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台逸士超

《醫餘》~ 疾病篇 (1)

回本書目錄

疾病篇 (1)

1. 疾病篇

疾之為物。有得於天者焉。有成乎人者焉。成乎人者常多。得於天者常少。雖得於天者。要亦多人之所自致。其義已於命數養性二篇論之。凡古人論病源。其說紛紛。無有歸一。今略辨說其義。以仰來哲是正云。

韓詩外傳曰。人主之疾。十有二發。非有賢醫。莫能治也。何調十有二發。痿厥逆脹滿支膈盲煩喘痹風。此之謂十有二發。賢醫治之何。曰省事輕刑。則痿不作。無使小民飢寒。則厥不作。無令貨財上流。則逆不作。無令倉稟積腐。則脹不作。無使府庫充實。則滿不作。無使群臣縱恣。

則支不作。無使下情不上通。則膈不作。上材恤下。則盲不作。法令奉行。則煩不作。無使賢伏匿。則痹不作。無使百姓歌吟誹謗。則風不作。夫重臣群下者。人主之心腹支體也。心腹支體無疾。則人主無疾矣。故非有賢醫。莫能治也。人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賢醫。則國非其國也。

詩曰。多將熇熇。不可救藥。終亦必亡而已矣。故賢醫用則眾庶無疾。況人主乎。(卷三)

良相治未亂。良醫治未病。其事雖異而理則同。此條論政事得失。形病原病狀處。譬喻極切要妙。上材一本作上振。國非其國。所以深戒之也。人皆之人。人主也。

又曰。太平之時。無瘄㾓跛眇尩蹇侏儒折短。父不哭子。兄不哭弟。道無襁負之遺育。然各以其序終者。賢醫之用也。(同上)

使天下之民。熙熙如登春臺者。非得明君賢相之燮理。安能致之哉。

禮記曰。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鄭玄曰。申之氣乘之也。七月初殺。高誘曰木仁金殺而行其令。故民多疫疾也。)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鄭玄曰。未之氣乘之也。六月宿直鬼為天屍。時又有大暑也。高誘曰。行夏炎陽之令。火干木。故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

則民殃於疫。(鄭玄曰。大陵之氣來為害也。高誘曰。非其時氣。故民疾疫。)季夏行春令。則民多風咳。(鄭玄曰。辰之氣乘之也。未屬巽。辰又在巽位。二氣相亂為害。高誘曰。春木王。故民多風咳上氣也。)孟秋行夏令。則寒熱不節。民多瘧疾。(鄭玄曰。瘧疾寒熱所為也。

高誘曰。夏火王而行其令。金氣火氣寒熱相干不節。使民瘧疾。寒熱所生。今本禮記瘧疾作疾疫。)季秋行夏令。則民多鼽嚏。(鄭玄曰。未之氣乘之也。六月宿直東井。氣多暑雨。高誘曰。火金相干。故民鼽窒。鼻不通也。鼽讀曰怨仇之仇。)仲冬行春令。則民多疥癘。(鄭玄曰。

疥癘之病。孚甲象也。呂覺作疾癘。高誘曰。水木相干。故民多疾癘。)季冬行春令。則民多固疾。(鄭玄曰。生不充性有久病也。)

政令有失。則藏氣必致乖沴。故聖王重之。蓋聖人之道。法象天地。禮樂刑政。以至凡百之事。無非奉天道者。使天下之民。得免天昬札瘥者。以此也。

白話文:

疾病這種東西,有的來自於天生的,有的則是人為造成的。人為造成的通常比較多,天生的則比較少。即使是天生的疾病,也往往是人們自己造成的。這些道理已經在「命數」和「養性」兩篇文章中討論過了。古人討論疾病的來源,說法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現在我簡略地說明一下其中的含義,希望後來的賢者能夠加以指正。

《韓詩外傳》說:「君主的疾病有十二種,如果沒有賢明的醫生,是無法治癒的。」哪十二種呢?就是痿弱、厥逆、脹滿、支離、膈噎、盲目、煩躁、喘息、麻痹和風邪。賢明的醫生怎麼治療這些疾病呢?他說:「減少政事上的干擾,減少刑罰,就能避免痿弱;不要讓百姓挨餓受凍,就能避免厥逆;不要讓財富都流向上層,就能避免逆反;不要讓糧倉腐敗,就能避免脹滿;不要讓國庫充滿,就能避免滿溢;不要讓群臣放縱,就能避免支離;不要讓下情不能上達,就能避免膈噎;任用賢能的人來體恤下屬,就能避免盲目;法令能夠切實執行,就能避免煩躁;不要讓賢能的人埋沒,就能避免麻痹;不要讓百姓怨聲載道,就能避免風邪。」大臣和下屬,是君主的心腹和肢體。心腹和肢體沒有疾病,君主自然就沒有疾病。所以說,沒有賢明的醫生,是無法治癒的。如果人人都有這十二種病,卻不任用賢明的醫生,國家就不成其為國家了。

《詩經》說:「很多人都想改變現狀,但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最終必然滅亡。」所以賢明的醫生如果被任用,百姓就不會有疾病,何況是君主呢?

良相能夠治理未發生混亂的國家,良醫能夠治療未發病的身體。他們所做的事情雖然不同,但道理卻是相同的。這段話論述了政治上的得失,以及身體疾病的根源和病狀,比喻非常貼切、重要且精妙。所謂「上材」一本作「上振」,國不成其為國,是為了深刻地告誡君主。這裡說的「人皆之人」是指君主。

又說:「太平盛世的時候,不會有麻子、癩痢、跛腳、瞎眼、駝背、殘疾、侏儒、肢體斷折等殘疾,父親不會為兒子哭泣,哥哥不會為弟弟哭泣,道路上不會有被遺棄的嬰兒,人們都能夠順應自然地結束一生,這都是因為任用了賢明的醫生。」

如果能讓天下的百姓都像生活在溫暖的春天一樣快樂,如果不是因為有英明的君主和賢明的宰相來治理國家,又怎麼能夠做到呢?

《禮記》說:「在孟春(農曆正月)施行秋季的政令,那麼百姓就會發生大瘟疫。」(鄭玄註解說:這是因為秋天的肅殺之氣侵入的緣故。七月開始有殺氣。高誘註解說:這是因為木的仁愛被金的肅殺所取代,施行了不合時宜的政令,所以百姓多瘟疫。)「在季春(農曆三月)施行夏季的政令,那麼百姓就會多疾病和瘟疫。」(鄭玄註解說:這是因為夏天的炎熱之氣侵入的緣故。六月守護星官中的鬼宿變為天屍,這時還有大暑。高誘註解說:施行夏天的炎熱政令,火氣乾燥木氣,所以百姓多疾病和瘟疫。)「在仲夏(農曆五月)施行秋季的政令,那麼百姓就會遭受瘟疫的禍害。」(鄭玄註解說:這是因為大陵星的氣侵入造成危害。高誘註解說:這是因為不合時節的氣,所以百姓多疾病和瘟疫。)「在季夏(農曆六月)施行春季的政令,那麼百姓就會多風邪咳嗽。」(鄭玄註解說:這是因為辰時的氣侵入的緣故。未時屬於巽,而辰時又在巽位,兩種氣互相干擾造成危害。高誘註解說:春天木氣旺盛,所以百姓多風邪咳嗽上氣。)「在孟秋(農曆七月)施行夏季的政令,那麼寒熱就不會協調,百姓就會多患瘧疾。」(鄭玄註解說:瘧疾是由於寒熱所造成的。高誘註解說:夏季火氣旺盛卻施行了夏季的政令,金氣與火氣互相干擾,使寒熱失調,導致百姓患上瘧疾,寒熱產生了疾病。現在的《禮記》中,瘧疾寫作疾疫。)「在季秋(農曆九月)施行夏季的政令,那麼百姓就會多打噴嚏、流鼻涕。」(鄭玄註解說:這是因為未時的氣侵入的緣故。六月守護星官中的東井星宿有許多暑氣和雨水。高誘註解說:火與金互相干擾,所以百姓打噴嚏,鼻塞不通。鼽讀作怨仇的仇。)「在仲冬(農曆十一月)施行春季的政令,那麼百姓就會多患疥瘡。」(鄭玄註解說:疥瘡是皮表疾病,象徵著甲殼。呂覺寫作疾癘。高誘註解說:水和木互相干擾,所以百姓多患癘疾。)「在季冬(農曆十二月)施行春季的政令,那麼百姓就會多患慢性疾病。」(鄭玄註解說:這是因為生命發育不足,導致長期的疾病。)

如果政令有失誤,那麼五臟之氣必然會出現不和諧。所以聖明的君王非常重視這一點。聖人的道,效法天地,禮樂刑政,乃至一切事情,無不遵循天道。讓天下的百姓能夠免除天災人禍和疾病,正是因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