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醫餘》是清代醫學家尾台逸士超畢生醫學與學術思想的薈萃,不僅是一部涵蓋內、外、婦、兒各科診療及針灸、按摩、拔罐、放血等多種治療方法的臨床實用著作,更深植於作者對中國古代典籍的廣泛涉獵與深刻體悟。全書共計十六卷,分上下兩集,其內容豐富與實用性自不待言,書中收錄的臨床經驗與圖例(據介紹所言),對於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與參考。然而,從書中前幾篇的內容來看,《醫餘》的價值遠不止於臨床實踐,它更體現了尾台逸士超作為一位「醫而儒者」的獨特視角與學術追求。
尾台逸士超(1793-1859),字子超,號逸士,浙江杭州人,後赴江戶(即今東京)習醫並繼承師業,再至北京行醫並開設醫學館。他自幼博學,精通醫學之餘,旁及天文、地理、數學等多學科,這廣博的學識背景深刻地影響了他的醫學觀念。從多村直寬與鹽谷世弘為《醫餘》所作的序中,我們可以窺見尾台逸士超的學術淵源與思想特色。多村直寬提及,尾台的醫學深受吉益東洞「復古之學」的啟發,溯源至周漢時期的醫學思想。這種「復古」並非泥古不化,而是通過對古代經典醫籍及其他諸子百家涉醫言論的深入研究,探求醫學的本源與實質。鹽谷世弘的序則進一步強調尾台逸士超與當時流於表面、不重學問的醫者形成鮮明對比,讚揚他雖然歷經艱辛,卻仍堅持讀書治學,最終成為大家。特別是鹽谷世弘指出《醫餘》「蒐羅經子百家言涉醫理者」,並能「發新意於文字之外,裁古義於今日之用」,這說明尾台逸士超並非簡單地羅列古人醫論,而是通過深入的訓詁考據與折衷的思考,將古人的智慧與當下的臨床實踐相結合,賦予古義新的生命力。他這種「學術合一」、「醫而儒者」的形象,凸顯了其醫學不僅是技術,更是與修身、為人、治世之道緊密相連的學問。
《醫餘》開篇便不落俗套,先設「命數篇」與「養性篇」,這在中醫臨床著作中並非絕對主流的編排方式,卻極其鮮明地展現了尾台逸士超的醫學觀與其「復古」思想的精髓。
「命數篇」深入探討了「命」與「非命」的觀念,引述子夏、孔子、孟子、揚子云等先賢的論述,以及《書經》、《大戴禮》、《論語》、《史記》等經典史籍中的相關記載。這一篇的核心在於區分天賦的壽命(正命)與因個人行為失當而導致的夭折或死亡(非命)。孔子所言「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孟子「知命者不立於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以及《書經》「非天夭民,民中絕命」,都強調了個體的行為、修為與健康、壽命之間的緊密聯繫。尾台逸士超在此篇中清晰地闡釋,雖然壽命長短有天定的成分,但很多疾病與災禍並非完全不可避免,而是由個人的生活方式、情緒、行為等因素所導致。他引用「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指出維持身心和諧是避免「非命」的關鍵。這一篇的設置,等於為全書定下了一個哲學基調:醫學不僅僅是治療疾病,更關乎理解生命的法則,教導人們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接近「正命」,避免「非命」。這將醫學從單純的技術層面提升到與人生觀、處世之道相關聯的高度。
緊隨其後的「養性篇」則具體闡述了如何通過「修身」與「守道」來「養性」,進而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尾台逸士超認為,人們之所以生病、遭遇不測,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失去了「道」,未能修身養性,放縱情慾,導致身心失調。他強調聖人設立禮義以約束情志,製作音樂以宣導鬱結,其目的皆在於引導人們修養身心,不至於折損天年。此篇同樣廣泛徵引經傳諸子,甚至包括道家思想(但有取捨,排除虛無清淨等極端觀點),來闡明養性的重要性與方法。他引用《易經》「需於酒食,貞吉」、「慎言語,節飲食」等卦爻辭及象傳解釋,具體到飲食這種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強調節制與中正的重要性,認為即使是無毒的食物,若不慎食,也可能因個體差異而致害。這種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關注,並將其與古代經典思想聯繫起來,體現了尾台逸士超將醫學與生活、修為融為一體的思想。養性,在他看來,是醫學的基礎,是防病於未然的根本之道。
通過這開篇的「命數篇」與「養性篇」,尾台逸士超清晰地表明,他的醫學著作並非止步於技術層面,而是從更宏大、更根本的視角出發。他認為,真正的醫學首先在於理解生命的法則、個人的責任,以及如何通過自我修養來維護健康。只有在此基礎上,臨證診療、針灸推拿等具體技術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這反映了他對「復古之學」的理解——回到古代醫學與哲學不分家的原點,將醫學視為整體文化、整體生活的一部分。
《醫餘》隨後分列的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部分,以及針灸、按摩、拔罐、放血等治療方法,則是其「養性」、「知命」思想在臨床實踐中的展開。雖然提供的資料未詳細展示這些部分的具體內容,但可以合理推測,這些臨床論述將會貫穿尾台逸士超「裁古義於今日之用」的理念,結合他個人的豐富經驗,形成獨特的診療體系。書中強調收錄大量臨床經驗並附有圖例,這正體現了其「實用性強」的特點,將深厚的理論基礎落實到具體的診斷與治療之中。
總體而言,《醫餘》不僅是尾台逸士超一部集大成的醫學臨床著作,更是他作為清代「復古」醫學思潮中重要人物的思想載體。他將醫學研究置於廣闊的學術與哲學背景之下,強調醫學與修身、養性、理解生命規律的不可分割性。他對古代經典的深入研究,並將其應用於當代(清代)的醫學實踐,體現了其深厚的學養與獨到的見解。在當時西洋醫方逐漸盛行的背景下,尾台逸士超堅守並弘揚中國古代醫學的精髓,被譽為「巋然魯靈光」,這也反映了他及其著作在維護和傳承中醫傳統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醫餘》憑藉其內容的豐富性、理論的深刻性與實踐的指導性,無疑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研究清代乃至中國傳統醫學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