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1)
卷二 (11)
1. 譫語
此章以表虛里熱三句在須下之下者,千古錯解。詳註自汗條,須互相查考。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邪譫語,狂妄不一;正氣不足,只將一語反復言之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惡候也,又見喘滿,其死必矣。若見下利,亦必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則不死。
陽實譫語,邪亂神明,尚為可治;亡陽譫說,神魂無主,故脈短者死;脈和者尚可不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為邪在裡,今反發其汗,則津液越出,腸胃乾涸,大便為難。仲景雖不立方,然微和胃氣,躍然言內。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吐下後不解,又不大便,獨語如見鬼狀,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尚有生理,脈澀者死。若脈微,但發熱譫語,無以上惡候,可與承氣湯。若一服而大便利,即不可再服。
羌活湯,升麻葛根湯,柴胡湯,三方見惡寒。
導赤各半湯
川連,甘草,生地,木通,知母,滑石,麥冬,山梔,黃芩,犀角
心熱譫語,宜清心經之熱。欲清心熱,莫如先利小便。
清胃湯
川連,升麻,生地,山梔,甘草
譫語清心熱,一法也。亦有胃熱譫語宜先清胃者,故先立導赤各半湯,又立清胃湯也。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山梔,石膏
此因三陽經皆熱,故以三黃湯兼清三陽,加石膏、山梔,則功力巨大。
大幹葛湯,見頭痛。
譫語有下症者,理宜承氣湯。若尚帶陽明表邪,家秘以乾葛、石膏,加大黃、枳殼,雙解陽明表裡。此從大柴胡雙解少陽表裡法中化立此方。要知清胃湯,清足陽明胃熱者,大幹葛湯,清手陽明大腸熱者。
涼膈散
桔梗,黃芩,山梔,連翹,玄參,天花粉,薄荷,甘草,黃連,玄明粉
心熱胃熱譫語,人所知之;至於肺熱,人多不知。上焦熱甚,則神魂迷蕩,故涼膈清神,持治譫妄。
枳石平胃散
熱蒼朮,厚朴,廣皮,甘草,枳實,石菖蒲,山楂肉,萊菔子
食滯胃家,外冒表邪,寒凝抑遏,皆發譫語,故立平胃保和散,倍加枳實、菖蒲、萊菔子。
導痰湯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石菖蒲,甘草,海石
有熱加黃連。
食滯譫語,用平胃消導;若痰結中脘,又當消痰。
指迷丸
半夏,陳皮,甘草,白茯苓,枳實,玄明粉
痰結胃家,用導痰方法;熱痰下結大腸,當用指迷丸。
白話文:
[譫語]
這篇內容中「表虛裡熱」這三句原本被錯誤解釋了數百年。詳細註解可參閱「自汗」條目,應互相參照。
實證會出現胡言亂語(譫語),虛證則會出現聲音微弱、反覆囈語(鄭聲)。鄭聲即重複說同一句話的表現。
實邪導致的譫語,內容狂妄、混亂不連貫;正氣不足時,則只是反覆說同一句話。
如果譫語同時出現眼神直視、呼吸急促脹滿,必死;若伴有腹瀉,同樣是死症。
直視譫語已是危重症狀,若再見喘滿,必死無疑;若出現腹瀉,也難逃死劫。
發汗過度,或反覆發汗,導致陽氣亡失而譫語,脈象短促者死;若脈象平和,尚可存活。
陽實譫語(邪熱擾亂心神),尚可治療;但陽氣亡失的譫語,神志無主,脈短必死,脈和則可能存活。
傷寒病四五日,脈沈且喘滿。脈沈表示病邪在裡,誤用發汗法會使津液外洩,導致大便困難。表裡虛實失調,日久則產生譫語。
脈沈本為裡證,誤發汗則津液耗損,腸胃乾燥,大便難解。仲景雖未立具體方劑,但暗示需微調胃氣。
傷寒經催吐或瀉下後未癒,連續五六日甚至十多日未排便,傍晚發潮熱,不怕冷,自言自語如見鬼。嚴重時發作會神志不清、抓衣摸床、驚恐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尚可活,脈澀者死。若症狀較輕,僅發熱譫語,可用大承氣湯。若服藥後通便,即停藥。
吐下後病症未解,又不大便,自言自語如見鬼,發作時不識人、抓衣摸床、驚恐微喘直視,脈弦尚有生機,脈澀者死。若脈微僅發熱譫語而無其他危象,可用承氣湯。一服通便後即停藥。
羌活湯、升麻葛根湯、柴胡湯(見「惡寒」條目)。
導赤各半湯
黃連、甘草、生地黃、木通、知母、滑石、麥冬、山梔、黃芩、犀角。
心熱譫語宜清心經之熱,而清心熱應先利小便。
清胃湯
黃連、升麻、生地黃、山梔、甘草。
譫語治法之一是清心熱,但胃熱譫語則需先清胃,因此先列導赤各半湯,再列清胃湯。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山梔、石膏。
此方針對三陽經均熱,以三黃湯清三陽,加石膏、山梔增強藥力。
大幹葛湯(見「頭痛」條目)。
譫語若需瀉下,宜用承氣湯;若兼有陽明表邪,可用幹葛、石膏加大黃、枳殼,雙解陽明表裡。此方源自大柴胡湯雙解少陽表裡之法。需知清胃湯清胃熱,大幹葛湯清大腸熱。
涼膈散
桔梗、黃芩、山梔、連翹、玄參、天花粉、薄荷、甘草、黃連、玄明粉。
心熱胃熱譫語為人熟知,但肺熱譫語多被忽略。上焦熱盛會神志迷亂,故涼膈散清熱安神,治譫妄。
枳石平胃散
炒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枳實、石菖蒲、山楂、萊菔子。
食積停滯胃中,或外感寒邪鬱遏化熱,皆可致譫語,故用平胃保和散加枳實、菖蒲、萊菔子。
導痰湯
半夏、天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石菖蒲、甘草、海浮石(熱盛加黃連)。
食積譫語用平胃消導;若痰濁中阻,則需化痰。
指迷丸
半夏、陳皮、甘草、茯苓、枳實、玄明粉。
痰結胃中可用導痰湯;若熱痰凝結大腸,則宜指迷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