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養性篇 (8)

回本書目錄

養性篇 (8)

1. 養性篇

又曰:若觸情而動,耽於嘗欲,則性命危。(同上)

氓之蚩蚩,不觸情而動,任欲而招害者,蓋希其得壽者,幸已非數。

亢倉子曰:始生之者,天地也;養成之者,人也。草鬱則為腐,樹鬱則為蠧,人鬱則百慝並起。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篇)信矣。

莊子曰: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刻意篇)

又曰:君將盈嗜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君將黜嗜欲,掔好惡,則耳目病矣。(徐無鬼篇)

平易恬淡,則心志安和,憂患不入,然非聖人之道也。人固不能斷欲,俱以禮義治心情,則自然寡欲,聖人之教為然。如虛無恬淡、槁木死灰之教,非所以施於人間也。掔音慳,郭注掔牢也。按正字通音愆,牽去也,與黜字相對,郭注恐非是。

文子曰、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心之累也。(道原篇)

喜怒以下,修身之要訣,而養生之道寓焉,雖言出於道家,不宜一概廢之。

又曰、老子曰:古者之聖人,仰取象於天,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調陰陽之氣,和四時之節,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以立事生財,除肌寒之患,闢疾疢之災。(同上)

墽墝磽通,瘠土也。此條與淮南子泰族訓其義略同。余著命數養性二篇者,欲人之全性命以終天數也。人情無不愛生惡死者,而舍彼取此,嗜欲害之也。若奉聖賢之教,守道以修身,則焉有疾疢橫夭之災耶!夫人與天地參,豈不知所以永保軀命,而共天職報天意而可乎?

白話文:

養性篇

人若被情慾所牽動,沉溺於感官享受,性命就會有危險。

愚昧的人不因情慾而行動,卻放縱慾望招致禍害,很少能長壽,即使僥倖活得長久,也不是命中註定。

亢倉子說:人體的初始是由天地造就的,而後天的養成則靠自身。草木茂盛則會腐爛,樹木過於茂盛則會生蟲,人若過度沉溺於某種狀態,則百種禍患都會一起發生。

孟子說:人必先自輕自賤,然後才會被別人輕賤;家必先自毀滅,然後才會被別人毀滅;國家必先自我破壞,然後才會被別人征服。這話確實可靠。

莊子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侵擾,邪氣也不能侵襲。

又說:如果沉溺於嗜好慾望,執著於好惡,則性命就會生病;如果壓抑嗜好慾望,摒棄好惡,則耳目也會生病。

平易恬淡,則心志安和,憂患不入,但這並非聖人的修行之道。人畢竟無法完全斷絕慾望,只能運用禮義來調和心境,這樣自然就會慾望減少。聖人的教誨便是如此。至於像虛無恬淡、槁木死灰那樣的教誨,並不適合在人間實踐。「掔」音「慳」,郭注說「掔」是「牢」的意思,按《正字通》音「愆」,是「牽去」的意思,與「黜」字相對,郭注恐怕不正確。

文子說,老子說:萬物之根本都來自一個孔竅,百事之根本都來自一個門戶。所以聖人一旦確定了遵循的準則,就不會改變其根本,不變其常規,放鬆時像遵循準繩一樣,彎曲時依循其正直,正直時依循其常規。喜怒是違背道的,憂悲是失去德的,好惡是心的過失,嗜欲是心的負擔。

喜怒哀樂以下這些,是修身的要訣,也是養生的之道,雖然出自道家,也不應該全部否定。

又說,老子說:古代的聖人,向上效法天,向下效法地,中間效法人,調和陰陽之氣,順應四時之節氣,觀察山陵、陸地、水澤、肥沃貧瘠、高低不平的環境,來安排事情,謀生養財,消除肌膚寒冷的毛病,避免疾病災禍。

「墽」與「墝」、「磽」同義,都是貧瘠土地的意思。這一段與《淮南子·泰族訓》的意義大致相同。我寫《命數篇》和《養性篇》的目的,是想讓人們保全性命,活到天命之年。人情都愛生惡死,卻捨棄長壽之道,而追求嗜欲,最終受到傷害。如果遵循聖賢的教誨,持守正道來修身養性,又哪裡會有疾病災禍和夭亡呢?人與天地相參,怎麼會不知道如何永保性命,以完成天職,報答天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