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二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8)

1. 痰飲

《內經》曰:諸氣憤郁,皆屬肺金。蓋肺氣鬱則成熱,熱盛則生痰。丹溪曰: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噎膈翻胃之次第也。王隱君曰: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懸飲、留飲、支飲、痰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或頭風目昏。

眩運耳鳴,或口眼蠕動,眉稜耳輪瘙癢,或四肢遊風腫硬,似痛非痛,或為齒頰癢痛,牙床浮腫而痛癢不一,或噯氣吞酸,嘈雜嘔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似煤炲,形如破絮桃膠蜆肉之類,或心下如停冰雪,心頭冷痛時作,或夢寐奇怪鬼魅之狀,或足腕痠軟,腰背卒痛,或四肢骨節煩疼,並無常所,乃至手麻臂痛,狀若挫閃,或脊中每有一掌如冰凍之寒痛者,或渾身習習如蟲行者,或眼沿澀癢,口糜舌爛,甚為喉閉等證,又或繞項結核,似癧非癧,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有如煙氣上衝,頭面烘熱,或為失志顛狂,或為中風癱瘓,或為勞瘵荏苒之疾,或為風痹及腳氣之候,或心下怔忡,驚悸如畏人將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其為內外疾病,非止百端,皆痰之所致也。

蓋津液既凝為痰為飲,而洶湧上焦,故口燥咽乾;流而之下,則大小便閉塞,面如枯骨,毛髮焦乾。婦人則經閉不通,小兒則驚癇搐搦。治法宜先逐去敗痰,然後看虛實調理,故制沉香滾痰丸,為通治三焦痰飲之要藥也。愚竊以其論證固詳,不問虛實而以一峻藥攻之,恐未中乎肯綮也歟。

蓋資稟有厚薄,病邪有淺深,一或失手,何以收救。故丹溪有曰: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反易生而多矣。又曰:中焦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而病劇。夫滾痰丸,止可投之於形氣壯實、痰積膠固為病者;若氣體虛弱之人,決不可輕用也。

慎之慎之!

脈法

《要略》云:脈雙弦者,寒飲也。(或大下後善虛。)其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又云: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春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走痛,脈沉者,有留飲。

陳無擇云:飲脈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自愈。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燻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方法

丹溪曰:有熱痰,有濕痰,有酒痰,有食積痰,有風痰,有寒痰,有老痰。

熱痰,用青黛、黃連及用青礞石丸最捷。

濕痰,身多軟,而重用蒼朮、白朮。又曰:濕痰,用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熱痰,加栝蔞、青黛。

白話文:

[痰飲]

病理觀點

《內經》說:「各種氣的鬱結,都歸屬於肺金。」意思是說,肺氣鬱結就會產生熱,熱盛就會產生痰。朱丹溪說:「從鬱結變成積聚,從積聚變成痰,痰又夾帶著瘀血,就會形成像巢穴一樣的包塊。這就是痞塊、疼痛、噎膈、翻胃等病症發生的順序。」王隱君說:「關於痰的病症,自古以來沒有詳細的論述。醫書雖然有懸飲、留飲、支飲、痰飲等各種飲的區別,但不知道它們的病源是什麼。這些病症會導致頭痛、眼睛昏花、頭暈目眩、耳鳴,或者口眼肌肉抽動,眉毛和耳朵周圍發癢,或者四肢像風一樣游走腫脹,感覺似痛非痛,或者牙齒、臉頰癢痛,牙床浮腫且痛癢不定,或者打嗝、吞酸、胃部嘈雜、嘔吐,或者咽喉不利,咯不出,吞不下,咳出的痰顏色像煤灰,形狀像破棉絮、桃膠、蜆肉等,或者胸口像有冰雪堆積,心口時常發冷疼痛,或者夢到奇怪的鬼怪景象,或者腳踝酸軟,腰背突然疼痛,或者四肢關節煩躁疼痛,沒有固定位置,甚至出現手麻、手臂疼痛,像扭傷一樣,或者背部中間像被冰凍一樣寒冷疼痛,或者全身感覺像有蟲子在爬,或者眼瞼邊緣乾澀發癢,口舌糜爛,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喉嚨閉塞。還可能會出現脖子周圍有腫塊,像癘瘍又不是癘瘍,或者胸腹之間像有兩種氣交纏在一起,堵塞、煩悶,感覺像有煙氣向上衝,頭面部發熱,或者出現意志消沉、精神失常,或者中風癱瘓,或者久病不癒的慢性病,或者風痹和腳氣的症狀,或者心悸、驚慌,害怕得像要被抓一樣,或者咳嗽、嘔吐,或者吐出冰冷的口水、綠水、黑水,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肺癰、腸道中毒、便膿、肢體攣縮等,這些內外疾病,數不勝數,都是痰引起的。

津液凝結成痰或飲,如果向上湧動到上焦,就會導致口乾咽燥;如果向下流動,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通暢,面色像枯骨一樣,毛髮焦黃乾枯。婦女會出現月經不通,兒童會出現驚厥抽搐。治療方法應該先祛除敗痰,然後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調理。因此,製作了沉香滾痰丸,作為治療三焦痰飲的主要藥物。我認為,雖然它的論證詳細,但不論虛實都用猛藥來攻,恐怕不一定對症。

因為人的體質有強弱,病邪有深淺,一旦用藥失誤,如何補救?所以朱丹溪說:「治療痰用利水藥過多,會導致脾氣虛弱,反而更容易產生痰而且會更多。」他又說:「中焦有食物積滯和痰而生病的人,胃氣也是需要滋養的,絕對不能馬上就攻下,攻伐過度就會更加虛弱,導致病情加重。」滾痰丸只能用於體格強壯、痰積牢固的病人;如果體質虛弱的人,絕對不能輕易使用。

一定要謹慎!

脈象診斷

《傷寒雜病論》說:「脈象雙弦的,是寒飲。」(或者大瀉後容易出現虛弱。)脈象偏弦的,是有飲。肺飲脈象不弦,但會出現喘促、呼吸短促。

又說:「脈象浮而且細滑的,是受了飲邪。」脈象弦數的,是有寒飲,春夏季節難以治療。脈象沉而且弦的,是懸飲導致的內痛。如果病人呼吸短促又口渴,四肢各關節疼痛,脈象沉的,是有留飲。

陳無擇說:「飲的脈象都是弦、微沉、滑。」

有人說:「左右手關脈之前脈象浮弦而且大而有力的,是膈上有濃稠的痰,應該用吐法治療才能自愈。」

病人吃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關脈脈象伏而有力,這是痰。眼瞼和眼睛下方像被炭煙燻黑一樣,也是痰。

朱丹溪說:「長期出現澀脈,是痰飲膠著,脈道阻滯不通。這種情況很難馬上開通,必須費力調理。」

治療方法

朱丹溪說:「痰有熱痰、濕痰、酒痰、食積痰、風痰、寒痰、老痰等區別。」

熱痰,可以用青黛、黃連,用青礞石丸效果最快。

濕痰,身體會感到軟弱沉重,應該用蒼朮、白朮。又說:「濕痰,可以用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熱痰,可以加栝蔞、青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