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11)
卷二 (11)
1. 譫語
此章以表虛里熱三句在須下之下者,千古錯解。詳註自汗條,須互相查考。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邪譫語,狂妄不一;正氣不足,只將一語反復言之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惡候也,又見喘滿,其死必矣。若見下利,亦必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則不死。
陽實譫語,邪亂神明,尚為可治;亡陽譫說,神魂無主,故脈短者死;脈和者尚可不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裡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為邪在裡,今反發其汗,則津液越出,腸胃乾涸,大便為難。仲景雖不立方,然微和胃氣,躍然言內。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吐下後不解,又不大便,獨語如見鬼狀,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尚有生理,脈澀者死。若脈微,但發熱譫語,無以上惡候,可與承氣湯。若一服而大便利,即不可再服。
羌活湯,升麻葛根湯,柴胡湯,三方見惡寒。
導赤各半湯
川連,甘草,生地,木通,知母,滑石,麥冬,山梔,黃芩,犀角
心熱譫語,宜清心經之熱。欲清心熱,莫如先利小便。
清胃湯
川連,升麻,生地,山梔,甘草
譫語清心熱,一法也。亦有胃熱譫語宜先清胃者,故先立導赤各半湯,又立清胃湯也。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山梔,石膏
此因三陽經皆熱,故以三黃湯兼清三陽,加石膏、山梔,則功力巨大。
大幹葛湯,見頭痛。
譫語有下症者,理宜承氣湯。若尚帶陽明表邪,家秘以乾葛、石膏,加大黃、枳殼,雙解陽明表裡。此從大柴胡雙解少陽表裡法中化立此方。要知清胃湯,清足陽明胃熱者,大幹葛湯,清手陽明大腸熱者。
涼膈散
桔梗,黃芩,山梔,連翹,玄參,天花粉,薄荷,甘草,黃連,玄明粉
心熱胃熱譫語,人所知之;至於肺熱,人多不知。上焦熱甚,則神魂迷蕩,故涼膈清神,持治譫妄。
枳石平胃散
熱蒼朮,厚朴,廣皮,甘草,枳實,石菖蒲,山楂肉,萊菔子
食滯胃家,外冒表邪,寒凝抑遏,皆發譫語,故立平胃保和散,倍加枳實、菖蒲、萊菔子。
導痰湯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石菖蒲,甘草,海石
有熱加黃連。
食滯譫語,用平胃消導;若痰結中脘,又當消痰。
指迷丸
半夏,陳皮,甘草,白茯苓,枳實,玄明粉
痰結胃家,用導痰方法;熱痰下結大腸,當用指迷丸。
白話文:
譫語
關於「虛里熱」的解釋,前人說的「三句在須下之下」是錯誤的理解。具體來說,應該參考「自汗」那條的內容,互相對照來理解。
一般來說,實證會出現譫語,虛證則會出現重複說話(鄭聲)。所謂的鄭聲,就是重複說話的意思。
實證的譫語,會出現胡言亂語,內容不固定;正氣不足時,只會重複說同一句話。
如果出現直視(眼睛直愣愣地看著前方)伴隨喘滿(呼吸急促)的譫語,這是死症;如果同時伴隨下利(腹瀉),也是死症。
直視的譫語已經是危險的徵兆,如果再加上喘滿,那就一定會死亡。如果還出現下利,也是必死無疑。
大量出汗後,如果又再發汗,會導致陽氣耗盡,產生譫語,如果脈搏短促,就會死亡;如果脈搏平和,則還有生還的希望。
陽氣過盛引起的譫語,是邪氣擾亂神志,還算可以治療;但如果是陽氣耗盡引起的譫語,那是因為神魂沒有主導,所以脈搏短促就會死亡;如果脈搏平和,則還有存活的機會。
傷寒病四五天,如果脈象沉(摸起來沉在底下)且出現喘滿,表示病邪在裡,卻反而發汗,會導致津液外洩,大便困難,此時身體表裡虛實夾雜,時間久了就會產生譫語。
脈象沉表示邪氣在裡,現在反而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津液外洩,腸胃乾燥,大便困難。張仲景雖然沒有直接開藥方,但其中微調腸胃之氣的意涵,卻是躍然紙上。
傷寒病如果吐、瀉後沒有好轉,又連續五六天、甚至十幾天不大便,在傍晚會出現潮熱,但不怕冷,會像見到鬼一樣自言自語。嚴重者,發病時會不認識人,在身上摸來摸去,在床上亂動,焦慮不安,呼吸微喘,眼睛直視。如果脈象弦(像弓弦一樣繃緊),則還有希望;如果脈象澀(摸起來不流暢),則會死亡。輕微的,只是發熱和譫語,沒有以上那些嚴重症狀,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服藥一次後大便通暢,就不要再服用了。
吐瀉後沒有好轉,又不解大便,會像見到鬼一樣自言自語,發病時不認識人,在身上摸來摸去,在床上亂動,焦慮不安,呼吸微喘,眼睛直視。如果脈象弦,還有生機;如果脈象澀,就會死亡。如果脈象微弱,只是發熱和譫語,沒有其他危險症狀,可以用承氣湯治療。如果服藥一次後大便通暢,就不要再服用了。
羌活湯、升麻葛根湯、柴胡湯這三個方子,都適用於有怕冷症狀的病人。
導赤各半湯的組成是:黃連、甘草、生地、木通、知母、滑石、麥冬、山梔、黃芩、犀角。
心熱引起的譫語,應該清瀉心經的熱。想要清心熱,最好先利小便。
清胃湯的組成是:黃連、升麻、生地、山梔、甘草。
譫語是因為心熱引起的,這是一種治療方法。也有因為胃熱引起的譫語,應該先清胃熱,所以先制定了導赤各半湯,然後再制定了清胃湯。
三黃巨勝湯的組成是:黃芩、黃連、大黃、山梔、石膏。
這是因為三陽經都有熱,所以用三黃湯同時清瀉三陽經的熱,再加上石膏、山梔,藥力就非常強大。
大葛根湯適用於頭痛的病人。
譫語伴隨大便不通的症狀,應該用承氣湯治療。如果還帶有陽明經的表證,家傳秘方會用葛根、石膏,再加上大黃、枳殼,同時解除陽明經的表裡之邪。這個方子是從大柴胡湯同時解除少陽經表裡之邪的思路變化而來的。要知道清胃湯是清瀉足陽明胃熱的,而大葛根湯則是清瀉手陽明大腸熱的。
涼膈散的組成是:桔梗、黃芩、山梔、連翹、玄參、天花粉、薄荷、甘草、黃連、玄明粉。
心熱和胃熱引起的譫語,大家都很清楚;但肺熱引起的譫語,很多人卻不了解。上焦熱盛,會導致神魂迷亂,所以涼膈散可以清神,治療譫語。
枳實平胃散的組成是:炒蒼朮、厚朴、廣陳皮、甘草、枳實、石菖蒲、山楂肉、萊菔子。
食物積滯在胃,外感表邪,寒邪鬱結,都可能導致譫語,所以設立平胃保和散,並加重枳實、菖蒲、萊菔子的用量。
導痰湯的組成是: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石菖蒲、甘草、海石。有熱的話,可以加黃連。
食物積滯引起的譫語,用平胃散來消食導滯;如果痰結在胃脘,就應該化痰。
指迷丸的組成是:半夏、陳皮、甘草、白茯苓、枳實、玄明粉。
痰結在胃,要用導痰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熱痰下結在大腸,則應該用指迷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