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夾食

《傷寒論》胸滿條,有煩熱胸中窒,用梔子豉湯。又有胸中痞硬,氣衝咽喉不得息,當吐之。此二條,言胸前胃家滿悶,一以清胃熱,一以吐胃痰主治也。至心之下腹之中硬滿,則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又云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大陷胸湯主之。此二條,一言心腹硬滿,用承氣下腸胃燥屎。

白話文:

《傷寒論》

胸滿條

  • 胸中鬱熱難耐,可用梔子豉湯治療。
  • 胸中痞硬,氣往上衝到喉嚨無法呼吸,應吐出。

這兩條記載都是說到胸前胃部滿悶。一種用清胃熱的方法,一種用吐出胃痰的方法治療。

腹中硬滿條

  • 心下(胃部)到腹部中間硬滿,伴有脈浮大,心下硬實,表示熱邪入侵臟腑,需要攻逐治療。
  • 從心下到小腹都硬滿疼痛,可用大陷胸湯治療。

這兩條記載都是在說到心腹硬滿。一種用承氣湯瀉下腸胃中的乾硬糞便。

一言心下至小腹硬痛,用陷胸湯下胸腹痰飲。至論病後新瘥,強與穀食,故令微煩,當捐谷則愈。此言病後食復之症也。舍此別無食滯中焦,胸膈飽悶,而用消導之法。不知今之患傷寒熱病,癍痧疫毒,因食滯中焦,凝結胃陽,不能敷布作汗,內外結紐,互相蒸釀,久熱不解,至死者比比,良由世有夾食傷寒之名,前賢未有夾食治法。余今參悟方法主治。

白話文:

有人心腹至小腹疼痛,使用陷胸湯來治療胸腹中的痰飲。因為病癒後馬上進食,所以造成輕微煩躁,只要停止進食就會痊癒。這是在疾病痊癒後進食所引起的症狀。除了這種情況外,沒有其他食物停滯在中焦、胸隔堵塞而需要使用消導法的情況。不知道現在的人患上傷寒、熱病、癍痧、疫毒,是因為食物停滯在中焦,凝結胃陽,無法敷布作用於排汗,內外互相蒸釀,長久高熱不退,導致死亡的人比比皆是,這是因為世間有「夾食傷寒」之名,而前輩並沒有夾食的治療方法。我現在研究出一套方法來治療。

夫食滯中焦,外冒表邪,病因不一。有先因感冒,而食滯不消者,此因感冒停食,外感為本,食滯為標。有先因食滯,感冒風寒,食滯為本,外感為標。二者雖有標本之分,然當擇其急者先治。二者皆急,當以二者並治。古人云急則治標,人多錯解。此言重在急字,言治病當先治本。

白話文:

食物停留在中焦(脾胃)而不消散,導致表面的邪氣外冒,病因有很多。有的先是感冒,導致食物停滯不消化,這種情況是因為感冒而停止進食,所以外感是根本,食滯是表象。有的先是食滯,後來又感冒風寒,這種情況食滯是根本,外感是表象。這兩種情況雖然各有主次,但都應該選擇急症先治療。如果兩種情況都急,就應該同時治療。古人說的「急則治標」,很多人理解錯了。這句話的重點在於「急」字,意思是治療疾病時應該先治療根本。

若標病急,當捨本先治標矣;若不急,仍先治本。進而詳之,更有說焉。例如表熱食滯,必得表汗外出,表熱外解,則食始消。不知欲發表邪,必得胃陽敷布,方能作汗,故以一半消食,一半發表治之。若胃氣衝和者,則能作汗外解。若痰涎食重,膠固胃中,而以表裡和平治之,則不應矣。

白話文:

如果病情緊急,應先治療症狀,再治療根本原因;如果病情不急,還是先治療根本原因。進一步細說,還有其他情況需要考慮。

例如,如果表熱夾食,就必須先發散表熱,讓表熱疏散出去,才能消食。但發散表邪需要陽氣溫煦胃部,才能發揮出汗的作用,因此治療方法會兼顧一半消食,一半發表的策略。如果胃氣調和,就能發汗疏散表邪。

然而,如果痰涎過多,堵塞胃中,而只採用表裡平和的治療方法,則不會有效。

於是家秘立保和散細研為末,以散胸前凝結,又以升陽解表湯煎湯調服,蒸助胃汁,則作汗外解。若表邪未解,表熱方盛,食滯不消,而里已熱結,且唇焦口燥,用不得快膈末藥者,則以前方同煎,以湯潤燥。夫胸前食滯,膠固不開,不用消化,則熱久神昏,必至於死。消化之藥太燥,則熱得燥而燥愈甚,亦必至死。

白話文:

於是取出家傳祕方「保和散」,研磨成細粉,用來化解胸前的凝結。再用「升陽解表湯」煎煮成藥湯調服,促進胃液分泌,讓汗液外發,排出體內的邪氣。

如果體表的病邪尚未排出,表面的熱氣仍很旺盛,食物積滯在胃中無法消化,而且體內已經有熱結的情況,加上嘴脣乾燥、口乾舌燥,不能服用促進消化的藥物,就可以將前面的藥方同時煎煮,用藥湯來滋潤乾燥的身體。

胸中的食物積滯,結成團塊難以化開,如果不使用消化藥,熱氣就會持續,導致神志昏迷,最後死亡。但是,消化藥性質太燥熱,熱氣又會導致燥熱加重,最後也會導致死亡。

用潤不及,則偏於燥而熱不減。用潤太過,則偏於潤而結愈固。仲景用山梔豆豉湯,治里有煩熱,不能作汗外解。河間又發豆豉、石膏、滑石,同蔥白能發裡熱無汗之症,均有至理。家秘用保和散以消胸膈痰食,多衝竹瀝、蘿蔔汁,以其潤而不燥,寒而不凝,不獨能消痰食。且燥火閉郁,非此不清,燥熱無汗,非此不潤,平淡切病,常能起回生。

白話文:

潤澤不足就會偏向乾燥,熱氣不會消退。潤澤過度就會偏向濕潤,導致結塊更加嚴重。仲景使用山梔豆豉湯治療有熱煩躁,無法發汗、排解的情況。河間又用豆豉、石膏、滑石等藥物,加上蔥白,可以發散裡熱、治療沒有發汗的疾病。這些方法都十分有道理。家傳祕方使用保和散來消除胸膈痰食,再搭配竹瀝、蘿蔔汁等藥物,因為它們具有潤而不燥、寒而不凝的特性,不僅能消除痰食,還能清除燥熱鬱積,緩解無汗的燥熱症狀。這些治療方法直接針對疾病,常能發揮起死回生的作用。

惟葷腥食重,抑遏表邪者,多有不應。若癍痧疫毒得葷腥者,百無一生,以疫毒得葷腥厚味,則凝伏不出,腸胃必腐,後下血水,更重於他病耳。故治夾食,必互參癍毒及唇焦胸滿,方能得手。

家秘保和散

白話文:

只有葷腥食物,會抑制表面的邪氣,許多情況下都不宜食用。如果得癍痧疫毒而食用葷腥,十人中就難有活口,因為疫毒得到葷腥厚味滋養,就會潛伏不出,腸胃必定腐爛,後續會下血水,比其他疾病更嚴重。因此治療夾食,一定要同時考慮癍毒以及嘴脣乾燥、胸悶等症狀,才能取得成效。

半夏,厚朴,枳殼,香附,楂肉,萊菔子,麥芽,川連,豆蔻,石菖蒲

上為細末,白湯炮服。有燥熱,沖竹瀝、蘿蔔汁,或煎湯以服。

白話文:

半夏、厚朴、枳殼、香附、山楂肉、萊菔子、麥芽、川連、豆蔻、石菖蒲等中藥

此方消痰化滯,家秘治胸滿寒熱,夾食夾痰,先服此方,隨服後方升陽解表湯。若表裡並急,前後二方合用,古名保和丸。然胸前凝結,必須散以散之,湯以蕩之。若丸以緩之,則胸前愈加填滿。

升陽解表湯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可以化痰通滯,是家族祕方,用來治療胸悶、冷熱交替、食積痰多。先服用此方,後服升陽解表湯。如果表裡證狀都急迫,前後兩方可合用,古稱保和丸。但是,如果胸前有凝聚物,必須用散劑來散開,用湯劑來疏通。如果用丸劑慢慢調理,胸前反而會更加堵塞。

升麻,葛根,羌活,防風,柴胡,枳殼,厚朴,廣皮,甘草,半夏

白話文:

升麻:具有發表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 葛根:具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羌活: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防風:具有解表散風,清熱祛濕的功效。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退熱止痛的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寬中,消食導滯的功效。 厚朴: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止痛的功效。 廣皮:具有行氣止痛,活血通絡的功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功效。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此方升發胃氣,敷布胃陽,作汗散表,家秘治發熱胸滿,表邪不解之症。若表症重者,先服此方散表。若表裡皆重,前後二方合服。五味以散表,五味以宣散。胃陽,敷布作汗。古人以一味表藥,一味涼藥,和解表裡。又以一半散表,一半清理,雙解表裡。今家秘化立此方,和解夾食外感,以開化方比例之妙法。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可以提升胃氣,溫煦胃陽,發汗解表,是本家祕傳的治療發熱、胸悶,外邪未散的病症。如果外邪症狀嚴重,先服用這個藥方發汗解表。如果表裡兩證都重,前後兩個藥方一起服用。五味主解表,五味主宣散。胃陽則溫煦發汗。古人用一種發汗藥,一種清涼藥,調和表裡。又用一半發汗,一半清理,雙解表裡。而本家祕傳藥方新創建了這個方子,調和夾食外感,用開化方比例的神妙方法。

2. 痙病

強直反張之病,名痙病。按痙病與傷寒相類,但多項背反張為異。治分表裡陰陽、虛實寒熱。《金匱》以太陽發熱,無汗惡寒,名剛痙,發熱有汗不惡寒,名柔痙。此以有汗無汗,別寒濕傷營、風濕傷衛而定名者,雖不明言發汗解肌,然細玩首章原文,以有汗無汗立說,仍暗度金針於太陽傷寒發汗解肌同條處治。但痙病不獨在冬月,三時皆有者,故不明示麻桂辛溫,發汗解肌。

白話文:

強直和反張的疾病,稱為痙病。按照痙病與傷寒相似,但有多項背部反張的不同。治療方法需區分表裡陰陽、虛實寒熱。《金匱》中提到,太陽發熱,沒有出汗且畏寒,稱為剛痙;發熱有汗,不畏寒,稱為柔痙。這些命名基於有無出汗來分辨寒濕傷害營血或風濕傷害衛氣,雖然不直接提議發汗解肌,但細讀第一章原文,可以理解即使不是明確地發汗解肌,但在有無出汗的情況下進行的治療方式,仍然暗含了與傷寒發汗解肌相同的處理原則。然而,痙病並非僅在冬季出現,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因此不特別指出使用麻桂等辛溫藥物來發汗解肌。

又因痙勁強直,多有營衛不充,外冒外淫致病,用不得大汗發表。故下章云: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蓋言太陽發熱之痙,惟以散表為正治。今以脈沉而細,用不得散表,則難治矣。是此可見太陽發熱之痙,設脈浮緊而大者,仍可用散表方法而不曰難治矣。

白話文:

由於痙攣僵硬,通常是營衛氣血不足,導致外邪入侵而發病,所以不能大汗發散。因此下一章說:太陽病,發燒且脈象沉細的,稱為痙,很難治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太陽病發燒引起的痙攣,主要是通過發散皮表來治療。但現在脈象沉細,不能發散皮表,所以難以治療。由此可見,太陽病發燒引起的痙攣,如果脈象浮緊而大,仍然可以用發散皮表的方法,而不會說是難以治療了。

下文又言太陽病發熱無汗之病,本宜發汗,若脈沉而細,大發其汗,因汗太多,亦能致痙。若發熱有汗之中風症,脈沉而細者,下之亦能致痙。瘡家雖身疼痛,若脈沉而細者,誤發汗亦成痙。即太陽病症備,若脈沉遲,止用栝蔞桂枝。再三告戒脈沉而細者,汗下俱禁者也。

白話文:

文中提到,太陽病發燒不流汗的病人,本來應該發汗治療。但如果脈搏沉而細,強行發汗就會出太多汗,反而會導致抽筋。而中風症發燒流汗的病人,如果脈搏沉而細,用瀉下法治療也會導致抽筋。瘡家儘管身體疼痛,但如果脈搏沉而細,誤用發汗法也會導致抽筋。總之,太陽病的症狀齊全,但如果脈搏沉而遲,只能使用栝蔞和桂枝。作者反覆告誡,脈搏沉而細的病人,發汗和瀉下療法都不能使用。

然下文云: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按此條但言無汗,不言脈沉細,故仍用葛根、麻黃,以發太陽陽明之表,明示首章發熱無汗反惡寒之剛痙,若脈不沉細,仍用發表治法。下文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

白話文:

但是後面一段話說:太陽病沒有汗,反而小便量少,氣往上衝到胸口,嘴巴閉著說不出話,想要發作僵硬抽搐,葛根湯可以治療。分析這條文,只提到無汗,沒有說脈象沉細,所以仍然用葛根、麻黃,來發散太陽陽明的表寒,說明第一章發熱無汗反而惡寒的僵硬抽搐,如果脈象不沉細,還是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後面一段話說:痙攣是病症,胸悶口緊,躺不下床,腳抽筋,一定會咬緊牙關,可以服用大承氣湯。

按此條不言無汗,不言脈沉細,明示首章發熱有汗之柔痙,若脈不沉細而實大,仍可用大承氣湯以下者。首章恐痙病之脈有沉細者,即無汗表症之剛痙,亦用不得麻黃。即有汗發熱之柔痙,亦用不得桂枝湯。此章恐發熱無汗,脈大不沉細之剛痙,應汗失汗,故復立葛根麻黃湯。

白話文:

根據這段文章,如果症狀沒有提到沒有出汗,並且脈搏沒有描述為沉細,說明第一章所說的發熱帶有出汗的柔痙。如果脈搏不是沉細的,而是實大,仍然可以使用大承氣湯等瀉火藥物。第一章擔心痙病的脈象可能有沉細的情況,即沒有出汗症狀的剛痙,這種情況下不能使用麻黃。即使有出汗發熱的柔痙,也不能使用桂枝湯。這章擔心發熱不出汗,脈搏大而沒有沉細的剛痙,應該讓病人出汗發汗,所以又提出了葛根麻黃湯。

又恐發熱有汗,脈數不沉細之柔痙,應下失下,故復立大承氣湯。兩面告誡,可見仲景惟以病之無汗有汗,脈之浮細浮大,沉細沉實,端在表裡虛實,詳示發表攻裡者也。海藏有口噤,背反張,名太陽痙。低頭下視,名陽明痙。一目左右斜視,手足搐搦,名少陽痙。其意欲以背為太陽,胸前為陽明,目之斜視左右為少陽,以定經絡。

白話文:

擔心有發熱出汗,脈搏數快而不沉細的柔痙,應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防止病情加重,因此又創立了大承氣湯。仲景通過兩方面的告誡,說明他主要是以病人出汗與不出汗,脈象浮細、浮大、沉細、沉實作為依據,詳細地說明瞭治療表證和裡證的方法。海藏認為:口發不出聲音,背部反弓張開的為太陽痙;低頭向下注視,名為陽明痙;一隻眼睛傾斜左右看,手腳抽搐顫抖,名為少陽痙。他是以背部為太陽經,胸前為陽明經,眼睛斜視左右為少陽經,以此確定經絡。

然項強之症,屬陽明者多,而陽明之脈入目,陽明之脈左右交加。兩目亦能斜視,未可以此為定論。丹溪有人參、竹瀝主治者,此因內傷痙病,血液枯燥,經絡不潤成之故耳。薛新甫有瀉青丸、異攻散、六味丸、逍遙散、四物、歸脾、三乙承氣,家秘用舒筋湯等,此皆內傷痙病,分別虛實補瀉,而非外感六淫致痙之條也。今余詳註仲景之痙病於前,次述三公之論於後,則外感六淫,內傷致痙諸條皆全矣。

白話文:

頸部痠痛症狀,大部分屬於陽明經。陽明經的經絡會進入眼睛,所以左右眼睛會同時斜視。不能以此作為確定診斷的依據。丹溪有使用人參、竹瀝治療此病的方子,這是因為內傷痙攣導致血液乾燥,經絡失於滋潤所造成的。薛新甫有使用瀉青丸、異攻散、六味丸、逍遙散、四物、歸脾、三乙承氣、舒筋湯等方子,這些都是治療內傷痙攣,根據虛實體質的不同,使用補益或瀉下的方法,而不是因為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痙攣。如今我詳細註解了仲景治療痙攣的方子,接著再陳述三位名醫的論述,這樣一來,不管是外感六淫還是內傷引起的痙攣,都說明得很清楚了。

余讀《傷寒論》,見仲景以冬月傷寒立論,但榜及風濕、風溫,而不及三時之寒熱等病,讀《金匱》痙病論,見以中濕、濕熱、中暍等症,次列於後。余今著《傷寒大白》,比例《金匱》痙病論,先以傷寒、寒熱、溫熱病立論卷首,兼以發癍、夾食、痙病。次附於後,則外感致病諸條皆全矣。

白話文:

我研讀《傷寒論》,發現仲景先生是以冬季的傷寒作為討論主軸。然而,他同時也提到了風濕和風溫,卻沒有論及春秋兩季的寒熱等病症。在《金匱》中,痙病論裡把中濕、濕熱、中暑等症狀排列在後。我現在撰寫《傷寒大白》,仿照《金匱》痙病論的體例,首先在卷首討論傷寒、寒熱、溫熱病,並兼論發癤、夾食、痙病,然後再附錄於後。這樣,外感導致的各種疾病就都涵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