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台逸士超

《醫餘》~ 養性篇 (1)

回本書目錄

養性篇 (1)

1. 養性篇

養性由於修身。修身在於守道。凡人之所以致疾病。罹夭橫。未嘗不因失此道也。蓋不修身養性。徒從其心情。則放僻邪恣。淫溺惑亂。無所不至。故聖人設立禮義以制心情。作為音樂以宣導堙郁。使人修身養性。無虧殞天年者。經傳所載。諸子所述。歷歷可見矣。今援其十一略解文義以發其意。

白話文:

培養德性德行是為了提升自身修養。提升自身修養就在於堅守正道。一般人之所以生病、遭遇災難橫禍,無一不是因為偏離了正道所致。因為如果不注重修養德性,只隨着自己的性情喜好,就會放縱任性、恣意妄為,沉迷於淫慾迷惑,無所不為。所以聖人才制定禮儀道德規範來約束人的性情,創作音樂來疏導人的鬱結情緒,讓人們提升德性修養,不至於損害身體、縮短壽命。經書傳典中記載的內容、諸子百家的言論,都詳細闡述了這些道理。現在摘取其中十一條,簡要闡釋其文義,以明瞭其要旨。

與聖人之旨同其歸者。雖道家之言亦收之。不以人廢言也。然至虛無清淨。恬淡無欲之說。一切無取焉。

易曰。需於酒食。貞吉。(需九五)象曰。需於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人而貞其於飲食。自無有過失。夫飲食者。人之所資以生也。然如失其節。不特困亂。致中傷。取死亡。其害不可勝言也。故聖王立饗食飲酒之禮以教之。所以導中正也。奉遺體者可不慎乎。

白話文:

人如果規範飲食,自然不會產生過錯。飲食是人賴以為生的東西,但如果失去節制,不僅會造成身體混亂,還會造成內傷,招致死亡。其危害之大,難以盡述。因此,聖明的君王制定了祭祀飲食的禮儀,用以教化人民,引導他們走向中正。承接遺體的人豈能不謹慎戒懼呢?

又曰。噬臘肉遇毒。(噬嗑六三)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王弼曰。處下體之極。而履非其位。以斯食物。其物必堅。豈唯堅乎。將遇其毒。噬以喻刑人。臘以喻不服。毒以喻怨生。如王氏所解。是語不過譬喻耳。然准而言之。人有幼稚老壯。而資質之與腑臟。又各有強弱。故臘脯雖非毒。而或受其害。食之可慎如此。

白話文:

王弼說:身處卑微,卻擔任著不適合自己的職位,用這種方式謀生,得到的食物一定堅硬。難道僅僅是堅硬嗎?還將會遇到毒害。用「噬」來比喻刑罰,用「臘」來比喻不服管教,用「毒」來比喻怨恨的產生。如同王氏所解釋的,這些話只不過是比喻罷了。但是準確地說,人有幼年、老年、壯年,而資質和臟腑又有強有弱。因此,臘肉雖然不是毒藥,但有些人生吃了也會受到傷害。所以吃東西要慎重。

又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頤象)

王弼曰。言語飲食。猶慎節之。況其餘。

又曰。有孚於飲食。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未濟上九)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不知節。則有孚猶失是。況不孚乎。

書曰。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好。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五子之歌。)

孔安國曰。迷亂曰荒。嗜甘無厭足。此六者。棄德之君。必有其一。有一必亡。況兼有乎。可移以為養性之法矣。

白話文:

孔安國說:「迷惑亂來叫做荒唐。」嗜好甜食,永不滿足。「這六種毛病,一個放棄道德的國君,必定有其中之一。有了其中一種,國家必定滅亡。更何況六種都有呢?反過來,也可以用來做修養自身的方法啊!」

又曰。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喪。(伊訓)

三風十愆。大之喪國家。小之亡性命。何可不猛省。

又曰。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酒誥)

孔安國曰。天下威罰。使民亂德。亦無非以酒為行者。言酒本為祭祀。亦為亂行於小大之國。所以喪亡。亦無不以酒為罪也。夫百禮之會。非酒不行。酒焉可惡。唯留連沉湎。遂至於此耳。誥瑟之言。其意深哉。

白話文:

孔安國說:天下所有的刑罰,使得人民違背道德,也無非是用酒來推行的。這句話的意思是,酒原本用於祭祀,卻也被大小國家拿來作為亂行的藉口,所以喪亡的國家,沒有哪個不是因為酒而造成的。百禮的聚會,非用酒不行,酒本身並不可惡。只是沉迷於飲酒,才會導致這種後果。那首《誥瑟》中的話,其用意深遠啊!

又曰。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後。亦罔克壽。(無逸)

孔安國曰。過樂謂之耽。惟樂之從。言荒淫以耽樂之故。自是其後。亦無克壽者。世之淫溺惑亂。以死非命者。無不自耽樂訓致者。聖人之言。蓍龜不啻。讀者思之。

白話文:

孔安國說:「過度沉迷於享樂就是放縱。」沉迷於享樂就會荒淫無度。從此以後,就沒有人能長壽。世間那些沉迷於享樂,被迷惑而作亂的人,都是因為放縱享樂而導致死亡。聖人的話,就像蓍草和龜殼占卜一樣靈驗。讀者們細細思考吧。

又曰。出入起居。罔有不欽(冏命)

聖人之於修身。雖一事之微。其嚴如此。

韓詩外傳曰。能治天下者。必能養其民也。能養民者。為自養也。飲食適乎藏。滋味適乎氣。勞佚適乎筋骨。寒暖適乎肌膚。然後氣藏平。心術治。思慮得。喜怒時。起居而遊樂。事時而用足。夫是之謂能自養者也。(卷三)

白話文:

《韓詩外傳》中記載:能夠治理好天下的領導者,一定能養育好自己的百姓。而能夠養育好百姓的人,就是能養育好自己的人。

要養育好自己,需要做到:

  • 飲食符合身體的需要。
  • 口味符合氣血的狀態。
  • 勞動和休息適宜筋骨的健康。
  • 寒暖適宜肌膚的舒適。

做到這些,氣藏(指五臟六腑)才能平衡,心性才能安定,思慮才能通達。

愁悶憂喜的情緒也要適時地調整,起居飲食和娛樂活動都要按時進行。辦事的時候要全力以赴,盡心盡力。

這樣的人才能稱得上能養育好自己。

佚不勞也。適猶安便也。欲養其民者。必當先為自養。猶欲治國家者。先修其身也。養生如此。疾病禍害。將安從來。

白話文:

勞心費神並非好事。安適舒服纔是正途。想讓百姓得到養生,必須先讓自己懂得養生。就像治理國家一樣,必須先修身養性。養生之道如此,疾病和災禍又從何而來呢?

周禮曰。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百珍之齊。(六食。食音嗣。下食齊食同。齊才細反。下同。)

鄭玄曰。和調也。按六食以下。並膳夫所掌醫食調和而已。六食六穀稌黍稷粱麥苽也。六飲。水醬醴酤醫酏也。

六膳六牲。牛羊豕犬雁魚也。羞出於六牲及禽獸。以備滋味。謂之庶羞。羞進也。醬醯醢也。膳夫職醢人。共醢六十甕。醯人共醯六十甕。八珍。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也。王昭禹曰。齊者調和其味。使多寡厚薄。各適其節也。又按六膳。膳夫職。禮記內則並有馬無魚。

白話文:

古人飲食有六種正餐和六種肉類,分別是:牛、羊、豬、狗、鵝和魚。正餐以外,還有從六種肉類和禽獸中烹製的美味佳餚,稱為「庶羞」。「庶羞」是用來進獻的。醬、醋、肉醬也是美味佳餚。

膳夫的職責是製作肉醬,共製作 60 甕肉醬。醋人的職責是製作醋,共製作 60 甕醋。

八珍有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肝等。王昭禹說,這些八珍是將不同食材的味道調和在一起,使味道濃淡恰到好處。

另外,《禮記內則》中也有記載六種正餐。膳夫的職責是準備正餐,但是裡面沒有魚。

凡食齊眡春時。羹薺眡夏時。醬齊眡秋時。飲齊眡冬時。

鄭玄曰。飯宜溫。羹宜熱。醬宜涼。飲宜寒。溫熱涼寒。通四時為言。眡猶比。言四時之齊。和比四時也。王應電曰。五穀食之主。故宜溫。羹所以調食。故宜熱。醬所以致滋味。故宜涼。飲解渴。故宜寒。

白話文:

鄭玄說:飯應該溫熱,羹湯應該滾燙,醬料應該涼爽,飲品應該冰冷。溫、熱、涼、寒這四個詞表示能貫通四季。比喻的意思是四季都均衡和諧。王應電說:五穀是食物的主體,所以應該溫熱;羹湯用來調節飲食,所以應該滾燙;醬料用來增進味道,所以應該涼爽;飲品用來解渴,所以應該冰冷。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

鄭玄曰。各尚其時。味而甘以成之。猶水火金木之載於土。賈六彥曰。木味酸屬春。火味苦屬夏。金味辛屬秋。水味鹽屬冬。各尚其時味者。多一分者也。必多其時味者。所以助時氣也。中央土味屬季夏。五行以土為尊。五味以甘為上。滑者通利往來。所以調四味。故曰調以滑甘。

白話文:

鄭玄說:各個季節都應順從它的特點。味道甘美,才能使季節的元氣健全。就像水、火、金、木這四種元素依附於土一樣。賈六彥說:木的味道是酸的,與春天相應。火的味道是苦的,與夏天相應。金的味道是辛辣的,與秋天相應。水的味道是鹹的,與冬天相應。各個季節都應多一些與其特點相應的味道。一定要多一些與其特點相應的味道,這樣才能幫助季節的元氣。中央的土味與夏季最後一個月份相應。五行之中,土最尊貴。五味之中,甘味最好。滑味通利,能通達暢通。所以可以用滑甘的味道來調和其餘四味。因此,說用滑甘來調和。

王昭禹曰。春令發散多。酸以收之。夏令解緩多。苦以堅之秋令揫。斂多辛以散之。冬令堅慄多咸以耎之。

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苽。

鄭玄曰。會成也。謂其味相成。鄭司農云。稌稉也。爾雅曰。稌稻苽雕胡也。賈公彥曰。凡會膳食之宜者。謂會。成膳食相宜之法。王應電曰。凡物性有同類。以助其生者。有相待以泄其過者。合食則能益人。有相反而為忌者。合食則能害人。

白話文:

鄭玄說:「會」同「成」,意思是食材的滋味相得益彰。鄭司農說:「稌」就是「稉」。《爾雅》說:「稌」就是稻米,「苽」就是雕胡。賈公彥說:「凡是適合一起吃,可以構成合宜膳食的,稱為「會」。王應電說:「所有物品的性質,或有同類的,有助於它們的生長;或有相待的,能消除它們的過剩。合在一起吃能對人有益。但有些東西是相剋的,是不宜在一起吃的,合在一起吃會對人有害。

凡君子之食恆放焉。(食醫職)

鄭玄曰。放猶衣也。賈公彥曰。上六食六飲一。經據共王不通於下。凡食春多酸已下至魚宜苽已上。齊和相成之事。雖以王為主。君子大夫已上亦依之。故云恆放焉。蓋飲食之於人。所繫至重。故立食醫之職。以掌其事。酒正有酒人醬人籩人醯人醢人。膳夫有庖人亨人內饔外饔。

白話文:

鄭玄注釋說:「放」字猶如「衣」字。賈公彥注釋說:上六品大臣的食物和飲料種類為一。經典取證自周共王,他不通曉飲食養生之道。一般飲食中,春天多吃酸味的食物,以下到魚類宜吃蔥等相宜的佐料。飲食調和相宜,即使以君王為主,君子大夫以上的臣子也要遵循。所以說飲食是經常存放的。飲食對於人來說關係重大,所以設立食醫一職,專門掌管飲食。酒正之下有酒人、醬人、籩人、醯人、醢人。膳夫之下有庖人、亨人、內饔、外饔。

各守其職。以謹其制。如內則所記齊和製造之法。亦可謂詳而悉矣。是不特為禮數之備焉。苟齊和失宜。以必有害於性命也。

白話文:

各個器官都有自己的職責,要謹慎地遵守規範。就像《內則》中記載的調理身體的方法一樣,既詳細又周全。這不僅僅是為了禮節,如果調理不當,必定會對生命造成損害。

禮記曰。禮儀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也。(禮運)

人不由禮義。則放逸惰慢。淫惑溺亂。其不致疾殞生者殆希。

又曰。仲夏之月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母致和。節耆欲。定心氣。(月令)

月令一歲十二月之政令。視時候以授人事也。鄭玄曰。掩猶隱翳也。躁猶動也。進尤御見也。聲謂樂也。薄滋味。毋致和。為其氣異。此時傷人。節耆欲。定心氣。微陰扶精。不可散也。

白話文:

月令就是一年十二個月的行政措施。根據時序安排人事活動。鄭玄說:「掩」猶如遮蔽掩蓋。「躁」猶如躁動。「進尤」就是進言責罰。「聲」指音樂。「薄滋味」指清淡飲食不追求享受。「毋致和」指不要過度交合。「為其氣異」指季節交替之時,氣候變化異常。「此時傷人」指此時身體容易受到外邪侵襲。「節耆欲」指節制慾望。「定心氣」指保持心神平靜。「微陰扶精」指陰氣剛剛出現,要養護元精。「不可散」指不要耗散精氣。

又曰。仲冬之月。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同上)

鄭玄曰。寧安也。聲謂樂也。慎起居聲色。節飲食嗜欲。修身養生之道莫切焉。四時皆當如此。而特言之仲夏仲冬者。舉其要也。

白話文:

鄭玄說:寧安,就是安靜的意思。聲音可以帶來快樂。要謹慎地處理起居作息和聲色娛樂。節制飲食嗜好。養生之道的要點就是這些。一年四季都應該這樣,這裡特別提到仲夏和仲冬,是因為這兩個季節的養生重點不同。

左氏傳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昭二十五年)

白話文:

《左傳》中說,禮法是上天的規律,大地的準則,人世間的行為規範。天地間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而人們的行為要遵循這些規律。遵循天地的規律,便是順應上天賦予我們的智慧,利用大地的特性,產生金、木、水、火、土這六種氣息,應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這六種氣息化作了五種味道,表現為五種顏色,奏響了五種音調。如果縱情放縱,就會混亂無序,人們就會喪失本性。所以,制定禮法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淫者過也。淫則失其性。故制禮防之。

春秋繁露曰。君子察物之異。以求天意。大可見矣。是故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飢飽無過平。欲惡審度理。動靜順性命。喜怒止於中。憂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壽傷而短。

白話文:

《春秋繁露》中說:高尚的人觀察萬物的不同,以此來探求天意。自然規律是可以清楚看到的。因此男女交泰時體現著它們的旺盛,嗅覺和味覺的體驗追求著它們的鮮美,居住的地方選擇它們的和諧,勞作和休息保持它們的中庸,寒冷和溫暖的變化沒有不適合的,饑餓和飽腹的程度沒有超過平穩的,慾望和厭惡經過合理的衡量,活動和安靜順應著生命的法則,喜悅和憤怒發自內心,憂愁和恐懼轉向正道。這種中和調和的狀態經常存在於他們的身上,這稱為獲得了天地的平衡。獲得了天地的平衡的人,他們的壽命會延長。沒有獲得天地的平衡的人,他們的壽命會縮短。

短長之質。人之所由受於天也。是故壽有短長。養有得失。及至其末之大卒而必讎於此。莫之得離。故壽之為言猶讎也。(循天之道篇)

白話文:

壽命的長短是人天生註定的。因此,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養生的方法有得失。到了最後的大限時,一定會跟這個歸咎於此。沒有人能逃脫。所以說,壽命就像一個被對照的結果。

物之異者。謂物之異於常情也。如男女應。迨其盛壯。室家之念方動而合之。其或過年。或不及年。均為異常。非欠生育。則因致疾病。非天地生物之意必矣。他臭味居處勞佚飢飽。皆得中和。無有過不及。夫人壽長短。固有定分。然養得其道。短者或可引而長。養失其道。

白話文:

中醫所說的「異」是指事物與正常情況的差異。例如,男女到了適婚年齡,應該結婚生子。如果過了適婚年齡還不結婚,或者還沒到年齡就結婚,這些都是異常的情況。除了無法生育的原因之外,也可能是疾病造成的。這並不是上天創造生命時規定的。其他方面,如氣味、居住環境、勞逸程度、飢飽狀態,都應該適中,避免過度或不足。人的壽命長短固然有定數,但是如果能正確養生,短命的人也可以延長壽命。而如果養生不當,

長者亦可傷而短。若持其身。如董子所論中和常在乎其身。不但盡定分。或可以延乎其外矣。其末之末讀如召誥王末有成命。中庸武王末受命之末。指人之末年。讎猶報也。應也。詩曰。無言不報。左傳曰。無喪而感。憂必讎焉。杜注。讎對也。人能養性節欲。則必有報應。

白話文:

年紀大的人也可能因過度勞累而減少壽命。如果能保持自身的中和狀態,就像董仲舒所說的,常保中和則能長壽。不只是自身安康,或許還能使福分延及家人。

原文中的「末」讀作「召」,意指「召誥」、「王末有成命」中的末世。中庸的「武王末受命之末」則指人的晚年。「讎」與「報」相近,意指回應、應對。正如詩經所言:「沒有話語不得回應。」《左傳》中說:「沒有意外卻心生恐懼,一定是會遭致報應的。」杜預注釋道:「讎」即「應對」。如果人能養護自身德性,節制慾望,那麼必定會有好的報應。

天意大可見矣者是也。

又曰供設飲食。候視疚疾。所以致養也。委身致命。事無專制。所以致養也。(天地之行篇)

供設飲食。選設與疾病相得者也。委身致命。修身俟命也。事無專制。守禮義。秉中和也。專制與呂覽盡數篇擅行同。此條與荀子修身篇。申鑑俗嫌篇並觀。其義益明。

白話文:

提供飲食。選擇與疾病相適宜的飲食。委身待命,即修養身心,等待命運的安排。做事情沒有專斷獨行,遵守禮儀,秉持中庸之道。專制與呂不韋《呂氏春秋》中的《盡數篇》主張任意而為是相同的。這一條與荀子《修身篇》、申不害《申鑑》中的《俗嫌篇》對照來看,其意義更加明瞭。

論語曰。食不厭精。鱠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鄉黨篇)

白話文:

《論語》中提到:

  • 吃飯不厭棄精細,切肉不厭棄切得細碎。
  • 飯變酸餿了和壞了,魚腐臭了和肉變壞了,不食用。
  • 顏色難看的食物不食用,味道難聞的食物不食用。
  • 烹飪不當的食物不食用,不按時吃飯不食用。
  • 切肉不規整不食用,沒有配上適當的醬料不食用。
  • 肉再豐富也不能讓肉味蓋過飯菜原有的味道。
  • 只有酒沒有限定量,但不要喝醉。
  • 在街邊買來的酒和肉不食用。
  • 不撒薑末不吃飯,不吃過多的飯菜。(摘自《鄉黨篇》)

精。精鑿也。食饐而餲。飯傷熱濕而味變也。餒爛也。敗腐也。色惡臭惡。雖未敗而色臭已變也。失飪。失烹調生熟之節也。不時。謂物非其時也。醬古者有數種。各有所宜。若不相得。恐有害。故不食也。量。限量也。主客酬酢之間。或不得為限量。然以醉為節。不至困心志喪威儀也。

白話文:

精:指食物腐敗變質。

饐餲:食物因受熱潮濕而味道變壞。

餒爛:食物腐敗變質發爛。

敗腐:食物腐爛變質。

色惡臭惡:食物顏色和氣味異常,雖然還沒腐爛,但已經變質。

失飪:烹調時加熱過度或不足。

不時:食材不當季。

醬:古代有各種醬料,各有適用的場合。如果搭配不當,可能對身體有害,因此不食用。

量:限制飲酒的數量。主客互相敬酒時,有時無法限制數量。然而,以不喝醉為準則,不至於損害心智和行為舉止。

沽酒市脯。恐有醞釀不正。製造不潔。故不食也。不撒姜食。不多食。人性各有好惡。如屈到嗜芰。曾皙嗜羊棗。但不縱其所嗜。所以為夫子也。一說撒敢誤。姜強誤。言其所不好。固不敢強食。雖所嗜亦不多食也。按姜本作䕬。以字形似誤乎。呂氏春秋曰。凡食無強厚味。

白話文:

賣酒的市場販賣醃肉。擔心有釀造不正確、製造不乾淨的情況,所以不吃。不放薑的料理不吃,也不多吃。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例如屈原喜歡吃芰草,曾皙喜歡吃羊棗。但是不要沉迷於自己的喜好,這是作為君子應有的修養。還有一種說法是「撒」字是「敢」字的誤寫,「姜」字是「強」字的誤寫。意思是說,對於自己不喜歡的,當然不敢勉強吃。即使是自己喜歡的,也不多吃。根據呂氏春秋記載,吃東西不要過度追求味道濃鬱。

無以烈味重酒。凡食無飢飽。是之謂五藏之葆。夫飲食能養人。亦能傷人。故聖人致慎其嚴如此。

史記曰。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樂書)

白話文:

《史記》記載,音樂可以刺激血液循環,促進精神暢通,使內心平和。

因此:

宮商調動脾臟,使內心平和聖潔。

商調調動肺臟,使內心平和正義。

角調調動肝臟,使內心平和仁愛。

徵調調動心臟,使內心平和有禮儀。

羽調調動腎臟,使內心平和智慧。

因此,音樂不僅可以涵養內心,使之平和,還可以區分尊卑貴賤。

禮樂者。所以養人之德。和人之心志。導之中正也。至漢代禮樂崩壞。不可得而詳。子遷溲索遺言。作禮樂二書。然如此條以五聲配五藏。恐非三代之書也。

白話文:

禮樂是用來陶冶人們的道德,調和人們的心志,引導人們走上正道的。到了漢代,禮樂衰落失傳,不得而詳。董仲舒蒐集殘存的言論,寫成了《禮》和《樂》兩本書。然而,這篇文章中將五音對應五臟的說法,恐怕不是出於三代的書籍。

前漢書曰。桑間濮上鄭衛宋趙之聲並出。內則致疾損壽。外則亂政傷民。(禮樂志)

孔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左氏曰。淫則昏亂。民失其性也。淫聲之可懼如此。

國語曰。厚味實臘毒。(周語)

韋昭曰。厚味。喻重祿也。臘亟也。讀如廟昔酒焉。味厚者。其毒亟也。按周禮酒正昔酒鄭注曰。今之酋久白酒。賈疏曰。晉語厚味。實昔毒酒。久則毒也。又鄭語毒之酋。臘者其殺也。滋速韋昭曰。精熟為酋。臘極也。周語注極作亟。

白話文:

韋昭說:「厚味」比喻豐厚的俸祿,「臘亟」與「廟昔酒」發音相同。味道濃鬱的食物,毒性也會很強烈。

根據《周禮》記載,酒正一職負責管理昔酒。鄭玄注釋說,昔酒就是現在的酋久白酒。賈公彥的疏解中提到,《晉語》記載「厚味」,實際上指昔毒酒。時間久了,就會變質成毒藥。

又《鄭語》記載「毒之酋」。「臘」是殺害的意思。韋昭說:「精熟為酋。」「臘」表示極致。《周語》註解中,「極」作「亟」。

荀子曰。凡用血氣意志思虛。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修身篇)

白話文:

荀子說:凡是使用精氣、精神、意志和思想,如果依循禮法,就會通暢和諧;如果不依循禮法,就會勃發混亂、提心吊膽。飲食穿衣、居住處所、行動靜止,如果依循禮法,就會適度和諧;如果不依循禮法,就會觸犯危害,產生疾病。

又曰。人莫貴乎生。莫樂乎安。所心養生樂安者。莫大乎禮義。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闢之是欲壽而刎頸。愚莫大焉(修身篇)

白話文:

勃通,意思是指動作緩慢。僈跟漫意義相同,指的是遭受陷害或刑罰。荀子認為禮儀道義是修身養性的關鍵,他的論述準確且深奧有意義。後來的儒家學者用「人性本惡」這句話概括地批判荀子,這並不是全面性的看法。

勃與悖通。提緩也。僈與漫同。觸陷。觸刑陷禍也。荀子以禮義為修身之要。其論精確。深邃有味。後儒以性惡一言概乎排之。非通論也。

又曰。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二。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病(天論篇)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加強身體基礎,適度用度,自然不會貧窮。充足的營養和適時運動,自然不會疾病纏身。修身養性,專心一致,自然不會招致災禍。因此,水旱災害無法造成飢渴,寒暑冷暖也無法引發疾病。

荀子天論。至言尤多。非後儒所及也。

管子曰。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是故聖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也。(戒篇)

白話文:

管子說:飲食與運動是維持生命的基礎。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是生命的表現。應對外物的智慧才華是生命的優點。所以,聖人會平衡飲食,適時運動。這樣才能控制六氣的變化。(戒篇)

滋味適可。動靜以時。所以養生也。六情無節。必至於淫。淫則沉溺惑亂。疾病隨生焉。聰明當物。則不失中和。所以為生之德也。御控御也。六氣氣猶情也。

白話文:

飲食口味宜適量,起居作息要規律,這樣才能保養身體。如果六種情緒(喜、怒、憂、思、悲、恐)不加節制,必定導致過度放縱。放縱就會沉迷,導致迷惑混亂,疾病隨之而生。思想清醒,適應環境,就能保持中和,這是養生的美德。控制、調節。六氣就像六種情緒。

鹽鐵論曰。手足之勤。腹腸之養也。(忠貴篇)

手足之不勤者。必溺於酒肉。淫於聲色。呂覽以酒肉為爛腸之食。韓非子亦曰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揚榷篇)與此言相發。

白話文:

手腳不勤勞的人,一定沉迷於酒肉,放縱於聲色之娛。呂覽說酒肉是腐爛腸胃的食物,韓非子也說香美脆嫩的佳餚、醇厚的酒和肥美的肉,雖然美味可口,卻會損害身體。(這與這段話的意思相呼應)

說苑曰。君子以禮正外。以樂正內。內須臾離樂。則邪氣生矣。外須臾離禮。則慢行起矣。(修文)

漢去周未遠。三代教法。猶有存者。於今得窺古聖之道者。漢儒之功為多。後儒目以訓詁之學。可謂冤矣。

申鑑曰。或問曰。有養性乎。曰養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愛親愛德愛力愛神之謂嗇。否則不宣。過則不澹。故君子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滯底昏亂。百度則生病。故喜怒哀樂思慮。必得其中。所以養神也。寒暖盈虛消息。必得其中。所以養神也。善治氣者。由禹之治水也。

白話文:

申鑑中記載,有人問:什麼是養性?

回答說:養性就是保持中和,守住中和的狀態,來保持生命的活力。

愛親人、愛德行、愛能力、愛精神,這叫「節制」。如果不節制,就會不舒暢。過度了就會不明晰。所以君子要調節自己的氣血,不要讓它堵塞,不要讓它混亂。堵塞和混亂就會生病。所以喜怒哀樂思慮這些情緒,一定要保持適度,這樣才能養神。

寒暖、盈虛、消長的變化,也一定要保持適度,這樣才能養神。善於調節氣血的人,就像大禹治水一樣。

若夫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疾。皆非養性之聖術也。夫屈者以乎伸也。蓄者以乎虛也。內者以乎外也。氣宜宣而遏之。體宜調而矯之。神宜平而抑之。必有失和者矣。夫善養性者。無常術。得其和而已矣。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體也。

白話文:

至於導引術和蓄氣術,過度執行內視臟腑的動作,就會失去平衡。雖然它們可以治病,但不是養生的聖術。

屈伸相濟,蓄虛相生,內外相通。如果過度宣揚氣息,會導致氣息遏制;過度調養身體,會導致身體矯枉過正;過度抑制心神,會導致心神失衡。這樣必定會導致和諧失調。

善於養生的人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得其和諧之道即可。

距離肚臍兩寸的地方稱為「關元」,是關閉臟腑呼吸之氣的穴位,用來滋養四肢。

故氣長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至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凡陽氣生養。陰氣消殺。和喜之徒。其氣陽也。故養性者崇其陽而絀其陰。陽極則尢。陰極則凝。亢則有悔。凝則有凶。夫物不能為春。

白話文:

如果氣息較長,就要用「關息」的方法呼吸,讓氣息保持在丹田。如果氣息較短,呼吸時可以稍微提氣,但脈搏保持平穩,精神稍稍集中。等到氣息能夠延展到肩膀,精神就會更加專注。到了「關息」的境界,氣息就會自然散發而出。因此,道家養生者經常將氣息引到丹田,這是養生術中的關鍵。

天地間的陽氣具有滋養生長的作用,而陰氣具有消滅殺傷的作用。喜歡和諧喜悅的人,其氣屬於陽氣。所以養生之道在於重視陽氣,減少陰氣。陽氣過盛就會導致亢奮,陰氣過盛就會導致凝滯。亢奮會帶來後悔,凝滯會帶來兇險。萬物不能永遠停留在春天,因為陰陽消長是自然的規律。

故候天春而生。人則不然。存吾春而已矣。藥者療也。所以治疾也。無疾則勿藥可也。肉不勝食氣。況於藥乎。寒斯熱。熱則致滯陰。藥之用也。唯適其宜。則不為害。若已氣平也。則必有傷。唯針火亦如之。故養性者不多服也。唯在乎節之而已矣。(俗嫌篇)

白話文:

因此,順應天地間的運轉,春天就會產生生命。但人卻不然,只要保養好自己的「生機」就好。藥物是治療疾病的,因此有疾病才需要用藥,沒有疾病就不必用藥。肉類吃多了都無法消化,何況是藥物呢?虛寒體質的人服了熱藥,就會導致陰氣停滯。藥物的用途,只有適當的時候使用,纔不會有害。如果身體已經平衡,再用藥就會造成傷害。用針灸治療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養生的人不會經常服藥,只要適當地節制就好。(養生篇)

愛親疑愛身誤。歷猶練也。內視心不外馳也。矯擅也。促數也。論雖似道家之言。非剿襲也。藥者療也以下。與吾古疾醫道全然相符。實為確論。足以破魏晉以降藥餌補養之說矣。

白話文:

過度溺愛親人會誤傷自己。猶如練習,是指專注於內心,不讓思緒外馳。矯治頻繁。雖然這些說法看起來像道家思想,但並非抄襲。從藥者療也以下的內容,與我們傳統的醫學思想完全相符,是正確的理論,足以打破魏晉以後藥餌滋補的說法。

韓非子曰。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說情而捐精。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揚榷篇)

白話文:

韓非子說:上天有它的規律,人也有自己的命運。那些香美可口、鮮嫩脆爽的食物,還有濃烈醇厚的酒和肥美的肉,雖然吃起來令人滿足,卻會損害身體。用曼妙的姿態和潔白的牙齒,說盡動人的情話,卻會消耗精力。因此,過度放縱享樂就會離健康和長壽越來越遠,身體就會受到損害。

小耎易斷之謂脆。曼澤也。理膚理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中絕命。職此之由。周語曰。厚味實臘毒。養生之術。亦莫善於寡欲。

白話文:

脆是指容易折斷。柔滑滋潤。保養皮膚是保健身體的道理。飲食和男女之慾是人的一大欲望,而早期死亡的人大多是因為這個原因。周語中說,美味的食物實際上是毒藥。養生的辦法,沒有比減少慾望更好的了。

又曰。嗜欲無限。動靜不節。則痤疽之爪角害之。(解老篇)

以痤疽比猛獸。故曰爪角也。博雅曰。痤癰也。

呂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本生篇)

舉梃擬面。則按劍而應之。以其將害己也。爛腸之害。豈啻舉梃擬面哉。然務以相強。則喜以為愛己。嗜欲之溺人如此。

白話文:

古文說,聖人深思熟慮,認為天下沒有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我們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它們都是為了我們生存而服務的。耳朵雖然喜歡聲音,眼睛雖然喜歡色彩,鼻子雖然喜歡香氣,嘴巴雖然喜歡美味,但是如果它們對生命造成危害,就必須停止。四官(耳朵、眼睛、鼻子、嘴巴)不想要的,對生命有利的,它們就不能去做。從這一點來看,四官不能擅自行動,必須受到約束。就像官員不能擅自行動,必須受到約束一樣。這就是珍視生命的道理。(〈貴生篇〉)

又曰。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則不為。由此觀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職不得擅行。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也。(貴生篇)

口鼻耳目。所以養性命之具也。然嗜欲無厭。則以其所以養者反害其生。故欲全其生。必先節四者之欲。欲節四者之欲。必先制其心。仲虺曰。以義制事。以禮制心是也。

白話文:

嘴、鼻子、耳朵、眼睛這些器官,本來是養護生命的工具。可是如果沉迷於慾望無法自拔,反而會讓這些養護生命的工具變成危害健康的因素。所以想要保全生命,必須先節制這四個器官的慾望。想要節制這四個器官的慾望,又必須先約束自己的心。仲虺(商湯的賢臣)說:「用道義約束行為,用禮儀約束心靈」,就是這個道理。

又曰。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其情也。俗主虧情。故每動而亡敗。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腫。筋骨沉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情欲篇)

白話文:

又有人說:上天創造人,賦予人貪婪和慾望。慾望產生感情,感情需要有節制。聖人修養節操以控制慾望,所以不會放縱自己的感情。庸俗之人虧欠感情,因此每次衝動行事都會失敗。耳朵聽不厭,眼睛看不厭,嘴巴吃不飽,身體肥腫如肉球,筋骨僵硬沉重,血脈不通,九竅不通暢。四肢失去功能,這樣即使是彭祖這樣長壽的人也挽救不了。

七情者。性之欲也。縱之則昏亂百度以敗亡軀命。故聖人立禮義之教以節制之。虧者毀也。府腫與腑腫同。病毒貫盈之狀。寥者空也。九竅寥寥。九竅失職不為用也。曲猶悉也。為猶治也。言雖有彭祖之壽。不可治也。

白話文:

七情指人性中的慾望。放縱慾望會導致精神錯亂,百事荒廢,最終損害身體健康。因此,聖人制定禮義教化來約束慾望。虧損就是毀壞。府腫和腑腫是一樣的,形容病毒充滿貫通的狀態。寥寥表示空虛。九竅寥寥,指九竅失去正常功能。曲猶悉,為猶治。意思是即使有彭祖那樣的長壽,也無法治好九竅失職的疾病。

又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於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於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克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

白話文:

又說,自然界中陰陽、寒暑、燥濕等交替變化,是四季變化和萬物變化的根本原因,這些變化既有利又有害。聖人能夠觀察陰陽適應之道,分辨萬物的利弊,從而保全自身。所以精神安居於形體之中,壽命得以延長。延長壽命,並不是將短暫的時間接續起來,而是將本該有的壽命全部活完。要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於消除危害。什麼是危害呢?過度食用甜、酸、苦、辛、鹹五種味道會傷害身體;過度喜、怒、憂、恐、哀五種情志會損害精神。

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情則生害矣。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盡數篇)五味失和。偏嗜任欲。必害形體。五情無節。六氣觸冒。必害精神。務去其害。則疾病無繇生。能畢其數。此之謂知本也。

白話文:

過於寒冷、過於炎熱、過於乾燥、過於潮濕、過於颳風、過於大雨、過於濃霧這七件事會擾動情志,造成危害。因此,養生最重要的就是認識事物的根本。瞭解了根本,疾病就無法產生了。(全文完)五種味道攝取失衡。過度偏愛某種食物或慾望。必定會傷害身體。五種情志沒有節制。六種外邪接觸侵襲。必定會傷害精神。致力去除這些危害。那麼疾病就不會產生。能做到這些。這就叫做認識根本。

又曰。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先已篇)

白話文:

還有一種說法。做任何事情的基礎,必須先調理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健康,善用精力,摒棄陳舊的習慣。這樣,身體的脈絡就會暢通,精氣每天更新。邪氣都將消散,可以達到自然壽終正寢。這就是「真人」的境界。(出自《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大寶。性命也。節飲食。慎起居。則腠理宣達。九竅通利。新陳代謝。精氣日新。邪氣不能留滯焉。及者。至天數之限也。

白話文:

寶貴的生命。節制飲食,謹慎起居。那麼身體表面的孔隙疏通,九竅暢通。新陳代謝,精氣每日更新。邪氣無法滯留在體內。死期將至,是天命限制的。

又曰。昔陶唐氏之始。陰多帶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閉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道之。(古樂篇)

白話文:

古時候,陶唐氏的時代,陰氣過於茂盛,阻塞鬱積,水路不通暢,無法循著原本的脈絡運行。人們的情緒鬱結不暢,筋骨縮緊不通達。因此,就創作了舞蹈,來疏通阻塞的氣血。

湛沉也。原本也。淮南墜形訓曰。黃水三周復其原。瑟縮。拘急不自如也。舞者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也。滯塞可通。瑟縮可暢。不曰樂而曰舞。亦足以觀其世矣。

白話文:

沉寂、安定的樣子。本來的樣子。《淮南子·墜形訓》上說:「黃色的水三面環繞,最後又回到它的源頭。」拘謹、緊張而不能自然舒展的樣子。舞蹈能夠調節八種音樂的節奏,並按照八種風向而動作。氣血不通暢的可以通暢,拘謹緊張的可以舒暢。不稱讚舞蹈的音樂,而讚賞它的動作,這也足以反映當時人的風氣了。

又曰。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焉。(開春篇)

又曰。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鬱也。故水鬱則為汙。樹鬱則為蠹。草鬱則為蕢。國亦有郁。主德不通。民欲不達。此國之郁也。國郁處久。則百惡並起。萬災叢至矣。(達郁篇)

白話文:

再說,一般人有三百六十個關節,九個孔竅,五臟六腑。皮膚希望保持清潔,血脈希望通暢,筋骨希望堅固,心志希望和諧,精氣希望運行無阻。如果做到這些,病痛就沒有地方居留,惡事就沒有機會發生了。病痛的停留和惡事的發生,都是因為精氣鬱結。所以,水鬱結就會變成汙泥,樹鬱結就會生長蛀蟲,草鬱結就會長出藤蔓。國家也會鬱結,君主的德政不通達,人民的意願不得發洩,這就是國家的鬱結。國家的鬱結持續久了,各種惡事就會同時出現,各種災難就會接踵而至。(醫聖扁鵲《達鬱篇》)

比密也。通宣也。固堅也。和猶安也。行流也。惡慝也。人苟精氣流行。支體堅固。病毒無繇生。蕢義未詳。亢倉子則作草郁為腐。按淮南子原道訓曰。堅強而不鞼。張湛曰。音貴。折也。蕢疑鞼之訛也。此條疾病之原由。治亂之脴,胎。議論適切。實為至言。

白話文:

精氣暢通,通達無阻。身體穩健,堅固不摧。和諧安穩,氣血調和。運行流暢,氣血運行順暢。厭惡邪惡,抵禦外邪。如果人體精氣運行暢通,四肢身體堅固,病毒無從產生。

蕢的具體含義不明,亢倉子將其解釋為草木鬱結而腐爛。根據《淮南子·原道訓》中記載:「堅強而不鞼」,張湛注釋:「鞼,音貴,折也。」因此,「蕢」疑似為「鞼」的訛字。

這段論述探討了疾病的起源和治療的關鍵,見解深刻,是極其精闢的見解。

淮南子曰。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瘖。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廢。中能得之。則外能收之。中之得則五藏寧。思慮平。觔力勁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鞼。(原道訓)

白話文:

淮南子說:喜怒無常是違背正道的行為,憂愁悲傷是德行有虧的表現,喜好或厭惡是心性的失衡,過度貪戀物慾是本性的負累。人發大怒會傷陰,大喜會散陽,薄怒會引發氣滯,驚嚇恐懼會導致發狂。憂愁悲傷和憤怒容易積累,最終導致疾病。喜好或厭惡過多,招致禍患不斷。因此,要用心性的平和去控制外在的行為,這樣才能萬事不廢。如果內心能得到安寧,就能控制外在的行為。內心安寧,五臟六腑就會平和,思緒也能平穩,筋骨強壯,耳聰目明,通達而不偏執,堅強而不暴戾。

心術正而思慮平者。情不妄動。故無有大怒以下之失。所以無禍疾也。中者心也。外者情也。鞼折也。

又曰。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又曰。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鬱滯。五藏無蔚氣。(叔真訓)

血脈無鬱滯。五藏無蔚氣。則精神內守。肉腠外拒。雖有厲風苛毒。不能侵之。雖道家之言。亦至論也。家語蔚作郁。文字作拆。

白話文:

如果血液運行通暢,臟腑沒有鬱結的邪氣,那麼精神內聚,肌膚緻密,即使遇到惡劣的風寒邪氣,也不會侵襲。這是道家的說法,也是極其有道理的。家語中「蔚」與「鬱」通假,「文字」與「拆」通假。

又曰。聖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作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繁於物者。正氣也。重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置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於性。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接而說之。

白話文:

又有人說:聖人能勝過自己的慾望,一般人只會順著慾望而行。君子立志於正直,小人則會行邪惡之事。內心安於自己的本性,外在行為符合正道。順應道理而行動,不會被外物所迷惑,這是正氣。貪戀口腹之慾,沉迷於聲色犬馬,容易激動發怒,不顧後果,這是邪氣。邪氣與正氣互相傷害,慾望與本性互相違背,不能同時存在。只能擇其一而棄其一。因此,聖人會損害慾望,順從自己的本性。眼睛喜好美色,耳朵喜好音樂,嘴巴喜好美味,接觸這些東西就會感到愉悅。

不知利害嗜欲也。食之不寧於體。聽之不合於道。視之不便於性。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割痤疽非不痛也。飲毒藥非不苦也。然而為之者。便於身也。渴而飲水。非不快也。飢而大餐。非不贍也。然而弗為者。害於性也。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取去。心為之制。各得其所。

白話文:

不明白事情的利弊,只是沉湎於慾望。飲食過多,身體會不適。聽到的言論,不合乎道理。所見的事物,有違本性。三官(眼、耳、口)互相爭奪,只有「心」以正義來制衡它們。割除毒瘡固然疼痛,服用毒藥也確實苦澀。但這麼做,是因為有益於身體。口渴時喝水,固然痛快。飢餓時大吃一頓,也能滿足口腹之慾。但這麼做,卻會損害本性。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這四個部位,如果心不加以控制,它們就會不知取捨,各有自己的主張。只有心能讓它們各得其所。

由是觀之。欲之不可勝明矣。凡治身養性。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使在已者得而邪氣因而不生。豈若憂瘕疵之與痤疽之發而豫備之哉。(詮言訓)

白話文:

由此可見,慾望之多不可勝數。凡是養生保健,應當適度休息,調養飲食,調和喜怒,把握動靜,讓自身強健,邪氣無法入侵。難道還不如預先防範憂愁疾病和痘瘡嗎?

此修身養性之至言要道也。勝任也。盡也。

又曰。今夫道者。藏精於內。棲神於心。靜漠恬淡。訟繆胸中。邪氣無所留滯。四肢節族。毛蒸理泄。則機樞調利。百脈九竅。莫不順。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豈節拊而毛修之哉(泰族訓)

白話文:

經典中又說,修道之人,精氣都收藏在體內,神志安住在心中,心靈平和淡然,減少爭執,邪氣無法停留。四肢關節通暢,汗毛順利生長,身體機能調節順暢,所有經脈和穴道都通暢無阻。這與神志得到安養,找到它們適當的位置有關,而不是要靠節制飲食、撫摩身體就能達到的。

寡欲而循理者皆然。非獨道家而能也。訟容也。謬靜也。訟繆文子道原篇作悅穆似長。

又曰。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調陰陽之氣。以和四時之節。以闢疾病之菑。(同上)

又曰。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性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供嗜欲。養生之末也。(同上)

寡欲則神志不期而自清平。百度無有昏亂。若夫養小體者。焉知養生之道乎。

列子曰。晏平仲問養生於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閼(楊朱篇)

肆者緩也。肆之而已。心性舒緩。則形體安和。故精氣自不壅滯閼郁也。按書大誥曰。王曰。嗚呼肆哉。孔安國曰。肆放也。欲其舒放而不畏縮也。是亦舒緩之意也。晏與管相去殆百年。列子成於偽撰。此不必辨。

白話文:

「肆」就是緩慢的意思。只要放鬆緩慢,心性舒緩,形體就會安和。所以精氣自然不會阻塞鬱悶。

《尚書·大誥》記載,周王說:「唉呀,緩慢啊!」孔安國解釋說:「肆是放緩的意思。希望大家能放鬆緩慢,不要畏縮。」這也是舒緩的意思。

晏子與管子相距大約一百年。而《列子》這本書是後人偽造的。這一點不必爭論。

又曰。周諺曰。田父可坐殺。晨出夜入。自以性之恆。啜菽茹藿。自以味之極。肌肉粗厚。筋節腃急。一朝處以柔毛綈幕。薦以粱肉蘭橘。心㾓體煩。內熱生病矣。商魯之君。與田父侔地。則亦不盈一時而憊矣。(同上)

白話文:

再說。有周朝的諺語說:「種田的農夫可以坐在那裡被殺掉。」(因為他們太遲鈍了)早上出門,晚上纔回來。自以為這是自然的規律。喝稀飯、吃野菜。自以為這是最美味的食物了。肌肉粗糙厚實,筋骨僵硬。一旦處在柔軟的毛皮被褥中,吃著粱肉蘭橘。內心感到煩躁,身體也感覺不舒服。生病了。商魯的君王和農夫地位相同。那麼,他們也不會超過一時就會疲倦。(同上)

腃音愧。筋急貌。腃急猶云強勁。㾓音淵。煩郁也。通作焆。又憂也。侔均也。憊羸困也。

又曰。若觸情而動。耽於嘗欲。則性命危。(同上)

氓之蚩蚩。不觸情而動。任欲而招害者。蓋希其得壽者。幸已非數。

亢倉子曰。始生之者天地也。養成之者人也。草鬱則為腐。樹鬱則為蠧。人鬱則百慝並起。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離婁篇)信矣。

莊子曰。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刻意篇)

又曰。君將盈嗜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君將黜嗜欲。掔好惡。則耳目病矣。(徐無鬼篇)

平易恬淡。則心志安和。憂患不入。然非聖人之道也。人固不能斷欲。俱以禮義治心情。則自然寡欲。聖人之教為然。如虛無恬淡。槁木死灰之教。非所以施於人間也。掔音慳。郭注掔牢也。按正字通音愆。牽去也。與黜字相對。郭注恐非是。

白話文:

心境平和淡泊,則精神安寧和諧,憂愁煩惱不會侵入。不過,這並不是聖人的道理。人本來不能完全斷絕慾望,但是如果都能用禮義來約束自己的心情,那麼自然會減少慾望。聖人的教化就是這樣。像那些虛無飄渺、恬淡寡慾、枯槁如木、死灰復燃的教義,不適合應用在人世間。掔,音同「慳」,郭璞注釋為「掔牢也」。根據《正字通》,音同「愆」,意思是「牽引去之」。與「黜」字相對應。郭璞的注釋可能不是正確的。

文子曰。老子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繩。曲因其直。直因其常。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心之累也。(道原篇)

白話文:

文子說,老子說:萬物的總體,都通過一個孔道。百事的根本,都從一個門戶中產生。因此,聖人遵循固定的法則,不改變舊規,也不更易常規。放任而循規蹈矩,彎曲依從直線,直線依循常規。喜怒是違背道的,憂悲是德行的缺失,好惡是心靈的過失,嗜慾是心靈的負累。

喜怒以下。修身之要訣。而養生之道寓焉。雖言出於道家。不宜一概廢之。

又曰。老子曰。古者之聖人。仰取象於天。俯取度於地。中取法於人。調陰陽之氣。和四時之節。察陵陸水澤肥墽高下之宜。以立事生財。除肌寒之患。闢疾疢之災。(同上)

白話文:

另據記載,老子說:“古代的聖人仰望天空,效仿天體運行的規律;俯視大地,效仿自然界的變化;結合人體的特點,制定養身方法。通過調和陰陽之氣,順應四時的變化;考察山陵、原野、水澤、土壤的肥沃與貧瘠,以及地形的起伏變化,以此建立事業,謀生致富,消除貧寒飢餓的痛苦,避免疾病災殃的侵襲。”

墽墝磽通。瘠土也。此條與淮南子泰族訓其義略同。余著命數養性二篇者。欲人之全性命以終天數也。人情無不愛生惡死者。而舍彼取此。嗜欲害之也。若奉聖賢之教。守道以修身。則焉有疾疢橫夭之災耶。夫人與天地參。豈不知所以永保軀命。而共天職報天意而可乎。

白話文:

墽墝磽通,是一種貧瘠的土地。這句話與《淮南子·泰族訓》中的意思大致相同。我寫了《命數》和《養性》這兩篇文章,是希望人們能夠保全生命,以完成天數。

人之常情都是愛生怕死,但是人卻常常背離生命本意,而追求一時的滿足,這正是傷害生命的罪魁禍首。如果我們遵循聖賢的教誨,堅守正道,修養身心,那麼怎麼會有橫生的疾病和夭折之災呢?

我們人類與天地萬物同在,難道不知道如何長久地保全自己的身體生命嗎?難道我們能共同承擔上天賦予我們的職責,回報上天的恩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