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命數篇 (2)
命數篇 (2)
1. 命數篇
高祖起於編戶。以馬上取天下。非天命豈能然乎。是其死生固繫於天。非人力所能。如高祖可謂能達天人之理矣。
孔叢子曰。夫死病不可為醫。(嘉言篇)
又曰。死病無良醫。(報節篇)
鹽鐵論曰。扁鵲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國也。(非鞅篇)
後漢書曰。良醫不能救無命。強梁不能與天爭。故天之所壞。人不能支。(蘇文傳)
國之存亡。人之死生。有系乎天者。有由乎人者。系乎天者。無可如何。由乎人者。猶可挽而回之。扁鵲曰。越人不能生死人也。是當自生者。越人使之起耳。自得於心者。其言皆同。
戰國策曰。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而聖主明於成敗之事。(秦策)
知死生知治不治也。
荀子曰。人主不能不有遊觀安燕之時。則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變焉。(君道篇)
疾病物故者。人之所必有也。然遊觀無節。安燕過度。以速疾病死亡。非正命也。富貴之人。尤宜慎也。按死亡曰故。漢書蘇武傳曰。士馬物故。注曰不欲斥言死。但言所服用之物皆已故。索隱曰。魏臺問物故何義。高堂隆答曰。物無也。故事也。言死者無所復能於事也。此說難從。
說苑曰。民有五死。聖人能去其三不能除其二。飢渴死者可去也。凍寒死者可去也。罹五兵死者可去也。壽命死者不可去也。癰疽死者不可去也。飢渴死者中不充也。凍寒死者。外勝中也。罹五兵死者德不忠也。壽命死者歲數終也。癰疽死者血氣窮也。故曰。中不正。外淫作。外淫作者多怨怪。多怨怪者疾病生。故清淨無為。血氣乃平。(說叢篇)
三死者。賢君猶可得而去之。不俟聖人。至數已盡。雖和扁安能起之哉。如癰疽使良醫。蚤從事。未必死也。至血氣既窮。精神已竭。假令處療得當。無驗不特癰疽也。外淫怨怪。即六淫蠱惑也。
潛夫論曰。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豈虛言哉。何以知人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以其不嗜賢也。是故病家之廚。非無嘉饌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於死也。亂國之官。非無賢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於亡也。夫生飰秔粱旨酒甘醪以養生也。
而病人惡之。以為不若菽麥糟粕欲清者。此其將死之候也。尊賢任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而暗君惡之。以為不若奸佞闒葺讒諛者。此其將亡之徵也。(思賢篇)
國非賢能忠諫不治。人非穀肉果菜不能活。其理一也。故國君不任賢能國必亡。病人不欲穀肉命必殞。關尹子曰。人將病也。必先不甘魚肉之味。太倉公曰。安穀則過期。不安穀則不及期。可以見矣。欲清疑淡泊之意。闒葺無才能之稱。見賈誼傳。與死以下四句。見韓非子孤憤篇。
淮南子說林訓作與死者同病難為良醫。與亡國同道難與為謀。文子上得篇作難為忠謀。王符蓋衍其義也。
白話文:
命數篇
高祖從一個平民百姓起家,靠著騎馬打天下,如果不是天命所歸,怎麼可能做到?所以他的生死本就掌握在天,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像高祖這樣的人,可謂是通曉了天人之間的道理。
孔叢子說:死亡疾病是無法醫治的。
孔叢子又說:死亡疾病沒有良醫。
《鹽鐵論》說:扁鵲都不能使死人復活,微箕都不能使滅亡的國家復國。
《後漢書》說:良醫不能救治命數已盡之人,強盛的人也無法與天抗爭。所以,上天註定要毀滅的東西,人力是無法阻擋的。
國家的存亡,人的生死,有些繫於天命,有些則取決於自身。繫於天命的,就無可奈何了;取決於自身的,還是可以挽救的。扁鵲說:醫生不能決定人的生死,只是使那些本來就該活的人活下來而已。自身有所感悟的人,他們的說法都一樣。
《戰國策》說:良醫能判斷病人的生死,聖明的君主能明瞭國家的成敗。
知道生死,就知道治與不治。
荀子說:國君不可能沒有遊玩休息的時候,那麼就必然會有疾病死亡的變化。
疾病死亡是人必然會經歷的,但是遊玩無度,休息過度,就會加速疾病死亡的到來,這就不是正常的壽命了。富貴之人尤其應該謹慎。文中「死亡」稱為「故」,《漢書·蘇武傳》說:「士馬物故」,注釋說不願直接說死,只說所使用的東西都已「故」了。「索隱」說:魏臺問「物故」是什麼意思,高堂隆回答說:「物」指沒有,「故」指事情已成定局,意思是說死者已無法再為事情做什麼了。這種說法難以苟同。
《說苑》說:百姓有五種死法,聖人能避免其中三種,卻不能避免另外兩種。飢渴而死者可以避免;凍寒而死者可以避免;死於兵災者可以避免;壽命終結而死者無法避免;患癰疽而死者無法避免。飢渴而死是因為內部營養不足;凍寒而死是因為外部寒冷勝過內部溫暖;死於兵災是因為品德不忠;壽命終結而死是因為年歲已盡;患癰疽而死是因為氣血衰竭。所以說,內部不正,外部邪氣入侵,外部邪氣入侵的人多怨天尤人,多怨天尤人的人就會生病。所以要清靜無為,氣血才能平和。
飢渴、凍寒、兵災這三種死法,賢明的君主就能夠避免,不必等到聖人。至於壽命已盡,即使是扁鵲也無法使其復活。像癰疽這種病,如果良醫及時治療,未必會死;但是等到氣血已竭,精神衰敗,即使治療得當,也是無效的。不只是癰疽,外部邪氣和怨恨,就是所謂的六淫蠱惑。
《潛夫論》說:與死人有同樣的疾病,就不能活;與滅亡的國家有相同的作為,就不能存在。這可不是虛言!怎麼知道人將要生病呢?看他食慾不振就知道。怎麼知道國家將要滅亡呢?看他不用賢人就知道。所以,生病的人家裡,並不是沒有好的食物,而是病人吃不下,所以才會死去。動亂的國家,並不是沒有賢人,而是國君不用他們,所以才會滅亡。用精美的糧食美酒來養生,
但病人卻厭惡這些,認為不如粗茶淡飯,這是將死的徵兆。尊重賢能,信任忠臣,採納諫言,這是使國家安定的方法;但昏庸的國君卻厭惡這些,認為不如奸佞小人更合心意,這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
國家不任用賢能忠正之人,就不會治理好;人如果不吃五穀肉菜,就不能活下去,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國君不任用賢能,國家就一定會滅亡;病人不吃五穀肉菜,性命就一定會喪失。《關尹子》說:人將要生病,一定先會不喜歡魚肉的味道。《太倉公》說:吃得過飽,壽命就會超過預期;吃得不夠,壽命就會達不到預期。由此可見,想要清靜淡泊,就不要喜歡奸佞小人。以下關於「與死人同病」四句,見於《韓非子·孤憤》篇。
《淮南子·說林訓》作「與死者同病,難為良醫;與亡國同道,難與為謀。」《文子·上德》篇作「難為忠謀」,王符繼承並闡發了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