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首下 諸脈主病詩 (2)
卷首下 諸脈主病詩 (2)
1. 附錄運功規法
余輯《雜病源流》,凡脈症方藥,所以講明調治之者,似已詳備。然劉海蟾云:醫道通仙道,則修煉家導引運功之法,所以卻病延年者,未始不可助方藥所不逮。蓋既已卻病,自可延年。在修煉家固以延年為主,而欲求延年,必先卻病,在醫藥家則以卻病為主也。故《雜病源流》中,於每病方論後,有導引運功之法,可以卻此病,即附載於末,總期醫者、病者,展覽及之,以備採用,庶獲萬病回春也。但其法有專治一病者,既分載於各病之後,而又有總法數條,不必每病皆為遵用。
而時有必採取者,亦不必一病全用總法。而或有此病則用何法,彼病又用何法者,既不得贅列於各病之末,而又無處可以混入,故特附於此,如於各病運功中,見有宜用歸元、周天、艮背、行庭,及絛法、通關,滌穢等法者,查明此處所載諸法,應如何引運,遵而行之,無漏無遺,自可卻病,可延年也。
白話文:
我所輯錄的《雜病源流》,凡是脈象、症狀、方藥,以及如何調治疾病的內容,都已詳盡說明。然而,劉海蟾曾經說過:「醫道通仙道」,所以修煉家所使用的導引運功之法,用來祛病延年,也並非不能幫助藥物所達不到的地方。因為既然已經祛除了病症,自然可以延年益壽。對於修煉家來說,固然以延年益壽為主要目的,但想要延年益壽,就必須先祛病;而對於醫藥家來說,則以祛病為主要目的。因此,我在《雜病源流》中,在每種疾病的方藥論述之後,都附載了可以祛除此病的導引運功之法。希望醫者和病者都能仔細閱讀,並加以採用,以期達到萬病回春的效果。
這些方法有些是專門針對某種疾病的,已經分列在每種疾病的論述之後;還有一些是通用的方法,不必每種疾病都完全遵照。有時,某些疾病必須採取特定的方法,但也不必每種疾病都完全使用通用的方法。有些疾病需要使用特定的方法,而另一些疾病則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這些方法既不能在每種疾病的論述之後列出,又沒有地方可以混入,因此我特地附在此處。例如,在各種疾病的運功方法中,如果看到需要使用歸元、周天、艮背、行庭,以及絛法、通關、滌穢等方法時,就應該查閱此處所載的各種方法,瞭解如何引導運功,並按照方法仔細執行,不要漏掉任何步驟,這樣就能夠祛病延年。
南北規中引(諸法皆本《保生秘要》,系明俞俞道人曹士珩元白氏所著)
凡人亡念奔馳,不思回頭,蓋不知有己。然學道初入門,及乎卻病初下手,每云先要築基煉己者,何也?己者,意中之土也,時時返念守中。然崑崙至於湧泉,周身前後之竅,雖各家傳授,各取其善,若能精守其一,皆可起病,不必得一望二、持兩可之見,而辯孰是孰非。
余訣云:總之攝心歸一,專其一處,皆可止念,故取身中前後二竅為則,其歸元取用父母生人受氣之初,而能聚氣之原,運動周天,可參艮背通關之效。然艮背者,昔林子闡教為最,余受之家傳捷徑而更妙。若夫運動,則貫徹任督二脈,兼以導引,則神功爍見矣。
白話文:
南北規中引
(所有方法皆出自《保生秘要》,是明朝俞俞道人曹士珩元白氏所著)
凡人總是心猿意馬,沒有回頭反省,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然而,學習道術初入門,或是在治療疾病初期着手,都會說要先築基煉己,這是為什麼呢?己,指的是心意中的根基,要時時刻刻回歸本心,守住自己的中心。
从昆仑穴到湧泉穴,周身前後的穴位,雖然各家有各家的傳授,各有所長,但只要能精準地守住其中一個穴位,就能起效,不必执着于多种方法,犹豫不决,争论孰是孰非。
我的訣竅是:總之要收攝心神,归于一处,专心致志于某一个地方,就能止住妄念。因此我取身中前後二竅作為法門,以歸元之法,運用父母生人受氣之初,能夠聚集氣息的本源,運動周天,可以參照艮背通關的功效。然而艮背之法,昔日林子闡教最为精妙,而我受之家傳捷徑,更勝一籌。如果再配合運動,貫徹任督二脉,加上導引之術,则神效便会显现。
南旋式
【歸元訣竅】歸元者,父母生人受氣之初,剪斷臍帶,一點落根元也。有生之後,情欲雕琢,未免精耗氣散,不能返本,須求安土敦仁之法。蓋土者歸元也,人者仁也,以一點仁心,敦養於土,六根皆歸於元,心有所注,久久凝定,便覺真種常在,方可用意運行。行之之法,提意出上,斡旋造化,從左而右,先運臍輪,收而放,放而復收,以還本位,不離這個,念自歸真矣。
【周天】先立安土守中,得訣純熟,後行周天,流通一身,散徹四肢滯氣。其法從前運於臍輪,由小而大,大而收小,依次而上,至璇璣穴向左臂打圈而下,至曲池,經內關溯掌心及指尖,圈出手背外關,而上肘後肩井,及大椎而下,運於尾閭,由上覆下過玉枕,逾崑崙泥丸面部,上鵲橋,降重樓,達胃口過臍,至玉柱,復氣海,行於右腿,歷膝關,由鞋勞穴穿足背,至指尖轉湧泉踵後,上運過陰谷,通尾閭,又圈至頂門,如前下鵲橋,依次送左腿,似右法而落湧泉,又升泥丸及璇璣穴右行,照左手轉過肩背,貫崑崙而下攝元海,如此將周身經脈宣暢,徐徐迴轉,但意至而氣相隨,是為有作之周天法,亦可與造化參。
白話文:
南旋式
歸元訣竅
歸元指的是人從父母那裡受氣出生後,剪斷臍帶,那一瞬間落根於元氣之處。出生後,由於情慾的雕琢,難免會耗損精氣,無法返本歸元。因此,必須追求安土敦仁的方法。所謂“土”指的是歸元之處,“仁”指的是人的本性,以一點仁心來滋養於土,使六根皆歸於元氣,心有所注,久久凝定,便能感受到真種常在,方可運用意念來運作。
運作方法是,將意念提至上丹田,斡旋造化,從左至右,先運轉臍輪,收縮放鬆,反覆循環,回到本位,不離這個位置,念頭自然歸於真。
周天
首先要立定安土守中,熟練掌握歸元訣竅,然後行周天,使氣血流通全身,散去四肢的滯氣。
方法是從前丹田運至臍輪,由小而大,再由大而小,依次向上,至璇璣穴,向左臂打圈向下,至曲池,經內關沿掌心至指尖,圈出手背外關,向上至肘後肩井,及大椎而下,運於尾閭,由上而下經過玉枕,逾崑崙、泥丸、面部,上至鵲橋,降至重樓,達胃口過臍,至玉柱,復氣海,行於右腿,歷膝關,由鞋勞穴穿足背,至指尖轉湧泉踵後,向上運過陰谷,通尾閭,又圈至頂門,如前向下至鵲橋,依次送至左腿,如同右腿方法而落湧泉,又升至泥丸及璇璣穴右行,照左手轉過肩背,貫崑崙而下攝元海。
如此將周身經脈宣暢,徐徐迴轉,但意念到哪裡,氣就隨之而行,這就是有作之周天法,也可與造化參合。
北旋式
【艮背訣竅】易曰:艮其背。艮者,止也,其象屬土。背從北方水,屬於陰。心從南方火,屬於陽。人能以南火而投於北水之中,得以水火交而既濟,所謂洗心退藏於密也。蓋五臟六腑根蒂,皆繫於此。所謂止者,先立內念之正,而止外念之邪也。然大道貴無念,雖立正念亦是念也。
當明內外兩忘以忘而離亡,必先忘其外者,而後定其心,自忘其內也。故初學之士,靜坐片時,將萬慮掃除,凝神定志於本穴之中,背之腔子里,平心元虛處,初起口唸太乙救苦(咒四),而漸歸於心、歸於背,存無守有,念茲在茲,有復冥於無,神自虛而靈矣。
白話文:
北旋式
艮背訣竅
《易經》上說:「艮其背。」艮,停止的意思,其象屬土。背從北方屬水,屬於陰;心從南方屬火,屬於陽。人能以南方的火投入北方的水,得以水火交融而達到既濟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洗心退藏於密。因為五臟六腑的根蒂都繫於此。所謂的止,就是先確立內心的正念,停止外來的邪念。但大道貴在無念,即使立下正念,也是念頭。
應該明白內外兩忘以忘而離亡,必須先忘掉外物,然後安定心神,自然忘掉內心。所以初學者靜坐片刻,將萬念掃除,凝神定志於本穴之中,背部的腔子里,平心元虛處,一開始口唸太乙救苦咒四遍,然後逐漸歸於心、歸於背,存無守有,念念不忘,由有而歸於無,精神自然虛靈。
【行庭】吾身一小天地也,周身三百六十骨節,七孔八竅。一竅相通,竅竅光明,而乾旋坤轉。前屬於天,後屬於地。前從左旋,後運右轉。前後相通,周乎其天,則知人與天一矣。
其法,從艮背守念,念而提出腔子,行其背數十回,復收歸腔稍空,又運行至兩腎之間,念刻許,從腎中意想,溯尾閭,起運上泥丸,經明堂、人中接下承漿,降重樓至於心臍之間,約以臍上三指為則,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之中,而為立極定樞。
懸一斗杓行於臍下一寸三分,斡旋上升,左轉於心之後,右旋下降於腎之前,循環不息,上行由背之北,下行由臍之南,如北極定樞,斗柄推旋者,若轉則以意隨之,不轉則以意引之,久而鍊度,所以混其氣,且所以和其神也。
白話文:
吾身一小天地也,周身三百六十骨節,七孔八竅。一竅相通,竅竅光明,而乾旋坤轉。前屬於天,後屬於地。前從左旋,後運右轉。前後相通,周乎其天,則知人與天一矣。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小天地,全身有三百六十個骨節,七個孔竅,八個竅穴。當一個竅穴打通,所有的竅穴就會變得明亮,如同乾卦旋轉、坤卦運轉一般。身體前面屬於天,後面屬於地。前面從左邊旋轉,後面則從右邊旋轉。前後相互流通,循環運行,貫通天地,就能體悟到人與天地合一。
其法,從艮背守念,念而提出腔子,行其背數十回,復收歸腔稍空,又運行至兩腎之間,念刻許,從腎中意想,溯尾閭,起運上泥丸,經明堂、人中接下承漿,降重樓至於心臍之間,約以臍上三指為則,不前不後,不左不右之中,而為立極定樞。
方法是從艮卦背後(後背)開始守念,意念集中,並將氣息從腔子(胸腔)提出來,沿著背部運行數十次,再收回到腔子,稍微留點空隙。然後,將氣息運送到兩腎之間,默念片刻,從腎臟開始意想,向上追溯尾閭(尾骨),再向上運行至泥丸宮(頭頂),經過明堂(鼻樑)、人中(嘴唇上方)、承漿(下巴正中),下降到重樓(咽喉),最終到達心臍之間,大約在肚臍上面三指的位置。這個位置不前不後,不左不右,是立極定樞的位置。
懸一斗杓行於臍下一寸三分,斡旋上升,左轉於心之後,右轉下降於腎之前,循環不息,上行由背之北,下行由臍之南,如北極定樞,斗柄推旋者,若轉則以意隨之,不轉則以意引之,久而鍊度,所以混其氣,且所以和其神也。
然後,將氣息想象成一個斗杓,懸掛在肚臍下面一寸三分的位置,緩緩旋轉上升,向左轉至心臟後方,再向右轉下降到腎臟前方,循環往復,不斷運行。向上運行時,從背部的北方開始,向下運行時,從肚臍的南方開始。就像北極星固定不動,斗柄旋轉一樣,當氣息旋轉時,意念便跟著它走;當氣息不旋轉時,意念便牽引它,久而久之,就能調和氣息,使精神安寧。
【通關】從北極定樞,斗柄大旋三遍,天地包羅,行於臍下,分開兩路,旋下兩腿之前,聯絡不絕,雙行轉腳底,向後繞元海,上至命門會合,從右轉左,大旋三遍,從椎骨下分行兩肩,經肘後外關達掌心,循內關過肩井,由項後透泥丸,行明堂,漸落雙瞳,自面部下胸膈,會心窩,從左轉下降,大旋三遍,如前臍下分開,循環遍體,周流運行。卯酉二辰行之,或九度,或二十一度而止,慎勿執著,若有若無,此所謂煉其形和其氣也。
【絛法】從歸元注念起用意左邊,運絛過腰,從右旋上,至左肩膊,絛至胸前行旋過右膊,後下旋至腰,如法運數十回,而又復絛上行,周而復始,不必計籌,使前後融洽。或從艮背起手,轉絛而前,左右次序,會意行之。
白話文:
通關:
從北極星所在位置開始,以斗柄(北斗七星的勺柄)為樞紐,旋轉三圈,包羅天地。能量運行至臍下,分為兩路,旋轉下行至雙腿前方,互相聯繫不斷。兩路能量沿著雙腿轉動至腳底,再向後繞過元海(會陰穴),向上至命門穴會合。接著從右側轉向左側,旋轉三圈,從椎骨下方分為兩路,行至雙肩,經肘後外關穴到達掌心。能量再循內關穴經過肩井穴,由項後穿透泥丸宮(百會穴),行經明堂穴,逐漸下降至雙眼。能量從面部下行至胸膈,會合於心窩穴,再從左側轉向下降,旋轉三圈。如同先前在臍下分為兩路,能量循環遍布全身,周流運行。每天卯時(早上五點)酉時(下午五點)各行一次,每次行九度或二十一度即可。切忌執著,如同有又如同無,這就是所謂煉形和氣。
絛法:
從歸元穴(會陰穴)開始,用意念集中在左側,運絛(意念能量)過腰,從右側旋轉向上,到達左肩。接著,絛至胸前,旋轉過右肩,再從後下方旋轉至腰部。依此方法反覆運轉數十回,之後再向上運行,周而復始,不必計算次數,只要前後融洽即可。也可以從艮位(背部)開始,轉動絛至前方,左右次序依意念而行。
【滌穢】其法,在胃口旋入,憑虛而行,運入大腸,由左繞右,迴旋九曲,以真氣滌垢,轉出穀道,噓往吸回,自右而左,旋出胃口,收歸元海,靜念刻許,以還本位。此法不宜輕用,凡送濁氣出穀道外,即隨念吸轉慎泄真氣。丹法有云,勿使尾閭墜,蓋謂此也。
【運規十二則】身若安和氣不必運,宜當守靜定息,節飲除欲,則百病不生。若身稍有絲毫不快,宜速行運動,免氣久滯,積成大病。故設調養之功,用之須得其宜。然運法如風車樣,不疾不徐,皮裡膜外,挨次運會,可大可小,任意收而放,放而復收,男左女右,陰陽之分,一動一靜,天之行也。
白話文:
【滌穢】
這個方法,要從胃口旋轉進入,憑藉虛空而運行,運送到大腸,由左繞到右,迴旋九曲,以真氣滌除污垢,從穀道排出,呼出去吸回來,從右到左,旋轉出胃口,收歸元海,靜靜地默念片刻,使之回到本位。這個方法不宜輕易使用,凡是將濁氣排出穀道之外,就要隨念吸轉,謹慎泄出真氣。丹法中說:「勿使尾閭墜」,就是指這個道理。
【運規十二則】
如果身體安和,氣息順暢,就不需要運氣,應該靜心守靜,定息凝神,節制飲食,去除慾望,這樣就能百病不生。如果身體稍微有些不適,就要快速進行運動,避免氣滯久留,積成大病。所以,設置調養的方法,使用時一定要得宜。
運氣的方法就像風車一樣,不疾不徐,由裡到外,依次運轉,可以大可以小,隨意收放,放而復收,男性從左側開始,女性從右側開始,陰陽分明,一動一靜,是天道的運行。
行功之時,目視頂門,微露一線,迎天地之光,返照內景,勿全下視,免致昏沉馳念。
卻病坐功,不比真修磨鍊,每按時坐香後,欲睡即睡,睡則病者精神完足。若心血少不寐,可定意想歸元,或依法運轉,神自安而寐矣。
開關之說,學者不必用意,候到自然通透。蓋靜中運用,無念自是水升,不然則為火矣。或腹中響聲,或兩腎微動,或背或眉端隱隱如蟻行,手足似一線冷風,皆現真境也。亦有陽火沖病根,腸內有聲,即用真意逐響運旋,撤而散之。
凡行氣過峽處或昆頂,須多旋繞數十匝,令氣浸灌為妙。閒時如不守前後二竅,懸心於空虛地,四大皆空,無人無我,極為養火之法。又名休息以養其氣。若運法無時度,則神敝疲,譬如伐兵勞頓,而又遇勁敵,豈不危乎。
白話文:
在練功的時候,目光應凝視頭頂,稍微露出一線,以迎接天地的光芒,回照內心景象,避免完全向下看,以免導致昏沈和雜念。
對於治療疾病來說,坐功並不像真正的修行那樣需要不斷磨煉,通常在按照時間坐完香後,如果感到睏倦就去睡覺,睡眠可以讓病患的精神得到充分的恢復。如果心血不足,難以入睡,可以專注於回歸本源,或者按照正確的方法轉動身體,精神自會安寧,然後進入夢鄉。
關於「開關」的理論,學習者不必強求,只需要等待自然的通暢。在靜止狀態下運用,無需思慮,氣流自然上升,否則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例如腹中發出聲音,或者兩腎微動,或者背部或眉間感覺有如螞蟻爬行,手腳有如一線冷風,這些都是真實境界的表現。也可能有陽火衝擊病竈,腸內有聲音,這種情況下可以用真實的意念追逐聲音,並將其疏散。
在行氣經過峽谷或昆頂的地方,需要多繞幾十圈,讓氣流浸潤得更為有效。閒暇時如果不守護前後兩個通道,將心靈掛在虛無之中,四大元素(金、木、水、火)都空無一物,沒有任何人或自我,這是極佳的養火方法,也被稱為休息以養氣。如果運用方法沒有適當的節制,那麼精神就會衰弱,就像戰爭勞累,又遇到強大的敵人,這豈不是非常危險嗎?
觀燈玩月,目向外射則傷神,返照於我,多益於我,其他自可以類推。
卻病工夫,須立課程,逐日檢點,勿失其時,日日如是,提醒縝密,自不間斷而效。
運氣當由後而前,以取西北方水而灌東南方火,不可逆此。或有傳法,各關節處,不必打圈,直行亦可,行後定要收歸元位。退欲火法,注念氣海,記數斡旋,或記運尾閭升降之法,邪火自散,大固元陽。
入定看書,易於通悟,坐下止念為先,定神元海,不以目睹,而以心視,不以心視,而以內觀,蓋神有所斂,不至散於外,受益自無窮盡矣。
嘻笑場中,最易耗神,令人疲倦,得以內斂音聲,言語少減,或氣穴中發,神氣亦不覺其耗。
白話文:
1. 觀燈玩月,目向外射則傷神,返照於我,多益於我,其他自可以類推。
觀賞燈光月光,眼睛過度向外注視就會傷神,反過來將目光收回注視自身,對自身益處更多,其他事情也可以類推。
2. 卻病工夫,須立課程,逐日檢點,勿失其時,日日如是,提醒縝密,自不間斷而效。
治療疾病需要制定課程,每天都要檢查進度,不要錯過時間,每天都如此,提醒自己要細緻,自然就能持續不斷地看到效果。
3. 運氣當由後而前,以取西北方水而灌東南方火,不可逆此。或有傳法,各關節處,不必打圈,直行亦可,行後定要收歸元位。退欲火法,注念氣海,記數斡旋,或記運尾閭升降之法,邪火自散,大固元陽。
運氣要從後背開始向前運行,如同從西北方取水灌溉東南方之火,不可反過來操作。也有人傳授方法,各關節處不必打圈,直線運行也可以,運行完畢後一定要回到原位。退去欲火的方法,要專注於氣海穴,記數旋轉,或是記住尾閭穴升降的方法,邪火自然散去,元陽就能得到很好的固守。
4. 入定看書,易於通悟,坐下止念為先,定神元海,不以目睹,而以心視,不以心視,而以內觀,蓋神有所斂,不至散於外,受益自無窮盡矣。
在入定狀態下看書,更容易領悟其中的道理。坐下後首先要止住雜念,定神於元海穴,不要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看,更進一步用內心去觀想,因為神念有所收斂,就不會散失在外,得到的益處將會無窮無盡。
5. 嘻笑場中,最易耗神,令人疲倦,得以內斂音聲,言語少減,或氣穴中發,神氣亦不覺其耗。
在歡笑嬉戲的地方,最容易耗費精神,讓人感到疲倦。可以收斂聲音,減少說話,或者從氣穴中發出聲音,這樣神氣也不會感到耗費。
上丹田穴,最可養性,亦可注念,為藏神之府。運法,旋至鼻柱七竅之宗,斡行入內些些,則耳目口三寶,皆有靈矣。
想湧泉穴,最能健步行動,略得運法,血脈自可以漸漸流通,而不傷筋,省氣。
白話文:
以上的古文中醫文字,用簡易的方式解說如下:
上丹田穴是培養心性的最佳穴位,也可以集中注意力在這個部位,它是精神的居所。透過運轉的方法,讓能量從鼻子到達七個孔洞(眼睛、耳朵和嘴巴)的核心位置,然後慢慢地進入身體內部。這樣一來,耳朵、眼睛和嘴脹這三個重要的器官都會變得更有活力。
想湧泉穴是最能夠增強行走能力的穴位,只要稍微使用一些運轉方法,血液就可以慢慢流暢起來,而且不會對肌肉造成損傷,也能節省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