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楨

《傷寒大白》~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合病

太陽症兼見陽明,名曰太陽陽明合病;太陽症兼見少陽,名曰太陽少陽合病;陽明症兼見少陽,名曰陽明少陽合病。以上兩陽經合病也。若三陽皆見症者,名三陽經合病。夫曰合病,初起一齊發病之謂。若一經先病,先病之經未解,又見一經起者,名並病。若先起之經病解,又見一經病起者,名傳經病,皆非合病也。

白話文:

太陽症合併陽明症稱為太陽陽明合病;太陽症合併少陽症稱為太陽少陽合病;陽明症合併少陽症稱為陽明少陽合病。以上是兩條陽經的合病。

如果三條陽經都出現症狀,稱為三陽經合病。

所謂合病,是指一開始同時發病的情況。如果一條經脈先發病,先發病的經脈尚未痊癒,又出現另一條經脈發病,稱為並病。如果先發病的經脈症狀已經痊癒,又出現另一條經脈發病,稱為傳經病,這些情況都不屬於合病。

若太陽與陽明合病,先治太陽,兼治陽明;太陽少陽合病,先治太陽,兼治少陽。凡治外感,先重太陽表症,故見太陽症,多用羌活湯為君。兼陽明症,加葛根;兼少陽症,加柴胡。三陽皆見,三經之藥俱用,而太陽之藥倍之。三陽合病,多發春夏秋三時。三陽合病,多下利。

白話文:

如果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先治療太陽經,同時兼顧治療陽明經;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先治療太陽經,同時兼顧治療少陽經。

凡是治療外感疾病,都要先重視太陽經表證,所以見到太陽經的症狀,多用羌活湯作為主藥。如果有陽明經的症狀,加上葛根;如果有少陽經的症狀,加上柴胡。如果三陽經的症狀同時出現,則三條經絡的藥物都要用,其中太陽經的藥物要加倍。

三陽經合病,多發生在春、夏、秋三季。三陽經合病,多會出現腹瀉。

按《傷寒論》合病,言太陽有二條,不言合病,然用方一以𠘧𠘧有汗,用桂枝葛根湯以解肌,一以𠘧𠘧項背強無汗,用葛根湯以發汗,則暗合陽明合病矣。又明言太陽與陽明合病三條,一以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一以不嘔下利者,但用葛根湯;一以喘而胸滿者,麻黃。其太陽與少陽合病者二條。

白話文:

根據《傷寒論》中記載的合病,雖然只提到了太陽經有兩個證候,但實際上可以治療的證候有三種:

  1. 太陽經證候,有發汗、無項背強痛:使用桂枝葛根湯解肌。
  2. 太陽經證候,有項背強痛、無發汗:使用葛根湯發汗。

這暗合了太陽經與陽明經的合病。

另外,太陽經與陽明經的合病共有三種:

  1. 不下利、但嘔吐:葛根加半夏湯。
  2. 不嘔吐、下利:葛根湯。
  3. 氣喘且胸悶:麻黃湯。

太陽經與少陽經的合病則有兩種。

一以自下利者,黃芩湯;一以下利兼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陽明少陽合病者一條,以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用大承氣湯。三陽合病二條,一曰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不立方治;一曰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前言三陽合病,一見太陽病,重用太陽表症之藥,再視何經有合病,再加某經藥治之。

白話文:

  • 只有腹瀉的人,可用黃芩湯。
  • 腹瀉兼嘔吐的人,可在黃芩湯中加入半夏和生薑。
  • 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出現病症,而且腹瀉脈滑而快,有宿便,可用大承氣湯。
  • 三陽經同時出現病症,有以下兩種情況:
  • 脈浮大,上後部關脈沉下去,患者只想睡覺,閉上眼睛就會出汗,不採用方劑治療。
  • 腹脹身重,難以翻身,嘴脣麻木,面色晦暗,胡言亂語,小便失禁,出汗就會胡言亂語,腹瀉後額頭出汗,手腳冰涼,如果自汗,可用白虎湯治療。
  • 前面提到的三陽經合病,首先要考慮太陽病,大量使用治療太陽表證的藥物,然後再根據其他經絡是否存在合病,再加入相應的藥物治療。

此言太陽表邪為重,故以太陽經絡而分輕重也。又云合病並病,要看症之多少輕重,舍少從多,舍輕從重主治,未可盡執經絡上分輕重。又見仲景於太陽陽明合病,見嘔加半夏,不加太陽藥。太陽陽明合病,見喘滿用麻黃湯,不用陽明藥。下文太陽陽明合病,見下利用黃芩湯清少陽,不用太陽藥。

下利見嘔,加半夏、生薑,不加少陽藥。此又在症上分輕重緩急而言。此告戒經絡病症,互相參治,方無遺漏。

白話文:

這段話強調了在中醫治療中,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它指出,太陽經絡表邪證較重,因此要根據太陽經絡的症狀輕重來分清主次。但是,在處理合病(多種疾病同時存在)時,不能完全依賴經絡分輕重的原則,還要具體根據症狀的多少、輕重來判斷主治。

曾見仲景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合病時,如果出現嘔吐症狀,會添加半夏,而不是增加太陽病的藥品。如果同時出現喘滿症狀,會使用麻黃湯,而不使用陽明病的藥品。最後,如果合並少陽病,會使用黃芩湯來清泄少陽,而不使用太陽病的藥品。

2. 並病

並病者,一經先病未愈,又起一經病者。如先見太陽病未解,又見陽明病,此太陽與陽明並病。如先見太陽病未解,又見少陽病,此太陽與少陽並病。《傷寒論》言二陽並病兩條,一曰面赤色,不足言,陽氣怫鬱在表,煩躁不知痛處,但坐以汗出不徹,更發汗則愈。此言宜汗也,雖不立方,然北方冬月麻黃湯,南方羌活湯躍躍矣。

白話文:

併發症:是指病人得了某種病還沒好,又發了另一種病。比如先得了太陽經的病還沒治癒,又得了陽明經的病,這就是太陽經和陽明經併發。又如先得了太陽經的病還沒治癒,又得了少陽經的病,這就是太陽經和少陽經併發。

《傷寒論》中說到兩種陽經併發,一種是病人面色發紅,話少,陽氣鬱結在體表,煩躁不安,不知道哪裏痛,只是坐着出汗不暢,再發汗就會好。這是說應該發汗,雖然沒有明確的方子,但是北方冬天的麻黃湯,南方涼爽的季節羌活湯就很有效了。

二曰太陽症罷,潮熱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宜大承氣湯。此言宜下也。其論太陽少陽並病三條,第一言頭項強痛,眩冒如結胸,心下痞硬,當刺大椎,慎不發汗。脈弦譫語,當刺期門,此言不可汗也。第二言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此言慎勿下也。

第三言反下之,成結胸,下利不止,水漿不入,其人心煩,此言誤下變症也。

白話文:

第二,陽明病剛解除,出現潮熱出汗、大便不通且胡言亂語的症狀,應當使用大承氣湯。這說明應該瀉下。

文中列舉了陽明、少陽兩經同時發病的三條症狀:

  • 第一條:頭頸疼痛,頭暈眼花像胸部堵塞似的,心窩堅硬,應針刺大椎穴,注意不要發汗。脈象弦緊,胡言亂語,應針刺期門穴,這說明不能發汗。
  • 第二條:心窩硬,頸項強直,頭暈的症狀,應針刺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這說明要注意不要瀉下。

3. 壞症

汗吐下溫針諸法皆用過而病不解,名壞症。又有汗吐下諸法,顛倒誤用而病不解,亦名壞症。言壞症,非言必壞之症,言無經絡表裡,無汗吐下諸法可治者,故曰壞症。按《傷寒論》壞症兩條,上條言太陽病,汗吐下溫針用過,桂枝湯又不中用;下條言太陽病,已吐下發汗,溫針反見譫語,此為壞症。

白話文:

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溫針等治療方法,但病情仍然不好轉,稱為「壞症」。此外,如果錯誤使用汗法、吐法、下法,導致病情惡化,也稱為「壞症」。

所謂「壞症」,並不是指一定會惡化的疾病,而是指無法使用經絡表裡、汗吐下等治療方法改善的疾病。

根據《傷寒論》,壞症有兩個:第一個是指太陽病,已經使用過汗法、吐法、下法、溫針等治療方法,但桂枝湯仍然無效;第二個是指太陽病,已經吐下發汗,而溫針後反而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這都是壞症。

自此詳之,則太陽病用不得發表解肌,少陽病用不得柴胡和解,陽明症用不得葛根湯,即是壞病。總之,此經之病,用不得此經之方法正治者,亦名壞症。故曰看其脈症,知犯何逆,隨症治之,而不立方法。

白話文:

從此更詳細地說明,太陽病症狀不能用解散表邪之法治療,少陽病症狀不能用柴胡調和之法治療,陽明病症狀不能用葛根湯治療,這都是「壞病」。總的來說,若一種病症狀不能用對應經脈的方法正當治療,也稱為「壞病」。所以說,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找出病邪逆犯哪一條經絡,針對症狀治療,而不拘泥於固定的方法。

4. 昏冒

昏冒,即昏憒不醒也。內傷而至昏冒,則死。傷寒熱病至昏冒,亦重矣。方書皆言虛,誤也。仲景云: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當刺大椎、肺俞、肝俞。又曰:陽明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熱,喘冒不能臥,宜大承氣湯。此言冒未至昏者,以下乃言昏冒矣。

白話文:

昏冒,指昏迷不醒的狀態。如果因為內傷導致昏冒,那就會死亡。傷寒熱病發展到昏冒,也十分危重。方書都說是因為虛證導致,這是錯誤的。仲景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頭頸強痛,或者頭暈昏迷,應該針刺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又說:陽明經發病,小便不利,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有時發熱,喘息昏迷而不能躺下,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上面說的是尚未昏迷的,下面纔是講述昏迷的。

海藏云:傷寒傳至五六日,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自語,目赤神焦,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此言熱邪內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薰於肺,則神識昏迷,若脈浮數,熱在小腸,用導赤散;脈細數,熱在心經,宜瀉心湯;若浮沉皆數,兩經皆熱,導赤各半湯。《傷寒直格》云:邪熱傳內昏冒,脈應疾數。

白話文:

海藏說:傷寒病發展到五六天後,逐漸出現神志昏迷,不能言語,或在睡夢中自言自語,眼睛發紅,精神萎靡。給他稀粥會吞嚥,不給他則無所求。這說明熱邪已傳入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蒸於肺,導致神志昏迷。如果脈搏浮數,則熱在小腸,使用導赤散治療;如果脈搏細數,則熱在心經,宜選用瀉心湯;如果浮脈和沉脈都數,則兩條經絡都有熱邪,使用導赤各半湯。

《傷寒直格》中說:邪熱傳入內部,導致昏迷,脈象應當快速有力。

若熱極內甚,脈反沉細欲絕,未明造化,誤認陰症。或有始得病時,陽熱暴甚,初起便見昏冒者。或兩感熱甚,亦有昏沉者。或失下熱極,以至身冷脈微,昏冒將死。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而死,不下亦死,並宜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積熱散則心胸暖,脈漸出。若有下症者,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體內熱極嚴重,脈搏虛弱沉細幾乎消失,如果未明白其中的道理,誤認為是虛寒證。有些人發病初期,陽熱極其猛烈,一開始就昏迷不醒。有些人同時受到兩股熱邪侵襲,也會昏迷。有些人發熱極重,導致身體寒冷脈搏微弱,昏迷瀕死。如果急於攻下,殘餘的陰津會突然消失而死亡,不攻下也會死亡。都應服用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待熱邪消散後,心胸溫暖,脈搏逐漸恢復。如果有裏證(下焦濕熱),就用大承氣湯。

可見昏迷症,未可以虛概之。余今酌定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法。若癍痧疫毒,用升發;寒涼抑遏,用溫散;熱結大腸,用下法:汗下太過,脈空瀉脫,用補元。

白話文:

我們可以看到昏迷症狀,不能一概而論為虛症。我現在考慮確定了解表清裡、化痰消導等方法。如果是癍痧疫毒,使用升發法;寒涼抑遏,使用溫散法;熱結大腸,使用下法;汗下過多,脈空瀉脫,使用補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