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命數篇 (1)
命數篇 (1)
1. 命數篇
何謂命?何謂非命?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蓋舉夫子言也。孔子曰:「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夫子語正命也。孟子曰:「無之為而為者天也;無之致而至者命也。天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是孟子語正命也。孔子曰:「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
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孟子曰:「知命者,不立於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是孔孟語正命與非命也。揚子云曰:「或問命曰:『命者天之令也,非人為也。人為不為命?』請問人為。曰:『可以存亡,可以生死。』非命也。」
命不可避也。或曰:「顏氏之子,冉氏之孫,曰以其無避,若立巖牆之下,動而徵病,行而招死,命乎?命乎?」就此數言觀之,則天命、非命之義,瞭然明矣。
《書》曰:「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高宗彤日》)
孔安國曰:「言天之下年與民,有義者長,無義者不長。天非欲民天,民是不修義以致絕命。世之不中,絕命者能有幾?噫!」
《大戴禮》曰:「人之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曾子疾病篇》)
百歲曰上壽。《列子·楊朱篇》曰:「百年壽之大齊。」(齊,限也。《楊朱篇》曰:「不知崖畔之所齊限。」)蓋人壽短長皆天也,非人之所得而能也;不由賢愚,不繫聖凡,不為堯舜長,不為蹠蹻短。彭祖、顏淵之相去,誰知其故?唯能修身養性以終天年,謂之正命也。若自釀疾病而致短折,行暴逆而招禍害,謂之非命。故曰:「形和則無疾,無疾則不夭。」(《漢書·公孫弘傳》)
《論語》曰:「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篇》)
此楊子所謂無所避者。
又曰:「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進篇》)
聖人通死生之故、幽明之變,立神道以設教。其於天道、性命、鬼神,豈有所不知乎?然其所謂教者,在日用彝倫之間,學問修為之上也。《論語》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篇》)「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篇》)「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智矣。」(《雍也篇》)是夫子之所以不告也。
《史記》曰:「高祖擊布,時為流失所中,行道病,病甚。呂后迎良醫。醫入,見高祖,向醫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罵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遂不使治病。」(《高祖本記》)
白話文:
所謂的「命」是什麼?所謂的「非命」又是什麼?子夏說:「我曾聽說,人的生死有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上天決定。」這大概是引用孔子的話吧。孔子說:「君子修養自己的品德,堅守自己的道義,不會因為困苦貧窮就改變自己的節操。努力行善是人為的,而生死卻是命運安排的。」這是孔子所說的「正命」的道理。孟子說:「沒有經過人為的干預卻自然發生的,是上天的旨意;沒有經過刻意追求卻自然得到的,是命運的安排。人的壽命是天定的,不會有兩樣,所以要修身養性等待天命的安排,這就是所謂的『立命』。君子只需要按照規矩行事,等待命運的安排就可以了。」這是孟子所說的「正命」的道理。
孔子說:「人有三種死亡並非是天命安排的,而是自己造成的。不按時作息、飲食沒有節制、過度安逸或勞累,這些都會招致疾病而死。身居下位卻冒犯君主、慾望無窮無法滿足,這些都會招致刑罰而死。以少數挑戰多數、以弱小欺凌強大、憤怒失控不講道理、行動不衡量自身能力,這些都會招致戰爭殺戮而死。這三種情況的死亡都不是命運安排,而是人自己造成的。如果那些聰明睿智、仁德的人能夠約束自身,一舉一動都符合道義,喜怒有節制不傷及本性,這樣即使能長壽也是理所當然的。」孟子說:「了解天命的人,不會站在危險的牆壁下。盡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而死,是正當的命;因為被囚禁而死,就不是正當的命。」這就是孔子和孟子所說的「正命」與「非命」的道理。
揚雄說:「有人問我關於命運,我回答說:『命運是上天的命令,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人為的行為不能決定命運。』那人又問:『那人為可以做什麼?』我說:『人為可以決定事情的存亡、生死。那並非命運所能決定的。』命運是無法逃避的。」又有人說:「顏回和冉伯牛都是賢人,他們的死是否也無法逃避呢?就好比站在危牆下,活動就容易生病、行走就容易招致死亡,難道這也是命運嗎?」從這些話來看,「天命」和「非命」的道理就非常清楚明白了。
《尚書》說:「上天監視著下民,依據他們的行為給予賞罰,所以人的壽命有長有短,並不是上天要讓人民早夭,而是人民自己不修德而導致短命。」孔安國解釋說:「上天給予人的壽命,有德行的人就長壽,沒有德行的人就短命。上天並不是要讓人民短命,而是人民自己不修養德行而導致短命。」世上那些沒有活到天年就死亡的人又有多少呢?
《大戴禮記》說:「人的一生,百年之中,會有疾病、會有衰老。」《列子·楊朱篇》說:「百歲是人壽命的極限。」(註:這裡的齊是極限的意思,楊朱篇還說,不知壽命的邊際在哪裡)。人壽命的長短都是上天決定的,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這和人的賢愚、聖凡都沒有關係。並不是因為是堯舜就長壽,也不是因為是盜蹠就短命。彭祖和顏淵的壽命差距如此之大,誰知道其中的原因呢?只有能夠修養身心,保養好自己的本性,最終活到天年的,才叫做「正命」。如果自己導致疾病,或因為暴虐而招致禍患,就叫做「非命」。所以說,身體和諧就沒有疾病,沒有疾病就不會夭折。
《論語》記載,伯牛生病了,孔子去看望他,從窗戶握著他的手說:「他要死了,這是命啊!這樣的人卻得這樣的病!」這是楊子所說的「無法逃避」的情況。
《論語》又說,季路問關於侍奉鬼神的事,孔子說:「連人都侍奉不好,怎麼能侍奉鬼呢?」「請問關於死的事呢?」「連生都不了解,怎麼能了解死呢?」聖人通曉生死的原因,了解陰陽變化,設立鬼神之道來教化人民。難道他們不了解天道、性命和鬼神的道理嗎?然而他們所教導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倫理道德和學問修養的方面。《論語》說,孔子很少談論利益、命運和仁德。孔子談論人性與天道的道理,是無法輕易聽到的。努力做好人民應該做的事,尊敬鬼神但要遠離,這才是明智的行為。這也是孔子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們這些道理的原因。
《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攻打叛軍英布時,被流箭射中。在路上生病,病情很嚴重,呂后找來醫生。醫生進來,看到高祖對醫生說:「這個病可以治好。」於是高祖就謾罵醫生說:「我以平民的身份,拿著三尺劍取得天下,這不是天命嗎?命運在於上天,即使是扁鵲又能奈我何?」於是就不讓醫生醫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