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口臭」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口臭在中醫稱為口氣,是指口中發出異味的一種症狀。口臭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胃火上逆、肝鬱化火、脾虛濕熱、肺燥津傷等。臨床上常見的口臭證型有以下幾種:
- 胃火上逆:患者常常口乾口苦,口中發熱,大便乾結,小便黃赤。
- 肝鬱化火:患者常常心情煩躁,容易生氣,口中發苦,舌苔黃膩。
- 脾虛濕熱:患者常常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苔白膩。
- 肺燥津傷:患者常常乾咳少痰,口中乾燥,咽喉疼痛,舌苔薄白。
治療口臭,首先要根據病因進行辨證施治。如果是胃火上逆,可以用清胃散、瀉火湯等中藥治療。如果是肝鬱化火,可以用疏肝理氣的中藥治療。如果是脾虛濕熱,可以用健脾利濕的中藥治療。如果是肺燥津傷,可以用養陰潤肺的中藥治療。
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過飲食調理、生活習慣改善來緩解口臭。飲食上要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平時要注意口腔衛生,飯後漱口,勤刷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保持心情舒暢。
口臭是一種常見的症狀,但如果長期存在,會影響患者的社交和工作生活。因此,如果出現口臭,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大抵平日口臭頗甚之男子,則宜加大黃、石膏之類以取下。」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唇燥裂、唇焦色、唇口皮起、口臭、鼻孔如煙煤。」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牙齒疼痛,齒齦腫痛,齲齒枯折,口臭等。其人多平日大便秘閉而衝逆,宜此方。」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痘證寶箋》曰:「白虎湯,痘已發未發,或胃火偏盛,面紅,齒燥,口臭,唇乾,煩渴,齬齒,咬牙,夾斑,夾疹,獨用、兼用均宜。」」
- 2.《羅氏會約醫鏡》:「舌苔黃(白苔,邪在膜原也,未可下。),苔黑(有一種舌俱黑滑而無苔者,此陰症也,宜四逆理中八味之類。),舌芒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唇裂焦燥,口臭,唇口起泡起皮,鼻孔如煙煤,口燥渴(若大汗,脈長洪而渴,未可下,宜白虎湯。汗更出,身涼渴止。」
甘草湯
逍遙散
- 1.《秘珍濟陰》:「—,素有胃火,口臭,牙齦腫痛,消爍陰血,經水不行,用逍遙散加丹皮、梔仁。」
涼膈散
- 1.《身經通考》:「_涼膈散_,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口臭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渴,腸胃秘澀,便溺不利,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清胃散
- 1.《證治針經》:「口苦專責少陽膽,口淡或由胃熱。(病後則屬胃虛。)年高(水弱)味厚(及服補陽藥太過)而口臭,清胃散甘露飲俱佳;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本《內經》。)導赤散五苓散可合。(易老法。)若投以涼劑而反增,或參乎從治而自帖。(附子理中湯。以上幾病,並《治法匯》。」
人參白虎湯
- 1.《傷寒恆論》:「【鄭論】,接此條,本有少陽證,故服柴胡湯已而口渴者,胃有熱而傷及津液也,仍以陽明口渴法治之。余細思口渴一證,有胃熱太甚,口臭氣粗,身熱汗出,渴飲冷者,仲師以人參白虎湯治之。有陽衰不能薰騰津液於上而亦口渴,但飲滾飲冷不同,仲師以回陽治之,如此用藥,方不誤人。」
消風散
- 1.《不居集》:「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若吐膿血,狀如肺癰,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米飲調下,兩服可除。」
- 2.《外科心法》:「肺癰已破,入風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風湯吐之。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清米飲下。兩服可除。」
- 3.《醫學綱目》:「治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男子發灰,研細入和之,清米飲下,可除根,只兩服。亦治吐血。(消風散方:荊芥、川芎、羌活、人參、茯苓、殭蠶、防風、蟬蛻、藿香各二錢,厚朴、陳皮各半兩,為末是也。)」
- 4.《醫學正傳》:「有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入無病男子發灰,清米飲調下,可二服而愈。」
- 5.《瘍醫大全》:「王肯堂曰:治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者,宜消風散。(荊芥、川芎、羌活、人參、茯苓、防風、藿香、蟬退各二錢,厚朴、陳皮各五錢,為末是也。)入男子發灰研細,入和之,清米湯下,可除根,只兩服,亦治吐血。(《準繩》)」
▼ 展開更多
竹葉石膏湯
- 1.《景岳全書》:「一、口臭由於胃火者,宜清胃飲、升麻黃連丸,或竹葉石膏湯加香薷主之,或《千金》口臭方皆可內清其火。此外,如丁香丸、《聖惠》口齒方、福建香茶餅之類,亦可暫解其穢。」
- 2.《醫碥》:「口臭,竹葉石膏湯(見煩躁)加減、甘露飲。(胃火之臭必穢濁,若臭而餿腐,則食停不化之臭,當辨。)口腥臭,肺熱也,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桔梗。」
二陳湯
- 1.《傷寒大白》:「若噁心嘔吐,六脈滑大不數,發熱而口反不渴,此痰飲食積嘔吐之症也,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乾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澀,此積熱痰火嘔吐也,升麻清胃湯、二陳湯、竹茹湯、加川連、白豆蔻。若脅肋刺痛嘔吐酸水,此肝木火沖之嘔,小柴胡加梔、連、竹茹。」
敗毒散
- 1.《瘍醫大全》:「_敗毒散_,疹後口臭口瘡唇爛,咽喉疼痛。」
- 2.《仁齋直指方論》:「敗毒散(方見寒類),吞雞蘇丸,治肺熱,胸中鬱熱,衄血,兼治血淋、吐血、口臭。」
- 3.《新訂痘疹濟世真詮》:「疹後實證,口臭口瘡唇爛咽痛脈滑數者,宜敗毒散。」
五福化毒丹
- 1.《萬病回春》:「_五福化毒丹_,治小兒壅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根出血、口臭頰赤、咽乾煩躁、或痘疹餘毒未解、或頭目身體多生瘡癤。」
- 2.《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藥專治小兒蘊積熱毒,唇口腫破生瘡,牙根出血,口臭,頰項赤腫,咽乾煩躁,並痘後餘毒,疹後諸熱,頭目身體常生癤瘡,實熱丹毒,胎熱不解,潮熱痰壅,大小便赤結等症。每服用薄荷湯送下,燈心湯亦可。」
- 3.《奇效良方》:「上為細末,研勻,煉蜜為丸,如皂角子大,以金銀箔各四十片為衣,每服一二丸,薄荷湯化下。如口臭,以生地黃汁化下,食後服。」
- 4.《濟世全書》:「_五福化毒丹_,治上焦熱壅,唇口腫破生瘡,牙齦出血,口臭並痘疹等毒未解,或頭面身體多生瘡癤。」
甘露飲
- 1.《萬病回春》:「_甘露飲_,治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臭、齒齦腫爛、時出膿血、飢煩不欲飲食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身面皆黃、肢體微腫、大便不調、小便赤澀並治。」
- 2.《醫碥》:「口臭,竹葉石膏湯(見煩躁)加減、甘露飲。(胃火之臭必穢濁,若臭而餿腐,則食停不化之臭,當辨。)口腥臭,肺熱也,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知母、五味子、麥門冬、桔梗。」
- 3.《玉機微義》:「甘露飲治男子婦人小兒煩熱胃中客熱口臭齒齦煩渴咽瘡等證」
- 4.《瘍科心得集》:「《千金》,甘露飲,治胃經火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吐血、衄血、齒血,陽證骨槽。」
- 5.《醫方集解》:「治胃中濕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及吐衄齒血(胃之竅在口,其脈上齒俠鼻,濕熱內盛,故口臭口瘡;陽熱怫鬱胃中,越出於口鼻,故吐血衄血;齒屬少陰腎,齦屬陽明胃,二經有熱,則齒齦齒縫出血,名齒衄,或牙齦袒脫,齒齦宣露也。)」
▼ 展開更多
瀉黃散
- 1.《幼科類萃》:「_瀉黃散_ 治脾熱口臭咽乾」
- 2.《成方切用》:「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口為脾竅,唇者脾之外候。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皆屬脾火。脾熱故煩熱易飢,病名中消,脾主肌肉,故熱在肉分,輕按重按皆不熱,不輕不重乃得之。遇夜尤甚者,為脾熱實熱,宜此湯及調胃承氣。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 3.《退思集類方歌注》:「(錢仲陽《小兒藥證直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
- 4.《醫方集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乾,口瘡口臭,煩渴易飢,熱在肌肉(口為脾竅,唇者,脾之外候,口燥干,口瘡口臭,皆屬脾火;脾熱故煩渴易飢,病名中消;脾主肌肉,故熱在肉分,輕按重按皆不熱,不輕不重乃得之;遇夜尤甚者,為脾熱實熱,宜此湯及調胃承氣;虛熱宜補中益氣湯。」
- 5.《張氏醫通》:「瀉黃散,治胃熱口臭。煩渴引飲。」
▼ 展開更多
肥兒丸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小兒疳病者,多因缺乳,食吃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發豎,不能行步,面黃口臭發熱,面無精神,此藥殺蟲進食。」
- 2.《醫鏡》:「小兒黃瘦,腹大,口臭,好食泥土,飲食不為肌膚,腹中嘗痛者,宜服肥兒丸。胡黃連、神麯、麥芽各一兩,使君子、木香各四錢,檳榔三個,蘆薈七錢,肉豆蔻半兩。共為末,黃米糊丸,如黍米大,薑湯送下。每服三十丸,量兒大小,加減用之。」
- 3.《瘍醫大全》:「_肥兒丸_,小兒脾疳痞積,黃瘦肚大,口臭飧泥,消蟲進食。」
- 4.《馮氏錦囊秘錄》:「小兒脾疳痞積,黃瘦肚大,口臭餐泥,消蟲進食。」
滋陰降火湯
- 1.《諸脈主病詩》:「寸數咽喉(右寸數)口舌(左寸數)瘡,吐紅咳嗽肺生瘍(左右寸同,又兼頭疼上熱,)當關胃火(右關數,胃火,脾熱口臭,煩滿嘔逆)並肝火(左關數,肝火目赤),尺用滋陰降火湯(左右尺同,主腎火熾,小便黃赤,大便閉塞。此首統言左右兩手數脈病。)」
- 2.《雜病源流犀燭》:「寸數咽喉(右寸數)口舌(左寸數)瘡,吐紅咳嗽肺生瘍(左右寸同,又兼頭疼上熱),當關胃火(右關數,胃火,脾熱口臭,煩滿嘔逆)並肝火(左關數,肝火目赤),尺用滋陰降火湯(左右尺同,主腎火熾,小便黃赤,大便閉塞。此首統言左右兩手數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