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肝膽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肝膽部 (6)

1. 中淺半身偏痛舌能言

出《抱朴子》。政和間何子常病兩臂痛,服諸藥不效,依此作數劑,臂痛即愈。

〔《外》〕療偏風,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兩生用,㕮咀。納於無灰酒中,經一七日,隔日飲之,服一小合瘥。

白話文:

政和年間,何子常患有兩臂疼痛,服用許多藥物都不見效,後來根據這個偏方製作幾劑藥物後,手臂疼痛就痊癒了。

這個偏方用於治療半身不遂、偏風、以及因寒邪引起的痛症。方法是將一兩生附子,研磨成末,放入無灰酒中浸泡十七天,隔天服用一小合,服用後即可痊癒。

2. 中深半身不收舌難言

經所謂痱之為病,身無痛,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者是也。

〔丹〕:今世所謂風病,多與痿證滾同論治,良由《局方》多以治風之藥通治諸痿也。古聖論風痿各有篇目,源流不同,治法亦異,不得不辨。按風論,風者百病之長,至其變化,乃為它病。又曰善行數變,曰因於露風,曰先受邪,曰在腠理,曰客,曰入,曰傷,曰中。歷陳五臟與胃之傷,皆多汗而惡風,其發明風邪,系外感之病,有臟腑內外寒熱虛實之不同,若是之明且盡也。別無癱緩痿弱,卒中不省,僵仆喎斜,攣縮眩運,語澀不言之文也。

或曰:吾子謂《內經·風論》主於外感,《局方》用麻黃桂附輩,將以解風寒也;用腦、麝、威靈仙、黑牽牛輩,將以行凝滯也,子之言過矣。曰:風病外感,善行數變,其病多實少虛,發表行滯,有何不可。治風之外,何為又歷述神魂恍惚,起便須人,手足不隨,神志昏憒,癱緩嚲曳,手足筋攣,眩運倒僕,半身不遂,膝腳緩弱,四肢無力,顫掉拘攣,不語,語澀等諸痿症兼治之。考諸痿論: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

心氣熱生脈痿,故脛縱不任地。肝氣熱生筋痿,故宗筋弛縱。脾氣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腎氣熱生骨痿,故足不任身。又曰:諸痿皆生於上。謂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曰昏惑,曰瘛瘲,曰瞀昧,曰暴病,曰鬱冒,曰矇昧暴喑,曰瞀瘛,皆屬於火。又曰四肢不舉,曰舌本強,曰足痿不收,曰痰涎有聲,皆屬於上。

又《禮記》注曰:魚肉天產也,以養陽作陽德。以為倦怠悉是濕熱內傷之病,當作諸痿治之。何《局方》治風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思諸痿皆起於肺熱,傳入五臟,散為諸症,大抵只宜補養。若以外感風寒治之,寧免實實虛虛之禍乎!風病外感之邪,有寒熱虛實,而挾寒者多。

痿病內熱之傷,皆是虛證,無寒可散,無實可瀉。《局方》本為外感立方,而以內傷熱證,滾同一治,其為害也。似非細故。

上丹溪諸論,蓋因《局方》治中風,孟浪用發表行濕之藥,戕賊血氣,誅伐根本,不知補養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所述中風,手足不隨,起便須人,神魂恍惚,不語,語澀等證,即《內經》熱病相同。至於異處,不得不察。《針經·刺節真邪》云:真氣去,邪獨留,發為偏枯。

《痿論》云: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隨者在偏枯,手足為邪氣阻塞脈道而然。在痿病,則陽明虛,宗筋縱,帶脈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變志亂之症,痿病則無之也。痱病又名風痱,而內傷外感兼備,痿病獨得於內傷也。痱病發於擊僕之暴,痿病發於怠惰之漸也。

白話文:

這種病症,就像古書中說的「痱」病,身體沒有疼痛,但四肢卻不聽使喚,意識有些混亂,說話也含糊不清,這種情況還可以治療;如果嚴重到說不出話,就是更嚴重的狀況。

現在所謂的「風病」,常常和「痿證」混在一起治療,這主要是因為《局方》這本書常常用治療風病的藥物來治療各種痿證。但古時候的醫學理論,對於風病和痿證是分開討論的,它們的病因和治療方法都不同,所以必須加以區別。

從「風論」來看,「風」是百病之首,它變化多端,可能導致其他疾病。風病的產生原因很多,例如暴露在風中、先受到外邪侵擾、病邪停留在皮膚表面、邪氣入侵身體、受到外邪傷害等等,並詳細描述了五臟六腑受到風邪侵害後,多會出現流汗和怕風的症狀。這些都說明了風邪是外感疾病,而且根據臟腑的寒熱虛實會有不同的症狀。但這些論述中,並沒有提到像癱瘓、肢體無力、突然昏倒、身體僵硬、口眼歪斜、手腳抽筋、頭暈、說話困難或失語等症狀。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內經·風論》主要講的是外感,《局方》用麻黃、桂附等藥,是為了祛除風寒;用腦麝、威靈仙、黑牽牛等藥,是為了疏通行血的淤滯,所以你說法不對。我認為,風病確實是外感,變化多端,大多屬於實證,所以用發汗、疏通藥物來治療是合理的。但為什麼治療風病時,還要同時治療神情恍惚、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起身、手腳不聽使喚、神志不清、肢體軟弱無力、手腳抽筋、頭暈跌倒、半身不遂、膝蓋無力、四肢無力、顫抖抽搐、失語或說話困難等各種痿證的症狀呢?

再看看「痿論」的說法,痿證是因為肺熱導致肺葉焦枯,五臟也跟著受到影響,最終導致肢體痿弱。心氣熱導致脈痿,所以小腿無力;肝氣熱導致筋痿,所以筋脈鬆弛;脾氣熱導致肉痿,所以肌肉麻木;腎氣熱導致骨痿,所以腿腳無力支撐身體。還有一種說法是「諸痿皆生於上」,這個「上」指的是病根在肺。另外,像昏亂、抽搐、精神恍惚、突然發病、煩悶、意識模糊、突然失聲、精神錯亂等症狀,都屬於火熱的表現。還有像四肢無力、舌頭僵硬、腳軟無力、痰多有聲等症狀,也都是因為熱邪往上走所導致。

《禮記》的註解說:魚肉是自然產生的食物,用來滋養陽氣,可以增強陽氣的功效。如果身體感到疲倦,那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內傷,應該用治療痿證的方法來治療。為什麼《局方》治療風病的藥方,卻常常被用來治療痿證呢?而且十次有八九次都是這樣?這實在不該如此。應該考慮到,痿證是因為肺熱傳入五臟,才散發成各種症狀,所以大體上應該用滋補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用治療外感風寒的方法來治療,那不是會導致實證更實,虛證更虛嗎?

風病是因為外感風邪引起的,有寒熱虛實之分,而且多半是挾帶寒邪。痿證是因為內傷熱邪引起的,都是虛證,沒有寒邪可以疏散,也沒有實邪可以瀉。而《局方》的藥方原本是為了治療外感,卻用來治療內傷熱證,這兩者混為一談,危害不小。

丹溪之所以提出以上觀點,是因為《局方》治療中風時,隨意使用發散、利濕的藥物,導致損傷氣血,損害根本,不懂得用滋補的方法,所以才借用痿證的理論來糾正《局方》的錯誤。然而,《局方》所描述的中風,包括手腳不聽使喚、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起身、精神恍惚、失語、說話困難等症狀,其實和《內經》中描述的熱病症狀相同。至於不同的地方,則不得不仔細觀察。《針經·刺節真邪》說:當正氣消退,邪氣獨留時,就會發生半身不遂的狀況。《痿論》說:陽明經虛弱,會導致宗筋鬆弛,帶脈失去約束,腳就會痿軟無力。

由此可知,手腳不聽使喚,可能是因為偏枯,邪氣阻塞了經脈;而痿病,則是因為陽明經虛弱,宗筋鬆弛,帶脈失去約束。痱病,有提到意識混亂的症狀,但痿病沒有。痱病又名「風痱」,它兼有內傷和外感的因素,而痿病則完全是內傷引起的。痱病發病突然,往往是因為跌倒撞擊等突發狀況,痿病則是因為長期怠惰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