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四 (7)
卷四 (7)
1. 溫病
《內經》以冬月天寒,人傷而即病者,名傷寒。若傷而不即病,寒邪鬱而成熱,至春而病者,名溫病。《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同言太陽病,以不渴惡寒名傷寒,以渴而不惡寒者,名溫病。然則《內經》所云,明溫病之原,仲景所云,別溫病之症。
知病原,識症狀,知傷寒溫病之所以別矣。第《內經》所謂溫病者,冬受寒邪,至春始發之溫病也。仲景所謂溫病者,人感濕熱,當時即發之溫病也。進而求之,即春之溫病亦有三種,有冬傷於寒,至春而成溫病者;有冬感溫氣,至春更感溫熱,而病溫熱、溫毒者;有非冬感寒,非重感溫熱,但遇時行溫熱之邪。而即發溫病者。
是此而知傷寒不獨於冬,四時有暴寒,皆能傷寒者。溫病不獨發於春,四時有暴熱,皆有溫熱病者,但要明其病原主治耳。楨又悟得傷寒之邪,傷於太陽從表而起;溫熱之病,感於陽明而入腸胃,自內而發。故溫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若先感溫熱,又冒風寒,而發身痛頭痛,惡寒發熱而渴者,此太陽有表邪之寒熱病。
不得名之溫熱病也,當發表清熱和解主治者。故太陽傷寒,用羌活敗毒散發表。若太陽寒熱病,則用羌活沖和湯和解。陽明傷寒,用葛根湯發表。若陽明寒熱病,則用乾葛石膏湯和解。若少陽傷寒,用羌活柴胡湯。少陽寒熱病,用小柴胡湯和解。若身痛頭痛,惡寒發熱,口不渴者,乃三時暴感之傷寒症,非溫熱之症。
總之,傷寒外感風寒,里無積熱。故初起以辛溫散表,不可早用清涼,直待表散裡熱,方用清裡。今溫病先感熱而病者,故宜清涼和解。惟惡寒身痛,無汗脈浮,表有寒邪者,方用辛涼散表。《活人》云:傷寒者,冬傷於寒即發之寒熱病也。冬溫者,冬有溫氣,感而即發之熱病也。
春溫者。冬傷於寒,至春陽氣發升,寒邪鬱而發熱之溫病也。風溫者,不因冬感寒邪,即於春令,感當時溫熱之氣而病者。然此皆一人自感而獨病者。若暴寒暴熱,天地之邪氣流行,沿門長幼皆病者,此名時疫之病。
羌活沖和湯,見發熱。
溫熱之病,陽明經多,然亦有兼太陽者,故立此方和解,以溫症用不得麻桂辛溫耳。
乾葛石膏湯
升麻,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此方和解陽明表裡症,帶太陽仍加羌活。
小柴胡湯,見寒熱。
此方和解少陽表裡者,若帶太陽表症,加羌活;帶陽明表症,加乾葛。
涼膈散,見發狂。
溫病表解裡熱者,以此方清熱;若帶表症,仍加表藥。
三黃巨勝湯,見發狂。
此方專治陽毒,故溫熱重者用之也。若帶表症,仍加散表之藥。
三乙承氣湯,見大便結。
溫病裡熱,止須清裡。然有熱結大腸大便不通者,以此方下之。
白話文:
溫病
《內經》認為,冬天寒冷,人受寒邪而立刻生病的,稱為傷寒。如果受寒但沒有立刻生病,寒邪鬱積化熱,到春天才發病的,稱為溫病。《傷寒論》則說,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但不惡寒的,就是溫病。也就是說,太陽病如果口渴不惡寒就稱為溫病,如果惡寒不口渴就稱為傷寒。《內經》闡述了溫病的病因,仲景則區分了溫病的症狀。
了解病因,辨識症狀,就能明白傷寒和溫病的不同。但是,《內經》所說的溫病,是指冬天受寒邪,到春天才發病的;仲景所說的溫病,是指人感受濕熱之邪,當時就發病的。進一步探討,春天發生的溫病也有三種:一種是冬天受寒邪,到春天轉化成溫病;一種是冬天感受溫熱之氣,到春天又再次感受溫熱之邪,而患上溫熱病或溫毒;還有一種是非冬天受寒,也沒有再次感受溫熱之邪,只是遇到當時流行的溫熱之邪而立刻發病的。
由此可知,傷寒不只發生在冬天,四季都有暴寒,都能導致傷寒;溫病也不只發生在春天,四季都有暴熱,都能導致溫熱病,關鍵是要明確其病因和主治方法。我還領悟到,傷寒的邪氣,從太陽經表層開始侵犯;溫熱病的邪氣,則侵犯陽明經而入腸胃,從內部發病。所以,溫病發熱口渴但不惡寒。如果先感受溫熱之邪,又再受風寒,而出現身痛頭痛、惡寒發熱及口渴等症狀,這是太陽經有表邪寒熱的病症,不能稱為溫熱病,應該用發表清熱和解的方法治療。因此,太陽經傷寒,用羌活敗毒散發表;如果是太陽經寒熱病,則用羌活沖和湯和解。陽明經傷寒,用葛根湯發表;如果是陽明經寒熱病,則用乾葛石膏湯和解。少陽經傷寒,用羌活柴胡湯;少陽經寒熱病,用小柴胡湯和解。如果出現身痛頭痛、惡寒發熱,但口不渴,這是四季暴感引起的傷寒症狀,不是溫熱病症。
總之,傷寒是外感風寒,內無積熱,所以初期用辛溫藥散表,不能過早使用清涼藥物,等到表邪散去,裡熱顯現,才能使用清裡藥物。而溫病是先感受熱邪而發病的,所以應該使用清涼和解的藥物。只有出現惡寒身痛、無汗脈浮,表有寒邪的情況,才使用辛涼散表的藥物。《活人》說:傷寒是冬天受寒而立刻發病的寒熱病;冬溫是冬天感受溫熱之氣而立刻發病的熱病;春溫是冬天受寒,到春天陽氣上升,寒邪鬱積而發熱的溫病;風溫是不因冬天受寒邪,在春天感受當時溫熱之氣而發病的。但是這些都是個人單獨感受邪氣而發病的。如果暴寒暴熱,天地間的邪氣流行,大人小孩都生病,這就叫做時疫。
羌活沖和湯,用於發熱。
溫熱病多侵犯陽明經,但有時也兼及太陽經,所以用此方和解,溫症不能使用麻黃、桂枝等辛溫藥物。
乾葛石膏湯
升麻、乾葛、知母、石膏、甘草
此方和解陽明經表裡症,如果兼及太陽經,還要加羌活。
小柴胡湯,用於寒熱往來。
此方和解少陽經表裡症,如果兼及太陽經表症,加羌活;如果兼及陽明經表症,加乾葛。
涼膈散,用於發狂。
溫病表邪已解,裡熱尚存,用此方清熱;如果兼有表症,還要加用發表藥物。
三黃巨勝湯,用於發狂。
此方專治陽毒,所以溫熱病症狀重的可以使用;如果兼有表症,還要加用散表藥物。
三乙承氣湯,用於大便秘結。
溫病裡熱,只要清裡即可。但是如果有熱結大腸,大便不通,可以用此方瀉下。
2. 疫病
疫邪之症,長幼相似。若一人獨病,不染他人者,此人自感,非大災之疫也。疫症之原不一,如春時應暖而反寒,則有寒疫。冬時應寒反溫,則有溫疫。推之於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應燥而反溫,及久雨之濕,久旱之燥,偏於太過者,則皆可成疫也。《傷寒論》惟注溫疫、寒疫,不知六氣之不正者,皆能發疫也。
故各隨時氣之不正者主治,則得之矣。總之,時令應暖而反寒,散寒邪即是治疫;時令應寒而反溫,清溫熱即是治疫;應燥而反濕,祛濕邪即是治疫;應濕而反燥,清燥火即是治疫。
寒疫,即時行之傷寒病也。既冒寒邪,當以辛溫散表。若內無積熱,太陽見症者,冬月北方用麻黃桂枝湯,南方用羌獨敗毒散等。若表邪未散,即內有積熱者,亦止宜羌活沖和湯等和解,未可用清涼。若陽明見症者,冬月北方葛根湯,南方升麻乾葛湯。少陽見症者,北方柴胡桂枝湯,南方柴胡防風湯。若寒邪已散,里有結熱,仍照傷寒清裡之法。
溫疫,即時行傷熱病也。熱邪帶表,當以辛涼解表。太陽見表症,羌活沖和湯。陽明見表症,升麻乾葛湯。少陽見表症,小柴胡湯。溫疫禁用辛溫,若里有結熱,涼膈散、三黃湯、人參白虎湯。有下症者,三乙承氣湯選用。若表邪未盡,仍要先散表邪,然後清下。
濕疫,即時行傷濕病也。濕邪之症,當分寒濕熱濕。發熱無汗,身痛拘緊,口不消水,脈濡而小,此太陽寒濕之症,宜辛溫散表,羌獨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少陽見症,加柴胡;陽明見症,加蒼朮、白芷。發熱多汗,口渴消水,脈洪而數,此陽明濕熱之症,宜辛涼解肌,升麻乾葛湯合神術湯。若兼有太陽表症,合羌活沖和湯。少陽見症,合小柴胡湯。
燥疫,即時行傷燥病也。燥熱之症,多傷手陽明大腸、手太陰肺,故燥火之症,每多煩渴喘逆,當用清燥之藥,如人參白虎湯、清燥湯等,切忌溫燥,又不可發汗、利小便,重亡津液。又不比內傷之燥,可用滋陰凝滯。
麻黃湯,桂枝湯,見惡寒。
羌活敗毒散,見發熱。
雙解散,見發狂。
寒疫可用辛溫,若溫熱之疫,即有表邪,止用此方辛涼雙解。
乾葛石膏湯,見寒熱。
太陽溫疫,當以雙解散治之。陽明溫疫,則以此方雙解。若兼少陽,合用小柴胡湯。
涼膈散,見發狂。
溫疫病有表症,當以前方雙解。若表邪已解,當以此方清裡。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麥門冬
涼膈散,通治上焦裡熱。此方專治陽明胃熱。若下部有熱,再加清下部之藥。
三黃湯
黃連,黃芩,大黃
前二方,治上焦溫熱。若三焦皆熱,大便燥結,當用此方。
六一散
夏令濕熱溫疫,當用此清利濕熱,從下竅而出。
神術湯
防風,熟蒼朮,石膏,甘草
濕熱疫邪,當分表裡主治濕熱在裡,用寒藥以清熱,淡藥以利水。若濕熱在表,用風藥以散濕,燥藥以勝濕,佐以石膏、甘草,則濕熱盡去。
蒼朮防風湯
風濕疫邪,散表為捷。防風勝濕,蒼朮燥濕。兼寒者,加熱藥;兼熱者,加寒藥。此二語開無窮之悟。
朮附湯
熟附子,白朮
寒濕疫邪在表者,宜用辛溫散濕。若里有寒濕,當以此方主治。
人參白虎湯,見潮熱。
燥熱疫邪,肺胃先受,故時行熱病,見唇焦消渴者,即用此方。
清燥湯,見喘逆。
陽明燥熱疫症,用前白虎湯。若燥傷肺氣,而見發熱喘嗽,則以此方清肺。若陽明燥熱,上衝刑肺,二方合用。
白話文:
疫病
古代醫學認為疫病的症狀,不論大人小孩都相似。如果只有單獨一人染病,沒有傳染給其他人,那可能是個人體質問題,而非大規模的疫病。疫病的成因很多,例如春天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就會出現寒疫;冬天該寒冷卻反常溫暖,就會出現溫疫。以此類推,夏天該熱卻反涼,秋天該涼卻反熱,該乾燥卻反潮濕,長時間下雨導致潮濕,長時間乾旱導致乾燥,這些氣候的異常都可能導致疫病。
《傷寒論》只記載了溫疫和寒疫,其實六氣不正(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素)都會導致疫病。
所以治療疫病,關鍵在於針對當時氣候的異常進行治療。總而言之,如果季節該暖和卻反常寒冷,就應該散寒邪;如果季節該寒冷卻反常溫暖,就應該清溫熱;如果季節該乾燥卻反潮濕,就應該祛濕邪;如果季節該潮濕卻反常乾燥,就應該清燥火。
寒疫,就是當時流行的傷寒病。由於感染了寒邪,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散發表邪。如果內裡沒有積熱,且有太陽經症狀,冬天北方地區使用麻黃桂枝湯,南方地區使用羌獨敗毒散等。如果表邪尚未散去,內裡又有積熱,只能用羌活沖和湯等溫和的藥物來調和,還不能使用清涼的藥物。如果出現陽明經症狀,冬天北方地區用葛根湯,南方地區用升麻乾葛湯。如果出現少陽經症狀,北方地區用柴胡桂枝湯,南方地區用柴胡防風湯。如果寒邪已經散去,內裡有積熱,就按照傷寒的清裡方法治療。
溫疫,就是當時流行的傷熱病。熱邪侵犯肌表,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解表。太陽經出現表證,使用羌活沖和湯;陽明經出現表證,使用升麻乾葛湯;少陽經出現表證,使用小柴胡湯。溫疫禁用辛溫藥物,如果內裡有積熱,則使用涼膈散、三黃湯、人參白虎湯。如果有下痢症狀,則選擇使用三乙承氣湯。如果表邪還沒有完全消除,仍然要先散表邪,然後再清裡。
濕疫,就是當時流行的傷濕病。濕邪的症狀,應該區分寒濕和熱濕。如果發熱無汗,身體疼痛僵硬,口不渴,脈象濡弱,這是太陽經寒濕的症狀,應該用辛溫的藥物散發表邪,使用羌獨敗毒散、羌活勝濕湯。如果出現少陽經症狀,就加柴胡;如果出現陽明經症狀,就加蒼朮、白芷。如果發熱多汗,口渴想喝水,脈象洪數,這是陽明經濕熱的症狀,應該用辛涼的藥物解肌,使用升麻乾葛湯合神術湯。如果同時有太陽經表證,就再合用羌活沖和湯;如果出現少陽經症狀,就再合用小柴胡湯。
燥疫,就是當時流行的傷燥病。燥熱的症狀,大多損傷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所以燥火的症狀,常常表現為煩渴、喘逆,應該使用清燥的藥物,例如人參白虎湯、清燥湯等,絕對不能用溫燥的藥物,也不能發汗、利尿,以免損傷津液。這與內傷引起的燥熱不同,內傷燥熱是可以滋陰潤燥的。
麻黃湯、桂枝湯,用於惡寒。
羌活敗毒散,用於發熱。
雙解散,用於發狂。
寒疫可以使用辛溫藥物,如果是溫熱性的疫病,只要有表邪,就使用辛涼雙解的藥物。
乾葛石膏湯,用於寒熱交替。
太陽經溫疫,應該用雙解散治療;陽明經溫疫,也應該用雙解散治療。如果同時有少陽經症狀,就再合用小柴胡湯。
涼膈散,用於發狂。
溫疫有表證,應該先用雙解散治療。如果表邪已經消除,就應該用涼膈散清裡。
知母石膏湯:知母、石膏、粳米、甘草、麥門冬。
涼膈散,治療上焦裡熱。這個方子專門治療陽明經胃熱。如果下焦也有熱,就再加清下焦的藥物。
三黃湯:黃連、黃芩、大黃。
前面兩個方子,治療上焦溫熱。如果三焦都熱,大便乾燥,就應該使用三黃湯。
六一散,夏天濕熱溫疫,使用此方清利濕熱,從小便排出。
神術湯:防風、熟蒼朮、石膏、甘草。
濕熱疫邪,應該根據表裡進行治療。濕熱在裡,用寒涼的藥物清熱,用淡味的藥物利水。如果濕熱在表,用祛風的藥物散濕,用燥濕的藥物勝濕,再佐以石膏、甘草,就能祛除濕熱。
蒼朮防風湯:風濕疫邪,散表最快。防風勝濕,蒼朮燥濕。如果兼有寒邪,就加溫熱的藥物;如果兼有熱邪,就加寒涼的藥物。這兩句話包含著無窮的道理。
朮附湯:熟附子、白朮。
寒濕疫邪在表,應該用辛溫的藥物散濕。如果內裡有寒濕,就應該用這個方子治療。
人參白虎湯,用於潮熱。
燥熱疫邪,首先侵犯肺胃,所以流行熱病,出現口唇乾燥、口渴的症狀,就應該使用這個方子。
清燥湯,用於喘逆。
陽明經燥熱疫症,使用人參白虎湯。如果燥熱傷及肺氣,出現發熱咳嗽,就應該用清燥湯清肺。如果陽明經燥熱上衝犯肺,這兩個方子可以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