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8)
卷二 (8)
1. 煩躁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發汗後,只解得半日許,又復煩,脈又浮數,不可更行麻黃,用桂枝湯解肌發汗。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煩而腹不滿,表症也;腹滿不煩,里症也。既煩且滿,雖經下後,邪在半表半裡,故以梔子去煩,厚朴泄滿。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大下,過下也,腸胃因寒,用梔子去煩,加乾薑以暖中。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晝夜煩躁,乃是陽症。今以汗下後,夜則安靜,且不嘔不渴,外無表症,脈又沉微,身無大熱,此本是陽症,因汗下太過,故用溫中之藥。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太陽中風症,又見浮緊傷寒脈,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之傷寒症,故用大青龍湯,雙解營衛之邪。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其汗下看,從前諸注,皆誤也。詳註衄血條內。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條詳註口渴。重在煩,故用白虎。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條詳註大便硬。
病人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症,不立下法,而大承氣湯在矣。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症,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脈不浮緊,非表脈,無太陽少陽表症,見煩躁心下硬,明表解而為裡熱煩躁矣。詳註大便結內。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言陽明病,無太陽少陽表症,不吐不下,未曾傷其腸胃。若有心煩,是裡熱,調胃承氣湯可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六七日傳裡之時,身無大熱,表邪已解,其人反煩躁,則陽邪傳入於裡,宜用清裡之法。
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
陽症煩躁用梔子,陰症發躁用乾薑。今因本是陽症,宜清不宜下,反誤下之,身熱不去而微煩,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藥,一味清裡藥,和解表裡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藥,一味熱藥,和解冷熱不調誤下後之身熱心煩,極開化方用藥之妙悟。
白話文:
主題:煩躁
內容:
- 傷寒發汗後:
- 若傷寒患者發汗後,症狀緩解約半天又煩躁,脈象浮數,可再用發汗法,宜用桂枝湯。
- 發汗後僅緩解半天又出現煩躁、脈浮數,此時不可再用麻黃湯,應改用桂枝湯解肌發汗。
- 傷寒下後:
- 若傷寒患者攻下後,心煩腹滿、坐臥不安,適用梔子厚朴湯。
- 單純煩躁無腹滿屬表症;單純腹滿無煩躁屬裡症。若有煩躁且腹滿,即使已攻下,表明邪在半表半裡,故用梔子除煩、厚朴消脹。
- 誤用丸藥攻下後:
- 若傷寒誤用丸藥過度攻下,導致身熱不退、微煩,適用梔子乾薑湯。
- 因過度攻下腸胃虛寒,用梔子去煩熱,加乾薑溫中暖胃。
- 下後復發汗:
- 攻下後又發汗,白天煩躁不得眠,夜間安靜,無嘔吐口渴、無表症,脈沈微,身無大熱者,用乾薑附子湯。
- 此因汗下過度傷陽,故需溫中回陽。
- 太陽中風兼傷寒症狀:
- 太陽中風脈浮緊,伴發熱惡寒、全身疼痛、無汗煩躁者,用大青龍湯解表清裡。
- 太陽病未解:
-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八九日未解,表症仍在,應發汗。若服藥後症狀稍減,但出現煩熱、閉目怕光,嚴重者鼻衄(鼻血)後可解,此因陽氣鬱重,宜麻黃湯。
- 服桂枝湯後變症:
- 服桂枝湯後大汗出,仍大煩渴、脈洪大,用白虎湯清熱。
- 若傷寒無大熱,但口乾渴、心煩、背微惡寒,用白虎加人參湯益氣生津。
- 吐下汗後微煩:
- 太陽病經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頻數、大便乾硬,投小承氣湯調和即可。
- 燥屎內結:
- 若六七日不大便,臍周疼痛、煩躁發作有規律,屬燥屎內結,當用大承氣湯(未明言但意在其中)。
- 陽明病心煩:
- 陽明病未經吐下、無表症卻心煩者,屬裡熱,可予調胃承氣湯。
- 傷寒傳裡:
- 傷寒六七日,表熱退但煩躁,為表邪入裡化熱,需清裡熱。
梔子乾薑湯解析:
- 梔子清陽症煩熱,乾薑溫陰症虛寒。
- 此方用於陽症誤下後,身熱不退伴微煩,以寒熱並用調和誤治後的不調症狀,體現仲景用藥之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