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4)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4)
1. 吐續法
〔《活》〕吐有冷熱二症,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飲水而吐者,理中湯去朮加生薑主之。
陰症喘促及吐逆者,返陰丹入口便住。
大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又無汗,心煩,骨節疼痛,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宜建中湯。
白話文:
如果嘔吐伴隨有冷熱兩種症狀,寸口脈搏跳動頻率快,手心發熱,感到口渴而嘔吐,這是因為胃脘有熱,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如果寒氣較重,不喝水也會嘔吐,可以用理中湯去除蒼朮,加入生薑來治療。
如果是陰寒症狀導致呼吸急促,並且出現嘔吐,可以用返陰丹,服下就能立刻止住。
大橘皮湯用於治療氣機下陷,不能發汗,發汗了卻又沒有汗出,心煩意亂,骨節疼痛,頭暈目眩,畏寒,吃東西就嘔吐,食物無法下嚥的情況。先服用大橘皮湯,嘔吐停止後再服用建中湯。
陳皮(一兩半),生薑(一兩),棗子(八枚),甘草(炙,半兩),人參(一錢),竹茹(半升),
上水三大盞,煮取一盞,分二服。
病人直患嘔吐,而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之。(治見厥痹。)
白話文:
將陳皮一兩半、生薑一兩、棗子八枚、炙甘草半兩、人參一錢、竹茹半升,加水三盞,煮到剩下只有一盞,分兩次喝下。如果病人一直嘔吐,而且腳無力或疼痛,這是腳氣病,應該按照治療腳氣的方法來治療。
2. 附吐利
腹滿時痛,吐利不渴者,太陰病。論見腹瞞。(《活人》云:理中湯中之。)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變不得眠者,宜豬苓湯。(論見下利。)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自下利或嘔者,真武去附子加生薑湯。(論見下利。)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者,當溫其上,灸之。(論見欲寐。溫其上,謂下有寒氣當溫其上以助陽氣也。)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肚子脹滿且疼痛,嘔吐腹瀉卻不口渴,這是太陰病。書中提到腹脹時可以用理中湯。病人脈象陰陽都緊,卻反覆冒汗,這是陽氣衰竭,屬於少陰病,通常伴隨咽喉疼痛,然後又會嘔吐腹瀉。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發麻,煩躁不安,快要死去的,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少陰病嘔吐腹瀉,手腳不冰冷,反而發熱,則不會致命。如果脈象摸不到,就灸少陰穴七壯。少陰病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四肢冰冷,就會死亡。
少陰病腹瀉、咳嗽、嘔吐,還口渴、心煩意亂、睡不著,應該服用豬苓湯。書中提到腹瀉時可以使用豬苓湯。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且腹瀉或嘔吐,可以用真武湯去掉附子,再加入生薑湯。書中提到腹瀉時可以使用真武湯。少陰病腹瀉,脈象微弱且澀,嘔吐還冒汗,應該溫暖上半身,並用艾灸。書中提到想睡覺時,溫暖上半身,意思是說下半身有寒氣,應該溫暖上半身來幫助陽氣。又吐又瀉,小便也頻繁,還出很多汗,腹瀉排泄出來的是清澈的穀物,體內寒冷、體表發熱,脈象微弱快要消失,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王叔和入霍亂篇。)
太陽與少陽合病,頭痛脅痛,往來寒熱,自利而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論見合病。)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下利者,宜大柴胡湯。(論見痞。)發汗後,水漿不得入口者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嘔吐而利者,名曰霍亂。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飲水者,宜,理中湯,。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各一兩),白朮(二兩),
白話文:
如果有人同時出現太陽病和少陽病的症狀,例如頭痛、脅痛、反覆發燒、腹瀉、嘔吐,可以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如果發燒、出汗、胸悶、嘔吐、腹瀉,可以使用大柴胡湯。若發汗後,喝水都覺得不舒服,就屬於逆證,再繼續發汗,會導致不停地嘔吐和腹瀉。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就叫做霍亂。如果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疼痛、怕冷、嘔吐、腹瀉,這也是霍亂,它會先出現嘔吐、腹瀉,然後停止,接著又發燒。
霍亂患者頭疼發熱、全身疼痛、口渴,可以服用五苓散。
如果患者怕冷,不愛喝水,可以使用理中湯。
理中湯的組成包括人參、乾薑(炮製)、甘草(炙)、白朮。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去渣,溫服。如寒甚者,加乾薑一兩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枝二兩。吐多者去白朮,加生薑四兩。下利多者,倍用白朮。悸者加茯苓二兩。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自溫,勿發揭衣被。(《活人》云:或四肢拘急,或轉筋者,亦去朮加附子。)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素》〕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六元正紀篇)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物四錢,用水煎煮後去渣,溫熱服用。如果寒氣很重,就加乾薑一兩半。如果口渴想要喝水,就加白朮一兩半。如果肚臍以上脹痛,是腎氣虛弱,就去除白朮,加桂枝二兩。如果嘔吐很多,就去除白朮,加生薑四兩。如果腹瀉很多,就加倍使用白朮。如果心悸,就加茯苓二兩。如果腹部脹滿,就去除白朮,加附子一枚。服用藥湯後,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喝一升左右的熱粥,讓身體暖和,不要掀開衣服被子。《活人》中記載:如果四肢拘急,或者抽筋,也去除白朮加附子。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的症狀,就用四逆湯來治療。
《素問》中說:土氣鬱結就會引起嘔吐、霍亂、腹瀉。太陰經虛衰就會導致腹部脹滿、霍亂、嘔吐、腹瀉。
上濕土霍亂,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類是也。
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飧泄。(氣交變論)
上土虛風勝霍亂,即羅謙甫桂苓白朮散之類是也。
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六元正紀篇)
上熱霍亂,即《活人書》香薷散之類是也。
〔《靈》〕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蠱脹,取之所別也。(經脈篇)氣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之三里。(五亂篇東垣云:足太陰期門穴也,足陽明中脘穴也。)
白話文:
濕氣入侵脾胃導致霍亂,可服用仲景的五苓散、理中丸等藥方。如果脾土虛弱,風邪乘虛而入,也會導致霍亂和腹瀉,這點在《氣交變論》中有所記載。如果脾土虛弱,風邪侵襲,出現霍亂,可用羅謙甫的桂苓白朮散等方。若熱邪入體,會引起發熱、霍亂、嘔吐、腹瀉,這在《六元正紀篇》中有所描述。上焦熱邪導致的霍亂,可用《活人書》中香薷散等方治療。根據《靈樞經》,足太陰脾經的別支,名為公孫,在內踝下方一寸處,與足陽明胃經相交。脾經別支進入腸胃,厥氣上逆則會導致霍亂;若實證,則腸胃切痛;若虛證,則會出現蠱脹,這也是取公孫穴治療霍亂的原因。氣亂於腸胃,就會引起霍亂,可取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若效果不佳,可取足三里穴。東垣先生認為,足太陰脾經的期門穴和足陽明胃經的中脘穴,也是治療霍亂的有效穴位。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惡寒脈微利止者,四逆加人參湯。(方論見惡寒。)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下之。
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附子(大一枚,去皮尖),豬膽汁(半合)
上三味,㕮咀,水三盞,煎至二盞,去渣,納豬膽汁,分作二次溫服,其脈即來。
吐利發汗,脈平不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乾嘔而利,兼脅痛而表解者,宜十棗湯。心下痞硬而煩者,宜甘草瀉心湯。兼厥逆脈微者,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詳見乾嘔門。)
白話文:
如果患者嘔吐後停止,但身體疼痛持續不消,應該先緩解外邪,可用桂枝。若患者畏寒、脈象微弱且嘔吐停止,則可使用四逆加人參湯。如果患者嘔吐停止後,汗出卻昏厥,四肢僵硬不舒,脈象微弱將要斷絕,則可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幫助排泄。
藥方: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附子(大一枚,去皮尖)、豬膽汁(半合)。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用水三碗煎煮至兩碗,去渣,加入豬膽汁,分兩次溫服,即可使脈象恢復。
嘔吐、腹瀉、發汗後,脈象平穩無煩躁,是因身體虛弱,消化功能不佳造成的。如果患者乾嘔、腹瀉,伴隨脅肋疼痛,但表症已經解除,可以用十棗湯。如果患者心下痞硬、煩躁,可以用甘草瀉心湯。若兼有厥逆、脈象微弱,則可使用通脈四逆湯或白通加豬膽汁湯。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白話文:
在《脈》這部著作中提到:
「如果一個人的脈象既有陰又有陽,並且出現嘔吐和腹瀉的情況,但是他的脈象卻沒有因此而改善,當脈象由緊變緩,他便會感到舒適,這表明病情正逐漸好轉。但如果脈象遲緩,且在六七天後仍然沒有食慾,這表示病情可能還在晚期,可能是因為水分積聚所導致。然而,如果病人的食慾開始恢復,這表明病情正在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