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9)
卷二 (9)
1. 煩躁
梔子厚朴湯,即清氣湯。
梔子,厚朴,枳實,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症,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憹,腹不滿,重在懊憹,此方去豆豉,加厚朴、枳實,治心煩、腹滿,不懊憹,重在腹滿。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憹腹滿二症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症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症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乾薑湯;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症,用乾薑附子湯。
要知表症煩躁,當汗之;里症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裡,當和解之,有表復有里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石膏,大棗
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輕症,仲景之輕方也。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症,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薑,補養胃氣;加石膏,制麻、桂辛溫。以煩躁之症,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後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於麻黃湯,千古差謬。
桂枝湯,見惡寒。
羌活湯,見發熱。
防風湯,見身痛。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羌獨木通湯,見發熱。
葛根湯,見似瘧。
升麻乾葛湯
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
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湯,見潮熱。
承氣湯,見潮熱。
白話文:
煩躁
梔子厚朴湯,又稱清氣湯。
成分:梔子、厚朴、枳實。若小便不利,加木通;若大便乾結且有下症,則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用於治療心煩且情緒郁結(懊憹),但腹部無明顯脹滿,重點在於情緒郁結。若將此方中的豆豉去除,加入厚朴、枳實,則適用於心煩且腹部脹滿,而無情緒郁結,重點在於腹部脹滿。
觀察這兩個方子的加減變化,治療煩躁的關鍵在於區分「情緒郁結」和「腹部脹滿」兩種症狀。
由此可以領悟張仲景的治療思路:
- 寒邪傷營,無汗且煩躁,用麻黃湯;
- 風邪傷衛,有汗且煩躁,用桂枝湯;
- 營衛兩傷的煩躁,用大青龍湯;
- 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的煩躁,用五苓散;
- 膈內疼痛拒按,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
- 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
- 無表症但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湯;
- 陽證誤下轉陰,身熱不退且微煩,用冷熱並用的梔子乾姜湯;
- 下後復發汗,白天煩躁,夜間安靜,身無熱的亡陽症,用乾姜附子湯。
總結規律:
- 表症煩躁,當發汗;
- 里症煩躁,當清熱;
- 邪在半表半里,當和解;
- 既有表又有里,當雙解;
- 陰寒所致的煩躁,當溫補或艾灸。
推廣而論,治療各種疾病都應如此辨證施治。
大青龍湯
成分: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石膏、大棗。
桂枝湯適用於風邪傷衛的輕症,是張仲景的輕劑;麻黃湯適用於寒邪傷營的重症,是張仲景的重劑。而大青龍湯因擔心麻黃湯過於峻猛,故加入大棗、生薑以補養胃氣,並加石膏制衡麻黃、桂枝的辛溫之性。由於煩躁症忌諱溫熱之法,此方將麻黃湯的重劑稍作調整,使其更溫和。但後世多誤認為此方比麻黃湯更峻猛,實為千古誤解。
其他方劑相關見:
- 桂枝湯(參考「惡寒」條目)
- 羌活湯(參考「發熱」條目)
- 防風湯(參考「身痛」條目)
- 五苓散(參考「小便不利」條目)
- 羌獨木通湯(參考「發熱」條目)
- 葛根湯(參考「似瘧」條目)
升麻乾葛湯
成分: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
陽明表邪所致的煩躁,不宜直接用辛溫的葛根湯,可用此方調理。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悶脹,加枳殼、桔梗;煩渴多飲,加知母、石膏。
其他方劑相關見:
- 白虎湯(參考「潮熱」條目)
- 承氣湯(參考「潮熱」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