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9)

1. 陽毒續法

〔《活》〕,陽毒升麻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奔走,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犀角(鎊),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則解,不解重作。

白話文:

陽毒升麻湯

《活》

此方治療傷寒發病一二日,便轉變為陽毒,或服用藥物吐瀉後,轉為陽毒的症狀。患者會出現腰背疼痛、煩躁不安、面部發紅、胡言亂語、奔走不安、甚至出現幻覺,可能伴隨腹瀉,脈象浮大而數,面部出現紅斑如錦紋,咽喉疼痛,並排膿血。此方在五天內可見療效,七天內若無起色則難以治癒。

方劑組成:

  • 升麻、犀角(鎊)、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等分)

用法用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煎服,飯後再次服用。溫暖手足,出汗則症狀減輕,若無汗症狀則需重複服用。

陽毒梔子湯,治陽毒傷寒發熱,百節疼痛。

升麻,黃芩,杏仁(各二錢),梔子,赤芍(各一錢),石膏(二錢),知母,大青(各一錢),甘草(五分),柴胡(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半兩,姜五片,豉百粒,同煎。

大黃散,治陽毒傷寒未解,熱在內,恍惚如狂。

白話文:

陽毒傷寒發熱,百節疼痛,可用梔子湯治療。此湯方以升麻、黃芩、杏仁、梔子、赤芍、石膏、知母、大青、甘草、柴胡等藥材組成,每服半兩,用姜五片、豉百粒同煎。若陽毒傷寒未解,熱在內,恍惚如狂,則可用大黃散治療。

大黃(一兩半),桂心(三分),甘草(炙),芒硝,木通,大腹皮(各一兩),桃仁(二十一枚),

上㕮咀,水煎服,以利為度。

〔海〕,葛根散,治陽毒身熱如火,頭痛躁渴,咽喉干痛。

葛根(七錢半),黃芩,大黃(醋炒),甘草,山梔,朴硝(各半兩),

上㕮咀,水煎服。

〔《活》〕,黑奴丸,治時行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痛,身體大熱,煩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或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及發斑。

白話文:

大黃一兩半,桂心三分,甘草(炙)、芒硝、木通、大腹皮各一兩,桃仁二十一枚,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以利尿為原則。

葛根散用於治療陽毒引起的發熱如火,頭痛、煩躁、口渴、咽喉干痛。葛根七錢半,黃芩、大黃(醋炒)、甘草、山梔、朴硝各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

黑奴丸用於治療時行病發病六七天,未出汗,脈搏洪大或快速,面部發紅、眼睛疼痛,身體發熱,煩躁不安,胡言亂語,想外出,口渴難忍。又或發病五六天以上未退熱,熱在胸中,口緊閉不能說話,屬於壞傷寒,難以醫治。或患者精神耗竭,心下尚溫熱,可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後即可活命。也可用於治療陽毒和發斑。

麻黃(去節,泡,三兩),大黃(二兩),釜底煤(研),黃芩,芒硝,灶突墨(研),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與冷水盡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若無汗,再服一丸,須微利,效。小麥奴,即小麥未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此藥須是病人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與之。若不渴者,服之反為禍耳。

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宜以水漬布薄之。疊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挼去水,搭於胸上,須臾蒸熱,又漬冷如前薄之,仍換新水數十易。熱甚者,置病人於水中,勢才退則已,亦一良法也。

白話文:

將麻黃去節泡製,取三兩,大黃二兩,釜底煤研磨,黃芩、芒硝、灶突墨研磨,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煉蜜丸,製成彈子大小,患者口渴時,以新汲水研下一丸,服下後不久,體感寒冷,寒意退去後便會出汗,病症就會減輕。若無汗,可再服一丸,需微利,方可奏效。小麥奴指的是小麥未成熟時,叢中未結成麥穗的黑色部分。此藥需病人大渴,躁熱異常方可使用,若不渴,服之反而有害。

脈象洪大,內外皆熱,舌頭捲曲焦黑,鼻中如同煙煤,宜以水浸濕布條,疊放數層,以新水浸濕,輕輕擰去多餘的水分,搭於胸前,不久便會感到溫熱,再以冷水浸濕布條,重複操作,多次更換清水。若熱症嚴重,可將病人置於水中,症狀減輕後即可,也是一種良方。

丹砂丸,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危惡形症。

舶上硫黃,水銀,太陰石,玄精石(各一兩),硝石(半兩),太陽石(一兩),

上為末,用無油銚子,以文武火炒上項藥,令勻,如灰色,研極細,生薑自然汁浸,炊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龍腦、生薑、蜜水下,壓其躁也。若陽毒,棗湯下。陰毒,白湯下。不許於屋底炒。

白話文:

【丹砂丸】,治療傷寒陰陽二毒相互包覆的情況,具有嚴重惡化的症狀。

  • 舊式材料:舶上硫磺、水銀、太陰石、玄精石(各一兩)、硝石(半兩)、太陽石(一兩),
  •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粉末,使用沒有油膩的鍋具,在文火和武火之間的火力下炒這些藥材,讓它們均勻變色至灰白色,然後研磨得極為細膩,再用生薑的自然汁浸泡,製成大約綠豆大小的餅狀藥丸。
  • 每次服用五顆,可以用水加入龍腦、生薑或蜂蜜調製的飲料吞服,用來緩解過度的熱燥症狀。若是陽毒,則使用棗湯下服;若是陰毒,則使用清水下服。
  • 不允許在屋底進行炒藥的過程。

2. 太陰病

吐與利、下三門,並附入少陰病。蓋此三門之病,本屬太陰病,因在少陰者反多,故附入少陰也。

白話文:

"吐與利、下三門,並附入少陰病。蓋此三門之病,本屬太陰病,因在少陰者反多,故附入少陰也。"

"吐、瀉、下痢等病症,都歸類於少陰病。這些病症原本屬於太陰病的範疇,但因為在少陰病中的表現較為普遍,所以被附錄到少陰病中。"

3. 腹滿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小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便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芍藥(三兩),大棗(六枚)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太陰病症狀是肚子脹滿卻想吐,吃不下東西,自覺身體很虛弱,偶爾肚子會自己痛。如果用瀉藥治療,肚子下方就會結塊變硬。太陰病脈搏浮的,可以發汗治療,適合用桂枝。

太陽病,醫生反過來用瀉藥治療,結果導致小腹脹滿且疼痛,這就屬於太陰病了,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如果大便又乾又硬伴隨疼痛,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桂枝加芍藥湯的藥方如下:

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芍藥(三兩)、大棗(六枚)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溫熱後服用。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一兩),芍藥(一兩半),甘草(炙,半兩),大黃(半兩,大便實痛者,加一兩,虛者減五錢)

上㕮咀,大棗三個,生薑四片,水煎溫服。

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用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脈澀而長者,為欲愈。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腹滿時痛吐利者,為太陰。(論見前太陰條。)

霍亂吐利,頭痛發熱,身痛不渴而腹滿者,理中丸加附子主之。(論見吐利霍亂條。)下利腹脹滿身痛者,四逆溫里,後用桂枝攻表。(論見下利。)

白話文:

桂枝一兩,芍藥一兩半,甘草(炙,半兩),大黃半兩(大便實痛者加一兩,虛者減五錢)。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與三個大棗、四片生薑一起水煎後溫服。太陰病脈搏微弱,患者持續腹瀉,如果需要使用大黃、芍藥,應減量使用,因為患者胃氣虛弱,容易受到刺激。太陰中風,四肢疼痛,陽氣微弱,脈搏細澀而長的,預示病情將要好轉。太陰病欲要痊癒時,從晚上十點到凌晨兩點。腹脹疼痛、嘔吐腹瀉的,是太陰病症狀。(詳見太陰條。)霍亂嘔吐腹瀉,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而不渴,腹脹的,理中丸加附子主治。(詳見吐利霍亂條。)腹瀉腹脹滿身痛的,先用四逆溫里,再用桂枝攻表。(詳見下利條。)

噦而腹滿,視前後部有不利者,利之則愈。(論見噦。)少陰腹滿脹,不大便者,宜大承氣湯。(論見不大便。)

腹滿,小便不利,身黃者,茵陳蒿湯。(論見黃。)若兼脅下痛,脈弦浮大者,宜小柴胡湯。(論見鼻乾。)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而上也,當以溫藥和之。

太陰病,腹滿時痛,脈浮者,宜桂枝湯。(論見前太陰條。)陽明脈弦浮大,脅痛身黃而腹滿者,小柴胡湯。(論見鼻乾。)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宜刺期門。陽明病,腹滿,脈浮緊,口苦咽乾而痛,若其人發熱惡寒者,下之則腹滿,小便難。

白話文:

如果打嗝伴隨腹部脹滿,且視力模糊或有其他不適,用利氣藥物治療就能痊癒。少陰經引起的腹部脹滿,且沒有排便,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身體發黃,應該服用茵陳蒿湯。如果同時伴隨脅肋疼痛,脈象弦緊有力,應該服用小柴胡湯。

如果腹部脹滿一直沒有減輕,應該立即用大承氣湯治療。如果腹部脹滿時有時無,反覆出現,說明是虛寒從下往上走,應該用溫熱的藥物調和。

太陰病,腹部脹滿時疼痛,脈象浮緩,應該服用桂枝湯。陽明經脈象弦緊有力,脅肋疼痛,身體發黃且腹部脹滿,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傷寒引起的腹部脹滿,神志不清,寸口脈浮緊,這是肝氣侵犯脾胃,稱為「縱」,應該刺期門穴。陽明病,腹部脹滿,脈象浮緊,口苦咽乾疼痛,如果患者發熱惡寒,用瀉下藥就會加重腹部脹滿,排尿困難。

若其人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下之則懊憹,汗之則譫語,加燒針則怵惕不眠。(論見胃家實。注云,當和解之。)

陽明病,腹滿脈遲,苦頭眩,小便難者,不可下;若潮熱汗出不惡寒者,大承氣主之。(論見胃實。)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轉側,譫語遺尿,自汗者,宜白虎湯。(論見合病。)傷寒發熱,脈澀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宜刺期門。腹滿汗出,不惡寒而喘,若脈遲潮熱者,大承氣湯。若脈浮緊,口苦咽燥者,忌發汗,忌燒針,忌下。(論見腹滿脈浮遲條。)

白話文:

如果病人發燒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瀉下就會腹痛,發汗就會神志不清,再用燒針還會驚恐不安,睡不著覺。這種情況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

陽明病,肚子脹滿,脈搏遲緩,頭昏眼花,小便困難,不能瀉下。如果出現潮熱出汗,不畏寒,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

三陽合病,肚子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神志不清,尿床,自汗,應該用白虎湯治療。

傷寒發熱,脈搏澀滯,畏寒,口渴想喝水,肚子一定會脹滿,自汗出,小便通暢,病情想要減輕,這是肝氣犯肺,稱為橫病,應該刺期門穴。肚子脹滿,出汗,不畏寒,還喘不過氣,如果脈搏遲緩,出現潮熱,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脈搏浮緊,口苦咽乾,忌諱發汗,忌諱燒針,忌諱瀉下。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人參甘草半夏湯主之。

厚朴生薑人參甘草半夏湯

厚朴,生薑(各二兩),半夏(六錢),人參(一兩),甘草(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下利清穀,若發汗,必脹滿。(論見下利。)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論見煩。)極吐下後,溫溫欲吐,胸痛便溏,腹滿而煩者,調胃承氣湯。(論見嘔。)

白話文:

如果發汗後肚子脹滿,可以用厚朴、生薑、人參、甘草和半夏一起煎煮,每次服用五錢,溫溫地喝下。

不大便六七日,少與小承氣湯,不轉矢氣者,不可攻之,攻之則腹滿不能食。(論見不大便。)腹滿吐利者忌下。(論見太陰。)腹滿,脈浮緊,口苦咽乾者,忌汗、下、針。(論見自汗。)腹滿脈遲者,忌下。(論見前脈遲條。)腹滿,脈弱,自利,設用大黃、芍藥,宜減之。(論見太陰條中。)

白話文:

如果便秘六七天,可以服用少量小承氣湯,如果仍不見效,就不要再用攻下之法,因為這樣會導致腹脹難食。如果腹脹並且嘔吐腹瀉,就不要服用瀉藥。如果腹脹,脈象浮緊,口苦咽乾,就不要用汗法、瀉法和針灸。如果腹脹,脈象遲緩,就不要服用瀉藥。如果腹脹,脈象微弱,並且腹瀉,使用大黃、芍藥時要減少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