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源流犀燭》~ 卷一 臟腑門 (1)
卷一 臟腑門 (1)
1. 肺病源流(肺脹,肺萎,肺癰,息賁)
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到肺,從肺系橫出脅下,下循𩪰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腎內骨上廉,入寸口,上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穴止。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之端,次注於手陽明大腸經。每日寅時,周身氣血俱薈萃而注於肺。手太陰肺經,多氣而少血。
肺主氣,上連喉系,下通心肝之竅,司呼吸出入。居上以鎮諸臟,而壓糟粕,以行於大腸,出納清氣,以出濁物。所受者太陽之陰,以固陽氣。所司者太陰之陽,以行陰物。又與足太陰脾,同行氣以給眾臟,故亦名太陰。其屬則位西方金,其配則為秋令。秋則氣化清肅,萬物賴以成遂。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起源於中焦,往下連接大腸,再沿著胃部向上穿過橫膈膜到達肺部。從肺部橫向穿過腋窩,沿著手臂內側往下走,經過心臟的左側,到達手肘內側。接著沿著手腕內側的骨頭往上,到手腕內側的寸口穴,再往上經過魚際穴,最後從大拇指尖端少商穴結束。其中一條分支從手腕後方直行到食指內側邊緣,再連接手陽明大腸經。每天凌晨一點到三點,全身氣血都匯聚到肺部。手太陰肺經氣多血少。
肺主氣,向上連接到喉嚨,向下貫通心臟和肝臟,負責呼吸,吸入清氣,排出濁氣。肺居於身體上部,主管著所有臟腑,並把食物殘渣推送到大腸,排出體外。肺受到太陽經的陰氣滋養,以固護陽氣;同時也負責太陰經的陽氣運行,以推動陰物。此外,肺經與足太陰脾經共同運行氣血,供給全身各個臟腑,因此也稱為太陰經。肺經屬西方金,與秋季相應。秋季氣候清肅,萬物因此而成熟。
金則為水之母,其氣恆下行,靜時下澄於腎宮,與水相通,經所謂母隱子胎是也。但腎為真水,天一所生,肺既為其母,故居華蓋之頂,猶據天河之上源以注崑崙,而入龍門以匯於海也。其輸精臟腑,猶在天之雨露,廣沛群生也。然嘗病燥與寒熱,以輸精布眾,或太過未及滋化,或邪乘不得行令,故反病燥(宜滋燥飲),反病寒熱也(寒宜紫蘇飲子,熱宜瀉肺湯),古人嬌臟之名所由來矣。
夫肺主皮毛,而皮毛則純屬太陽之部,太陽之傷風傷寒,汗出中風,與形寒飲冷,皆能傷肺,故其現症,如鼻塞、聲重、喘咳、氣逆、肩背痛、嚏噴、胸滿、煩心,亦與太陽同。五志之火上炎,陰虛內爍,肝火挾心而刑金,亦能傷肺,故其現症,如肺萎、肺癰、痿躄、吐血、聲嘶、息有音、鼽衄、掌熱、喘不休、口血出、皮毛焦,皆由火燥焦卷之故。若虛,則有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諸症。
白話文:
金屬是水的母親,其氣息總是向下運行,靜止時就沉降在腎臟,與水相互流通,就像經書上所說「母親隱藏著孩子,孩子在母胎中孕育」一樣。但腎臟是真水,由天一之氣所生,而肺臟是腎臟的母親,所以位於頭頂,就像掌握著天河上游的水源,注入崑崙山,再流入龍門,最終匯入大海一樣。肺臟輸布精氣到五臟六腑,就像天上的雨露滋潤萬物一樣,廣泛地滋養著生命。然而,肺臟也容易患上燥邪和寒熱之症,因為它負責輸布精氣,如果精氣過度或不足,或者外邪乘虛而入,就會導致疾病。燥邪導致的疾病可用滋燥飲治療,寒邪導致的疾病可用紫蘇飲子治療,熱邪導致的疾病可用瀉肺湯治療,這就是古人稱肺臟為「嬌臟」的原因。
夫肺主皮毛,而皮毛則純屬太陽之部,太陽之傷風傷寒,汗出中風,與形寒飲冷,皆能傷肺,故其現症,如鼻塞、聲重、喘咳、氣逆、肩背痛、嚏噴、胸滿、煩心,亦與太陽同。五志之火上炎,陰虛內爍,肝火挾心而刑金,亦能傷肺,故其現症,如肺萎、肺癰、痿躄、吐血、聲嘶、息有音、鼽衄、掌熱、喘不休、口血出、皮毛焦,皆由火燥焦卷之故。若虛,則有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乾諸症。
肺臟主管人體的皮毛,而皮毛屬於太陽經的範圍,太陽經受到風寒侵襲,出汗導致中風,以及體寒飲冷,都會損傷肺臟。因此,肺臟受傷的症狀,例如鼻塞、聲音沉重、喘咳、氣逆、肩背疼痛、打噴嚏、胸悶、心煩,也與太陽經的症狀相似。五臟之火上炎,陰虛內熱,肝火挾持著心火,克制金屬,也會損傷肺臟。因此,肺臟受傷的症狀,例如肺萎縮、肺癰、痿痺、吐血、聲音嘶啞、呼吸有聲音、鼻衄、手掌發熱、喘不過氣、口吐血、皮毛乾燥,都是因為火邪燥熱造成的。如果肺虛,就會出現氣短、呼吸急促、耳聾、咽喉乾燥等症狀。
而此諸症,或由外傷,治與足太陽所感病同法。或邪盛鬱塞,必於足太陽瀉之。若傷於內者,正氣衰,金被殘賊,必於足少陰養之,使子能助母,而金氣不至耗泄,於足太陰培之,使母能生子,而金氣得以涵育。昔人云,補水培土,是養金善法,洵有然也,抑猶有進者。金性下沉,隱於子胎,腎家水火兩病,肺俱能受其害,故有時腎水上泛為痰,肺受之,則喘壅而嗽。有時腎火上凌其母,肺受之,則喘息而鳴。
皆腎氣上逆而為病也。要不外足太陽、足太陰、足少陰三經,從而治之。
【脈法】《脈經》曰:肺傷者,其脈細緊浮數,其人勞倦咳唾血。
白話文:
這些病症,可能是外傷所致,治療方法與足太陽經受寒所致的疾病相同。也可能是邪氣過盛,鬱結不通,必須在足太陽經瀉火泄熱。若病因在內,是正氣衰弱,肺金受損,必須在足少陰經補益,讓腎水能滋養肺金,使子能助母,肺金不至於過度耗損,同時在足太陰經培補脾土,使母能生子,讓肺金得以滋養。古人說:「補水培土,是養護肺金的良方」,確實很有道理,而且還可以更進一步說明。
金氣性屬下沉,隱藏在腎臟,腎臟的水火失調,肺都會受到影響。所以,有時腎水上泛成痰,肺受到影響,就會喘息、阻塞、咳嗽。有時腎火上炎,侵犯脾土,肺受到影響,就會喘息、發出聲響。
這些都是腎氣上逆所致的病症,治療方法主要依靠足太陽、足太陰、足少陰三條經脈,從而針對病症進行調理。
【脈法】《脈經》中記載:「肺部受傷的人,脈象細弱、緊緊的、浮於表面、跳動頻快,並且會感到疲憊、咳嗽、咳血。」
【肺病症】經曰:風寒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又曰:大骨枯,大肉陷,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與之期日。注曰:肺之臟也。《難經》曰:外症,面白善嚏,悲愁欲哭;內症,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而寒熱也。《靈樞》曰,肺氣虛則鼻息不利,少氣,實則喘咳,胸頻伸息。
【肺病間甚】,經曰: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肺病治法】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注曰:此肺氣有餘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又曰:肺病禁寒飲食,寒衣。
【肺絕候】經曰: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傷,皮節傷則爪枯毛折。毛折者,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又曰:肺絕,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張,但氣出而不返。一云口鼻虛張,短氣。仲景曰: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此為肺絕。
白話文:
肺病症狀是風寒入侵肺部,稱為肺痹,會導致咳嗽、呼吸急促。嚴重者,骨骼枯瘦,肌肉萎縮,胸悶氣喘,呼吸困難,身體虛弱,預計六個月內會死亡。這時脈象會出現變化,可以預測死亡時間。肺是人體的臟器。《難經》記載,肺病外在表現為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欲哭;內在症狀為右側胸部有氣動感,按壓時疼痛,會出現喘咳、咳嗽有痰、發熱等症狀。《靈樞》則提到,肺氣虛弱会导致鼻塞、呼吸短促;肺氣充实则容易喘咳、胸部呼吸急促。
肺病一般下午症状加重,中午最嚴重,半夜症状减轻。
治疗肺病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调整。肺氣過盛,可以用苦味食物泄其氣;肺气不足,可以用酸味食物收斂。肺病忌寒凉飲食和衣物。
肺气衰竭的徵兆是皮膚乾燥,毛髮枯黃。因為肺氣溫養皮毛,氣血不足,皮毛就會乾燥。皮膚乾燥導致津液流失、皮膚損傷,指甲枯萎、毛髮脫落。毛髮脱落是死亡的前兆,死亡时间在丙日或丁日。肺氣衰竭者,一般在三日內死亡,可以用口张大,只出气不吸气來判断。或者口鼻張開,呼吸短促。仲景也提到,出汗濕潤,喘不過氣,这是肺氣衰竭的表現。
【肺氣滯澀保養法】《保生秘要》曰:凡人氣旺則血榮而潤澤,氣絕則血枯而滅形,故氣虛弱滯澀而成病。如澀於肺,則肺氣不清,液凝滯而為痰。諸痰膹郁,皆屬肺。上焦之疾,或傳於大腸。秋月金旺,宜常呬吸,以和其氣,慎勿用諸肺,則不厭其魄。時秋初夏末,熱氣酷甚,宜少貪風涼(一切行立坐臥飲食衣服.皆慎之),免傷背之腧穴。
中風之症,蓋感此也。肅殺之天,殺中有生。秋分之日,戒傷生命。大抵時至萬物收斂,人心更要持守,勿為馳逞發揚,以散其氣。
肺脹,肺家氣分病也。仲景曰:咳而上氣煩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自愈。又曰: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又曰: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氣,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丹溪曰: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宜養血以流動乎氣,降火疏肝以清痰,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之類。據二家說,可知肺脹本為肺經氣分之病,故宜以收斂為主(宜訶子青黛丸、清化丸)。即挾痰挾血者,亦不離乎氣,不得專議血,專議痰也。
白話文:
肺氣滯澀保養法:
《保生秘要》中提到:
人體的氣旺盛,血液就會充盈滋潤,氣衰竭,血液就會枯竭,形體也會消瘦。因此,氣虛弱、阻塞不暢就會導致疾病。例如,肺氣不暢,就會導致肺氣不清,津液凝滯而形成痰。各種痰飲阻塞,都屬於肺臟的病變。上焦的疾病,有可能傳染到大腸。
秋季金氣旺盛,應經常練習深呼吸,以調和肺氣,避免過度使用肺氣,以免損傷元氣。初秋和夏末時節,天氣炎熱,應少貪涼,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要謹慎,避免損傷背部的腧穴。
中風的病症,往往是由於感受寒氣所致。秋季肅殺之氣,雖然會帶來死亡,但同時也孕育著新生。秋分時節,要格外注意保護生命,避免過度損耗。總之,秋季萬物收斂,人心也要收斂,不要過度放縱,以免散失元氣。
肺脹:
肺脹是肺經氣分病變。
仲景說:咳嗽並伴隨上氣、煩躁,屬於肺脹,想要發作風水病,可以用發汗的方法自愈。又說:咳嗽並伴隨上氣,這是肺脹,患者喘不過氣,眼睛像要掉出來一樣,脈象浮大,可以用越婢加半夏湯治療。還說:肺脹患者咳嗽並伴隨上氣、煩躁、喘不過氣,脈象浮,心下有水氣,可以用小青龍湯加石膏治療。
丹溪說:肺脹患者咳嗽,有時在左側,有時在右側,無法入睡,這是痰飲夾雜瘀血阻礙氣機導致的疾病,應該用養血的方法使血液流通氣機,降火疏肝以清痰,可以用四物湯加桃仁、訶子、青皮、竹瀝等藥物治療。
根據以上兩位醫家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肺脹主要是肺經氣分病變,因此應該以收斂為主,可以用訶子、青黛丸、清化丸等藥物治療。即使是痰飲夾雜瘀血的肺脹,也不離氣機,不能單純地只治療血,或只治療痰。
肺萎,久嗽氣虛而熱在上焦病也。其症之發,必寒熱往來自汗,氣急,煩悶多唾,或帶紅線膿血,宜急治之(宜舉肺湯、元參清肺飲),切忌升散辛燥溫熱。仲景云:或有患此症吐涎沫而咳者(宜生薑甘草湯),有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吐涎必溫之(宜甘草乾薑湯)。又有火盛者(宜人參平肺散),有喘急而面浮者(宜葶棗散)。大約此症總以養肺、養氣、養血,清金降火為主。若肺萎將變為癰,又必兼理膿毒(宜紫菀散)。
白話文:
肺萎是長期咳嗽導致氣虛,熱氣上升到上焦的病症。發病時,會出現寒熱交替、自汗、氣喘、胸悶、唾液增多,甚至帶有紅色絲狀物或膿血,需要緊急治療。要避免使用升散辛燥溫熱的藥物。張仲景說,有些人患此病會咳嗽並吐出唾沫(可用生薑甘草湯),有些人則只吐唾沫不咳嗽,且不渴卻會尿頻,這是因為上虛不能制下,肺中寒氣所致,需要溫補(可用甘草乾薑湯)。還有些人是火盛(可用人參平肺散),有些人則喘急面色浮腫(可用葶棗散)。總而言之,治療肺萎的關鍵在於滋養肺氣、補益氣血,清熱降火。若肺萎轉變為癰,則還需兼顧化膿解毒(可用紫菀散)。
【脈法】《脈經》曰:左寸脈數虛澀,肺萎也。
【肺萎之因】仲景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萎。此從何得之?蓋以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又曰:寸口脈數,其人渴,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此為肺萎之病。《脈經》曰,肺萎咳唾,咽燥欲飲水者,自愈。自張口者,短氣也。
肺癰,肺熱極而成病也。其症痰中腥臭,或帶膿也(總治宜清金飲),皆緣土虛金弱不能生水,陰火爍金之敗症,故補脾亦是要著。而其條治之法,如初起,咳嗽氣急,胸中隱痛,吐膿痰,急平之(宜麥冬平肺飲)。或咳吐膿痰,胸膈脹滿,喘氣,發熱,急清之(宜元參清肺飲)。或病重不能臥,急安之(宜寧肺桔梗湯)。或已吐膿血,必以去膿補氣為要(宜排膿散),勿論已成未成,總當清熱滌痰,使無留壅,自然易愈(宜金鯉湯)。凡患肺癰,手掌皮粗,氣急脈數,顴紅鼻煽,不能飲食者,皆不治。
白話文:
【脈法】《脈經》提到:如果左手寸脈數虛澀,這表示肺萎。
【肺萎的原因】張仲景指出:如果熱氣在上焦,會導致咳嗽,進而引發肺萎。那麼這種情況是怎麼來的呢?通常可能是因為出汗、嘔吐、消渴、小便頻繁、或者大便困難,再受到迅速的藥物影響導致腹瀉,造成津液大量流失,因此引發肺萎。他又說:如果寸口脈數,並且此人感到口渴,口中反而有粘稠的唾液或涎沫,這就是肺萎的病症。《脈經》則指出,肺萎會伴有咳嗽和唾液分泌,喉嚨乾燥想要喝水,如果張開嘴巴呼吸,則可能出現呼吸短促的情況。
「肺癰」指的是肺部熱度極高所引發的疾病。其症狀包括痰中帶有腥臭,或者有膿液(總體治療應以清金飲為主)。這通常是因為土虛金弱,無法生水,陰火燒傷金屬器官,導致的衰弱症狀。因此補脾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初期咳嗽、氣急、胸部隱痛、吐膿痰的情況,應立即平息(可用麥冬平肺飲)。如果出現咳嗽、吐膿痰、胸脹、喘息、發熱的情況,則需要快速清熱(可用元參清肺飲)。若病情嚴重無法躺下,應立即安定(可用寧肺桔梗湯)。如果已經吐出膿血,必須以排出膿液和補充氣力作為首要治療(可用排膿散),無論病情是否已經形成,總的來說,都需要清熱去痰,避免積聚,自然容易恢復(可用金鯉湯)。凡是有肺癰的患者,手掌皮膚粗糙、呼吸急促脈數、臉頰紅腫、鼻子扇動、無法正常飲食的,都不易治療。
【脈法】《脈經》曰:右寸脈數實,肺癰也。但色白而脈兼短澀者生,色赤而脈兼浮大者死。
【肺癰之因】仲景曰:寸口脈數,若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隱隱痛,脈反兼滑,此為肺癰。
息賁,肺積病也,在右脅下,如覆盆狀,令人洒洒寒熱,背痛,嘔逆,喘咳,發肺癰,脈必浮而長,皆由肺氣虛,痰熱壅結也(宜調息丸、息賁丸),當以降氣清熱,開痰散結為主。
白話文:
【脈法】
《脈經》中記載:右手寸脈跳動頻繁且有力,這是肺癰的症狀。但如果面色蒼白,脈象同時短促而澀,則預示著病人可以存活;如果面色發紅,脈象同時浮大,則預示著病人會死亡。
【肺癰之因】
張仲景說:寸口脈跳動頻繁,若患者同時出現口乾舌燥、咳嗽不止,胸部隱隱作痛,脈象又伴有滑利感,這就是肺癰的症狀。
【息賁】
息賁屬於肺積病,表現為右脅下有如覆盆狀的腫塊,患者會感到陣陣寒熱、背痛、嘔吐、咳嗽,最終可能會發展成肺癰。脈象必定浮而長,這都是由於肺氣虛弱,痰熱阻塞所致。(宜服用調息丸、息賁丸),治療應以降氣清熱、化痰散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