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二 (29)
卷之二 (29)
1. 痰飲
酒痰,用栝蔞、青黛,蜜丸噙化。
食積痰,用神麯、麥牙、山楂,或化痰丸、消積藥攻之。
風痰,用南星、白附子。
寒痰用半夏。(盧氏注曰:凝結清冷,其狀若寒,非寒也。然亦有用溫藥者,蓋寒因熱用,使引導無捍格也。)
老痰,用海石、香附、半夏、栝蔞、五倍子。一云: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
痰結核在咽喉,嗽而不能出,化痰藥加咸能軟堅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朴硝、薑汁,蜜丸噙化。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行。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痰之為物,隨氣升降,故無處不到。
脈浮當吐,痰在膈上必用吐,膠固稠濁必用吐,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凡吐法,宜先升提其氣,用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之類,或就以此藥探吐。吐時,須先以布勒腰腹,而於不通風處行之。
吐法,用蘿蔔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去渣,入少油與蜜,溫服。或用蝦半斤,入醬、蔥、姜等物料,水煮,先吃蝦,後飲汁,少時以鵝翎探吐。其鵝翎須先以桐油浸,而以皂角水洗,曬乾待用。如服瓜蒂、藜蘆等藥,不用探法,自吐。
凡虛弱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反易生而多。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挾瘀血成窠囊,行痰極效。(即神術丸也。)
油炒半夏,大治濕痰,又治喘、心痛,粥丸,生薑湯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六條)
燥濕痰星夏丸
南星,半夏(各一兩),海蛤粉(三兩)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青黛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送下。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
蒼朮,黃芩,半夏,香附(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汁調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能損胃不食,胃氣虛而少食者,不可用。
大黃(酒拌,濕紙裹,煨熟焙乾,再以酒炒潤,一兩五錢),黃柏(炒褐色,二兩),甘遂(麵裹煨熟,去面。),大戟(長流水煮一時許,洗淨曬乾用),芫花(醋拌經宿,炒黑勿焦,各一兩)
上為細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溫湯送下。
墜痰丸,能利痰,從穀道中出。
風化硝,枳實(麩炒黃色),黑牽牛(取頭末,五錢),生白礬(三錢),豬牙皂角(去皮弦酥炙黃,三錢)
一本有貝母三錢
上為細末,萊菔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雞鳴時服,先見屎,次見痰(古方無硝、枳,而用水丸,分兩亦不同。)
青礞石丸,能化痰降痰。一云治食積,去濕痰。
青礞石(敲碎如骰子大,以焰硝同入鍋,煅黃色),茯苓,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南星(慢火煨裂),黃芩(各五錢),風化硝(三錢,盆淨者,冬月以絹袋盛,懸風前化之)
白話文:
痰飲
酒痰,用栝蔞、青黛,做成蜜丸含在嘴裡慢慢融化。
食積痰,用神麯、麥芽、山楂,或者用化痰丸、消積藥來攻治。
風痰,用南星、白附子。
寒痰用半夏。(盧氏解釋說:凝結清冷,看起來像寒,但並不是真的寒。不過也有用溫熱藥的,是因為寒症可以用熱藥來引導,使其不產生阻礙。)
老痰,用海石、香附、半夏、栝蔞、五倍子。另一種說法是:五倍子輔助其他藥,可以有效治療頑固的痰。
痰結在咽喉,咳嗽卻咳不出來,用化痰藥加上鹹味能軟化堅硬的東西的藥材,例如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量搭配朴硝、薑汁,做成蜜丸含在嘴裡慢慢融化。
痰在脅下,沒有白芥子不能到達。痰在四肢,沒有竹瀝無法運行。痰在腸胃之間,可以通過排泄來治癒。痰這種東西,會隨著氣的升降而移動,所以無處不在。
脈象浮的,應該用吐法。痰在膈上的,一定要用吐法。黏稠濃濁的痰,也一定要用吐法。痰在經絡中的,不用吐法不行,吐法中也有發散的意義。
凡是用吐法,應該先提升氣,用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之類的藥材,或者直接用這些藥來催吐。催吐時,要先用布束緊腰腹,在不通風的地方進行。
催吐的方法,用蘿蔔籽半升磨碎,加入一碗漿水,去渣,加入少量油和蜂蜜,溫服。或者用半斤蝦,加入醬、蔥、薑等調料,用水煮,先吃蝦,後喝湯,過一會兒用鵝毛探喉催吐。鵝毛要先用桐油浸泡,再用皂角水清洗,曬乾備用。如果服用瓜蒂、藜蘆等藥,就不用探吐,會自然吐出來。
凡是身體虛弱的人,中焦有痰,胃氣也需要營養來滋養,不能馬上就用攻法,攻伐太過反而會更虛。治療痰用利藥太多,導致脾氣虛弱,反而更容易生痰且痰會增多。
許學士用蒼朮來治療痰挾雜瘀血形成的包塊,行痰效果非常好。(即神術丸。)
用油炒過的半夏,可以有效治療濕痰,也治療喘、心痛,做成粥丸,用生薑湯送服。
(以上是丹溪的方法,總共十六條)
燥濕痰星夏丸
南星、半夏(各一兩),海蛤粉(三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浸泡蒸熟的餅做成藥丸,用青黛包裹,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中和丸,治療濕痰氣熱。
蒼朮、黃芩、半夏、香附(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薑汁調製神麯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小胃丹
此藥可以清除胸膈的痰,也可以疏通腸胃的痰。但是會損傷胃的功能,胃氣虛弱、食慾不振的人,不可以使用。
大黃(用酒拌過,用濕紙包裹,煨熟後焙乾,再用酒炒潤,一兩五錢),黃柏(炒至褐色,二兩),甘遂(用麵粉包裹煨熟,去除麵粉。),大戟(用長流水煮約一個小時,洗淨曬乾用),芫花(用醋拌過夜,炒黑但不要炒焦,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粥做成藥丸,像麻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丸,用溫水送服。
墜痰丸,能使痰排出,從大便中排出。
風化硝、枳實(用麩皮炒至黃色)、黑牽牛(取頭部的末端,五錢)、生白礬(三錢)、豬牙皂角(去皮弦,酥油炙黃,三錢)。
一版本有貝母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蘿蔔汁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在雞叫時服用,先看到大便,然後看到痰(古方沒有硝、枳,而是用水做成藥丸,分量也不同)。
青礞石丸,可以化痰降痰。另一種說法是治療食積,去除濕痰。
青礞石(敲碎如骰子大小,與焰硝一同放入鍋中,煅燒至黃色),茯苓,半夏(用湯泡七次去除皮和臍),南星(用慢火煨裂),黃芩(各五錢),風化硝(三錢,用乾淨的盆盛裝,冬天用絹袋裝好,懸掛在風前使其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