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譫語

譫語者,語言狂妄也。陽明熱極,上乘心肺,則神志不清。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經云:譫語、獨語、語言不休,與夫狂言言亂等症,由其病之輕重而立名也。今分別表熱譫語,心熱譫語,胃熱譫語,肺熱譫語,食滯譫語,燥屎譫語,痰熱譫語,蓄血譫語,八條分別,表熱譫語者,身雖大熱,兩足獨冷,或癍痧內伏,或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邪不外泄,內攻譫妄。病在太陽,羌活湯;病在陽明,升麻葛根湯,在少陽,柴胡湯。

心熱譫語者,動則狂驚,靜則自笑,舌苔黑刺,時時昏沉,無一刻清爽,左寸脈數,導赤各半湯。胃熱譫語者,時或狂妄,時而清爽,唇焦口渴,舌生黃苔,右關脈數,清胃湯、三黃巨勝湯。手足多汗,表邪未解,下症急者,大柴胡、大幹葛湯選用。肺熱譫語者,肺主藏魄,肺受火傷,則魂魄不寧,時或悲泣,時或咳嚏,涼膈散主之。

食滯譫語者,外冒風寒,內傷飲食,邪食膠固,則發譫語。惟以唇不焦,舌不幹,渴不消水,與裡熱譫語為異。治宜保和散,倍加枳實、石菖蒲、山楂、萊菔子。食滯初起,須用探吐之法,隨用消化之藥。若早用寒涼凝滯,則譫語益甚。若下早,則胸前結聚,而成結胸。即有便閉脹痛應下之症,亦止宜用芒硝玄明粉,以硝消堅,行而不滯,切忌用大黃重濁凝滯之味。

燥屎譫語者,胸中有邪熱,腹中有燥屎,熱結在裡,下不得泄,上熏心肺,唇焦口燥,臍腹脹滿,大便不通,手足時時多汗,此下症譫語也。三承氣湯選用。痰熱譫語者,心胃有痰火,攻衝胞絡,則君主不寧,而多譫語。此症口亦不渴,舌上滑苔,若服寒涼,則譫語愈甚,宜導痰湯。

大便結者,指迷丸。吳氏以竹瀝一盞,生栝蔞根,打爛絞汁一盞溫服,滌痰清熱,下順大便,不比寒凝食滯不語之症,忌用寒涼清潤之藥。蓄血譫語者,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身目發黃,言語若狂,此上焦血也;小腹脹滿,小便反利,下焦血也。在上者,犀角地黃湯,加紅花、當歸;在下者,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盞,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盞。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詳註潮熱條。自此以下四章,詳別譫語,用承氣法。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詳註潮熱條。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勿更服。

詳註自汗條。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必過經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熱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譫語

譫語是指言語狂妄混亂的症狀。由於陽明經熱邪極盛,影響心肺,導致神志不清。輕微者在睡夢中喃喃自語,嚴重者即使清醒也會胡言亂語。《內經》提到:譫語、獨語、言語不休,以及狂言亂語等症,會根據病情輕重而有不同名稱。以下分為八種譫語類型:

  1. 表熱譫語:身體發高熱,但雙腳冰冷,或因斑疹內伏、風濕相搏導致全身疼痛,病邪未外散而內攻,引發譫妄。
  • 太陽病:羌活湯。
  • 陽明病:升麻葛根湯。
  • 少陽病:柴胡湯。
  1. 心熱譫語:躁動時狂躁驚慌,安靜時自笑,舌苔黑且粗糙,時常昏沈不清醒,左寸脈數(快),可用導赤各半湯。

  2. 胃熱譫語:有時狂亂有時清醒,嘴唇乾裂、口渴、舌苔黃膩,右關脈數(快),宜用清胃湯或三黃巨勝湯。若兼手足多汗、表邪未解而急需通下,可選大柴胡湯或大幹葛湯。

  3. 肺熱譫語:肺主藏魄,受火邪所傷則魂魄不安,症狀包括時而悲泣、時而咳嗽噴嚏,治療以涼膈散為主。

  4. 食滯譫語:因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邪食積滯而致譫語。特徵是唇不焦、舌不乾、不渴但喝水不解渴,與裡熱譫語不同。宜用保和散加枳實、石菖蒲、山楂、萊菔子。初期可先催吐,再服用消化藥。若過早用寒涼藥或瀉下,可能加重譫語或導致結胸(胸腹脹痛)。便祕脹痛需通便時,宜用芒硝或玄明粉,避免大黃的凝滯之性。

  5. 燥屎譫語:胸腹熱邪與燥屎互結,熱不得下洩而上擾心肺,症狀包括唇乾口燥、腹脹便祕、手足多汗。此為實熱需下,可用三承氣湯選方。

  6. 痰熱譫語:心胃痰火擾及心包絡,導致神志不寧而譫語。此類型口不渴、舌苔滑膩,誤用寒涼反而加重,宜用導痰湯。若大便不通,可用指迷丸。吳又可推薦竹瀝、生栝蔞根汁溫服,可化痰清熱通便,但寒凝食滯者忌用寒涼藥。

  7. 蓄血譫語

  • 上焦蓄血:漱水不嚥、身目發黃、言語狂亂,用犀角地黃湯加紅花、當歸。
  • 下焦蓄血:小腹脹滿、小便自利,用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相關譫語治療

  • 陽明病譫語伴隨潮熱、脈滑數,用小承氣湯。服一盞後若排氣(轉矢氣),可再服;無排氣則停服。若隔日未排便且脈轉微弱,為裡氣虛弱,病情難治,不可再用承氣湯。

  •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卻不能進食,表示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若尚能進食,僅大便硬,宜大承氣湯。

  • 陽明病多汗致津液耗損、胃燥便硬而譫語,用小承氣湯,譫語停止後不再服用。

  • 汗出譫語因胃中燥屎與表風熱結合,需等表邪過經(外邪入裡階段)後才可瀉下。過早下之會使語言更亂(表虛裡熱),適時用大承氣湯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