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五皮飲(澹寮)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齊。水溢皮膚喘咳腫,肺脾俱病此方宜。

五皮飲,陳皮,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桑白皮,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此亦肺之治節不行,以致水溢皮膚,而為以上諸證。故以桑皮之瀉肺降氣,肺氣清肅,則水自下趨,而以茯苓之從上導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涼解散,陳皮理氣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

然肺脾為子母之臟,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腫滿一證,脾實相關,否則脾有健運之能,土旺則自可制水,雖肺之治節不行,決無腫滿之患。是以陳皮、茯苓兩味,本為脾藥,其功用皆能行中帶補,匡正除邪,一舉而兩治之,則上下之邪,悉皆渙散耳。

白話文:

【五皮飲(澹寮)】

五皮飲是由五種不同的「皮」組成,包含陳皮、茯苓皮、生薑皮、大腹皮和桑白皮。這帖藥方適用於水濕過盛導致皮膚浮腫、喘息咳嗽,以及肺脾兩臟功能失調的情況。

具體來說,當水濕泛濫於皮膚,引發喘息、咳嗽及下半身浮腫等症狀,是因為肺臟不能正常調節身體的水分,造成水濕滯留。因此,使用桑白皮來清理肺熱、降氣,使肺氣清肅,水分自然會向下排走;再以茯苓皮從上而下引導水分排出,大腹皮能宣通胸膈,促進水分運行,生薑皮性味辛涼,有助於散寒解表,陳皮則能理氣化痰。之所以選用這些「皮」類藥材,是因為病症發生在皮膚層,用「皮」來對應治療。

然而,肺臟與脾臟之間存在著母子相生的關係,子臟(肺)生病時,往往也會影響到母臟(脾)。所以,當出現浮腫的情況,脾臟的功能必定受到牽連。若脾臟能正常運轉,具有旺盛的消化吸收能力,便能有效控制水分,即使肺臟調節失常,也不至於產生浮腫。因此,陳皮和茯苓兩味藥,原本就是針對脾臟的藥物,它們的作用既能調理脾胃,又能補益身體,同時去除邪氣,可以說是一石二鳥,使上下的邪氣都得到散去。

2. 中滿分消丸(東垣)

中滿分消丸夏陳,四君豬澤與砂仁,芩連樸實乾薑配,知母薑黃餅用蒸。

中滿分消丸,厚朴(炒一兩),枳實(炒),黃連(炒),黃芩(炒),半夏(薑製各五錢),薑黃,人參,白朮(炒),甘草,豬苓(各一錢),陳皮,知母(炒各四錢),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各二錢),蒸餅為丸。治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皆屬於熱者。夫諸脹固受邪不同,治法亦異。

然大勢不越脾胃為病,以腫屬無形,脹為有形,有形者必歸於胃,胃者五臟六腑之海,萬物所歸。若脾旺有運化之能,決不致滯而為脹;若脾土一虛,則積而成病矣。但土衰則濕盛,濕從土化,寒熱不同,如此方之治脾虛濕熱為脹為滿,則用六君之補脾,以芩、連之清熱,枳、樸之辛苦,以行其氣,豬、澤之淡滲,以利其濕。

然濕熱既結,即清之、行之、利之,尚不足以解其黏膩之氣,故用乾薑之辛熱,燥以散之,薑黃、砂仁之香烈,熱以動之,而後濕熱之邪從茲解化。用知母者,因病起於胃,不特清陽明獨勝之熱,且恐燥藥過多,假此以護胃家之津液也。丸以蒸餅者,助土以使其化耳。

白話文:

【中滿分消丸(東垣)】

中滿分消丸的配方包含了厚朴(炒製一兩)、炒製的枳實、炒製的黃連、炒製的黃芩、薑製半夏(各五錢)、薑黃、人參、炒製的白朮(各一錢)、甘草、豬苓(各一錢)、陳皮、炒製的知母(各四錢)、澤瀉(三錢)、茯苓、砂仁、乾薑(各二錢),並以蒸餅製成丸狀。主要治療腹部脹滿、腹鼓脹、氣脹和水脹等,尤其是由熱症引發的病情。雖然各種脹症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然而,大部分情況下,這些病症都與脾胃有關。因為腫脹是無形的,而脹滿是有形的,有形的病症通常與胃部有關。胃是五臟六腑中的大海,所有物質都會在此匯聚。如果脾臟功能旺盛,具有良好的運化能力,就不會產生脹滿的情況;一旦脾臟功能虛弱,就會積累成疾病。脾臟虛弱時,濕氣會增多,濕氣隨脾臟轉化,會產生寒或熱的不同情況。

這張處方治療的是由脾虛濕熱引起的脹滿,使用六君子湯來補脾,黃芩和黃連來清熱,枳實和厚朴來調節氣機,豬苓和澤瀉來排除濕氣。

然而,當濕熱凝結時,單純的清熱、調節氣機和排濕,可能不足以消除濕熱的黏膩感,因此使用乾薑的辛熱特性來燥散,薑黃和砂仁的香辣來促進熱力,以消除濕熱邪氣。加入知母的原因,是因為疾病起源於胃部,不僅要清除胃部過剩的熱氣,同時也要防止燥藥使用過多,導致胃部津液流失。使用蒸餅作為丸劑的基底,是為了幫助脾胃的消化功能。

3. 茵陳蒿湯

茵陳湯法治疸黃,濕熱瘀留脈實強。梔子大黃前後泄,陽明邪實病能康。若然寒濕為災咎,乃是陰黃當審詳。宜去梔黃另換法,須加附子與乾薑。

茵陳蒿湯,茵陳(六兩),大黃(二兩酒浸),梔子(十四枚炒),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夫黃之為病,其源不同。《金匱》論之甚詳,大抵不越寒、熱、虛、實四者之間,而其要皆由濕鬱所致,即脾虛之真色外現。女勞疸之內有瘀血,亦不無內兼濕濁,故雖補虛行血,而仍不可忘卻治濕一端。

以黃者,土之正色,濕居長夏而屬土,內通脾胃故也。此方純治邪氣實而不虛者,如濕熱內結而成實證,則茵陳五苓等藥又屬無濟,非用下奪之法,不足以殺其邪而導其結。故以梔子泄其前,大黃泄其後,茵陳辛苦微寒,得春初生髮之氣,能入太陽、陽明,發汗利水,為治黃主藥。三味合而用之,前證自然奏效耳。

若寒濕內鬱而為陰黃者,其證則與前純乎相反,但陰黃之色瘀而晦,陽黃之色明而鮮;陽黃則口渴便閉,陰黃則口不渴、二便和,以此為別。薑、附大辛大熱,使寒濕之邪從乎陽化,則茵陳又為治寒濕之用耳。足見一物之功,各隨佐使而用,不必拘拘乎一物一用也。

白話文:

【茵陳蒿湯】的使用方法是用來治療黃疸疾病,主要針對體內溼熱積滯,導致脈象實強的情況。方中的梔子和大黃分別從前、後兩個方面幫助排泄體內的溼熱,適用於陽明病邪實的狀況,能讓病患恢復健康。然而,如果是因寒溼引發的疾病,這屬於陰黃的情況,需要仔細辨認。這時應該去掉方中的梔子和大黃,改用附子和乾薑。

茵陳蒿湯的成分包括:茵陳(六兩)、大黃(二兩,需先用酒浸泡)、炒過的梔子(十四枚)。主要用於治療傷寒陽明病,症狀表現爲只有頭部出汗,腹部脹滿、口渴,大小便不順,因溼熱導致的皮膚髮黃,且脈象沉實的狀況。黃疸病的原因多樣,《金匱》對此有詳細的論述,大致可以歸納爲寒、熱、虛、實四種,但關鍵都是由於溼氣鬱結所引起,甚至可能是脾虛的真實顏色顯現出來。例如,女勞疸內部有瘀血,也可能伴隨溼濁,因此,即使在補虛和活血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治療溼氣這一環節。

黃色是土的顏色,溼氣在長夏時特別旺盛,與土相關,因此影響脾胃。此方專治邪氣實而不虛的情況,如果溼熱在體內凝結成實證,那麼茵陳、五苓等藥物就無法有效治療,必須使用瀉下的方法,才能抑制邪氣並解開凝結。所以,方中用梔子從前部排泄,大黃從後部排泄,茵陳帶有苦辛微寒的特性,得春初生機勃發的氣息,能進入太陽、陽明經絡,發汗利尿,是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三種藥物聯合使用,上述症狀就能得到有效改善。

然而,如果是因爲寒溼在體內鬱結造成的陰黃,情況則完全相反。陰黃的顏色暗淡,陽黃的顏色明亮鮮豔;陽黃病人會感到口渴、便祕,而陰黃病人則不會口渴,大小便正常,這就是兩者的主要區別。乾薑和附子具有大辛大熱的特性,可以使寒溼邪氣隨陽氣轉化,這時,茵陳又可用於治療寒溼。這足以證明,一種藥物的功效,可以根據輔助藥物的不同而變化,不必固守一種藥物只有一種用途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