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 卷六 (4)
卷六 (4)
1. 灸法總論
夫瘡瘍之症,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若毒氣鬱結,瘀血凝滯,輕者或可藥散,重者藥無全功矣。河間云: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氣自然隨火而散。東垣云:若不針烙,則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烙,反攻於內。
陳氏云:譬如盜入人家,必開戶以逐之。是故善治毒者,必用隔蒜灸。舍是而用寒苦之劑,其壯實內有火者或可;彼怯弱氣寒者,未有不敗者也。又有毒氣沉伏,或年高氣弱,或服克伐之劑,氣益以虛,膿因不潰,必假火力以成功。如曹工部,發背已十八日,瘡頭如粟,瘡內如錐痛極,時有悶瞀,飲食不思,氣則愈虛。
白話文:
瘡瘍的病症,內在的病氣一定會表現在外,外在的病氣就用引拔的方法,內在的病氣就用疏導的方法來治療。灸艾的功效非常大。如果毒氣鬱結,瘀血凝滯,輕微的可以用藥物散開,嚴重的藥物就沒有完全的功效了。河間先生說:「疼痛的地方就灸到不痛,不痛的地方就灸到痛,毒氣自然會隨著火氣散開。」東垣先生說:「如果不用針灸烙灼,毒氣就沒有辦法解除,膿血瘀積就沒有辦法排出。過了時機不烙灼,反而會攻入內部。」
陳氏說:「比喻像盜賊進入人家,一定會打開門戶才能驅逐他。所以善於治療毒症的人,一定要使用隔著蒜頭灸。捨棄這個方法,使用寒涼的藥劑,對於身體強壯內有火氣的人可能有效;對於身體虛弱氣寒的人,就一定會失敗。還有一些毒氣沉伏在身體裡面,或是年紀大氣虛弱,或是服用寒涼的藥物,氣血更加虛弱,膿腫因為沒有潰爛,就必須借助火氣才能成功。就像曹工部,背上長瘡已經十八天了,瘡口像小米一樣小,瘡裡面像錐子一樣疼痛難忍,時常昏沉,食慾不振,氣息更加虛弱。
以大艾隔蒜灸十餘壯,尚不知,內痛不減。遂明灸二十餘壯,內痛悉去,毒氣大發,飲食漸進。更以大補藥,及桑木燃灸,瘀肉漸潰。劉貫卿,足患疔已十一日,氣弱,亦灸五十餘壯,更以托裡藥而愈。黃君,腿癰膿清,脈弱;一婦臂結一塊,已潰,俱不收斂,各灸以豆豉餅,更飲托裡藥而愈。一男子,胸腫一塊,半載不消,令明灸百壯方潰。
與大補藥不斂,復灸以附子餅而愈。一男子,患發背,焮痛如灼,以隔蒜灸三十餘壯,腫痛悉退,更以托裡消毒藥而愈。一人患發背瘡,頭甚多,腫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潰,以艾鋪患處灸之,又以大補藥,數日死肉脫去而愈。陳工部、張兵部,患發背,已四五日,瘡頭雖小,根畔頗大,俱以隔蒜灸三十餘壯,其根內消,惟瘡頭作膿,數日而愈。余丙子年,忽噁心,大椎骨甚癢,須臾臂不能舉,神思甚倦。
白話文:
用大艾絨隔著蒜灸了十幾次,病人仍然不知痛,內部的疼痛感也未減輕。於是,將大艾絨直接灸了二十幾次,內部的疼痛感才完全消失,身體裡的毒氣也大量排出,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接著,再用大補藥,以及桑木燃燒灸,使瘀血逐漸潰爛。劉貫卿,足部患癤已十一天,氣力虛弱,也灸了五十幾次,再用託裡藥醫治才痊癒。黃先生,腿上的癰腫膿水清澈,脈象虛弱;一位婦人手臂上有一個已潰爛的結塊,就是不收斂,都用豆豉餅灸,再服用託裡藥,才治癒。一位男子,胸部有一個腫塊,半年都沒有消去,用直接灸治療,灸了一百次腫塊才潰爛。
與大補藥一同用,不能收斂,又用附子餅灸,才治癒。一位男子,患了發背,灼熱疼痛如同被燒傷,用隔著蒜灸治療三十幾次,腫脹疼痛完全消退,再用託裡消毒藥,才痊癒。有一個人患了發背瘡,瘡口很多,腫脹堅硬,顏色發紫,不太痛,也不腐爛。用艾絨在患處灸,又用大補藥,幾天後,壞死腐肉脫落,才痊癒。陳工部、張兵部,患了發背,已經四五天,雖然瘡口不大,但根部卻很大,都用隔著蒜灸了三十幾次,根部內部消散,只有瘡口化膿,幾天就治癒了。我曾經在丙子年,突然噁心,大椎骨非常癢,一會兒功夫手臂都不能舉起,精神也很疲倦。
此夭疽危病也。急隔蒜灸之,癢愈甚。又明灸五十餘壯,癢遂止,旬日而愈。《精要》云:灸法有回生之功。信矣!大凡蒸炎,若未潰則援引郁毒,已潰者則補接陽氣,祛散寒邪,瘡口自合,其功甚大。嘗治四肢瘡瘍,氣血不足者,只以前法灸之,皆愈。疔毒甚者,尤宜灸。
痛則灸至不痛,不痛則灸至痛,亦無不愈。若中虛者,不灸而服敗毒藥,則瘡毒未除,中氣先傷,未有不敗者也。李氏云:治疽之法,著艾勝於用藥。緣熱毒中隔,外內不通,不發泄則不解散。不幸患此者,適處貧居僻,一時無藥,用灸尤便。其法用大獨蒜切片,如三錢厚,貼於疽頂上,以艾炷安於蒜片上灸之,每三壯一易蒜片。
白話文:
這種毒瘡是危險的疾病,必須緊急用蒜片灸治。一開始會很癢,但灸完五十多壯後癢就止住了,十天後就痊癒了。古書《精要》記載,灸法有起死回生的功效,這話果然不假!一般來說,對於發炎的瘡瘍,如果還沒潰爛就用灸法可以引導毒氣排出,如果已經潰爛了就用灸法補充陽氣,驅散寒邪,瘡口自然就會癒合,效果非常顯著。我曾經用這個方法治療過很多四肢上的瘡瘍,那些氣血不足的患者,都灸治好了。疔毒很嚴重的情況下,更應該用灸法。
灸治的原則是,疼痛就灸到不痛,不痛就灸到痛,這樣就一定能治好。如果是身體虛弱的人,不灸而只服用敗毒藥,那麼毒氣還沒除掉,元氣就先受損了,這樣肯定會失敗。李氏說,治療毒瘡,用艾灸比用藥更好。因為熱毒阻隔在裡面,内外不通,不發散就不能痊癒。不幸患上這種病的人,如果住的地方偏僻,一時找不到藥,用灸法就很方便。方法是,用大蒜切片,厚約三錢,貼在毒瘡頂端,在蒜片上放艾條灸治,每灸三壯換一次蒜片。
若灸時作痛,要灸至不痛;不痛要灸至痛方止。大概以百壯為度,用大蒜取其毒。有力多用艾炷,取其火力透。如法灸之,瘡一發膿潰,繼以神異膏貼之,不日而安。一能使瘡不開大,二內肉不壞,三瘡口易合,見效甚神。丹溪云:惟頭為諸陽所在,聚艾壯宜小而宜少。又方:一切癰疽發背,婦人奶癰,皆可即用後法灸之,無有不愈。
其法先令病人以肘憑几,豎臂腕,腰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紋盡處,男左女右,貼肉量起,直至中指尖盡處為則,不量指甲。卻用竹槓一條,令一人脫衣騎定,令身正直,前後用二人扛起,令腳不到地。又令二人扶定,勿令僵仆。卻將所量臂腕篾,從其扛坐處尾骶骨盡處,直豎竹上,貼脊背量至篾盡處,則用墨點定。
白話文:
如果艾灸時感到疼痛,就要灸到不痛為止;如果不痛,就要灸到疼痛才停止。一般以百壯為標準,使用大蒜來解毒。體力好的人可以多用艾炷,以提高火力穿透力。按照這個方法艾灸,瘡口一旦潰爛流膿,接著敷上神異膏,很快就能痊癒。其功用有三:一是防止瘡口擴大,二是防止內部組織腐壞,三是促進瘡口癒合,效果非常顯著。丹溪說:只有頭部是諸陽所在,聚艾灸量宜少而小。
其他方法
所有發背的癰疽,以及婦女的乳癰,都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艾灸,沒有治不好的。
方法
首先讓病人用肘部支撐在几上,手臂垂直,腰部挺直。使用一條篾條,從手臂腕部的曲紋處開始,男左女右,貼著肉量起,直到中指尖為止,不包括指甲。然後使用一根竹槓,讓一個人脫掉衣服騎在上面,保持身體正直,前後各用兩個人扛著,讓腳離地。再讓兩個人扶住,防止摔倒。然後將量好的篾條,從病人騎坐的尾骶骨處,垂直立在竹槓上,貼著脊背量到篾條盡頭,並用墨點做記號。
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卻用簿篾作一子,量病人中指節,相去兩橫紋為則,男左女右,截為一則,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開一則盡處,即是灸穴。兩穴各灸五壯或七壯,不可多灸。不問癰生何處,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者。一云,可視其疽,發於左則灸左,發於右則灸右,甚則左右皆灸。
蓋此二穴,心脈所過處。《素問》云:諸瘍瘡,皆屬於心。又云: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又云:心主血。心氣滯則血不行,故逆於肉理,而生癰腫。灸此穴,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即能奏效,起死回生,非常之力,屢試屢驗矣。灸圖見《外科精要》。
白話文:
這個方法只是取穴的中間位置,並不是真正的灸穴。要用薄竹片製作一個小尺,按照病人的中指指節長度,量出兩橫紋之間的距離,作為一個標準。男性用左手,女性用右手,截取這個標準長度,然後從之前標記好的位置,左右兩邊各量開一個標準長度,就是灸穴所在的位置。兩個穴位各灸五壯或七壯,不可灸太多。不論癰瘡長在哪裡,都用這個方法灸治,沒有不痊癒的。有人說,可以根據癰瘡發生的位置,左邊長就灸左邊,右邊長就灸右邊,情況嚴重的話左右兩邊都灸。
因為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素問》說:所有的瘍瘡都屬於心。又說:營氣不順暢,逆著肉的紋理,就會產生癰腫。還說:心主血。心氣鬱滯,血液就不能流通,就會逆著肉的紋理,而產生癰腫。灸這兩個穴位,可以使心火通暢,血脈流通,就能發揮作用,起死回生,效果非常顯著,經過多次嘗試,次次都驗證了它的功效。灸穴圖在《外科精要》裡可以看到。
2. 八味丸治驗
張甫,北京人,年逾三十,素怯弱,不能食冷,臂患一毒,脈虛弱。予以托裡藥治之而消,但飲食少思,或作悶,或吞酸,日漸羸瘦,參、苓等藥不應,右尺脈弱。此命門火衰,不能生土。遂以八味丸補土之原,飲食漸進而愈。予嘗病脾胃,服補劑,及針灸脾俞等穴不應,幾殆。
吾鄉盧丹谷先生,令予服八味丸,飲食果進,三料而平。予兄年逾四十,貌豐氣弱,遇風則眩,勞則口舌生瘡,胸常有痰,目常赤澀;又一人,脾虛發腫,皆以八味丸而愈。王太僕,舊患脾,服此丸十八年而康。黃銀臺患脾,服此將驗,而他醫阻之,反用寒藥,遂至不救。蓋此丸用附子有功,常驗。
白話文:
張甫,是北京人,年紀超過三十歲,平素體弱多病,不能吃冷食,手臂患有毒症,脈象虛弱。我給他服用溫裡藥物治療,毒症消退了。但他的食慾仍然不振,經常感到昏悶或反胃酸,身體日漸消瘦,參、苓等補氣藥物也無效,右尺脈依然虛弱。
我判斷這是命門火衰,導致脾土虛弱。於是,我給他服用八味丸來補益脾土。他的食慾逐漸恢復,身體也慢慢恢復健康。
我自己也曾患過脾胃疾病,服用補藥和針灸脾俞等穴位,卻不見效,病情一度危殆。後來,我的同鄉盧丹谷先生,讓我服用八味丸,食慾果然恢復,服用三次後就痊癒了。
我的兄長年過四十,雖然外貌豐滿,但體力虛弱,遇風則頭昏眼花,勞累則口舌生瘡,胸中經常有痰,眼睛經常發紅澀。還有一位友人,脾虛導致身體浮腫,他們都服用八味丸後痊癒了。
王太僕,長期患有脾虛,服用八味丸十八年,一直保持健康。黃銀臺也患有脾虛,正準備服用八味丸,卻被其他醫生阻攔,反而用寒涼藥物治療,結果病情惡化,無法挽救。
由此可見,八味丸中使用附子,確實有效,經多次驗證。
人有不耐勞,不能食冷,或飲食作脹,大便不實,或口舌常破如瘡,服涼藥愈盛,或盜汗不止,小便頻數,腿腰無力,或咽津,或呼吸覺冷氣入腹,或陰囊濕癢,或手足冷,或面白,或黧黑,或畏寒短氣,以上諸症,皆屬虛甚,非用附子不可。夫附子一物,大辛熱,除三焦痼冷,六腑沉寒,氣味勁悍,有回陽之功。
命門火衰,非此不補。性雖有毒,但炮製如法,或用甘草、防風等同炒,或童便久浸,以去其毒,復與地黃等味同用,以制其熱,潤其燥,緩其急,假其克捷之功,而駕馭其慓悍之勢,則雖久服,亦有功而無害,惟在善用之而已。若執泥有毒果有沉寒痼冷之疾,棄而不用,其能療乎?觀東垣八味丸論,則較然矣。
白話文:
有人體力不佳、不能吃寒涼食物,或飲食後感到腹脹、大便不成形,或口腔經常破損如瘡,服用寒涼性質的藥物後症狀加重,或盜汗不止、小便頻繁、腰腿無力,或吞嚥時產生唾液,或呼吸時感覺冷氣進入腹中,或陰囊濕癢、手腳冰冷、臉色蒼白或黧黑,或畏寒氣短。以上各種症狀都是屬於虛症明顯,非得使用附子不可。
附子性大辛大熱,可以去除三焦的頑固寒氣,溫暖沉寒的六腑,性味強烈,具有回陽之效。
命門火衰,非附子莫能補救。附子雖有毒性,但經過適當的炮製,或與甘草、防風等藥物同炒,或長時間浸泡在童便中以去除毒性,再與生地黃等藥材同用,以抑制其熱性、滋潤其燥熱、緩和其急躁,借用其迅猛之效,而駕馭其暴烈之性,長期服用,亦有益而無害,關鍵在於善加運用。如果拘泥於附子有毒,而放棄使用,對於沉寒痼冷之疾,能有療效嗎?請參看東垣八味丸論,即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