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陰陽臟腑部 (1)
卷之二·陰陽臟腑部 (1)
1. 卷之二·陰陽臟腑部
2. 診法通論
〔《難》〕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者,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者,謂之巧,何謂也?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素》〕診法當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脈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衰盛,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脈要精微論》)
〔丹〕:經曰:診脈之道,觀人勇怯,肌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法也。凡人形長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蒼,薄不及厚。而況肥人濕多,瘦人火多,白者,肺氣虛;黑者,腎氣足,形色既殊,臟腑亦異,外證雖同,治法迥別。所以肥人責脈浮,瘦人責脈沉,躁人責脈緩,緩人責脈躁,不可一概觀之。
仲景云: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素》〕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陰陽應象論》)
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移精變氣論》)。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後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三部九候論》)。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榮。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病有所並。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洒洒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於衛,內奪於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疏五過論》)
〔東垣〕百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餘,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餘,乃血病而氣不病也。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溢於陽中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當急瀉其陰,峻補其陽。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矣。
〔丹〕肺主氣,其脈居右寸,脾胃命門三焦,各以氣為變化運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脈居左寸,肝、膽、腎、膀胱,皆精血之隧道管庫,故皆附焉。男以氣成胎,則氣為之主。女挾血成胎,則血為之主。男子病,右脈充於左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女子病,左脈充於右者,有胃氣也,病雖重可治。反此者,虛之甚也。
白話文:
診法通論
醫經說,能看外表就了解疾病,這是高明的診斷;能聽聲音就了解疾病,這是聖明的診斷;能透過詢問了解疾病,這是熟練的診斷;能透過把脈了解疾病,這是精巧的診斷。這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望而知之」,是指觀察病人的臉色來判斷疾病;「聞而知之」,是指聽病人的聲音來分辨疾病;「問而知之」,是指詢問病人喜歡什麼口味來了解疾病的起因和部位;「切脈而知之」,是指診察病人寸口的脈象,觀察脈象的強弱虛實,來了解疾病在哪個臟腑。
醫經又說,能從外在表現了解疾病稱為「聖」,能從內在表現了解疾病稱為「神」,就是這個意思。
診斷時,最好在早晨進行,因為此時陰氣還沒開始活動,陽氣也還沒散開,病人還沒有吃東西,經脈沒有過於充盛,絡脈也平穩均勻,氣脈沒有紊亂,這時診脈才能診斷出不正常的脈象。診脈時要注意脈搏的動靜,也要觀察病人的精神是否清明,觀察臉色,還要觀察五臟的充盈或不足,六腑的強弱,以及身體的衰盛情況,綜合這些因素來判斷疾病的生死。
醫經說,診脈的方法要觀察病人是勇敢還是膽怯,肌肉皮膚的狀況,從而了解他的真實情況。通常人的體型有長短、大小、肥瘦的區別。膚色有白黑、嫩蒼、薄厚的區別。肥胖的人體內濕氣多,瘦弱的人體內火氣多。皮膚白的人,肺氣多半不足;皮膚黑的人,腎氣多半充足。體型和膚色不同,臟腑的狀況也不同,即使外在症狀相同,治療方法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肥胖的人脈象通常較浮,瘦弱的人脈象通常較沉。性情急躁的人脈象通常較緩,性情緩慢的人脈象通常較急。不能一概而論。
醫家張仲景說,肥胖的人脈象應該是沉的,現在反而是浮的;瘦弱的人脈象應該是浮的,現在反而是沉的,這種情況就應該特別注意。
善於診斷的人,會觀察病人的臉色,按壓病人的脈搏,首先區分陰陽;辨別清濁,來了解疾病的部位;觀察病人的呼吸,聽病人的聲音,來了解病人的痛苦;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來了解疾病的主要原因;按壓寸關尺,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來了解疾病的起因,這樣才能準確治療,診斷不會出錯。
診斷時,要關好門窗,讓病人靜下來,仔細詢問病情,了解病人的感受。得到病人精神配合的,病情容易好轉;失去病人精神配合的,病情容易惡化。一定要詳細詢問病人最初發病的狀況,和現在的病情,然後再診察脈象,觀察經絡的浮沉,從上到下,由逆到順的仔細檢查。凡是沒診斷的病人,一定要問問他以前的家境是富貴還是貧賤。即使沒有受到外邪的侵襲,如果原本富貴後來貧賤,身體也會因為內部的損傷而生病,稱為「脫榮」。如果原本富有後來貧窮,身體會因為精氣耗損而生病,稱為「失精」。
如果五種氣滯留在體內,就會有多種疾病同時出現。醫生診斷的時候,如果發現疾病不在臟腑,身體外形也沒有改變,診斷後產生懷疑,不知道是什麼病,病人會逐漸消瘦,氣虛無力,病情加重,精神不振,有時會感到驚恐。這是因為疾病深入,外在消耗了衛氣,內在消耗了營氣,這是醫生診斷時容易忽略的,因此不了解病情。
一般來說,白天病情加重,晚上病情減輕,這是陽病有餘,是氣的病變,而不是血的病變。晚上病情加重,白天病情減輕,這是陰病有餘,是血的病變,而不是氣的病變。白天發熱,晚上安靜,這是陽氣在陽分自身旺盛。白天安靜,晚上發熱煩躁,這是陽氣下陷到陰中,稱為「熱入血室」。白天發熱煩躁,晚上也發熱煩躁,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應該趕快瀉陽氣,大補陰氣。
晚上怕冷,白天安靜,這是陰血在陰分自身旺盛。晚上安靜,白天怕冷,這是陰氣上溢到陽中。晚上怕冷,白天也怕冷,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應該趕快瀉陰氣,大補陽氣。白天怕冷,晚上煩躁,飲食難以消化,這是陰陽錯亂,預後不佳。
肺主氣,它的脈象在右手的寸部,脾胃、命門、三焦都以氣作為變化運用的根本,所以它們的脈象也附在右寸。心主血,它的脈象在左手的寸部,肝、膽、腎、膀胱都是精血的通道和儲藏庫,所以它們的脈象也附在左寸。男子以氣來形成胎兒,所以氣是主要的;女子以血來形成胎兒,所以血是主要的。男子生病,右手的脈象比左手強盛,表示胃氣尚存,即使病情嚴重,也可以治療。女子生病,左手的脈象比右手強盛,表示胃氣尚存,即使病情嚴重,也可以治療。如果脈象相反,則表示虛弱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