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回春》~ 卷之四 (32)
卷之四 (32)
1. 濁證
脈:兩尺脈洪數,必便濁遺精。心脈短小,因心虛所致,必遺精便濁。
濁者,小便去濁也。有赤濁、有白濁,其狀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小便如米泔者,如粉糊者,如赤膿者,皆是濕熱內傷,又腎經虛損而成濁也。瘦人是虛火,肥人是濕痰流下滲入膀胱,猶如天氣寒則水澄清,天氣熱則水混濁。濁之為病,濕熱之本明矣。
赤濁者,心虛有熱也。
清心蓮子飲,治心中煩躁,思慮憂愁抑鬱,小便赤濁,或有沙漠,夜夢遺精、遺瀝澀痛,便赤,如或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火上炎,肺金受克,故口苦咽乾,漸成消渴,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婦人帶下赤白、五心煩熱。此藥溫平,清火養神秘精,大有奇效。
石蓮肉,人參(各二錢半),黃耆(蜜炙),赤茯苓(各二錢),麥門冬(去心),地骨皮,黃芩,車前子(各一錢半),甘草上盛下虛,加酒炒黃柏、知母各一錢。
又方,治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人參(去蘆,減半),白朮(去蘆),赤茯苓(去皮),豬苓,澤瀉,香薷,石蓮肉,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溫服。
白濁者,腎虛有寒也。
萆薢飲
川萆薢,益智仁,石菖蒲,烏藥(各等分),一方加茯苓、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入鹽一捻,空心服。
滋腎散,治白濁初起或半月者,極效。
川萆薢,麥門冬(去心),遠志(去心),黃柏(酒炒),菟絲子(酒炒),五味子(酒炒,各等分)
上銼一劑。竹葉三個,燈草一團,水煎,空心服。
赤白濁者,水火之不分也。
水火分清飲,治赤白濁。
益智,萆薢,石菖蒲,赤茯苓,車前子,豬苓,澤瀉,白朮(去蘆),陳皮,枳殼(麩炒),麻黃(各等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半酒半水煎,空心溫服。久病,去麻黃,易升麻。
瘦人赤白濁者,是虛火也。
滋陰降火湯,治瘦人虛火,患赤白濁(方見虛勞);依本方加白朮、萆薢、牛膝、山梔、萹蓄,去芍藥。
肥人赤白濁者,是濕痰也。
二陳湯,治肥人濕痰赤白濁(方見痰症)。依本方加蒼朮、白朮、人參、當歸、生地、麥冬、山梔、黃柏、萆薢、牛膝、萹蓄。
一白濁,足三陰經主之。屬厚味濕熱所致者,用加味清胃散(方見牙齒);若肝腎虛熱者,用六味丸為主(方見補益),佐以逍遙散(方見婦人虛勞);若脾腎虛熱者,用六味丸,佐以六君子湯(方見補益);脾肝鬱滯者,六味丸佐以歸脾湯(方見健忘);脾肺氣虛者,六味丸佐以補中益氣湯(方見補益);濕痰下注者,補中益氣湯佐以六味丸(方見補益)。
汪少宰頭暈白濁,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愈。而後患腰痛,用山藥、山茱萸、五味、萆薢、遠志,頓愈。又因心勞,盜汗白濁,以歸脾湯加五味而愈。後不時眩暈,用八味丸痊愈。
白話文:
濁證
脈象兩尺脈洪數,必定是排便混濁、遺精。心脈短小,是因為心虛導致的遺精和排便混濁。
濁證,指小便混濁。有赤濁(小便顏色偏紅)和白濁(小便顏色偏白),其特徵是表面像油一樣閃爍不定,底部則澄清,凝結成膏糊狀。小便像米湯、粉糊或赤膿一樣,都是因為濕熱內傷,又兼有腎經虧損造成的。瘦人出現濁證是虛火,肥人則是濕痰流下滲入膀胱所致,這如同天氣寒冷時水清澈,天氣炎熱時水混濁一樣。濁證的病因,主要是濕熱,這是很明顯的。
赤濁,是因為心虛有熱。
清心蓮子飲可以治療心中煩躁、思慮憂愁抑鬱、小便赤濁、尿頻、夜間遺精、排尿澀痛、大便帶血等症狀。如果因為房事過度,導致上盛下虛,心火上炎,肺金受克,就會出現口苦咽乾,逐漸發展成消渴(糖尿病),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尿道疾病),婦女帶下赤白、五心煩熱等症狀。此方溫和平和,清熱養陰,滋補腎精,療效顯著。
藥方組成:石蓮肉、人參(各二錢半)、黃耆(蜜炙)、赤茯苓(各二錢)、麥門冬(去心)、地骨皮、黃芩、車前子(各一錢半)、甘草。如果上盛下虛,再加酒炒黃柏、知母各一錢。
另一個方劑,治療心經中暑,小便赤濁:
藥方組成:人參(去蘆,減半)、白朮(去蘆)、赤茯苓(去皮)、豬苓、澤瀉、香薷、石蓮肉、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將藥材切碎,一劑藥用水煎,空腹溫服。
白濁,是因為腎虛有寒。
萆薢飲:
藥方組成:川萆薢、益智仁、石菖蒲、烏藥(各等分),有些方劑會加茯苓、甘草。
將藥材切碎,一劑藥用水煎,加入少許鹽,空腹服用。
滋腎散,治療白濁初期或病程半個月左右,療效極佳:
藥方組成:川萆薢、麥門冬(去心)、遠志(去心)、黃柏(酒炒)、菟絲子(酒炒)、五味子(酒炒,各等分)
將藥材切碎,加竹葉三個、燈草一團,用水煎,空腹服用。
赤白濁,是水火不平衡。
水火分清飲,治療赤白濁:
藥方組成:益智、萆薢、石菖蒲、赤茯苓、車前子、豬苓、澤瀉、白朮(去蘆)、陳皮、枳殼(麩炒)、麻黃(各等分)、甘草(三分)
將藥材切碎,用一半酒一半水煎,空腹溫服。久病者,去掉麻黃,改用升麻。
瘦人出現赤白濁,是虛火。
滋陰降火湯,治療瘦人虛火導致的赤白濁(方劑見虛勞篇);在此基礎上加白朮、萆薢、牛膝、山梔、萹蓄,去掉芍藥。
肥人出現赤白濁,是濕痰。
二陳湯,治療肥人濕痰導致的赤白濁(方劑見痰證篇);在此基礎上加蒼朮、白朮、人參、當歸、生地、麥冬、山梔、黃柏、萆薢、牛膝、萹蓄。
白濁,主要與足三陰經有關。如果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膩、濕熱導致,則使用加味清胃散(方劑見牙齒篇);如果是肝腎虛熱,則以六味丸為主(方劑見補益篇),再佐以逍遙散(方劑見婦人虛勞篇);如果是脾腎虛熱,則用六味丸,再佐以六君子湯(方劑見補益篇);如果是脾肝鬱滯,則用六味丸佐以歸脾湯(方劑見健忘篇);如果是脾肺氣虛,則用六味丸佐以補中益氣湯(方劑見補益篇);如果是濕痰下注,則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六味丸(方劑見補益篇)。
汪少宰頭暈白濁,我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治療,痊癒。後來他又患腰痛,我用山藥、山茱萸、五味子、萆薢、遠志治療,很快痊癒。他又因為心力勞累,出現盜汗和白濁,我用歸脾湯加五味子治療而痊癒。後來他又時常頭暈,我用八味丸治療,徹底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