱為猛疽。這種疾病若治療不當,會導致咽喉阻塞,咽喉阻塞會影響呼吸,呼吸受阻會在半日內死亡,因此必須迅速治療。
於是遂砭刺腫上紫黑血出,頃時腫勢大消,遂用桔梗、甘草、連翹、黍黏、酒製黃芩、升麻、防風等分,㕮咀,每服約五錢,水煮清令熱潄,冷吐去之,咽之恐傷脾胃,自利轉甚,再服涎清腫散,聲出,後以神應丸辛熱之劑以散中寒,解化宿食,而燥脾濕。丸者取其不即化,則不犯上焦,至病所而後化,乃治主以緩也。
不數服,利止痛定,後胸中閉塞,作陣而痛,思《靈樞》云:上焦如霧,宣五穀味,蒸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也。今相公年高氣弱,自利日久,致脾胃中生髮之氣不能滋養於心肺,故使閉塞而痛。經云:上氣不足,推之揚之。脾不足者,以甘補之。再與發散甘辛之味,溫養脾胃,加以升麻、人參,上升以順正氣,不數服而胸中快利,痛止。
白話文:
因此,針灸師在腫塊的紫色和黑色血液中進行了針灸治療,不久後腫塊的形狀顯著減少。接著使用桔梗、甘草、連翹、黍粘、酒製黃芩、升麻、防風等藥材,按照相同的比例切碎,每次服用約五錢,用水煮沸後冷卻漱口,冷卻後吐出,以防傷害脾胃,如果再次服藥,涎液會使腫塊消散,聲音會變得清晰。然後使用神應丸這種辛熱的藥物來疏散中焦的寒氣,並消除積食,使脾臟乾燥,防止濕氣積聚。
經過多次服藥後,腹瀉停止,疼痛得到控制。之後出現胸部堵塞和陣痛的現象。根據《靈樞》的理論,上焦如同霧氣,宣揚五穀的味道,蒸騰膚質,使身體和毛髮得到滋養,就像霧露灌溉一般,這就是氣的表現。現任公爵年紀大,體力較弱,長期腹瀉,導致脾胃中的生髮之氣無法滋養心肺,因此出現堵塞和疼痛。經典中提到,上部的氣不足,需要推動和提升。脾氣不足,可以用甘味補充。再次使用甘辛味的藥物來溫養脾胃,加上升麻和人參,以助於脾氣的上升,順應正氣。經過不多次的服藥,胸部感到舒暢,疼痛停止。
《內經》云: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隨其攸利,萬舉萬全。又曰:病有遠近,治有緩急,無越其制。又曰:急則治其標,緩即治其本。此之謂也。
〔仲〕云: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活人》云:先與白虎加人參湯治熱,次與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解其外。)
白話文:
《內經》提到,調節氣息的方法,必須分辨陰陽。內部的問題要內部調理,外部的問題要外部治療。輕微的情況要調節,稍重的要平和處理,過度的要減弱。應根據情況選擇最有利的方式,每次治療都能達到預期效果。此外,《內經》還指出,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同,治療的急迫性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不能超越既定的規範。更進一步,《內經》強調,當病情危急時,應先治療主要症狀(標),當病情緩和時,再治療根本原因(本)。
仲景認為,如果病人感到全身非常寒冷,但卻不想接近衣物,這表示寒氣停留在皮膚表面,而熱氣卻在骨髓裡。《活人》一書建議,首先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熱病,接著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解除外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