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1)

1.

(王叔和原入陽明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當發身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腑穢當去故也。

〔海〕色如煙燻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

〔成〕濕家之黃也,身黃似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也。熱家之黃也,身黃似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黃柏,是其正黃色也。色如熏黃,一身盡痛,發熱者為濕痹,若脈沉緩,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若脈大頭痛鼻塞者,納藥鼻中則愈矣。(論見體痛。)

〔許〕一人病身體痛,面黃,喘滿,頭痛,自能飲食,大小便如常。予診之脈大而虛,鼻塞而煩。予曰:非濕熱宿谷相搏,此乃頭中寒濕,非茵陳五苓不可行也。仲景云: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初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攻鼻故塞,納藥鼻中則愈。仲景無藥方,此方見《外臺》。

《刪繁》症云:治天行熱病,蓋通貫臟腑,寒濕沉於骨髓之間,或為黃疸,宜瓜蒂散,即此方也。(瓜蒂散方見後黃續條。)

又有一舟梢,病傷寒發黃,鼻痠痛,身與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數,大便如常。或者欲用茵陳五苓。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臟。今眼睛鼻頞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華蓋肺之經也,若下大黃,則必腹脹為逆。亦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黃水盡乃愈。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湯主之。陽明胃家實,身無汗,但頭汗出,小便不利,飲水漿發黃,亦,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嫩者,一兩),大黃(半兩),山梔(二錢),

上㕮咀,用水三大盞,先煎茵陳減半,納二味,煎熟溫服,日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莢汁狀,色正赤。過一宿,腹滿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身黃脅痛,小便難,未下者宜柴胡,下後者忌柴胡。(二法俱見胸脅痛門。)

傷寒發汗後而身目俱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法不可下,當於寒濕中求之。(與熏法同。)

太陽病,脈浮數,為表未解,醫反下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論見結胸。《活人》云:茵陳湯主之。)陽明病,面赤,攻之必發熱身黃,小便不利。(論見胃實。)陽明病,黃而腹滿,脈遲,飽則頭眩,小便難者,雖下之,腹滿如故。

(論見腹滿。)下後不能食,脅下滿痛,頸項強,小便難而身黃者,與柴胡湯必下重。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風溫脈浮汗出,身重多眠,若被火則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論見風溫。)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論見頭汗。)

身黃,脈沉結,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發狂,大便黑者,為蓄血,宜抵當湯。(論見蓄血。)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黃柏皮湯,主之。

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湯,主之。

麻黃(泡,去節),連翹根,生薑,甘草(各一兩),赤小豆,梓白皮(生。各半升),杏仁(二十粒),大棗(六枚)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潦水一盞半煎,溫服。(麻黃、杏仁、生薑、甘草、大棗五味甘辛發散表邪,為陽也。赤小豆、連翹、梓皮酸苦泄里為陰也,潦水味薄不助陰氣也。)

上身黃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為蓄血,則宜抵當湯下之。若小腹不硬,其人不狂,大便不黑者,雖小便利,非蓄血也。其為症有三。一者梔子柏皮湯,二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謂干黃是也。三者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活人》所謂中濕是也。

汗下燒針後,心下痞而胸煩者,面色青,膚瞤,難治。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治。(論見痞。)身黃禁忌。(見前汗後身黃、下後身黃條。)

2. 黃續法

〔海〕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多變此疾。一則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則茵陳橘皮湯加薑、朮、半夏,三則茵陳附子湯,四則茵陳四逆湯,五則茵陳姜附湯,六則茵陳吳茱萸湯,方見如左。發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湯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主之。

(韓氏名茵陳耆苓湯。)發黃煩躁,喘嘔不渴,茵陳湯加陳皮、白朮、生薑、半夏、茯苓主之。(韓氏名茵陳陳皮湯。)發黃,四肢遍身冷者,茵陳湯加附子、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黃,肢體逆冷,腰上自汗,茵陳湯加附子、乾薑、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姜附湯。

)發黃,冷汗不止者,茵陳湯加附子、乾薑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黃,前服薑、附諸藥未已,脈尚遲者,茵陳加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當歸主之。(韓耆名茵陳茱萸湯。)趙宗顏,因下之太過生黃,脈沉細遲無力,次第用藥,至茵陳附子湯大效。

按海藏次第用藥者,謂先投韓氏茵陳茯苓湯,次投茵陳陳皮湯,又次投茵陳附子湯。後趙秀才次第仿此。

趙秀才因下之早,黃病,脈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藥,至茵陳四逆湯大效。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為陰黃,仲景理中湯加茵陳服之。

茵陳湯,治傷寒發黃,目悉黃,小便赤。

茵陳,山梔,柴胡,黃柏(蜜炙),黃芩,升麻,龍膽草(各半兩),大黃(炒,一兩),

上㕮咀,水煎,空心服,以利為度。

〔海〕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主之。

〔《衍》〕一僧傷寒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陳、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渣,食後溫服,以和為度。

〔《活》〕,五苓加茵陳蒿湯,治發黃而渴,小便不利。

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湯(五分),

上二劑拌勻,每服三錢,日三服,水調下。

又方,傷寒欲發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湯調五苓散服之,最效。

〔《本》〕治頭中濕熱發黃疸,,瓜蒂散,。

瓜蒂(二十枚),赤小豆,黍米(各十四粒)

上為細末,如大豆大一粒許,納鼻中縮入,當出黃水,慎不可吹入。

〔《云》〕結胸發黃,太陽附本也。(以結胸法治之。)痞氣發黃,太陰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活》〕問白虎症亦有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症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症也。頭面汗出,頸已下無汗,發黃症也。

〔成〕傷寒發黃,是病已極,是有不治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出冷,為不治之症。又若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是為心絕;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是為脾絕。皆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黃續法]

在遇到太陽太陰司天的傷寒疾病時,如果治療時瀉下過猛,常會導致患者出現陰黃的情況。一種可能是因為寒水過盛,水氣侵犯到脾胃;另一種可能是脾胃功能不足,被水氣侵擾,這兩種情況都容易轉變為陰黃的疾病。對於這種情況,有六種治療方法:第一種是在茵陳茯苓湯中加入當歸和桂枝;第二種是在茵陳橘皮湯中加入薑、白朮和半夏;第三種是使用茵陳附子湯;第四種是茵陳四逆湯;第五種是茵陳姜附湯;第六種是茵陳吳茱萸湯。具體的處方如下:

  1. 發黃且小便不通暢,伴有煩躁和口渴,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和官桂。

  2. 發黃伴隨煩躁,但無口渴,呼吸困難和嘔吐,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陳皮、白朮、生薑、半夏和茯苓。

  3. 發黃且四肢及全身冰冷,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附子和甘草。

  4. 發黃,肢體逆冷,腰以上部位自發出汗,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附子、乾薑和甘草。

  5. 發黃且冷汗不斷,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附子和乾薑。

  6. 發黃,之前服用薑、附等藥物無效,脈搏仍然遲緩,可以使用茵陳湯加上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和當歸。

趙宗顏因為瀉下過猛導致黃疸,脈象沉細遲緩無力,依次使用了上述的藥物,最後在使用茵陳附子湯後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

接下來是趙秀才的例子,他因為過早瀉下導致黃疸,脈象寸微尺弱,身體冰冷,同樣依序使用藥物,最終在使用茵陳四逆湯後病情大幅改善。對於因受寒引起的黃疸,脈象虛弱,可使用仲景的理中湯加上茵陳。

茵陳湯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導致的黃疸,包括眼睛泛黃和小便赤紅。其成分包括茵陳、山梔、柴胡、黃柏(蜜炙)、黃芩、升麻、龍膽草(各半兩)和大黃(炒,一兩)。將這些成分切碎,用水煎煮,空腹服用,直到排泄正常為止。

對於發燒伴隨寒熱交錯和全身泛黃的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加梔子湯。

對於僧侶因傷寒發汗不徹底,導致身體和麪部泛黃,體溫偏高,長期未能康復的情況,可以使用茵陳和梔子各三分,秦艽和升麻各四錢,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三錢,用水四合煎煮至剩下二合,去除渣滓,飯後溫服,以達到舒適為度。

對於發黃且口渴,小便不通暢的情況,可以使用五苓加茵陳蒿湯。

對於可能發展為黃疸的傷寒患者,應立即使用瓜蒂末,口含水,將一小撮放入鼻中,使其排出黃色分泌物,效果顯著。隨後可以使用茵陳湯調配五苓散服用,效果更佳。

對於頭部濕熱導致的黃疸,可以使用瓜蒂散。

對於結胸導致的黃疸,應採用結胸的治療方法;對於痞氣導致的黃疸,應採用痞氣的治療方法。

白虎症也可能出現身體熱、煩渴和小便不通暢的情況,但不會導致黃疸。白虎症通常表現為全身大量出汗,這是因為熱氣過剩;而黃疸則表現為頭面部出汗,頸部以下無汗。

對於傷寒導致的黃疸,這表示疾病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很多情況下可能無法治癒。除了寸口靠近手掌的位置無脈搏,鼻息冰冷等不治之症外,如果患者外表如被煙燻般暗淡,眼神直視且搖頭,這表示心臟功能衰竭;如果口周圍黑色素沉積,汗液呈黃色且柔軟,這表示脾臟功能衰竭,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