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合病

太陽症兼見陽明,名曰太陽陽明合病;太陽症兼見少陽,名曰太陽少陽合病;陽明症兼見少陽,名曰陽明少陽合病。以上兩陽經合病也。若三陽皆見症者,名三陽經合病。夫曰合病,初起一齊發病之謂。若一經先病,先病之經未解,又見一經起者,名並病。若先起之經病解,又見一經病起者,名傳經病,皆非合病也。

若太陽與陽明合病,先治太陽,兼治陽明;太陽少陽合病,先治太陽,兼治少陽。凡治外感,先重太陽表症,故見太陽症,多用羌活湯為君。兼陽明症,加葛根;兼少陽症,加柴胡。三陽皆見,三經之藥俱用,而太陽之藥倍之。三陽合病,多發春夏秋三時。三陽合病,多下利。

按《傷寒論》合病,言太陽有二條,不言合病,然用方一以𠘧𠘧有汗,用桂枝葛根湯以解肌,一以𠘧𠘧項背強無汗,用葛根湯以發汗,則暗合陽明合病矣。又明言太陽與陽明合病三條,一以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一以不嘔下利者,但用葛根湯;一以喘而胸滿者,麻黃湯。其太陽與少陽合病者二條。

一以自下利者,黃芩湯;一以下利兼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陽明少陽合病者一條,以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用大承氣湯。三陽合病二條,一曰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不立方治;一曰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前言三陽合病,一見太陽病,重用太陽表症之藥,再視何經有合病,再加某經藥治之。

此言太陽表邪為重,故以太陽經絡而分輕重也。又云合病並病,要看症之多少輕重,舍少從多,舍輕從重主治,未可盡執經絡上分輕重。又見仲景於太陽陽明合病,見嘔加半夏,不加太陽藥。太陽陽明合病,見喘滿用麻黃湯,不用陽明藥。下文太陽陽明合病,見下利用黃芩湯清少陽,不用太陽藥。

下利見嘔,加半夏、生薑,不加少陽藥。此又在症上分輕重緩急而言。此告戒經絡病症,互相參治,方無遺漏。

白話文:

合病指的是幾種病症同時發作。太陽和陽明經同時發病,稱為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稱為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稱為陽明少陽合病。以上都是兩種陽經的合病。如果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的症狀都出現了,就稱為三陽經合病。合病指的是疾病一開始就同時發作。如果一種經脈先生病,而這種病還沒好,又出現另一種經脈的病症,則稱為並病;如果先發生的疾病已經痊癒,之後才出現另一種經脈的病症,則稱為傳經病,這些都不是合病。

治療太陽陽明合病,要先治太陽經,同時兼顧陽明經;治療太陽少陽合病,要先治太陽經,同時兼顧少陽經。治療外感疾病,要先重視太陽經的表證,所以出現太陽經症狀時,常用羌活湯為主藥。如果兼有陽明經症狀,就加葛根;如果兼有少陽經症狀,就加柴胡。如果三陽經症狀都出現了,就要同時使用三經的藥物,但太陽經的藥物劑量要加倍。三陽合病多發生在春夏秋三季,並常伴有腹瀉。

《傷寒論》中關於合病的論述,雖然太陽經的條目裡沒有直接提到合病,但其中運用桂枝葛根湯和葛根湯來治療有汗或無汗的太陽經病症,其實暗含了陽明合病的治療方法。書中明確提到太陽陽明合病的三種情況:不下利但嘔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湯;不嘔吐但腹瀉的,用葛根湯;喘息胸悶的,用麻黃湯。太陽少陽合病也有兩種情況:腹瀉的,用黃芩湯;腹瀉且嘔吐的,用黃芩湯加半夏生薑。陽明少陽合病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腹瀉、脈搏滑數且有宿食的,用大承氣湯。三陽合病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脈搏浮大,上關脈浮,想睡覺,閉眼就出汗,這種情況不用藥物治療;另一種是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口部感覺麻木,面色晦暗,神志不清,尿失禁,出汗後神志不清,額頭出汗,手腳冰冷,如果自汗的,用白虎湯治療。總之,治療三陽合病,先要重視太陽病的表證,再根據其他合病的經脈,加入相應的藥物。

這說明太陽經的表邪最為重要,因此根據太陽經絡來判斷輕重緩急。合病和並病的治療,要根據症狀的多少輕重來決定,多者從多,重者從重,不能完全拘泥於經絡的輕重緩急。仲景在治療太陽陽明合病時,嘔吐加半夏而不加太陽藥;喘滿用麻黃湯而不加陽明藥;腹瀉用黃芩湯清少陽而不加太陽藥;腹瀉嘔吐加半夏生薑而不加少陽藥。這些都說明要根據症狀的輕重緩急來決定治療方法。這告誡我們治療經絡疾病時,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症狀,互相參照治療,才能避免遺漏。

2. 並病

並病者,一經先病未愈,又起一經病者。如先見太陽病未解,又見陽明病,此太陽與陽明並病。如先見太陽病未解,又見少陽病,此太陽與少陽並病。《傷寒論》言二陽並病兩條,一曰面赤色,不足言,陽氣怫鬱在表,煩躁不知痛處,但坐以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此言宜汗也,雖不立方,然北方冬月麻黃湯,南方羌活湯躍躍矣。

二曰太陽症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宜大承氣湯。此言宜下也。其論太陽少陽並病三條,第一言頭項強痛,眩冒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大椎,慎不發汗。脈弦譫語,當刺期門,此言不可汗也。第二言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此言慎勿下也。

第三言反下之,成結胸,下利不止,水漿不入,其人心煩,此言誤下變症也。

白話文:

並病是指一種疾病尚未痊癒,又同時罹患另一種疾病的狀態。例如,太陽病還沒好,又得了陽明病,這就是太陽病和陽明病併發;太陽病還沒好,又得了少陽病,這就是太陽病和少陽病併發。《傷寒論》中提到兩種二陽併發的病症:一種是臉色發紅,說不出話,陽氣鬱結在體表,煩躁不安,不知道哪裡痛,只能坐著,出汗但不透徹,再出汗就會好轉。這說明應該發汗治療,雖然沒有明確的處方,但在北方冬天可以使用麻黃湯,南方則可以使用羌活湯。

另一種是太陽病症狀減輕後,出現潮熱、出汗、大便秘結、神志不清的症狀,應該使用大承氣湯治療。這說明應該瀉下治療。 《傷寒論》中還提到三種太陽少陽併發的病症:第一種是頭頸部疼痛僵硬,頭暈目眩像胸部脹滿一樣,心窩部痞硬,應該針刺大椎穴,注意不能發汗。如果脈象弦緊、神志不清,應該針刺期門穴,這說明不能發汗治療。第二種是心窩部硬,頸項僵硬且頭暈,應該針刺大椎、肺俞、肝俞穴,這說明應該謹慎,不要瀉下治療。

第三種是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療法,導致病情加重形成胸部脹滿,腹瀉不止,無法進食水漿,病人感到煩躁不安,這說明是因錯誤瀉下而導致的併發症。

3. 壞症

汗吐下溫針諸法皆用過而病不解,名壞症。又有汗吐下諸法,顛倒誤用而病不解,亦名壞症。言壞症,非言必壞之症,言無經絡表裡,無汗吐下諸法可治者,故曰壞症。按《傷寒論》壞症兩條,上條言太陽病,汗吐下溫針用過,桂枝湯又不中用;下條言太陽病,已吐下發汗,溫針反見譫語,此為壞症。

自此詳之,則太陽病用不得發表解肌,少陽病用不得柴胡和解,陽明症用不得葛根湯,即是壞病。總之,此經之病,用不得此經之方法正治者,亦名壞症。故曰看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而不立方法。

白話文:

壞症是指各種治療方法都用盡了,病情卻沒有好轉的情況。這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溫法、針法等都使用過,或者這些方法運用錯誤,導致病情無法改善,都屬於壞症。 「壞症」並不是指病情一定很嚴重,而是指病情錯綜複雜,失去了經絡表裡之間的規律,汗法、吐法、下法等一般治療方法都無效,因此稱為壞症。 《傷寒論》中提到兩種壞症:一種是太陽病,汗法、吐法、下法、溫法、針法都用過了,桂枝湯也無效;另一種是太陽病,已經用過吐法、下法、汗法,又用溫法或針法,反而出現譫語,這也是壞症。

總而言之,如果太陽病不能用發表解肌的方法治療,少陽病不能用柴胡來和解,陽明病不能用葛根湯治療,這些都屬於壞症。 也就是說,此經的疾病,用不得此經的治療方法來正治,都可稱為壞症。因此,診斷疾病時,要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找出病情違逆的根本原因,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而不是拘泥於固定的治療方法。

4. 昏冒

昏冒,即昏憒不醒也。內傷而至昏冒,則死。傷寒熱病至昏冒,亦重矣。方書皆言虛,誤也。仲景云: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當刺大椎、肺俞、肝俞。又曰:陽明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熱,喘冒不能臥,宜大承氣湯。此言冒未至昏者,以下乃言昏冒矣。

海藏云:傷寒傳至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自語,目赤神焦,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此言熱邪內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薰於肺,則神識昏迷,若脈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細數,熱在心經,宜瀉心湯;若浮沉皆數,兩經皆熱,導赤各半湯。《傷寒直格》云:邪熱傳內昏冒,脈應疾數。

若熱極內甚,脈反沉細欲絕,未明造化,誤認陰症。或有始得病時,陽熱暴甚,初起便見昏冒者。或兩感熱甚,亦有昏沉者。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不下亦死,並宜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散則心胸暖,脈漸出。若有下症者,大承氣湯。

可見昏迷症,未可以虛概之。余今酌定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法。若癍痧疫毒,用升發;寒涼抑遏,用溫散;熱結大腸,用下法:汗下太過,脈空瀉脫,用補元。

白話文:

昏冒是指昏迷不醒的狀態。內傷導致昏迷,則會死亡;傷寒熱病導致昏迷,病情也很危急。許多醫書都認為昏迷是虛證,這是錯誤的。張仲景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頭頸部強痛,或頭暈眼花,應刺大椎、肺俞、肝俞穴位。又說:陽明經病證,小便不利,大便時通時不通,經常發熱,呼吸困難不能平臥,應服用大承氣湯。這些都是指昏迷尚未發生的情況,以下才是論述昏迷的內容。

海藏說:傷寒病五六天後,逐漸出現神志昏迷不說話,或睡夢中自言自語,眼睛發紅,精神萎靡,給稀粥則能吞咽,不給則不想吃,這是指熱邪內傳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炎熏灼肺部,導致神志昏迷。如果脈象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象細數,熱在心經,應服用瀉心湯;如果脈象浮沉都數,兩經皆有熱邪,則用導赤散加減半量。 《傷寒直格》說:邪熱內傳導致昏迷,脈象應當快速而有力。

如果熱邪極度深入,脈象反而沉細欲絕,不明白其變化規律,會誤認為是陰虛證。有些人從發病開始,陽熱就非常盛,一開始就出現昏迷;或者兩種熱邪同時侵犯,也會昏迷;或者瀉下熱邪過度,導致身體冰冷,脈象微弱,昏迷將死。如果急於瀉下,則會損傷陰氣而死亡,不瀉下也會死亡,都應當服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消散,心胸就會溫暖,脈象也會漸漸有力。如果有下焦實熱證,則應服用大承氣湯。

由此可見,昏迷症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證。我現在綜合考慮,制定了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方法。如果是癍痧疫毒,則用升發法;如果是寒邪凝滯,則用溫散法;如果是熱邪結聚在大腸,則用瀉下法;如果是汗下過度,脈象虛弱無力,則用補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