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4)

1. 吐續法

〔《活》〕吐有冷熱二症,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飲水而吐者,理中湯去朮加生薑主之。

陰症喘促及吐逆者,返陰丹入口便住。

大橘皮湯,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又無汗,心煩,骨節疼痛,目暈惡寒,食則反吐,谷不得入。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後宜建中湯。

陳皮(一兩半),生薑(一兩),棗子(八枚),甘草(炙,半兩),人參(一錢),竹茹(半升),

上水三大盞,煮取一盞,分二服。

病人直患嘔吐,而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氣治之。(治見厥痹。)

白話文:

【嘔吐治療方法】

嘔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熱性嘔吐,一種是寒性嘔吐。如果手腕脈搏跳動較快,手心發熱,並且感到煩躁口渴,然後出現嘔吐,這表示胃裏有熱,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若是因爲寒冷過多,不喝水也嘔吐的情況,則應使用理中湯去掉術(白朮)並加入生薑來治療。

對於陰性症狀的喘息急促和嘔吐,可以使用返陰丹,一旦服用,症狀就能得到緩解。

【大橘皮湯】適用於氣動在下腹部,不宜發汗,即使發汗也無汗出,心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進食後反而嘔吐,食物無法下嚥的情況。先服用大橘皮湯,嘔吐停止後再服用建中湯。

所需藥材:陳皮(1兩半)、生薑(1兩)、棗子(8顆)、甘草(炙,半兩)、人參(1錢)、竹茹(半升)。將這些藥材放入三大碗水中煮至剩下一碗,分成兩次服用。

如果患者除了嘔吐外,還有腳部無力或疼痛的症狀,這可能是腳氣病,應當按照腳氣病的方式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法見厥痹篇。)

2. 附吐利

腹滿時痛,吐利不渴者,太陰病。論見腹瞞。(《活人》云:理中湯中之。)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變不得眠者,宜豬苓湯。(論見下利。)少陰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自下利或嘔者,真武去附子加生薑湯。(論見下利。)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者,當溫其上,灸之。(論見欲寐。溫其上,謂下有寒氣當溫其上以助陽氣也。)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王叔和入霍亂篇。)

太陽與少陽合病,頭痛脅痛,往來寒熱,自利而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論見合病。)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下利者,宜大柴胡湯。(論見痞。)發汗後,水漿不得入口者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嘔吐而利者,名曰霍亂。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名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霍亂頭疼發熱,身疼痛,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飲水者,宜,理中湯,。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去渣,溫服。如寒甚者,加乾薑一兩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朮一兩半。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枝二兩。吐多者去白朮,加生薑四兩。下利多者,倍用白朮。悸者加茯苓二兩。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自溫,勿發揭衣被。(《活人》云:或四肢拘急,或轉筋者,亦去朮加附子。)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素》〕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六元正紀篇)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

上濕土霍亂,即仲景五苓散、理中丸之類是也。

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飧泄。(氣交變論)

上土虛風勝霍亂,即羅謙甫桂苓白朮散之類是也。

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六元正紀篇)

上熱霍亂,即《活人書》香薷散之類是也。

〔《靈》〕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蠱脹,取之所別也。(經脈篇)氣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之三里。(五亂篇東垣云:足太陰期門穴也,足陽明中脘穴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惡寒脈微利止者,四逆加人參湯。(方論見惡寒。)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下之。

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附子(大一枚,去皮尖),豬膽汁(半合)

上三味,㕮咀,水三盞,煎至二盞,去渣,納豬膽汁,分作二次溫服,其脈即來。

吐利發汗,脈平不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乾嘔而利,兼脅痛而表解者,宜十棗湯。心下痞硬而煩者,宜甘草瀉心湯。兼厥逆脈微者,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詳見乾嘔門。)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伴隨嘔吐與腹瀉]

內容翻譯如下:

腹部脹滿並時常感到疼痛,有嘔吐及腹瀉但不口渴的,這是太陰病的症狀。參考腹部脹痛的論述。(《活人書》說: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治療。)病人的脈象陰陽皆緊,反而出汗的,是陽氣喪失的現象,這屬於少陰病,依法則會出現咽喉痛並且繼續嘔吐及腹瀉。少陰病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涼,煩躁到似乎要死亡的,應以吳茱萸湯爲主藥。少陰病嘔吐、腹瀉,但手腳並不冰冷,反而發熱的,則不會致命。脈象消失的,應灸少陰七壯。少陰病,嘔吐、腹瀉並煩躁,四肢逆冷的,會致死。

少陰病導致下痢,伴有咳嗽、嘔吐、口渴,心中煩躁難以入睡的,適合使用豬苓湯。(參見下痢論述。)少陰病引起腹痛,小便不通暢,四肢沉重疼痛,自身下痢或嘔吐的,應用真武去附子加生薑湯。(參見下痢論述。)少陰病導致下痢,脈象微弱澀滯,嘔吐且出汗的,應當溫熱其上部,進行灸療。(參見欲寐論述。溫熱其上部,是指下有寒氣,應溫熱其上部以助陽氣。)既嘔吐又腹瀉,小便更加頻繁,大汗淋漓,下痢清谷,內寒外熱,脈象微弱欲絕的,四逆湯是主藥。

(王叔和將其歸入霍亂篇。)

太陽與少陰病合併發作,頭痛脅痛,往來寒熱,自行下痢並嘔吐的,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是適合的。(參見合病論述。)發熱出汗後症狀未緩解,心中痞硬,嘔吐腹瀉的,宜用大柴胡湯。(參見痞論述。)發汗後,不能飲水進食的,爲逆症。如果再發汗,必然會導致持續嘔吐腹瀉。嘔吐並腹瀉的,稱爲霍亂。病症表現爲發熱、頭痛、身體疼痛,惡寒、嘔吐、腹瀉的,這叫霍亂,先自行嘔吐下瀉,然後腹瀉停止,再次發熱。

霍亂引起的頭疼發熱,身體疼痛,發熱多喝水的,五苓散是主要藥物。

寒多不喝水的,應該使用理中湯,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各一兩),白朮(二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去渣,溫服。如果寒冷嚴重,可以增加乾薑一兩半。口渴想喝水的,增加白朮一兩半。臍上鼓起的,是腎氣動的症狀,去掉白朮,加桂枝二兩。嘔吐多的去掉白朮,加生薑四兩。腹瀉多的,加倍使用白朮。心悸的,加茯苓二兩。腹滿的去掉白朮,加附子一枚。服藥後,像吃飯時間一樣,喝一升左右的熱粥,自己保持溫暖,不要揭開衣物被子。(《活人書》說:或者四肢拘急,或者轉筋的,也應該去掉白朮,加附子。)

嘔吐、腹瀉、出汗,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的,四逆湯是主要藥物。

《素問》記載,土鬱發作時,人們會患上嘔吐、霍亂、腹瀉等症狀。(六元正紀篇)太陰病到達時,會引發中滿、霍亂、嘔吐、下痢。

溼土霍亂,即是張仲景五苓散、理中丸這類藥物的作用。

年歲土不足時,風便會盛行,人們會患上霍亂、餐後立即腹瀉等症狀。(氣交變論)

土虛風勝的霍亂,即是羅謙甫桂苓白朮散這類藥物的作用。

熱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引發霍亂、嘔吐、下痢等症狀。(六元正紀篇)

熱霍亂,即是《活人書》香薷散這類藥物的作用。

《靈樞》記載,足太陰經的分支,名爲公孫,位於本節後一寸處,別走陽明。其別支進入腸胃絡脈,氣逆上衝時則會發生霍亂,實證時腸中劇烈疼痛,虛證時則會有蠱脹,應在分支處治療。(經脈篇)氣在腸胃紊亂時,會發生霍亂,應取足太陰、陽明經的穴位治療,如果無法治癒,應取三里的穴位。(五亂篇東垣說:足太陰期門穴,足陽明中脘穴。)

嘔吐、腹瀉停止,但身痛不減的,應當調節和解外部環境,宜用桂枝湯。怕冷、脈象微弱、腹瀉停止的,應使用四逆加人參湯。(方論見惡寒。)嘔吐、腹瀉停止,汗出並四肢拘急未解,脈象微弱欲絕的,應使用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

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附子(大一枚,去皮尖),豬膽汁(半合)

將前三味藥材切碎,用水三盞煎煮至兩盞,去渣,加入豬膽汁,分兩次溫服,脈象即會恢復。

嘔吐、腹瀉、發汗,脈象平穩、無煩熱的,是因爲新虛無法承受食物之氣所致。乾嘔並腹瀉,伴有脅痛但在表面症狀緩解的,宜用十棗湯。心下痞硬並煩躁的,宜用甘草瀉心湯。伴有四肢逆冷、脈象微弱的,應使用通脈四逆湯、白通加豬膽汁湯。(詳細見乾嘔章節。)

《脈經》記載,陰陽脈象都緊繃,直至出現嘔吐、腹瀉,但脈象仍不緩解,緊繃感消失,人就會感到舒適,這是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如果脈象遲緩至六七天不想進食,這是病情晚發,因爲體內水分停滯,意味着病情尚未緩解。能夠正常進食的,意味着病情即將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