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5)

1. 吐瀉

《內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又曰:濕勝則濡泄。夫小兒之吐瀉,皆由乳食過度,傳化失常。蓋食鬱則成熱,熱鬱則有酸,酸而成吐成瀉,此必然之理也。又曰:食滯於胃口者為吐,食滯於大小腸者為瀉。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胞胎中移惡流於腸胃而為吐也。丹溪曰:錢氏五補五瀉之法,俱可選用。謹遵而依法具錄如下:

脈法

(並見前總章。)

方法

錢氏曰:小兒初生下吐,蓋拭掠兒口中移惡不盡,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生子於未發聲之先,急宜取口中惡血,以綿拭令淨盡,以黃連、甘草二味,等分煎汁,灌一、二匙,則無以上等病,出痘疹亦稀少。若啼聲一發,則嚥下矣,亦當用黃連、甘草汁飲之,不可忽也)。

白話文:

《論》

《內經》中說:所有嘔吐酸味,突然劇烈下瀉,都屬於熱症。又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津液外洩。嬰兒的嘔吐和腹瀉,都是由於乳食過度,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導致的。因為食物積滯就會產生熱氣,熱氣積聚就會出現酸味,酸味就會導致嘔吐和腹瀉,這是必然的道理。

另外,食物停留在胃中就會導致嘔吐,停留在大小腸中就會導致腹瀉。有些嬰兒生下來就一直不停地嘔吐,這是因為胎中之惡,也就是胎毒,流入腸胃導致的。

丹溪先生說:錢氏的五補五瀉方法,都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以下是詳細的說明:

《脈法》

(詳見前文總章)

《方法》

錢氏說:嬰兒剛出生就嘔吐,是因為清理口中的胎毒不乾淨,被吞咽到喉嚨裡導致的。木瓜丸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凡是嬰兒在發出聲音之前,就要趕快清理口中的胎毒,用棉花輕輕擦拭乾淨,並用黃連和甘草各等分,煎水,灌服一、兩匙,這樣就不會出現上述病症,長出麻疹的機會也會減少。如果嬰兒已經發出啼哭聲,那麼胎毒已經被吞咽下去了,也要用黃連、甘草煎水給嬰兒喝,不可忽視。)

木瓜丸

木瓜末,木香末,麝香(末),膩粉(即輕粉),檳榔末(各一字)

上再研勻,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二丸,甘草湯送下。

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知是傷食,當下之而後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上二方俱見前。)

白話文:

木瓜丸

將木瓜、木香、麝香(研成末)、膩粉(即輕粉)、檳榔研磨成粉末,各取一份。

將上述藥粉混合均勻,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粒。每次服用三至兩丸,用甘草湯送服。

新生兒出生三日內,若出現嘔吐、腹瀉、發高燒、不願喝奶、大便稀薄且帶有奶塊或呈白色,這些症狀表明孩子傷食,應該立即服用此丸,以瀉去積食,之後再用白餅子調理脾胃,用益黃散和胃。

(以上兩種方劑皆已在先前文獻中記載。)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不熱,或乍熱乍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宜詳:肺病則睡悶露睛喘氣,心則驚悸飲水,脾則困倦饒睡,肝則呵欠煩悶,腎則不語畏明。當先見貌兼臟,補脾益黃散主之。蓋此二證,多病於夏秋也。(當先見貌兼臟,其義未詳,恐有脫簡,以俟知者正之。)

五月二十五日以後(夏至後十日也),吐瀉身壯熱,此熱乃臟腑中,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吐乳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一名甘露散)

白話文:

新生兒出生三天到十天,如果出現嘔吐腹瀉,身體不發燒,或是忽冷忽熱,不愛吃奶,大便呈青白色,喝的奶也消化不良,這就是上實下虛的症狀。此外,如果伴隨五臟的症狀,就要仔細觀察:肺病則睡覺時呼吸不順暢,眼珠突出,喘氣;心病則心慌害怕,喝水;脾病則昏昏欲睡,懶洋洋;肝病則打呵欠,煩躁不安;腎病則不愛說話,怕光。要先觀察這些外在表現,並結合臟腑的症狀,用補脾益黃散來治療。這兩種症狀,多發生在夏季和秋季。

過了五月二十五日(夏至後十天),如果出現嘔吐腹瀉,身體發高燒,這就說明熱氣已經深入臟腑,體內熱氣佔了九成。如果因為吃到燥熱的食物而引起的嘔吐,奶水消化不良,大便呈深黃色,就要用玉露散來治療。

石膏,寒水石(各五錢),生甘草(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溫水調下。

六月十五日以後(大暑節後),吐瀉,身溫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

按:丹溪用去桂五苓散,倍白朮,加蒼朮,甚者二術炒用,或入益元散和勻,米湯調下,甚效。

七月七日以後(立秋後七日也),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也,七分冷,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

白話文:

石膏和寒水石各五錢,生甘草二錢五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或半錢,溫水送服。

六月十五日以後,也就是大暑節過後,如果出現吐瀉,身體溫熱似熱,內臟六分熱四分冷,嘔吐乳食不消化,腹瀉黃白色稀便,口渴,或能吃乳汁或不願吃,食前服用少量益黃散,食後服用大量玉露散。

根據丹溪醫學,可以用去桂五苓散,白朮加倍,再加入蒼朮,症狀嚴重者,將白朮和蒼朮炒用,或者加入益元散混合,用米湯調服,療效顯著。

七月七日以後,也就是立秋後七日,如果出現吐瀉,身體溫涼,三分熱七分冷,不能吃乳汁,嗜睡昏沉,氣喘憋悶,睡覺時眼睛露出來,嘴唇發白,經常打嗝,想大便但不口渴,食前服用大量益黃散,食後服用少量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後(秋分後也),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瀉泄黃,傷熱乳也,吐瀉泄青,傷冷乳也,皆當下,白餅子主也。傷熱乳者甘露散,傷冷乳者益黃散、溫中丸,並於下後服之。亦有不須下,但服此藥愈者。

溫中丸

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粳米飲下。

虛弱,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肉消瘦,亦有因大病後或吐瀉後,脾胃尚弱,不能傳化穀氣也。有冷者,時時下利,唇口青白。有熱者,身溫壯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證,亦須少服之),熱者胡黃連丸(冬月不宜服,有證,須少服)。木香丸、胡黃連丸二方並見前。

白話文:

八月十五日過後(秋分後),如果出現吐瀉、身體發冷、沒有陽氣、無法吃奶、乾嘔、拉稀帶青褐色水,就要補脾,益黃散可以治療,不能瀉藥。

吐瀉拉黃色,是熱傷乳汁引起的;吐瀉拉青色,是寒傷乳汁引起的,這兩種情況都需要用瀉藥,白餅子可以治療。熱傷乳汁的可以服用甘露散,寒傷乳汁的可以服用益黃散、溫中丸,這些藥要在瀉藥之後服用。也有一些情況不需要瀉藥,直接服用這些藥也能治癒。

溫中丸的配方是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一兩),研磨成細末,用薑汁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二十粒,用粳米湯送服。

如果虛弱、脾胃不和、無法吃奶,導致肌肉消瘦,也可能是因為大病之後或吐瀉之後,脾胃還很虛弱,無法消化吸收食物。如果體寒,就會經常腹瀉,嘴唇和嘴巴發青發白;如果體熱,就會身體發熱,肌肉微微發黃。這兩種情況都是虛弱導致的,體寒的可以服用木香丸(夏季不宜服用,如果出現症狀,也要少服用),體熱的可以服用胡黃連丸(冬季不宜服用,如果出現症狀,也要少服用)。木香丸、胡黃連丸的配方在前面已經提過了。

吐瀉調脾,平胃散入熟蜜,和蘇合香丸,名萬安膏,米飲調服。

一方,治吐瀉黃疸。

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麯(炒),麥糵面(炒),黃連,甘草(炙),白朮,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溫水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白話文:

治療嘔吐腹瀉,可用平胃散加入熟蜜,再和蘇合香丸一起調製,稱為萬安膏,用米湯調服。另外,有一種方劑可以用於治療嘔吐腹瀉伴黃疸,其組成包括三稜、莪朮、青皮、陳皮、神麴(炒)、麥麩面(炒)、黃連、甘草(炙)、白朮、茯苓(各等份),研成細末,溫水調服。如果嘔吐腹瀉是由於傷食所致,可以加入山楂;若是時氣引起的嘔吐腹瀉,則可以加入滑石;若伴有發熱,則可以加入薄荷。

夏月吐瀉,用益元散極效,當表而出之。

附證

愚按:小方脈科,惟急慢驚風與夫痘疹等證最為酷疾,以其吉凶反掌、生死須臾故也。次則五疳吐瀉,為證不一,亦不可以易而治也。以上四證,各立篇目,辨論詳明外,其餘一切小疾,繁瑣多端,一一不能詳盡,故各附於吐瀉之後,以備檢閱參用云爾。

一腹脹,二腹痛,三夜啼,四痰熱,五解顱,六吃泥,七脫囊,八脫肛,九赤瘤,十臍汁出,十一頭瘡,十二尾骨痛,十三弄舌,十四龜胸龜背,十五重舌木舌,十六鵝口口瘡,十七走馬牙疳,十八臍風撮口。

腹脹論:

夫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亦有實者,必悶亂喘滿,可下之,宜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滿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則目胞腮腫也。色黃者,屬脾也。治用搨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

白話文:

夏天容易吐瀉,用益元散效果非常好,應該讓病邪從表皮排出。

不可以丁香、木香、桂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蓋脾虛氣未出,腹脹而不喘者,可以溫散藥治,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則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證,服溫則生熱證,當識此,不可忽也。

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濕,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若水狀,濕氣浸浮於肺,則大喘也,此當服搨氣丸而愈。

搨氣丸,治小兒虛脹。如腹大者,加蘿蔔子,名褐丸子。

白話文:

不可用丁香、木香、桂皮、豆蔻、以及性溫散寒的藥物來治療。因為脾臟虛弱,氣機尚未外泄,肚子脹但不喘的病人,可以用溫散藥物治療,讓氣機上下消散,就能痊癒。但若虛氣已外泄,附著在肺部,則脾胃虛弱,容易產生虛氣,進而蔓延到四肢和面部。小孩子容易虛實交替,脾臟虛弱,不能承受寒熱,服用寒涼藥物就會出現寒涼症狀,服用溫熱藥物就會出現溫熱症狀,應當謹記此事,不可疏忽。

胃部長期虛熱,容易導致黃疸病,或引發口渴不止,脾臟虛弱,不能勝任濕氣,隨同肺氣上行到四肢,就像水一樣,濕氣浸潤漂浮在肺部,就會引起喘息。這時應該服用搨氣丸來治療。

搨氣丸,治療小兒虛脹。若肚子很大,可以加入蘿蔔子,叫做褐丸子。

胡椒(一兩),蠍尾(去毒,五錢,一方,二味各四十九個)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湯下。一方有木香一錢。

治小兒腹虛脹,先服搨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微喘,脈伏而實,時欲飲水,能食者,可下之,宜消積丸、紫霜丸。蓋脾初虛而後結,有積所治,宜先補脾而後下之,後又補脾則愈也。不可補肺,恐生虛氣。

一方,腹脹。

蘿蔔子,紫蘇梗,乾葛,陳皮(各等分),甘草(少許)

白話文:

將胡椒一兩、蠍尾(去毒,五錢)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像粟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五到七丸或一二十丸,用陳米湯送服。有一種方子還會加入木香一錢。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小兒腹脹,如果先服用搨氣丸沒有效果,並且腹中有食物積聚、糞便阻塞,小便發黃,呼吸微喘,脈象沉伏而有力,經常想喝水,能吃東西,就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適合搭配消積丸、紫霜丸一起服用。因為脾胃虛弱導致積食,所以應先補脾後瀉下,之後再補脾,就能痊癒。不能補肺,以免產生虛氣。

還有一種方子,專門治療腹脹,用蘿蔔子、紫蘇梗、乾葛、陳皮(各等分)、甘草(少許)組成。

上細切,水煎服。食少者,加白朮。

腹痛多是飲食所傷。

白朮(一錢五分),陳皮(去白),青皮(去穰,各七分),山楂(去核),神麯(炒),麥芽(炒),砂仁(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有熱加黃芩,有寒加藿香、吳茱萸。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七分,清米飲或白湯調下。

腹痛,口中氣溫,面黃色,目無精彩,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用白餅子下之,後和胃,用白朮散。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細末,用清水煎煮服用。食慾不佳者,可以加入白朮。

肚子痛大多是飲食不當造成的。

白朮(一錢五分)、陳皮(去除白色部分)、青皮(去除內裡的種子,各七分)、山楂(去除果核)、神麴(炒)、麥芽(炒)、砂仁(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如果伴隨發熱,則加入黃芩;如果伴隨寒冷,則加入藿香、吳茱萸。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七分,用清米湯或白開水送服。

肚子痛、口中氣溫、臉色發黃、眼睛無光、眼白過多、嗜睡、食慾不振、或者大便酸臭者,屬於積食,應該服用消積丸。症狀嚴重者,可以用白餅子幫助藥物下行,之後用白朮散調理胃部。

白餅子方(見發搐條下。)

白朮散(方見驚風門。)

消積丸

丁香(九粒),砂仁(十二個),巴豆(二個,去皮心膜及油)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三歲以上三、五丸,以下一、二丸,溫水下。

心腹痛,面㿠白,口中沃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當作蛔蟲治。又曰:凡積痛、食痛、蟲痛、寒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小兒本怯,故胃寒冷則蟲動、而心頭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而手不搐耳,安蟲散主之。

白話文:

白餅子方、白術散方請參閱發搐條、驚風門。消積丸是用丁香九粒、砂仁十二個、巴豆(去皮心膜及油)兩個,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黍米。三歲以上的孩子每次吃三到五丸,三歲以下的孩子每次吃一到兩丸,用溫水送服。這個方子主治心腹疼痛、面色蒼白、口中流口水或清水、發病時間不固定的症狀,可以用來治療蛔蟲病。另外,積痛、食痛、蟲痛、寒痛的症狀都比較相似,但蟲痛的患者口淡、會流口水,小兒本來就怕冷,胃寒容易導致蟲子活動,進而引起心口疼痛,症狀與癇症有點像,但眼睛不會斜視、手也不會抽搐。安蟲散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安蟲散,《寶鑑》用米糊為丸,名安蟲丸。

胡粉(炒黃色),檳榔,川楝子(去核),鶴蝨(各二兩),白礬(二錢五分,火枯)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或一錢,溫米飲下,臨痛時服。

集效丸,治蟲痛。

木香,鶴蝨(炒),檳榔,訶子(煨去核),蕪荑,附子(去皮臍,炮),乾薑(各二兩),大黃(半兩),烏梅(去核,二錢五分)

白話文:

【安蟲散】,《寶鑑》中提到,可以使用米糊製成丸狀,稱為安蟲丸。

  • 胡粉(需炒至黃色)
  • 檳榔
  • 川棟子(要去掉核)
  • 鶴蝨(各取二兩)
  • 白礬(取二錢五分,需經過火烤)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量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從一字到大者五分或一錢不等,以溫熱的米飲送服。在感到疼痛時服用。

【集效丸】,用於治療蟲痛。

  • 木香
  • 鶴蝨(需先炒過)
  • 檳榔
  • 訶子(需先煨煮去掉核)
  • 蕪荑
  • 附子(需去掉皮和臍部,並經過炮製)
  • 幹薑(各取二兩)
  • 大黃(取半兩)
  • 無花果(去核,取二錢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陳皮湯下,或醋湯下。一方加黃芩、黃連。

一方,治蟲。

用雞子炒白蠟塵,酒糊丸服。一云治寸白蟲。

一方,治蛔蟲作痛。

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或只以苦楝根向東南生不出土者,刮去粗皮,取白皮細切,濃煎汁一盞,徐徐飲之,不可飲多。先以糖蜜或炒肉食之,引蟲頭向上,然後服之。看兒大小,斟酌與之。

小兒吃粽腹痛,用白芍藥加黃連末合研,湯調服之,即愈。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藥,用陳皮湯或醋湯送服。另一種方法是在藥末中加入黃芩、黃連。另一種方法是將雞蛋炒白蠟塵,用酒糊做成丸藥服用,據說可以治寸白蟲。另一種方法是將二陳湯加入苦楝根煎服,或者只用向東南方向生長尚未出土的苦楝根,刮去粗皮,取白皮細切,濃煎成一盞藥汁,慢慢喝下,不要喝太多。先用糖蜜或炒肉引誘蟲子頭部向上,然後再服用藥汁。根據孩子的年齡,酌情給藥。小兒吃粽子肚子痛,可以用白芍藥加黃連末一起研磨,用湯調服,即可痊癒。

一方,治小兒腹痛。

甘草(炙),乾薑(各二錢),伏龍膽(一兩),人參,茯苓,百草霜,白朮(各五錢)

上為細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皮湯下。

小兒夜啼,作心經有熱有虛治。

人參,黃連(薑汁炒,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竹葉(二十片)

上為細切,分作二帖,每帖加生薑一片,水煎服。一本無人參。

錢氏曰:小兒夜啼者,脾臟冷而痛也,當以溫中之藥,宜益黃散,……花火膏之類。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小兒腹痛的方子,用甘草、乾薑、伏龍膽、人參、茯苓、百草霜、白朮等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陳皮湯送服。另外,針對小兒夜啼,可以採用人參、黃連、甘草、竹葉等藥材,切碎分作兩帖,每帖加一片生薑,水煎服。其中一個版本沒有人參。錢氏認為,小兒夜啼是因為脾臟虛寒疼痛,應該用溫中藥材,例如益黃散、花火膏等。

愚按:上二說不同,一曰心熱,一主脾寒,當審外證而區別之。如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者,寒也。蓋夜屬陰,陰盛則脾臟之寒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曲腰而啼。如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者,熱也。蓋火屬心,見燈則煩熱內生,兩陽相搏,故仰身而啼。外有面色白,黑睛少,腎氣不足,至夜陰虛而啼也。

花火膏

燈花(三顆)

以乳汁調抹兒口,或抹母乳上,令兒吮之。

治驚啼,邪熱乘心也,安神丸主之。(方見前。)

小兒風痰壅盛,用:

南星(五錢,切片以白礬湯泡曬乾),白附子(二兩)

白話文:

我認為上面兩種說法不同,一個說心熱,一個說脾寒,應該根據外在症狀來區別。如果面色青白,手腳肚子都冷,不喜歡喝奶吃飯,就是脾寒。因為晚上屬陰,陰氣盛就會讓脾臟的寒氣更盛,脾臟是至陰之臟,喜歡溫暖,怕冷,脾寒就會肚子痛,彎腰哭鬧。如果面色紅潤,手腳肚子都暖,嘴巴裡氣溫熱,就是心熱。因為火屬心,看見燈光就會感到煩躁,內心發熱,兩陽相搏,所以仰頭哭鬧。還有一種情況是面色蒼白,眼珠子發黑,腎氣不足,到了晚上陰虛也會哭鬧。

可以將燈花(三顆)用乳汁調和,塗在孩子嘴巴上,或者塗在母親的乳頭上,讓孩子吸吮。

這可以治療驚啼,邪熱入侵心臟導致的,可以用安神丸治療。(安神丸的方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

如果小兒風痰壅盛,可以用南星(五錢,切片用白礬湯泡曬乾),白附子(二兩)。

上二件,共為末,麵糊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薑、蜜、薄荷湯化下。

小兒痰熱骨蒸,用:

二陳湯(五錢),加:升麻(二錢),葛根,白芍藥(各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味子(三十粒)

上細切,分三帖,加薑、棗,水煎服。

又方,治前證,用:

胡黃連,檳榔(各一錢),陳皮,雷丸(各一錢五分),神麯,半夏曲,使君子,白花蓼(各二錢)

白話文:

將前兩味藥材混合後,用麵糊製成丸藥,大小如芡實,每次服用一丸,用薑、蜜、薄荷湯送服。

小兒痰熱骨蒸,可用二陳湯五錢,加入升麻二錢、葛根、白芍藥各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味子三十粒,將藥材切碎,分成三份,每份加薑、棗,水煎服用。

另外一個方子,同樣治療小兒痰熱骨蒸,使用胡黃連、檳榔各一錢,陳皮、雷丸各一錢五分,神麴、半夏曲、使君子、白花蓼各二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小兒解顱(頭縫不合也),因母氣虛與熱多也。錢氏曰:生下而顱不合,腎氣未成也,雖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面㿠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丹溪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有熱加黃連酒炒煎服。更以帛緊束,及以白蘞末敷之。

小兒吃泥,胃氣熱也,用軟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朮煎服。

小兒脫囊(陰囊腫大墜下而不收也,亦有囊皮脫爛者),木通、甘草、黃連、當歸、黃芩、煎服。囊爛者,以野紫蘇葉(面青背紅者是)為末,香油調敷。皮脫兩丸露者,外以青荷葉包之,敷藥後自生皮。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像小米粒一樣,每次服用三、五十顆,用白開水送服。

嬰兒頭縫閉合不全,是因為母親氣虛或體內熱氣過多。錢氏說:孩子出生後頭縫未合,腎氣尚未充盈,即使長大了,也會少笑。此外,眼白多、面部蒼白、體瘦的孩子,大多愁眉苦臉,缺乏喜悅。丹溪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治療,如果有熱症,再加上黃連酒炒煎服用。另外可以用布條緊緊束住,並用白蘞粉末敷在頭上。

嬰兒吃土,是胃氣熱的表現,可以用軟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朮煎服。

嬰兒陰囊腫大下垂不收,或陰囊皮膚脫落腐爛,可以用木通、甘草、黃連、當歸、黃芩煎服。如果陰囊腐爛,可以用野紫蘇葉(正面青色背面紅色)研磨成粉末,用香油調和敷在患處。如果陰囊皮脫落露出兩個睪丸,可以用青荷葉包裹患處,敷藥後會自行長出新皮。

脫肛(肛門大腸頭脫下也),用東壁土泡湯,先熏後洗。

又方,治前證。

用五倍子為細末敷而頻托入之。

又方,治前證。

用鱉頭燒存性,香油調敷。(一方以此物燒煙燻之,良久自收。)

小兒赤瘤(俗名赤遊風也),此蓋熱毒氣客於腠理,搏於血氣,發於皮外,赤如丹也。用

生地黃,木通,荊芥(一本有芍藥、桃仁)

苦寒帶表之藥,外以芒硝泡湯洗之,又以芭蕉油塗之,錢氏用白五散敷之,皆效。

白話文:

治療脫肛(即肛門或大腸頭脫出)的方法是:使用東壁的泥土泡水,先進行燻蒸然後清洗患處。

另一個方法,同樣適用於上述病症:使用五倍子研磨成細末,並頻繁地敷在患處。

再一個方法,同樣適用於上述病症:使用鱉頭燒成灰,與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另有一種方法是使用這種材料燒製煙霧,讓其作用長時間後自然收縮。

對於小孩的紅瘤(俗稱赤遊風),這是熱毒氣侵入皮膚,血液凝結於皮膚表面,呈現紅色如丹砂的病症。治療方式為使用生地黃、木通、荊芥(其中一本提到芍藥、桃仁)等寒涼且帶有表皮清熱的藥物。外部可以使用芒硝泡水清洗患處,再塗抹芭蕉油。錢氏則使用白五散敷在患處,這些方法都有效果。

白玉散

白堊(音惡,白色土也,五錢),寒水石(一兩)

上為細末,米醋或新汲水調。

小兒臍中汁出並痛,用白礬,火煅枯,干敷。或用黃柏末敷之。

癩頭,用通聖散酒拌,除大黃另用酒炒,共為末,再以酒拌,焙乾,每服一錢,水煎服。外以白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洗之。更以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油調敷之。

白話文:

白玉散

藥方:

  • 白堊(音惡,白色土也,五錢):白堊,五錢重。
  • 寒水石(一兩):寒水石,一兩重。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米醋或新鮮的水調勻。

用法:

小兒肚臍流出液體並伴隨疼痛時,可用白礬,用火煅燒至枯燥,研成粉末,敷於肚臍。或者用黃柏末敷於肚臍。

治療癩頭:

可用通聖散,將其與酒混合,並將大黃單獨用酒炒過,再研磨成粉末,與酒混合,焙乾。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服。

外用白炭,燒至紅熱,迅速投入水中,趁熱清洗患處。再將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研磨成粉末,用油調勻,敷於患處。

又方,治癩頭。

以松樹厚皮(燒存性,二兩),黃丹(火飛,一兩),白礬(火枯),黃連,大黃(各五錢),白膠香(火飛,傾石上,一兩),輕粉(四錄),共為末,熟香油調敷。

丹溪治一小兒,二歲,滿頭生瘡,一日瘡忽自平,遂患痰喘,知其為胎毒也。詢其母,孕時多食辛熱物。遂以人參、連翹、黃連、甘草、陳皮、川芎、芍藥、木通濃煎,入竹瀝與之,數日而安。

尾骨痛,屬陰虛、有痰。

陰虛,用四物湯加炒黃柏、酒知母,少用桂為引,或以前胡、木香為引。如痛不止,加乳香、沒藥。痰用二陳湯加知母、黃柏、澤瀉,必用前胡、木香為引,蓋陰虛故痰盛也。如痛不止,亦加乳香、沒藥。二法必先以玉燭散或通經散痰小胃丹大下後用之,或神祐丸、十棗湯皆可,與治帶同。

白話文:

治療癩頭的方法:取松樹厚皮燒成灰燼(二兩),黃丹用火燒成粉末(一兩),白礬用火燒至乾燥,黃連、大黃各五錢,白膠香用火燒成粉末(一兩),輕粉(四錄),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熟香油調和塗敷患處。

丹溪治療一位兩歲的小孩,滿頭長瘡,一天瘡突然消失,接著就患上了痰喘,知道這是胎毒所致。詢問孩子的母親,懷孕期間吃了很多辛辣燥熱的食物。於是用人參、連翹、黃連、甘草、陳皮、川芎、芍藥、木通濃煎,加入竹瀝給孩子服用,幾天後就痊癒了。

尾骨疼痛,屬於陰虛、痰濕。

陰虛者,用四物湯加入炒黃柏、酒知母,少用桂枝引導,或用前胡、木香引導。如果疼痛不止,加乳香、沒藥。痰濕者,用二陳湯加知母、黃柏、澤瀉,必須用前胡、木香引導,因為陰虛所以痰盛。如果疼痛不止,也加乳香、沒藥。兩種方法都必須先用玉燭散或通經散、小胃丹瀉下痰濕後再用,或者神祐丸、十棗湯皆可,與治療帶下病相同。

小兒弄舌,因脾臟有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虛舌舐之,勿用冷藥及下之,少與瀉黃散徐徐服之。有欲飲水者,非熱也,脾胃中津液少也,不可下。若大病後弄舌者,凶。

瀉黃散

藿香葉(七分),梔子(一錢),石膏(五分),甘草(七分半),防風(去蘆,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用蜜、酒炒香熟,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時時與之。

龜胸乃肺熱脹滿,攻於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食五辛熱物,亦成此證,宜瀉白散加黃芩。

白話文:

孩子經常伸舌頭,是因為脾臟有輕微的熱,導致舌頭筋絡稍微緊繃,所以孩子會不時地伸舌頭舔舐。不要使用寒涼藥物或瀉藥,可以少量服用瀉黃散,慢慢調養。如果孩子想喝水,並不是因為發燒,而是脾胃中的津液不足,不能給孩子瀉藥。如果孩子是患大病後經常伸舌頭,則預後不佳。

瀉黃散的組成:藿香葉七分、梔子一錢、石膏五分、甘草七分半、防風(去蘆)四分。將藥材切碎,做成一劑藥,用蜜酒炒香後,加入一碗水,煎煮至半碗,去渣,分次給孩子服用。

龜胸是肺部熱氣充盈、脹滿,導致胸膈受阻,形成龜胸。也可能是因為乳母過食辛辣燥熱的食物,導致孩子出現此症。可以用瀉白散加黃芩來治療。

瀉白散

桑白皮(蜜水拌,炒黃色,一錢),地骨皮(一錢),甘草(炙,五分),加黃芩(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

龜背、兒生下,客風入脊,逐於骨髓,即成龜背,治之以龜尿點骨節,即平。取龜尿法:用蓮葉,置龜於上,尿自出。

重舌木舌,乃小兒舌下生舌也。

用三稜針,於舌下紫脈刺之,出惡血即愈。

又方,用竹瀝調蒲黃末,敷舌上,神效。

又方,治小兒木舌塞口欲滿者。

用紫雪二錢,竹瀝半合,細研和勻,頻敷口,即愈。

白話文:

泻白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组成,水煎服。治疗龟背,即小孩因客风入脊而骨髓受损导致的脊柱弯曲,可用龟尿点患处治疗。重舌木舌,即小孩舌下生舌,可用三稜针刺舌下紫脉放血治疗。另有方剂,用竹沥调蒲黄末敷舌上,或用紫雪与竹沥研匀敷口,可治疗木舌塞口。

治小兒口瘡,用

鹽白梅(燒存性),紅棗(連核燒存性),鉛丹(火飛),人中白(火飛),龍腦(少許)

共為細末,敷之神效。

治小兒鵝口瘡,因白屑滿舌及兩吻,故名鵝口。

用發纏指頭,蘸井花水拭口令淨。又用濃煮粟米汁,以綿纏箸頭拭之,更以煅過黃丹摻之,即愈。

又方,治鵝口瘡,不能食乳。

用地雞擂水,塗瘡即愈。(地雞,即匾蟲也,人家磚石下多有之。)

治小兒口瘡,瀉心湯用黃連,為細末,蜜水調服。

白話文:

治療小兒口瘡,可以將白梅、紅棗、鉛丹、人中白和龍腦一起燒成灰,研磨成細粉,塗抹在患處,效果神奇。

治療小兒鵝口瘡,是因為舌頭和嘴巴周圍佈滿白色屑狀物,就像鵝的嘴巴一樣,因此得名。可以用頭髮纏繞在手指上,沾取井水擦拭口腔,直到乾淨。也可以煮濃稠的粟米粥,用布纏繞筷子頭沾取粥汁擦拭患處,再摻入煅燒過的黃丹,很快就會痊癒。

另一個方法,治療鵝口瘡,無法食用母乳時,可以用地雞研磨成水,塗抹在患處即可治癒。(地雞,就是一種扁形的蟲子,在人家磚石底下很多。)

治療小兒口瘡,也可以使用瀉心湯,將黃連研磨成細粉,用蜂蜜水調和服用。

治小兒口瘡,用黃柏、細辛各等分,為細末,敷之。

治小兒頦上生瘡,痛癢難忍,用白楊木枝,燒於刀上出瀝敷之,及治鵝口瘡神效。

治小兒走馬牙疳,用白礬置於五倍子內,煅過為末敷之。

治小兒臍風撮口,因臍斷傷風,或尿在胞中,遂成臍風,發熱面赤,啼聲不出,名曰撮口風。

瞿麥(五分),蠍稍(四個),殭蠶(七個),赤腳金頭蜈蚣(一條)

上為細末,鵝毛管吹些少入鼻中,如噴嚏叫聲可治,後用薄荷汁調與服之。

白話文:

治療小孩口瘡,可以使用黃柏和細辛各等份,研磨成細粉,敷在患處。

治療小孩下巴上長瘡,又痛又癢難以忍受,可以使用白楊木枝,在刀子上燒出汁液敷在患處,同時也能有效治療鵝口瘡。

治療小孩走馬牙疳,可以使用白礬放在五倍子裡,煅燒成粉末敷在患處。

治療小孩臍風撮口,是因為臍帶斷裂後受風寒,或者尿液停留在腹中,導致臍風發作,出現發熱、臉紅、哭不出聲的症狀,稱為撮口風。

可以使用瞿麥五分、蠍子尾四個、僵蠶七個、赤腳金頭蜈蚣一條,研磨成細粉,用鵝毛管吹少量粉末進入鼻子,如果能引發噴嚏和叫聲就能治好,之後可以用薄荷汁調和粉末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