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肝膽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肝膽部 (5)

1. 中淺半身偏痛舌能言

《難經》:所謂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是也。

〔仲〕,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陳無擇兼半身不遂,失音不言)

黃耆(二錢),獨活(四錢),細辛(二錢),麻黃(五錢),黃芩(三錢)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作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錢;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錢;悸加牡蠣三錢;渴加栝蔞根三錢;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潔〕,疏風湯,治半身不遂,或肢體麻痹,筋骨疼痛。

麻黃(去節,三兩),益智仁,杏仁(去皮尖,各一兩,炒),甘草(炙),升麻(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小碗,煎至六分,去渣熱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葫蘆。冬月不可服。

〔海〕,拯濟換骨丹自汗者不宜服)

槐皮芎術芷,仙人防首蔓。

十味各停勻,苦味香減半。龍麝加少許,硃砂作衣纏。麻黃膏煎丸,大小如指彈。

上治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不仁,言語謇澀,或痛入骨髓,或痹在皮膚,或中急風涎潮不言,精神昏塞,行步艱難,筋脈拘急,左癱右瘓,一切風疾,並皆治之。

槐莢子(生),人參,桑白皮,蒼朮,川芎,何首烏,蔓荊子,威靈仙,防風(各二兩),五味子,木香,苦參(各一兩),香白芷(二兩),麝香(二錢,另研),龍腦(二錢),辰砂(五錢,另研)

上十四味為細末。入麝香令勻,又用麻黃十斤,去根節,用大河水三石三斗,熬至六斗,去滓再熬,至二斗半,入銀石器內熬成膏。入前藥末和勻,杵三五千下,每一兩作十丸,硃砂為衣。每服一丸,先搗碎,酒一盞浸,自晨至晚,食後臨臥攪勻服之。神清無睡,是藥之驗,更隔五日服之。

如無汗宜服,若體自汗,服之是重亡津液也。若風盛人,於密室溫臥取汗。

〔羅〕,續命丹,治男子婦人卒中諸風,口眼喎斜,言語謇澀,牙關緊急,半身不遂,手足搐搦,頑痹疼痛,涎潮悶亂。婦人血風,喘嗽吐逆,坐臥不寧。

川芎,羌活,南星(薑製),川烏,白蘚皮,海桐皮,肉桂,當歸,防風,熟地,乾葛(各一兩),地榆,虎骨,硃砂,鉛白霜,烏蛇(生),牛黃,雄黃(各三錢),輕粉(二錢),麻黃(去節,四兩)以好酒三升煮一升,不用麻黃用酒)

上為末,以麻黃酒汁入蜜半斤熬成膏,和藥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豆淋酒下,或蔥湯化下,不拘時候。中書左丞張仲謙,患半身不遂麻木,太醫劉子益與服之,汗大出,一服而愈。

〔《本》〕服桑枝法,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圖經》云:桑枝溫平,不涼不熱,可以常服,療體中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身輕,聰明耳目,令人光澤,兼療口乾。《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煎不服。

白話文:

《難經》提到的偏枯,指的是身體半側無法正常使用且伴有疼痛,但說話能力不受影響,心智清晰,病因在於肌腠。

仲景的三黃湯,適用於中風導致的手腳拘急、全身關節疼痛、心煩熱、精神混亂、怕冷,整天不想吃東西的情況。(陳無擇同時出現半身不遂和失聲的症狀)

藥方包括黃耆、獨活、細辛、麻黃、黃芩,分別按2、4、2、5、3錢的比例配製。將這些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煮至剩二升。分成三次溫服。第一次服用後會微微出汗,第二次服用則會大量出汗。如果心臟感到熱,可增加大黃2錢;腹部脹滿,可加一枚枳實;呼吸困難,可加人參3錢;心悸,可加牡蠣3錢;口渴,可加栝蔞根3錢;原本就有寒症,可加一枚附子。

潔古的疏風湯,針對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筋骨疼痛。

藥方包括去節的麻黃、益智仁、去皮尖的杏仁、炙甘草、升麻,分別按3、1、1、5、5錢的比例配製。每次服用一兩,用一小碗水煮至剩下六分,去渣後趁熱服用。腳踏熱水葫蘆,等大汗淋漓後,再去掉葫蘆。冬季不適合服用。

海藏的拯濟換骨丹,自汗者不宜服用。

藥方包括槐皮、芎、白朮、白芷、人參、桑白皮、蒼朮、川芎、何首烏、蔓荊子、威靈仙、防風、五味子、木香、苦參、香白芷、麝香、龍腦、辰砂,將以上十四味藥材磨成細末,再加入少許麝香混合均勻,用麻黃膏煎成丸,大小如同手指頭般。

這藥方可用於治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言語不清、疼痛入骨、皮膚麻木、中風後無法言語、精神恍惚、行走困難、筋脈拘急、左半身或右半身癱瘓、所有風疾,都能得到治療。

如無汗,應服用。如果身體本身多汗,服用則會導致津液流失。對於風濕嚴重的人,應在溫暖密閉的房間裡躺著發汗。

羅天益的續命丹,適用於男女突然中風,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牙關緊閉、半身不遂、手腳抽搐、頑固的風濕疼痛、口水多、意識混亂。女性的血風、喘息、嘔吐、坐臥不安。

藥方包括川芎、羌活、薑製的南星、川烏、白蘚皮、海桐皮、肉桂、當歸、防風、熟地、乾葛、地榆、虎骨、硃砂、鉛白霜、生烏蛇、牛黃、雄黃、輕粉、去節的麻黃,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麻黃酒汁和半斤蜂蜜熬成膏,與藥粉混合成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先將其搗碎,浸泡在一杯酒中,從早到晚,飯後睡前攪勻服用。若服用後感到精神清爽且無睡意,即表示藥效顯現,之後每隔五天再服用一次。

《本草綱目》記載,服用桑枝的方法是,取一小升的桑枝,細切後炒香,用水三大升煮至剩二升,一日內無時限服用。《圖經》說,桑枝溫和,既不涼也不熱,可長期服用,能治療身體瘙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咳嗽、幫助消化、利尿。長期服用可使身體輕盈、聰明、視聽敏銳,使人容光煥發,兼治口乾。《仙經》提到,所有仙藥都必須用桑枝煎煮才能服用。

《抱樸子》記載,政和年間,何子常患有雙臂疼痛,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按照這個方法做了幾次,手臂疼痛就痊癒了。

《外科正宗》的治療偏風、半身不遂、冷癖疰的方子是,取一兩生附子,研磨後放入無灰酒中,經過一七天,隔天飲用,服用一小杯即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