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大白》~ 卷二 (7)
卷二 (7)
1. 煩躁
煩躁有陰陽表裡四條,按煩與躁,同一煩悶不寧也。身大熱,脈浮大,有表症,無汗而煩,名曰煩熱,宜發汗。身不大熱,脈沉數,無表症,汗多而煩,名曰煩躁,宜清裡。另有不發熱,脈沉遲,口不消水而煩者,名曰陰躁,用溫里。夫煩熱,表症;煩躁,里症;陰躁,陰症。
是以煩躁,宜分表裡陰陽。若太陽中風,汗出而煩躁,脈反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此太陽經營衛兩傷之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身痛無汗,脈浮緊,身大熱而煩,此太陽經寒傷營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黃湯,三時南方,用羌活湯。若發熱有汗而煩,脈浮緩,此太陽經風傷衛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湯,三時用防風湯。
若汗出不解而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此太陽經熱結膀胱之煩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湯。若發熱無汗而煩,目痛鼻乾,脈長浮洪,此陽明表症煩躁也,冬月葛根湯,三時升麻乾葛湯。若有汗而煩,脈洪而數,口渴消水,此陽明裡症煩躁也,白虎湯。若表邪盡散,脈沉而數,有下症而煩者,承氣湯。
若寒熱嘔而口苦,脈弦而煩者,此少陽半表半裡煩躁也,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若腹脹便閉,有汗而煩躁,此少陽有下症煩躁也,大柴胡湯下之。又有積熱內結,外不大熱,手足反冷,脈沉而數,口渴飲水,時有汗出而煩者,宜用清裡。又有表邪伏於經絡,中焦凝滯,表熱不能外發,遍身反冷,脈反沉伏而煩熱,宜用升散。
總之,有汗之煩躁,里症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症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之煩躁,裡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裡寒也,宜溫經;雜症煩躁,另具大方條內。
太陽篇曰:傷寒欲自解者,必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傷寒表症,若欲作汗,必先見煩熱躁悶,呻吟不寧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脈見煩,故知汗出而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解肌。今服後反煩者,太陽之邪充塞肌竅,刺風池、風府,泄其所郁之熱,再與桂枝,則愈矣。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條即太陽熱結膀胱之煩。詳註發熱。
太陽脈浮動數,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言表邪未解,誤下變結胸,當用結胸法。
結胸症具煩躁者,即死。
結胸症見煩躁,則內水將竭矣,下之則死,不下亦死。
白話文:
煩躁
煩躁分陰陽表裡四種,煩與躁,都是指煩悶不安的狀態。身體發熱,脈搏浮大,有表證,不出汗卻煩躁,稱為煩熱,應當發汗治療。身體不發熱,脈搏沉而快,沒有表證,出汗卻煩躁,稱為煩躁,應當清熱解毒。另外還有不發熱,脈搏沉而慢,口渴卻不想喝水而煩躁的,稱為陰躁,應該溫補脾腎。總之,煩熱是表證;煩躁是裡證;陰躁是陰證。
因此,治療煩躁要區分表裡陰陽。如果因太陽經中風,出汗卻煩躁,脈搏反而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這是太陽經衛氣兩傷導致的煩躁,用大青龍湯治療。如果身體疼痛不出汗,脈搏浮緊,身體發熱而煩躁,這是太陽經寒傷營氣導致的煩躁,冬天北方用麻黃湯,其他季節用羌活湯。如果發熱出汗卻煩躁,脈搏浮而緩,這是太陽經風傷衛氣導致的煩躁,冬天北方用桂枝湯,其他季節用防風湯。
如果出汗但汗不解而煩躁,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是太陽經熱結膀胱導致的煩躁,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用羌活木通湯。如果發熱不出汗而煩躁,眼睛痛鼻子乾,脈搏長而浮大,這是陽明經表證引起的煩躁,冬天用葛根湯,其他季節用升麻葛根湯。如果有汗卻煩躁,脈搏洪大而快,口渴想喝水,這是陽明經裡證引起的煩躁,用白虎湯。如果表邪已散,脈搏沉而快,有下痢的症狀而煩躁,用承氣湯。
如果寒熱嘔吐且口苦,脈搏弦而煩躁,這是少陽經半表半裡引起的煩躁,用小柴胡湯合梔子豉湯。如果腹部脹滿便秘,出汗卻煩躁,這是少陽經有下痢症狀引起的煩躁,用大柴胡湯攻下。還有一種情況是積熱內結,表面不發熱,手腳反而冰冷,脈搏沉而快,口渴想喝水,時而汗出而煩躁,應當清熱解毒。還有一種情況是表邪潛伏在經絡,中焦氣滯,表熱不能外發,全身反而冰冷,脈搏反而沉而伏,卻煩熱,應當用升散之法。
總之,出汗的煩躁是裡證,應當清熱;不出汗的煩躁是表證,應當疏散表邪;脈搏浮的煩躁是表證,應當疏散表邪;脈搏沉的煩躁是邪氣潛伏,應當升提陽氣;脈搏沉而快的煩躁是裡熱,應當清熱;脈搏沉而慢的煩躁是裡寒,應當溫經;其他雜症引起的煩躁,詳見其他方劑條目。
《太陽篇》記載:傷寒將要自愈,必然先有煩躁,然後出汗而解,怎麼知道呢?脈搏浮,就知道要出汗而痊癒。
這段話說明傷寒表證,如果要出汗,必然先有煩熱躁悶,呻吟不安的症狀。怎麼知道呢?因為脈搏浮而煩躁,就知道要出汗而痊癒。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而煩躁不安,先扎風池、風府穴,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
太陽經中風,應該用桂枝湯解表。現在服藥後反而煩躁,是因為太陽經的邪氣充塞肌膚孔竅,扎風池、風府穴,洩去鬱積的熱邪,再服用桂枝湯,就能痊癒了。
中風發熱,六七天不解而煩躁,有表裡症狀,口渴想喝水,喝水就吐,稱為水逆。用五苓散治療。多喝溫水,出汗後就能痊癒。
這段指的就是太陽經熱結膀胱引起的煩躁。詳細解釋見發熱部分。
太陽經脈搏浮動而快,頭痛發熱,微微盜汗,反而惡寒,這是表證未解。如果醫生誤用下法治療,脈搏浮動變慢,膈下疼痛,呼吸短促煩躁,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堅硬,就是結胸。用大陷胸湯治療。
這段話說的是表邪未解,誤用下法導致結胸,應該用治療結胸的方法。
結胸症狀伴有煩躁,就會死亡。
結胸症狀出現煩躁,就是體內津液將要耗盡,如果用下法治療就會死亡,不用下法也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