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1)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1)
1. 黃
(王叔和原入陽明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當發身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腑穢當去故也。
〔海〕色如煙燻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
〔成〕濕家之黃也,身黃似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也。熱家之黃也,身黃似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黃柏,是其正黃色也。色如熏黃,一身盡痛,發熱者為濕痹,若脈沉緩,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若脈大頭痛鼻塞者,納藥鼻中則愈矣。(論見體痛。)
白話文:
傷寒症患者脈象浮緩,手腳溫熱,屬於太陰經受寒,將要發黃。若小便順暢,則不會發黃。到了七、八天,即使出現煩躁,一天拉肚子十幾次,也會自行停止,因為脾氣實,腸胃裡的穢物應該要排出。
黃疸的顏色如同煙燻黃,是濕病,全身疼痛。橘子黃色的黃疸是黃疸病,全身不痛。
濕氣導致的黃疸,身體黃色像煙燻一樣,雖然發黃,但顏色暗淡不明顯。熱氣導致的黃疸,身體黃色像橘子,嚴重者甚至會發出光澤,染到衣服,顏色正黃如黃柏,這就是真正的黃色。煙燻黃的黃疸,全身疼痛,發熱者屬於濕痹,若脈象沉緩,小便不利,則可用甘草附子湯或五苓散治療。若脈象洪大,頭痛鼻塞,可以將藥物塞入鼻中治療。(詳見體痛篇)
〔許〕一人病身體痛,面黃,喘滿,頭痛,自能飲食,大小便如常。予診之脈大而虛,鼻塞而煩。予曰:非濕熱宿谷相搏,此乃頭中寒濕,非茵陳五苓不可行也。仲景云: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初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攻鼻故塞,納藥鼻中則愈。仲景無藥方,此方見《外臺》。
《刪繁》症云:治天行熱病,蓋通貫臟腑,寒濕沉於骨髓之間,或為黃疸,宜瓜蒂散,即此方也。(瓜蒂散方見後黃續條。)
又有一舟梢,病傷寒發黃,鼻痠痛,身與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數,大便如常。或者欲用茵陳五苓。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臟。今眼睛鼻頞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華蓋肺之經也,若下大黃,則必腹脹為逆。亦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黃水盡乃愈。
白話文:
一位病人身體疼痛、面黃、呼吸急促、頭疼,但還能正常飲食,大小便也正常。我診脈發現脈象浮大而虛弱,鼻子塞住還感到煩躁。我說:「這不是濕熱與積滯互相搏結,而是頭部寒濕入侵,必須用茵陳五苓散治療。」張仲景說:「濕邪導致的疾病,病人會感到身體疼痛發熱,面黃氣喘、頭疼鼻塞並感到煩躁,脈象浮大,能正常飲食,腹部初期沒有病症,病症在頭部。寒濕侵襲鼻子所以鼻塞,將藥物放入鼻腔就能痊癒。」張仲景沒有寫出藥方,這個藥方見於《外台秘要》。
《刪繁方》中記載:治療流行性熱病,這種病症貫穿臟腑,寒濕沉積在骨髓中,有的會導致黃疸,就應該使用瓜蒂散,也就是這個藥方。(瓜蒂散的方劑見於後面的黃續條。)
另外,有一位船夫,患了傷寒病後發黃,鼻子酸痛,身體和眼睛都像金黃色,小便頻數且顏色偏紅,大便正常。有人想要用茵陳五苓散。我說:「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小便頻數,大便正常,說明病不在臟腑。現在眼睛和鼻樑疼痛,是病症在清道中。清道指的是肺經,如果服用大黃,就會導致腹脹逆氣。還是應該用瓜蒂散,先含一口水,然後用力吸出,直到鼻腔中的黃水流盡才能痊癒。」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湯主之。陽明胃家實,身無汗,但頭汗出,小便不利,飲水漿發黃,亦,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嫩者,一兩),大黃(半兩),山梔(二錢),
上㕮咀,用水三大盞,先煎茵陳減半,納二味,煎熟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莢汁狀,色正赤。過一宿,腹滿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身黃脅痛,小便難,未下者宜柴胡,下後者忌柴胡。(二法俱見胸脅痛門。)
白話文:
傷寒發病七、八天,全身發黃像橘子一樣,小便不順暢,腹部微微脹滿的,可以用茵陳湯治療。如果屬於陽明胃經實熱,沒有全身出汗,只有頭部出汗,小便不順暢,喝水後尿液發黃,也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
茵陳蒿(嫩的,一兩)、大黃(半兩)、山梔(二錢),將藥材研磨成粗粉,用三碗水先煎茵陳蒿,煎到剩下半碗,再加入大黃和山梔,煎煮至熟透後溫熱服用,一天服用三次,小便就會順暢,像皂莢汁一樣,顏色鮮紅。過一夜,腹部脹滿會減輕,黃疸會從小便中排出。
全身發黃伴隨脅肋疼痛,小便困難,還沒排出者,應該服用柴胡,排泄後則忌諱柴胡。這兩種情況的詳細說明都在胸脅痛的章節中。
傷寒發汗後而身目俱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法不可下,當於寒濕中求之。(與熏法同。)
太陽病,脈浮數,為表未解,醫反下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論見結胸。《活人》云:茵陳湯主之。)陽明病,面赤,攻之必發熱身黃,小便不利。(論見胃實。)陽明病,黃而腹滿,脈遲,飽則頭眩,小便難者,雖下之,腹滿如故。
(論見腹滿。)下後不能食,脅下滿痛,頸項強,小便難而身黃者,與柴胡湯必下重。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風溫脈浮汗出,身重多眠,若被火則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論見風溫。)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論見頭汗。)
白話文:
傷寒病人發汗後,身體和眼睛都發黃,這是因為體內寒濕之氣未除的緣故。治療方法不可使用瀉下藥,而應該從寒濕之氣中尋找解決之道。這與熏法原理相同。
太陽病,脈搏浮數,代表表證未解,醫生卻用瀉下藥治療,如果沒有出現結胸,只流頭汗,其他地方無汗,汗液流到脖子就回來了,小便不暢,身體一定會發黃。這部分可以參考結胸的論述。像《活人》書中提到的茵陳湯,就可以治療這種情況。陽明病,臉色發紅,用攻邪的藥物治療,必然會引起發熱和身體發黃,小便不暢。這部分可以參考胃實的論述。陽明病,身體發黃且腹部脹滿,脈搏遲緩,吃飽後頭昏眼花,小便困難,即使使用瀉下藥,腹部脹滿的情況仍然不會改善。這部分可以參考腹滿的論述。瀉下藥使用後無法進食,脅肋下疼痛,頸項僵硬,小便困難且身體發黃,這種情況一定需要使用柴胡湯,並且藥量要重。
陽明病,被火燒灼後,額頭微微出汗,小便不暢,身體一定會發黃。風溫病脈搏浮數,出汗,身體沉重嗜睡,如果被火燒灼就會輕微發黃,嚴重者則會像驚癇一樣,時常抽搐。這部分可以參考風溫的論述。太陽病中風,用火來逼汗,邪風被火熱所逼,血氣流通失常,兩陽相交熏灼身體,導致身體發黃。這部分可以參考頭汗的論述。
身黃,脈沉結,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發狂,大便黑者,為蓄血,宜抵當湯。(論見蓄血。)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黃柏皮湯,主之。
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湯,主之。
麻黃(泡,去節),連翹根,生薑,甘草(各一兩),赤小豆,梓白皮(生。各半升),杏仁(二十粒),大棗(六枚)
白話文:
如果病人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緊結,下腹部硬實,小便通暢,且出現神志不清、大便黑色等症狀,這就可能是積血在體內,可以用抵當湯治療。
傷寒患者如果出現身體發黃、發熱,可以用梔子黃柏皮湯治療。
方劑: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清水煎煮溫服。
傷寒患者如果體內有瘀熱,身體就會發黃,可以用麻黃連翹湯治療。
方劑:麻黃(泡去節)、連翹根、生薑、甘草各一兩,赤小豆、梓白皮(生)各半升,杏仁二十粒,大棗六枚。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潦水一盞半煎,溫服。(麻黃、杏仁、生薑、甘草、大棗五味甘辛發散表邪,為陽也。赤小豆、連翹、梓皮酸苦泄里為陰也,潦水味薄不助陰氣也。)
上身黃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為蓄血,則宜抵當湯下之。若小腹不硬,其人不狂,大便不黑者,雖小便利,非蓄血也。其為症有三。一者梔子柏皮湯,二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謂干黃是也。三者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活人》所謂中濕是也。
白話文:
服用上藥,每次五錢,用一碗半的水煎,溫熱服用。如果上身發黃,小便自利,小腹硬且神志不清,大便發黑,是蓄血的症狀,應服用抵當湯。如果小腹不硬,神志清醒,大便不黑,雖然小便自利,但不是蓄血。黃疸的症狀分為三種:一是梔子柏皮湯的治法,二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治法,這兩種都是針對身體發黃、小便自利,但沒有身體疼痛的症狀,屬於海藏所說的“干黃”。三是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的治法,這兩種是針對身體發黃、小便自利,且全身疼痛的症狀,是《活人》所說的“中濕”。
汗下燒針後,心下痞而胸煩者,面色青,膚瞤,難治。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治。(論見痞。)身黃禁忌。(見前汗後身黃、下後身黃條。)
白話文:
在使用發汗、下瀉、針灸等治療方法之後,如果出現心下痞滿、胸部煩熱的症狀,且面色呈青色、皮膚顫動,這樣的病情較為難以治療。若面色稍呈黃色,且手腳溫暖,則病情比較容易治療(關於這種病症的詳細討論請參照對於痞病的論述)。如果身體出現黃疸現象,請遵循特定的禁忌措施(關於這種情況,請參考先前關於發汗後身體出現黃疸和下瀉後身體出現黃疸的條款)。
2. 黃續法
〔海〕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多變此疾。一則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則茵陳橘皮湯加薑、朮、半夏,三則茵陳附子湯,四則茵陳四逆湯,五則茵陳姜附湯,六則茵陳吳茱萸湯,方見如左。發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湯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遇到太陽太陰司天,如果下瀉過度,往往會變成黃疸。一方面是寒水過多,水氣侵犯脾土,一方面是脾土虛弱,水氣容易侵襲,所以容易發生這種疾病。治療可以採用以下六個方劑:
一、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 二、茵陳橘皮湯加薑、朮、半夏。 三、茵陳附子湯。 四、茵陳四逆湯。 五、茵陳姜附湯。 六、茵陳吳茱萸湯。
另外,如果出現發黃、小便不利、煩躁口渴等症状,可以服用茵陳湯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
(韓氏名茵陳耆苓湯。)發黃煩躁,喘嘔不渴,茵陳湯加陳皮、白朮、生薑、半夏、茯苓主之。(韓氏名茵陳陳皮湯。)發黃,四肢遍身冷者,茵陳湯加附子、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黃,肢體逆冷,腰上自汗,茵陳湯加附子、乾薑、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姜附湯。
)發黃,冷汗不止者,茵陳湯加附子、乾薑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黃,前服薑、附諸藥未已,脈尚遲者,茵陳加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當歸主之。(韓耆名茵陳茱萸湯。)趙宗顏,因下之太過生黃,脈沉細遲無力,次第用藥,至茵陳附子湯大效。
白話文:
韓氏茵陳耆苓湯及其加減方
茵陳耆苓湯:患者出現皮膚發黃、煩躁不安、呼吸急促、嘔吐卻不口渴,可用茵陳湯加入陳皮、白朮、生薑、半夏、茯苓治療。(韓氏稱此方為茵陳陳皮湯)
茵陳附子湯:患者皮膚發黃、四肢冰冷,可用茵陳湯加入附子、甘草治療。(韓氏稱此方為茵陳附子湯)
茵陳姜附湯:患者皮膚發黃、肢體冰冷、腰部自汗,可用茵陳湯加入附子、乾薑、甘草治療。(韓氏稱此方為茵陳姜附湯)
茵陳附子湯:患者皮膚發黃、冷汗不止,可用茵陳湯加入附子、乾薑治療。(韓氏稱此方為茵陳附子湯)
茵陳茱萸湯:患者皮膚發黃,之前服用薑、附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脈象遲緩,可用茵陳湯加入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當歸治療。(韓氏稱此方為茵陳茱萸湯)
案例:趙宗顏因服藥過量導致皮膚發黃,脈象沉細遲緩,無力。經過逐步用藥治療,最終用茵陳附子湯取得顯著效果。
按海藏次第用藥者,謂先投韓氏茵陳茯苓湯,次投茵陳陳皮湯,又次投茵陳附子湯。後趙秀才次第仿此。
趙秀才因下之早,黃病,脈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藥,至茵陳四逆湯大效。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為陰黃,仲景理中湯加茵陳服之。
茵陳湯,治傷寒發黃,目悉黃,小便赤。
茵陳,山梔,柴胡,黃柏(蜜炙),黃芩,升麻,龍膽草(各半兩),大黃(炒,一兩),
白話文:
按照海藏的藥物使用順序,先服用韓氏茵陳茯苓湯,接著服用茵陳陳皮湯,再服用茵陳附子湯。之後趙秀才仿照這種順序用藥。
趙秀才因為腹瀉過早,導致黃疸,脈象寸關尺弱,身體冰冷,按照藥物順序服用,直到服用茵陳四逆湯後效果顯著。因受寒導致氣虛,轉化為陰黃,仲景在理中湯中加入茵陳給他服用。
茵陳湯是用來治療傷寒發黃,眼睛發黃,小便發紅的。
茵陳、山梔、柴胡、黃柏(蜜炙)、黃芩、升麻、龍膽草(各半兩)、大黃(炒,一兩)。
上㕮咀,水煎,空心服,以利為度。
〔海〕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主之。
〔《衍》〕一僧傷寒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陳、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渣,食後溫服,以和為度。
〔《活》〕,五苓加茵陳蒿湯,治發黃而渴,小便不利。
白話文:
將藥方煎水服用,空腹服用,以藥效為限度。
如果出現反覆發燒、全身發黃的症狀,可以服用小柴胡加梔子湯治療。
有一個和尚患了傷寒,發汗不透,留有餘熱,身體和臉都發黃,熱度很高,一年都治不好。醫生用治療黃疸的方法治療他,但治法不對,病症沒有消失。詢問後得知患者飲食沒有減少,於是給他服用這個藥方,五天後病情減輕三分之一,十天后減輕三分之二,二十天後病症完全消失。這個藥方使用茵陳、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水四合,煎煮到二合,去除藥渣,飯後溫服,以溫和為限度。
五苓加茵陳蒿湯可以治療發黃並伴有口渴、小便不利的情況。
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湯(五分),
上二劑拌勻,每服三錢,日三服,水調下。
又方,傷寒欲發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湯調五苓散服之,最效。
〔《本》〕治頭中濕熱發黃疸,,瓜蒂散,。
瓜蒂(二十枚),赤小豆,黍米(各十四粒)
上為細末,如大豆大一粒許,納鼻中縮入,當出黃水,慎不可吹入。
〔《云》〕結胸發黃,太陽附本也。(以結胸法治之。)痞氣發黃,太陰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白話文:
【茵陳蒿湯與五苓湯的配方】
將茵陳蒿湯和五苓湯按比例混合,每份服用三錢,每日三次,用水調服。
【治療黃疸的方法】
對於可能出現黃疸的傷寒症狀,應立即使用瓜蒂末,口含清水,吸入一兩字的量,然後塞入鼻孔,可以排出黃色液體,效果非常確切。接著,使用茵陳湯與五苓散混合後服用,效果最佳。
【治療頭部濕熱導致的黃疸】
根據《本草經》,治療由頭部濕熱引起的黃疸,可以使用瓜蒂散。
【瓜蒂散的配方】
瓜蒂(二十枚),赤小豆(十四粒),黍米(十四粒)。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細末,大小約如一粒大豆,放入鼻孔中,當會排出黃色液體。請小心,不要將其吹入鼻腔內。
【結胸與發黃的治療方法】
結胸和發黃的情況,根據《雲》中的描述,屬於太陽和太陰經絡的問題。對於結胸和發黃的治療,應該分別對應太陽和太陰經絡進行處理。
〔《活》〕問白虎症亦有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症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症也。頭面汗出,頸已下無汗,發黃症也。
〔成〕傷寒發黃,是病已極,是有不治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出冷,為不治之症。又若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是為心絕;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是為脾絕。皆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问:白虎症也会出现身体发热、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症状,为什么不会出现发黄的现象呢?
答:白虎症和发黄症很相似。全身出汗,这是热气外溢,是白虎症的表现。头面出汗,脖子以下没有汗,这是发黄症的表现。
伤寒发黄,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很多人无法治愈。不只是寸口脉近掌无脉,鼻子呼出的气是冷的,都是无法治愈的症状。
另外,如果病人的身体看起来像被烟熏过,眼睛直视,摇头晃脑,这是心气绝的征兆;如果嘴唇周围发黑,出虚汗,身体发黄,这是脾气绝的征兆。这些都是无法治愈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