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9)
卷二 (9)
1. 煩躁
梔子厚朴湯,即清氣湯。
梔子,厚朴,枳實,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症,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憹,腹不滿,重在懊憹,此方去豆豉,加厚朴、枳實,治心煩、腹滿,不懊憹,重在腹滿。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憹腹滿二症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症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症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乾薑湯;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症,用乾薑附子湯。
要知表症煩躁,當汗之;里症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裡,當和解之,有表復有里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石膏,大棗
桂枝湯,治風傷衛之輕症,仲景之輕方也。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症,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薑,補養胃氣;加石膏,制麻、桂辛溫。以煩躁之症,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後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於麻黃湯,千古差謬。
桂枝湯,見惡寒。
羌活湯,見發熱。
防風湯,見身痛。
五苓散,見小便不利。
羌獨木通湯,見發熱。
葛根湯,見似瘧。
升麻乾葛湯
升麻,乾葛,白芍藥,甘草
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湯,見潮熱。
承氣湯,見潮熱。
白話文:
煩躁
「梔子厚朴湯」,又稱清氣湯。
藥材包含梔子、厚朴、枳實。若小便不順暢,加入木通;若大便乾結,有便秘現象,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主要治療心中煩悶、焦躁不安,且腹部不脹滿,重點在於那種焦躁不安的感覺。這個方子如果去掉豆豉,加入厚朴、枳實,則治療心中煩悶、腹部脹滿,但沒有焦躁不安的感覺,重點在於腹脹。觀察這兩個方子加減用藥來治療煩躁,可以看出關鍵在於焦躁不安和腹部脹滿這兩種症狀的區別。由此可以領悟到,張仲景治療寒邪侵襲導致營血受損、沒有汗的煩躁,使用麻黃湯;風邪侵襲導致衛氣受損、有汗的煩躁,使用桂枝湯;營血和衛氣都受損的煩躁,使用大青龍湯;熱邪結於膀胱、小便不暢的煩躁,使用五苓散;胸膈之間有拒按疼痛、結胸的煩躁,使用大陷胸湯;大汗淋漓且口渴、背部怕冷的煩躁,使用白虎湯;沒有表證卻出現煩躁、心下部位發硬,使用大承氣湯;陽證被誤用下法導致轉為陰證、身體發熱不退且稍微煩躁,使用冷熱藥物各半的梔子乾薑湯;下法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安、晚上卻安靜、身體沒有發熱的亡陽症,使用乾薑附子湯。
要知道表證引起的煩躁,應該用發汗的方式處理;裡證引起的煩躁,應該用清熱的方式處理;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的煩躁,應該用和解的方式處理;同時有表證和裡證的煩躁,應該用表裡雙解的方式處理;因為陰虛導致煩躁,應該用溫補或灸法處理。由此類推,凡是治療疾病都應該這樣。
「大青龍湯」的藥材包含: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薑、石膏、大棗。
桂枝湯,是治療風邪侵襲衛氣的輕微症狀,是張仲景所用的輕劑方。麻黃湯,是治療寒邪侵襲營血的嚴重症狀,是張仲景所用的重劑方。至於大青龍湯,可能是因為麻黃湯藥性太過強烈,所以加入大棗、生薑來補養胃氣;加入石膏來制約麻黃、桂枝的辛溫之性。因為煩躁的症狀忌用溫熱藥物,所以將麻黃湯這個重劑方,改為稍輕的方劑。後世都認為這個方子太過強烈,似乎比麻黃湯還重,這是千古以來的錯誤觀念。
「桂枝湯」的症狀表現為怕冷。
「羌活湯」的症狀表現為發熱。
「防風湯」的症狀表現為身體疼痛。
「五苓散」的症狀表現為小便不順暢。
「羌獨木通湯」的症狀表現為發熱。
「葛根湯」的症狀表現為類似瘧疾的症狀。
「升麻葛根湯」的藥材包含:升麻、葛根、白芍藥、甘草。
陽明經表邪引起的煩躁,不適合使用原方葛根湯的辛溫藥性,所以用這個方子治療。如果沒有汗且怕冷,加入羌活、防風,去掉白芍;如果胸前感到飽脹不適,加入枳殼、桔梗;如果煩渴想喝水,加入知母、石膏。
「白虎湯」的症狀表現為潮熱。
「承氣湯」的症狀表現為潮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