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3)

1. 咽痛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可與甘草湯,不瘥,桔梗湯。

甘草湯,用甘草二兩,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去渣溫服,日三服。

桔梗湯,用甘草二兩,桔梗一兩,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制),桂枝,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少少咽之為散,白湯調服方寸匕,亦效,日三服。(仲景法為散調服,不㕮咀。)

〔成〕甘草湯主少陰客熱,咽痛。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湯,主少陰客寒咽痛。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半夏(制,十四枚),雞子(一個,去黃,納半夏、苦酒於雞子殼中)

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以雞子殼置刀鐶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

脈緊當無汗,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論見吐利。)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寒,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欲下利。(見後《活人》續法)

咽痛下利兼胸滿者,豬膚湯。厥逆面赤者,通脈四逆湯。下後復厥逆,下部脈不至者,麻黃升麻湯。(並見下利。)

陽毒咽痛,面赤斑斑如錦紋,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宜升麻鱉甲湯。(《活人》云:陽毒升麻湯主之。論見陽毒條。)

陰毒咽痛,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活人》云:陰毒甘草湯主之。論見陰毒條。)

太陽病,下後脈緊者,必咽痛。(論見大法。)陽明病,頭眩而咳者,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先厥後熱者,下利必自止,止而反汗出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者,下利必自止。若不止者,必便膿血,其喉不痹。(論見下利。)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頭眩,下利日數十行。

白話文:

[咽痛]

如果患有少陰病二三天,出現咽喉疼痛,可以先服用甘草湯,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再改服桔梗湯。

【甘草湯】:使用甘草二兩,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每日三次。

【桔梗湯】:使用甘草二兩和桔梗一兩,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對於少陰病引起的咽喉疼痛,半夏散及湯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半夏散及湯】:使用的藥材有炮製過的半夏、桂枝以及炙甘草,比例均等,切碎後用水煎煮服用。或者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方寸匕,以白湯調服,效果也很好,每天服用三次。(張仲景的療法是研磨成粉後服用,不需切碎。)

【成】:甘草湯主要是針對少陰病的外來熱邪,導致的咽喉疼痛。桔梗湯,則是對付少陰病中寒熱交雜所導致的咽喉疼痛。半夏散及湯,主要治療少陰病中的外來寒邪導致的咽喉疼痛。若少陰病患者咽喉生瘡,影響說話或聲音發出,可以使用苦酒湯。

【苦酒湯】:使用炮製過的半夏十四枚,雞蛋一個(去黃,加入半夏和苦酒)。將藥材放入雞蛋殼中,再放在刀鐶上,用火加熱至三次沸騰,然後去掉渣滓,慢慢含在口中,吞嚥下去。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可再製備三劑服用。

若脈象緊且應無汗,反而出汗,這表示陽氣已瀕臨衰竭,屬於少陰病,通常會伴隨咽喉痛和嘔吐、腹瀉的症狀。

對於伏氣病,需細心觀察,如果本月內有伏氣的跡象,應該進行脈診。如果有伏氣的歷史,且脈象微弱,可能是咽喉痛類似於感冒,但並非喉痹。即使病人主訴確實是咽喉痛,但現在又可能出現腹瀉的症狀。

咽喉痛同時伴有腹瀉和胸悶的,可以服用豬膚湯。如果出現面色潮紅且肢體逆冷的,則應服用通脈四逆湯。若在下痢後仍持續肢體逆冷,且下腹部脈象不顯,則可使用麻黃升麻湯。(相關內容可參閱下痢篇)

對於陽毒咽喉痛,面色潮紅,皮膚上有紅斑,並且吐出膿血,若在五天內治療,通常可以痊癒,超過七天則病情可能難以控制,適合使用升麻鱉甲湯。(《活人》書中指出,陽毒升麻湯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相關討論可參考陽毒篇)

對於陰毒咽喉痛,面色蒼白,全身疼痛如同受刑,若在五天內治療,通常可以痊癒,超過七天則病情可能難以控制,適合使用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活人》書中指出,陰毒甘草湯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相關討論可參考陰毒篇)

若患有太陽病,在下痢後脈象緊繃,必然會出現咽喉痛。(相關討論可參考大法篇)

若患有陽明病,出現頭暈咳嗽的症狀,必然會咽喉痛。若不咳嗽,咽喉就不會痛。先出現四肢逆冷,後再發熱的,腹瀉必然會自行停止。停止後反而大量出汗的,可能會導致咽喉閉塞。若發熱但無汗的,腹瀉必然會自行停止。若腹瀉未停止,可能會排出膿血,但咽喉不會閉塞。(相關討論可參考腹瀉篇)

咽喉閉塞的情況下,不能發汗治療,若發汗,可能會導致吐血,氣息微弱,手腳冰冷,想要蜷縮躺臥,無法自己保暖。咽喉閉塞的情況下,也不能進行下痢治療,若下痢,可能會導致上半身輕盈下半身沉重,水漿無法下嚥,躺臥時想要蜷縮,身體緊繃,頭部眩暈,腹瀉一天可能多達數十次。

2. 咽痛續法

〔《活》〕半夏桂枝甘草湯治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更微弱。先發咽痛似傷寒,非喉痹之病,必下利,始用半夏桂枝甘草湯主之,此病只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次用四逆主之。

半夏桂枝甘草湯

半夏(湯洗),甘草(炙),桂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候冷,少少細呷之。(即仲景半夏散及湯,但藥㕮咀耳。)

白話文:

【咽喉疼痛延續療法】

根據《活》書記載,使用「半夏桂枝甘草湯」治療潛藏在體內的疾病,這種病症通常因季節外的突然寒冷侵襲人體,導致病氣隱伏於少陰經絡中,初期可能不會立即出現症狀,但在一段時間後才會發作,且脈象變得更為微弱。

病情開始時,患者會出現類似風寒的咽喉疼痛,但這並非是扁桃腺炎那種喉部疾病,之後可能會有腹瀉的現象。在這個階段,「半夏桂枝甘草湯」就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這種病大約兩天就能有所好轉,古代醫學稱之為「腎傷寒」。在後續的療程,則會改用「四逆湯」進行調理。

【半夏桂枝甘草湯配方】

所需藥材有:半夏(需先用水煮過),甘草(要先經過烘烤),以及桂心(三者份量相同)。

以上藥材均需切碎,每次服用約四錢,用水煎煮後待其冷卻,再慢慢小口地喝下。這就是張仲景所提出的半夏散及湯,只是在藥材處理上有些許不同罷了。

3. 附吐

腹滿時痛而吐者,太陰病。論見腹滿。(《活人》云:理中湯主之。)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自利而渴。(論見下利。《活人》云:四逆湯主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少陰病,但欲臥,不煩而吐,五日變自利,煩躁不得寐者死。(論見但欲寐。)

腹痛欲嘔吐者,宜黃連湯。病解後虛羸少氣欲吐者,宜竹葉石膏湯。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宜,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泡洗,一兩半),人參(三分),生薑(一兩半),大棗(三枚)

上㕮咀,水煎去渣,分二服。

發熱,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宜五苓散。(論見厥。)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溫服。

太陽病吐後,汗出不惡寒,發熱,關脈細數,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為小逆。(論見發熱。)

病人脈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因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而客熱者,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也。凡服桂枝湯而吐者,必吐膿血也。(注云:內熱者,服桂枝湯則吐,如酒客之類是也。)吐厥逆者,甘姜。

白話文:

[腹滿偶爾疼痛並且會嘔吐的情況,這是太陰病的症狀。相關理論可參考腹滿部分。(《活人》書中提到,這種情況可用理中湯來治療。)

若是少陰病,患者想嘔吐卻又吐不出來,心裡煩躁只想躺著睡覺,並且會自己拉肚子且口渴。(相關理論可參考下利部分。《活人》書中提到,這種情況可用四逆湯來治療。)如果是少陰病,飲食一下肚就嘔吐,心裡感覺想吐卻又吐不出來,一開始手腳冰冷,脈搏弦遲,這代表胸中有實邪,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應該用催吐的方法。如果膈間有寒飲,導致乾嘔,就不能催吐,必須立即溫暖身體,宜用四逆湯。若是少陰病,只想躺著睡覺,沒有煩躁感卻會嘔吐,五天後開始自行拉肚子,煩躁到無法入睡的人可能會死亡。(相關理論可參考但欲寐部分。)

如果腹痛且想要嘔吐,宜用黃連湯。疾病康復後身體虛弱、氣短且想嘔吐的人,宜用竹葉石膏湯。

乾嘔且吐口水並伴有頭痛的人,宜用吳茱萸湯。

所需藥材:吳茱萸(先用水浸泡洗淨,約一兩半),人參(約三分),生薑(約一兩半),大棗(約三枚)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去掉藥渣,分成兩次服用。

如果發燒,口渴想喝水,但水一進口就吐,宜用五苓散。(相關理論可參考厥部分。)

原本就寒下的人,如果醫生再讓他催吐或瀉下,會造成寒氣往上沖,引起更嚴重的嘔吐和瀉下。如果食物一進口就吐,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治療。

所需藥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等量)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太陽病患者在嘔吐後,如果出汗且不再畏寒,發燒,關脈細數,想吃冰冷的食物,早上吃的食物到了晚上就吐出來,這稱為小逆。(相關理論可參考發熱部分。)

患者脈搏數為熱象,本應消化食物增加食慾,卻反而嘔吐,這是因為發汗後導致陽氣微弱,膈氣虛弱,所以脈搏會變快。脈搏快速且有外來熱象的人,無法消化食物,因為胃中虛弱且寒冷。凡是服用桂枝湯後會嘔吐的人,一定會嘔吐膿血。(註:體內有熱象的人,服用桂枝湯就會嘔吐,例如酒醉的人。)如果嘔吐且手腳冰冷,可用甘姜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