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一·傷寒部 (9)

1. 陽毒續法

〔《活》〕,陽毒升麻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奔走,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犀角(鎊),射干,黃芩,人參,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則解,不解重作。

陽毒梔子湯,治陽毒傷寒發熱,百節疼痛。

升麻,黃芩,杏仁(各二錢),梔子,赤芍(各一錢),石膏(二錢),知母,大青(各一錢),甘草(五分),柴胡(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半兩,姜五片,豉百粒,同煎。

大黃散,治陽毒傷寒未解,熱在內,恍惚如狂。

大黃(一兩半),桂心(三分),甘草(炙),芒硝,木通,大腹皮(各一兩),桃仁(二十一枚),

上㕮咀,水煎服,以利為度。

〔海〕,葛根散,治陽毒身熱如火,頭痛躁渴,咽喉干痛。

葛根(七錢半),黃芩,大黃(醋炒),甘草,山梔,朴硝(各半兩),

上㕮咀,水煎服。

〔《活》〕,黑奴丸,治時行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痛,身體大熱,煩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或人精魄已竭,心下尚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及發斑。

麻黃(去節,泡,三兩),大黃(二兩),釜底煤(研),黃芩,芒硝,灶突墨(研),梁上塵,小麥奴(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與冷水盡飲之。須臾當寒,寒竟汗出,便瘥。若無汗,再服一丸,須微利,效。小麥奴,即小麥未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此藥須是病人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與之。若不渴者,服之反為禍耳。

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宜以水漬布薄之。疊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挼去水,搭於胸上,須臾蒸熱,又漬冷如前薄之,仍換新水數十易。熱甚者,置病人於水中,勢才退則已,亦一良法也。

丹砂丸,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危惡形症。

舶上硫黃,水銀,太陰石,玄精石(各一兩),硝石(半兩),太陽石(一兩),

上為末,用無油銚子,以文武火炒上項藥,令勻,如灰色,研極細,生薑自然汁浸,炊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龍腦、生薑、蜜水下,壓其躁也。若陽毒,棗湯下。陰毒,白湯下。不許於屋底炒。

白話文:

【陽毒續法】

【升麻湯治陽毒】主治傷寒一二日後轉變為陽毒,或因服藥導致嘔吐下瀉後,病情轉為陽毒。症狀包括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色赤紅,出現狂言或亂跑行為,可能看到幻覺,或有下痢,脈象浮大且快速,臉部有如錦繡般的紅斑,喉嚨痛,排泄物中夾雜膿血,五日內治療有效,超過七日則難以救治。

升麻,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甘草(份量相同)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飯後再服一次。保持手腳溫暖,若有汗出則病情會緩解,若未見好轉需再次服藥。

【梔子湯治陽毒】主治陽毒傷寒引起的發燒,全身關節疼痛。

升麻,黃芩,杏仁(各6克),梔子,赤芍(各3克),石膏(6克),知母,大青(各3克),甘草(1.5克),柴胡(4.5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加五片薑和一百粒豆豉一同煎煮。

【大黃散治陽毒】主治陽毒傷寒未痊癒,熱氣仍在體內,導致精神恍惚。

大黃(45克),桂心(9克),甘草(炙過),芒硝,木通,大腹皮(各30克),桃仁(21枚)。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直到排泄順暢為止。

【葛根散治陽毒】主治陽毒導致身體熱如火,頭痛且口渴,咽喉乾痛。

葛根(22.5克),黃芩,大黃(醋炒過),甘草,山梔,朴硝(各15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

【黑奴丸治陽毒】主治流行病六七天未出汗,脈象洪大或頻率高,面色赤紅,眼睛痛,身體高熱,煩躁,狂言想亂跑,非常口渴。或五六天以上未痊癒,熱氣在胸中,嘴巴緊閉無法說話,被診斷為嚴重的傷寒,醫生難以治療。或患者精魄已盡,但心臟仍有溫度,應撬開其嘴灌藥,只要藥物能吞下即可活命。此外,此藥也能治療陽毒及發斑。

麻黃(去節,泡過,90克),大黃(60克),釜底煤(研磨過),黃芩,芒硝,竈突墨(研磨過),樑上塵,小麥奴(各30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的蜂蜜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子,用新取的井水研磨吞下一顆丸子。口渴者,可以喝冷水直到喝完。不久就會感到寒冷,寒意過後會出汗,病情就會好轉。若無汗出,可再服一顆丸子,需稍微引起排泄,效果更佳。小麥奴,即小麥未成熟時,叢中未長成的小麥搓成的黑色塊狀物。此藥必須是在患者極度口渴,比平常更煩躁的情況下使用。若無口渴現象,服用反而會造成危害。

若脈象洪大,體內外皆有熱結,舌頭捲曲且焦黑,鼻子像被煤灰堵塞,應用水浸泡布料敷蓋。疊幾層布,用新鮮的水浸泡,稍微擰掉水分,蓋在胸部,不久會感覺熱氣蒸騰,再用冷水浸泡,不斷更換新水數十次。若熱氣很嚴重,可讓患者泡在水中,直到熱度退去即可,這是一個有效的療法。

【丹砂丸治陰陽二毒】主治傷寒陰陽二毒併存的危急情況。

舶來硫磺,水銀,太陰石,玄精石(各30克),硝石(15克),太陽石(30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使用無油的鍋子,用文武火炒上述藥材,使其均勻,呈現灰色,再研磨至極細,用生薑自然汁浸泡,以炊餅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顆,用龍腦、生薑、蜂蜜水吞服,以抑制煩躁。若是陽毒,可用棗湯送服。若是陰毒,可用白湯送服。不允許在屋內炒藥。

2. 太陰病

吐與利、下三門,並附入少陰病。蓋此三門之病,本屬太陰病,因在少陰者反多,故附入少陰也。

白話文:

「嘔吐與腹瀉這兩種症狀,以及下痢,這些都被歸類在太陰病範疇中,同時也被列為少陰病的一部分。實際上,這些病症原本屬於太陰病,但是因為在少陰病中出現的頻率更高,所以我們將其附加在少陰病的描述之中。」

3. 腹滿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小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便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芍藥(三兩),大棗(六枚)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一兩),芍藥(一兩半),甘草(炙,半兩),大黃(半兩,大便實痛者,加一兩,虛者減五錢)

上㕮咀,大棗三個,生薑四片,水煎溫服。

太陰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用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脈澀而長者,為欲愈。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醜。腹滿時痛吐利者,為太陰。(論見前太陰條。)

霍亂吐利,頭痛發熱,身痛不渴而腹滿者,理中丸加附子主之。(論見吐利霍亂條。)下利腹脹滿身痛者,四逆溫里,後用桂枝攻表。(論見下利。)

噦而腹滿,視前後部有不利者,利之則愈。(論見噦。)少陰腹滿脹,不大便者,宜大承氣湯。(論見不大便。)

腹滿,小便不利,身黃者,茵陳蒿湯。(論見黃。)若兼脅下痛,脈弦浮大者,宜小柴胡湯。(論見鼻乾。)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腹滿時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而上也,當以溫藥和之。

太陰病,腹滿時痛,脈浮者,宜桂枝湯。(論見前太陰條。)陽明脈弦浮大,脅痛身黃而腹滿者,小柴胡湯。(論見鼻乾。)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宜刺期門。陽明病,腹滿,脈浮緊,口苦咽乾而痛,若其人發熱惡寒者,下之則腹滿,小便難。

若其人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者,下之則懊憹,汗之則譫語,加燒針則怵惕不眠。(論見胃家實。注云,當和解之。)

陽明病,腹滿脈遲,苦頭眩,小便難者,不可下;若潮熱汗出不惡寒者,大承氣主之。(論見胃實。)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轉側,譫語遺尿,自汗者,宜白虎湯。(論見合病。)傷寒發熱,脈澀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宜刺期門。腹滿汗出,不惡寒而喘,若脈遲潮熱者,大承氣湯。若脈浮緊,口苦咽燥者,忌發汗,忌燒針,忌下。(論見腹滿脈浮遲條。)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人參甘草半夏湯主之。

厚朴生薑人參甘草半夏湯

厚朴,生薑(各二兩),半夏(六錢),人參(一兩),甘草(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下利清穀,若發汗,必脹滿。(論見下利。)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論見煩。)極吐下後,溫溫欲吐,胸痛便溏,腹滿而煩者,調胃承氣湯。(論見嘔。)

不大便六七日,少與小承氣湯,不轉矢氣者,不可攻之,攻之則腹滿不能食。(論見不大便。)腹滿吐利者忌下。(論見太陰。)腹滿,脈浮緊,口苦咽乾者,忌汗、下、針。(論見自汗。)腹滿脈遲者,忌下。(論見前脈遲條。)腹滿,脈弱,自利,設用大黃、芍藥,宜減之。(論見太陰條中。)

白話文:

[腹部脹滿]

太陰病的特徵是腹部脹滿且會嘔吐,食慾不振,自覺腸胃活動增加,腹部時常疼痛。如果使用瀉下療法,可能會導致胸部下方形成硬塊。太陰病脈象浮時,可以發汗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

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卻誤用瀉下療法,導致患者出現小腹脹滿且時常疼痛,這屬於太陰病範疇,治療應使用桂枝加芍藥湯。若是大便硬且腹痛,則使用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

藥材:桂枝、生薑(各45克)、甘草(30克)、芍藥(90克)、大棗(6枚)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15克,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桂枝加大黃湯

藥材:桂枝(30克)、芍藥(45克)、甘草(烘培過,15克)、大黃(15克,大便硬且腹痛者,可加至30克,若身體虛弱則減至7.5克)

以上藥材切碎,加入3個大棗和4片生薑,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太陰病脈象弱,患者持續性腸胃功能失調,若需使用大黃或芍藥,應減少劑量。因為患者胃氣較弱,容易受到影響。太陰病中風,四肢感到煩悶疼痛,若脈象微弱且長,代表病情可能在好轉。太陰病最易康復的時間是在夜晚十一點至凌晨三點。腹部脹滿伴隨時常疼痛及嘔吐拉肚子,這是太陰病的特徵。

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頭痛、發熱和身體疼痛但無口渴且腹部脹滿,應使用理中丸加附子來治療。

下痢、腹部脹滿和身體疼痛,先用四逆湯溫暖身體,再用桂枝湯攻表。

打嗝且腹部脹滿,若排便不順,通便後症狀就會改善。

少陰病腹部脹滿且脹痛,且無大便,應使用大承氣湯。

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身體發黃,應使用茵陳蒿湯。若同時有脅下疼痛,且脈象弦浮大的,應使用小柴胡湯。

腹部脹滿情況沒有改善,甚至更嚴重,應使用大承氣湯。腹部脹滿時輕時重,這是虛寒由下而上的現象,應使用溫和的藥物調和。

太陰病腹部脹滿且時常疼痛,脈象浮,應使用桂枝湯。

陽明病脈象弦浮大,肋骨疼痛、身體發黃且腹部脹滿,應使用小柴胡湯。

傷寒病腹部脹滿且胡言亂語,脈象浮且緊,這是肝臟影響脾胃的表現,稱為縱病,應針灸期門穴。

陽明病腹部脹滿,脈象浮緊,口苦、咽喉乾燥且疼痛,若患者發熱畏寒,使用瀉下療法會導致腹部脹滿,小便困難。

若患者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使用瀉下療法會導致心煩,發汗療法會導致胡言亂語,再配合燒針療法會導致恐懼失眠。

陽明病腹部脹滿,脈象遲緩,頭暈目眩,小便困難,不可以使用瀉下療法;若出現潮熱、出汗、不畏寒,應使用大承氣湯。

三陽病合併症,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轉側,胡言亂語,尿失禁,自汗,應使用白虎湯。

傷寒病發熱,脈象澀、畏寒,非常口渴想喝水,腹部一定脹滿,自汗,小便通暢,病情將要好轉,這是肝臟影響肺臟的表現,稱為橫病,應針灸期門穴。

腹部脹滿且出汗,不畏寒卻呼吸急促,若脈象遲緩且潮熱,應使用大承氣湯。若脈象浮緊,口苦、咽喉乾燥,應避免發汗、燒針、瀉下。

發汗後腹部脹滿,應使用厚朴生薑人參甘草半夏湯。

厚朴生薑人參甘草半夏湯

藥材:厚朴、生薑(各60克)、半夏(18克)、人參(30克)、甘草(15克)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15克,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下痢且拉出未消化的食物,若發汗,必定腹部脹滿。

傷寒病嘔吐後腹部脹滿,應使用調胃承氣湯。瀉下後心煩、腹部脹滿、躺著起身都不舒服,應使用梔子厚朴湯。

極度嘔吐瀉下後,感覺噁心,胸痛、便溏,腹部脹滿且心煩,應使用調胃承氣湯。

六七天不大便,應少量使用小承氣湯,若無法放屁,不可以使用瀉下療法,否則會導致腹部脹滿、食慾不振。

腹部脹滿伴隨嘔吐、腹瀉,應避免使用瀉下療法。

腹部脹滿,脈象浮緊,口苦、咽喉乾燥,應避免發汗、瀉下、針灸。

腹部脹滿,脈象遲緩,應避免使用瀉下療法。

腹部脹滿,脈象弱,自發性腹瀉,若需使用大黃或芍藥,應減少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