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0)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10)
1. 腹滿續法
〔《活》〕若飲食不節,寒中陰經,胸膈不快,腹滿閉塞,唇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急作理中湯加青皮,每服一二劑,胸即快矣。枳實理中丸、五積散尤妙。腹脹滿者,宜桔梗半夏湯。
桔梗半夏湯,治傷寒心腹痞滿,時發疼痛。
桔梗(微炒),半夏(薑製),橘紅(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海〕少陰症,小便遺瀝,大便遺失,其人病六七日,靜重如山,目不視,體如冰,腹脹滿,與物則咽,不與則不求,其脈沉細而微疾,按之有力,宜急下之,與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滿續法】
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導致寒氣影響了體內的陰經,會感到胸膈不舒暢,腹部有飽脹感且好像被堵塞住,嘴脣發青,手腳冰冷,脈搏沉而細微。情緒低落,或是腹部疼痛,這時應該立即服用理中湯,再加入青皮,通常服一到二劑後,胸部的不適就會緩解。使用枳實理中丸和五積散效果更佳。如果腹部脹滿,可以考慮使用桔梗半夏湯。
桔梗半夏湯主要用於治療因感冒引起的心腹部脹滿,偶爾會發生疼痛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微炒過的桔梗、薑製的半夏、橘紅(各一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上三片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對於少陰症患者,有小便失禁、大便失禁的情況,且病程已持續六七天,身體沉重如山,眼睛無法張開,身體冰冷,腹部脹滿,給他食物就會吞嚥,不給就不會要求,脈搏雖沉細但快速,按壓下去有力,這種情況下,應立即進行瀉下,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2. 腹痛
腹滿而痛,吐利者,屬太陰,宜四逆湯。(論見腹滿太陰條。)
若兼頭痛發熱身痛者,屬霍亂。霍亂腹痛不渴者,理中丸加人參。(論見吐利。)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宜大承氣湯下之。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煩疼,發作有時者,有燥糞,故使不大便也。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汗下後不大便而渴,日晡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者,宜大陷胸湯。(方論見結胸。)
少陰病,腹滿下利,若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者,真武湯;便膿血者,桃花湯;若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湯去蔥白加芍藥。
少陰病,腹痛,若四肢逆而不溫者,四逆散加附子。(方論見欲寐。)若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方論見下利。)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宜,黃連湯
甘草(炙),黃連,乾薑(各三分),大棗(三枚),半夏(半兩),人參,桂枝(各三分),
上㕮咀,水煎服,分二服。
往來寒熱,胸脅滿,心煩喜嘔而腹痛者,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湯。(方見往來寒熱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再與小柴胡湯。
小建中湯
桂枝(一兩半),甘草(炙,一兩),芍藥(三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膠飴(八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渣,下膠飴兩匙許,再煎化服。(東垣云: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飴糖、甘草甘溫補脾養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薑、棗甘辛溫發散陽氣行於經絡皮毛為使,故建中之名始於此焉。)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矢氣及少腹滿者,此欲自利也。
白話文:
[腹痛]
如果腹部感到飽脹且疼痛,同時伴有嘔吐或腹瀉的症狀,這可能屬於中醫裡的太陰病,建議使用四逆湯治療。(詳細理論可參考「腹滿太陰條」)
若併有頭痛、發燒和身體疼痛的現象,則可能是霍亂。若霍亂引發的腹痛但無口渴感,應使用理中丸並添加人參。(詳細理論可參考「吐利」)
患者如果腹部內側感到疼痛且飽脹,這是因為體內有實邪,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排泄。若病患五六天沒有大便,且肚臍周圍持續疼痛,這種疼痛是間歇性發作的,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導致無法正常排便。若發汗後仍無法緩解腹痛,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在大下後六七天仍無法排便,且煩躁不減,腹部依然疼痛,這可能表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原本就有食物積存於腸道,應使用大承氣湯。若汗下後無法排便且口渴,下午時段出現潮熱,從心下到小腹都感到硬且疼痛,應使用大陷胸湯。(方論詳見「結胸」)
若患少陰病,有腹脹和下痢的情況,若小便不順,四肢沉重疼痛,可用真武湯;若有排便帶血,可用桃花湯;若下痢清稀如穀物,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消失,可用通脈四逆湯去蔥白加芍藥。
若患少陰病,有腹痛,四肢冰冷且不溫暖,可用四逆散加附子。(方論詳見「欲寐」)若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消失,可用通脈四逆加芍藥湯。(方論詳見「下痢」)
若患傷寒,胸中有熱感,胃部有異常氣息,腹部疼痛想嘔吐,可用黃連湯。
甘草(炙)、黃連、乾薑(各三分)、大棗(三枚)、半夏(半兩)、人參、桂枝(各三分)。
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分成兩次服用。
若往來有寒熱感,胸脅部飽脹,心煩易嘔且腹痛,可用小柴胡去黃芩加芍藥湯。(方見「往來寒熱條」)
若患傷寒,陽脈呈現緊繃,陰脈呈現弦狀,當腹部有急迫疼痛,應先用小建中湯。若未見好轉,再用小柴胡湯。
小建中湯
桂枝(一兩半)、甘草(炙,一兩)、芍藥(三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膠飴(八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加入三片生薑,一同煎煮至剩八分,去掉藥渣,加入兩匙膠飴,再煎煮融化後服用。
若患傷寒四、五日,腹部內側疼痛,若排氣或小腹腫脹,這可能是要自行排便的徵兆。
3. 腹痛續法
〔云〕傷寒邪在三陰內不得交通,故為腹痛。手足之經,皆會於腹。如脈弦而腹痛,過在足厥陰肝,手太陰肺,刺太衝、太淵、大陵。如脈沉而腹痛,過在足太陰脾,少陰腎、手厥陰心包,刺太谿、大陵。如脈沉細而痛,過在足太陰脾、手少陰心,刺太白、神門、三陰交,此刺腹痛之法也。
〔丹〕乾霍亂,此係內有所傷,外為邪氣所遏,有用吐藥者,則兼發散之義,有用溫藥解散者,不可用涼藥,宜用二陳湯加解散藥,如川芎、蒼朮、防風、白芷之類是也。
〔無〕,鹽湯,治乾霍亂,蠱毒,宿食不消,積冷,心腹煩滿,鬼氣。
用煎鹽湯三升,熱飲一升,刺口令吐宿食,使盡,不盡更復,吐訖復飲,三吐乃止。此法大勝諸治,俗人以為田舍淺近之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病,即先用之,吐訖後詳症脈,以加減理中湯、治中湯款緩調之。
〔直〕,姜鹽湯,治欲吐不吐,欲瀉不瀉。
鹽(一兩),生薑(半兩,切)
上同炒色變,以水一碗煎,溫服。病甚加童便一盞。
〔世〕,勝靈丹,治乾霍亂,腹痛甚者。
取千年石灰湯泡服。
〔成〕病有乾霍亂、濕霍亂。乾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蓋吐利則所傷之物得以出泄,雖甚重,胃中水穀泄盡則止矣,所以死者少。及乾霍亂死多者,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則所傷之物不得出泄,壅閉正氣,隔絕陰陽,煩擾悶躁,喘脹而死者多矣。
〔無〕乾嘔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痛,蠱毒煩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狀若神靈所附,頃刻之間,便致悶絕。
白話文:
【腹痛治療方法】
當傷寒邪氣困在三陰經絡無法順暢運行,就會引起腹痛。因為手和腳的經脈都匯聚在腹部。如果脈搏緊繃且伴隨腹痛,表示問題出在足厥陰肝和手太陰肺,可以針灸太沖、太淵、大陵穴。如果脈象沉滯且腹痛,問題可能出在足太陰脾、少陰腎和手厥陰心包,可針灸太溪、大陵穴。如果脈象沉細且疼痛,問題可能出在足太陰脾、手少陰心,可針灸太白、神門、三陰交穴。這些就是針灸治療腹痛的方法。
【丹方】乾霍亂,這是由於身體內部受到損傷,又被外部邪氣阻礙。使用催吐藥物時,應同時具有散邪的效果,使用溫性藥物散邪時,不能使用寒性藥物,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散邪藥物,例如川芎、蒼朮、防風、白芷等。
【無名方】鹽湯,能治療乾霍亂、蠱毒、食物積滯、腹部冷痛、心腹煩悶、鬼氣。煮三升鹽湯,熱飲一升,讓患者吐出積食,直到吐盡。如果不盡,再喝再吐,三次後停止。這個方法效果非常好,一般人認為這是鄉間的土方法,不屑使用,但對於這種疾病,應立即使用,吐完後再根據病情和脈象,調整理中湯或治中湯。
【直方】薑鹽湯,能治療想吐又吐不出、想拉又拉不出的情況。把一兩鹽和半兩薑片一起炒到顏色變深,再用水一碗煎煮,溫熱服用。病情嚴重可以加入一碗童子尿。
【世方】勝靈丹,能治療乾霍亂和嚴重腹痛。取千年石灰湯泡服。
【成方】乾霍亂和濕霍亂是兩種疾病。乾霍亂死亡率高,濕霍亂死亡率低。因為乾霍亂患者既無法吐,又無法拉,導致受傷的物質無法排出,阻塞正氣,隔絕陰陽,煩悶燥熱,喘息脹滿,死亡率高。而濕霍亂患者因能吐能拉,雖然病情嚴重,但胃中的食物排空後,病情就能停止,所以死亡率較低。
【無名方】乾嘔霍亂,突然感到心腹脹滿劇痛,像是被蠱毒纏繞,想吐吐不出,想拉拉不出,彷彿有神靈附身,短時間內就可能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