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台逸士超

《醫餘》~ 疾病篇 (1)

回本書目錄

疾病篇 (1)

1. 疾病篇

疾之為物。有得於天者焉。有成乎人者焉。成乎人者常多。得於天者常少。雖得於天者。要亦多人之所自致。其義已於命數養性二篇論之。凡古人論病源。其說紛紛。無有歸一。今略辨說其義。以仰來哲是正云。

白話文:

疾病的成因,有來自天生的,也有由人為造成的。人為造成的疾病往往較多,天生的疾病則較少。即使是天生的疾病,也大多是人自己造成的。有關這方面的道理,已在「命數」和「養性」兩篇文章中論述過。自古以來,古人對疾病成因的看法,說法紛紜,莫衷一是。現在簡要地討論一下其中的道理,以便讓後世學者指正和修正。

韓詩外傳曰。人主之疾。十有二發。非有賢醫。莫能治也。何調十有二發。痿厥逆脹滿支膈盲煩喘痹風。此之謂十有二發。賢醫治之何。曰省事輕刑。則痿不作。無使小民飢寒。則厥不作。無令貨財上流。則逆不作。無令倉稟積腐。則脹不作。無使府庫充實。則滿不作。無使群臣縱恣。

白話文:

韓詩外傳記載:君主的疾病共有十二種。沒有良醫,沒人能治得了。這十二種疾病分別是什麼呢?痿痺、厥死、逆嘔、腹脹、腸支氣膈、失明、煩熱、喘息、麻痺、風疾。這便是所謂的十二種疾病。賢明的醫生如何治療這些疾病呢?

省察政務,減輕刑罰,那麼痿痺就不會發生;不讓百姓飢寒,那麼厥死就不會發生;不讓財貨流向上位者,那麼逆嘔就不會發生;不讓倉庫裡積攢腐爛的糧食,那麼腹脹就不會發生;不讓國庫充盈,那麼腹滿就不會發生;不讓羣臣放縱恣意,那麼腸支氣膈就不會發生。

則支不作。無使下情不上通。則膈不作。上材恤下。則盲不作。法令奉行。則煩不作。無使賢伏匿。則痹不作。無使百姓歌吟誹謗。則風不作。夫重臣群下者。人主之心腹支體也。心腹支體無疾。則人主無疾矣。故非有賢醫。莫能治也。人皆有此十二疾。而不用賢醫。則國非其國也。

白話文:

如果下屬不做事,讓下情無法上達,就會產生胸膈悶塞。如果上級體恤下屬,就會避免失明。如果法令被遵守,就不會產生憂煩。如果賢纔不會隱藏,就不會產生麻痺。如果百姓不歌頌或誹謗,就不會出現風疾。那些重臣和眾多臣子,是國君的心腹和肢體。心腹肢體沒有疾病,國君就沒有疾病。因此,如果不是賢明的醫生,就不能治理這些疾病。所有人都會有這十二種疾病,卻不請賢醫來治療,那麼國家就不是他的國家了。

詩曰。多將熇熇。不可救藥。終亦必亡而已矣。故賢醫用則眾庶無疾。況人主乎。(卷三)

良相治未亂。良醫治未病。其事雖異而理則同。此條論政事得失。形病原病狀處。譬喻極切要妙。上材一本作上振。國非其國。所以深戒之也。人皆之人。人主也。

白話文:

優秀的宰相管理天下於未亂之前。出色的醫生治療疾病於未發之前。雖然他們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不同,但原則卻是一樣的。這句話討論的是政治得失。其中「形病」比喻國家的表徵,「原病狀處」比喻國家問題的根源。這樣的比喻非常貼切而精妙。「上材」一詞有些版本寫作「上振」,意指國君並非賢能。所以這句話深刻告誡我們要以此為鑑。文中「人皆之人」指的就是國君。

又曰。太平之時。無瘄㾓跛眇尩蹇侏儒折短。父不哭子。兄不哭弟。道無襁負之遺育。然各以其序終者。賢醫之用也。(同上)

白話文:

又說:太平盛世的時候,不會有瘟疫、麻瘋病、跛腳、瞎眼、矮小、駝背、侏儒、殘疾等疾病。父親不會哀哭失去的兒子,兄長不會哀哭失去的弟弟。道路上不會有棄養的嬰兒。但人們都能按照自己的壽命壽終正寢,這是賢明醫生的功勞。(出自《太平聖惠方》卷第一)

使天下之民。熙熙如登春臺者。非得明君賢相之燮理。安能致之哉。

禮記曰。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鄭玄曰。申之氣乘之也。七月初殺。高誘曰木仁金殺而行其令。故民多疫疾也。)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鄭玄曰。未之氣乘之也。六月宿直鬼為天屍。時又有大暑也。高誘曰。行夏炎陽之令。火干木。故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

白話文:

禮記記載:春天行使秋天的命令,那麼百姓會發大瘟疫。(鄭玄說:申金之氣乘勢而來。七月初殺氣最盛。高誘說:木屬仁,金屬殺,它們同時行使命令,所以百姓多發疫病。)春天末尾行使夏天的命令,那麼百姓會發許多疫病。(鄭玄說:未土之氣乘勢而來。六月有宿直鬼為天屍。當時又有炎熱的暑氣。高誘說:行使夏天的炎熱之令,火氣會使木氣乾枯,所以百姓多發疫病。)初夏行使秋天的命令,

則民殃於疫。(鄭玄曰。大陵之氣來為害也。高誘曰。非其時氣。故民疾疫。)季夏行春令。則民多風咳。(鄭玄曰。辰之氣乘之也。未屬巽。辰又在巽位。二氣相亂為害。高誘曰。春木王。故民多風咳上氣也。)孟秋行夏令。則寒熱不節。民多瘧疾。(鄭玄曰。瘧疾寒熱所為也。

白話文:

古文:

  • 則民殃於疫。(鄭玄曰。大陵之氣來為害也。高誘曰。非其時氣。故民疾疫。)

  • 季夏行春令。則民多風咳。(鄭玄曰。辰之氣乘之也。未屬巽。辰又在巽位。二氣相亂為害。高誘曰。春木王。故民多風咳上氣也。)

  • 孟秋行夏令。則寒熱不節。民多瘧疾。(鄭玄曰。瘧疾寒熱所為也。

  • 如果出現不合時節的涼風,就會導致民眾遭受瘟疫。(鄭玄說:是大陵之氣來作祟。高誘說:不是當令的時氣,所以人民會得瘟疫。)

  • 如果在夏天的最後一個月,出現春天的天氣,就會導致人們咳嗽。(鄭玄說:辰月的木氣乘機入侵。未月屬巽,辰月也在巽位,兩種氣息混亂作祟。高誘說:春屬木,所以人們會多發風咳和上氣。)

  • 如果在初秋出現夏天的天氣,就會導致寒熱失常,人們會多發瘧疾。(鄭玄說:瘧疾是由寒熱引起。)

高誘曰。夏火王而行其令。金氣火氣寒熱相干不節。使民瘧疾。寒熱所生。今本禮記瘧疾作疾疫。)季秋行夏令。則民多鼽嚏。(鄭玄曰。未之氣乘之也。六月宿直東井。氣多暑雨。高誘曰。火金相干。故民鼽窒。鼻不通也。鼽讀曰怨仇之仇。)仲冬行春令。則民多疥癘。(鄭玄曰。

白話文:

高誘說:夏天屬火,其氣息發揮命令。金氣與火氣寒熱不調,導致人民得瘧疾。瘧疾是寒熱所產生的。(現今的《禮記》中把「瘧疾」寫作「疾疫」。)

夏天的風氣在秋天運行,則人們容易患感冒打噴嚏。(鄭玄說:這是因為未成形的氣入侵人的身體所致。六月,宿直星在東井宿,氣候多雨暑熱。高誘說:火氣與金氣交錯作用,故而人們會感到鼻塞不通。這個「鼽」字讀作「愁」字的「仇」。)

冬天的風氣在春天運行,則人們容易患疥瘡皮膚病。(鄭玄說:這是因為寒い

疥癘之病。孚甲象也。呂覺作疾癘。高誘曰。水木相干。故民多疾癘。)季冬行春令。則民多固疾。(鄭玄曰。生不充性有久病也。)

白話文:

疥瘡是一種皮膚病,它的形狀就像一個孚字的甲殼。呂覺將其寫作「疾癘」,高誘解釋說這是因為水木相剋,所以才會導致這種疾病的發生。

在冬季和春季交替的時候,人體容易出現固疾(慢性病)。(鄭玄解釋說,這種疾病是因人體發育不良,導致長期存在。)

政令有失。則藏氣必致乖沴。故聖王重之。蓋聖人之道。法象天地。禮樂刑政。以至凡百之事。無非奉天道者。使天下之民。得免天昬札瘥者。以此也。

白話文:

如果政令有偏差,藏氣(身體的正氣)必定會受到損害。因此,聖王非常重視政令。聖人的治國之道,是效法天地。制定禮樂、刑法、政令等各種規章制度,無非都是遵循天道。讓天下的百姓免於天災疾病,也正是基於此。

又曰。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疾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檀弓篇)

革者亟也。急也。變也。檀弓曾元曰。夫子之疾革矣。鄭玄曰。革與亟同。謂病進亟也。

又曰。禿者不免。傴者不祖。跛者不踴。非不悲也。身有錮疾。不可以備禮也。(問喪篇)

鑄銅鐵以塞隙。謂之錮也。以譬病毒閉塞之狀。月令篇作固疾。新書大都篇西京雜記並作痼疾。錮痼皆從固。病毒固結沉滯不動之義。

白話文:

用熔化的銅鐵將縫隙填滿,這叫做「錮」。用來比喻病毒阻塞的狀態。「月令篇」中寫作「固疾」,「新書.大都篇」和「西京雜記」中都寫作「痼疾」。「錮」和「痼」都從「固」字,表示病毒固定不流動的含義。

左氏傳曰。晉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成十年)

白話文:

《左傳》記載:晉公生病,請秦國派醫生來醫治。秦國國君派醫緩前往。醫生還未到,晉公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男孩,說:「他是一位好醫生,害怕他傷害我們,快跑吧。」其中一個小男孩說:「我住在肓之上、膏之下,他怎麼能奈何我呢?」醫生到了後說:「這病沒辦法醫了,在肓之上、膏之下,針灸無法刺到,藥物也無法到達,所以無法醫治。」(成公十年)

居肓膏之間。謂病之入深。猶言在骨髓也。非可攻治。故曰不可達者。以針砭達之也。不至者。藥力不及也。為治也。申鑑曰。夫膏肓近心而處。阨針之不達。藥之不中。攻之不可。二豎藏焉。是謂篤患。

白話文:

膏肓膏之間。指的是疾病已經深入骨髓。就像在骨頭裡一樣。這時是不能治療的。所以說不能到達。因為針灸無法到達。藥力也無法達到。申鑑中說。膏肓靠近心臟。針灸無法到達。藥物也無法發揮作用。即便治療也沒有用。這是非常嚴重的疾病。

又曰。叔豫曰。國多寵而王弱。國不可為也。遂以疾辭。方暑。闕地下冰而床焉。重繭衣裘。鮮食而寢。楚子使醫視之。復曰。瘠則甚矣。而血氣未動。(襄二十一年)

白話文:

原文說:楚國大夫叔豫說:「國家寵臣太多,國王權力衰弱,這個國家不能侍奉了。」於是便託病辭官。正是大熱的天氣。叔豫在地下挖了一個地穴,上面鋪上冰塊,當成牀。他穿著很多層繭衣和皮裘,吃些清淡的食物就去睡覺。楚王派醫生去看望他。醫生回來報告說:「他的身體非常消瘦,但氣血沒有什麼問題。」(《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人罹疾病。則血脈亂而諸證見焉。論衡別通篇曰。血脈不通。人以甚病。中論考偽篇曰。內關之疾。云云。期日已至。血氣暴竭。遭之者不能攻也。今診之以血氣未動。知雖瘠。其非真病。非良工而豈能然哉。按扁鵲傳曰。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鵲曰。血脈治也。而何怪。其意正同。闕與掘通。穿也。復。反命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患上疾病時,血脈就會紊亂,從而出現各種症狀。《論衡》中說,血脈不通,人會得重病。《中論》中也說,體內積聚的疾病,到了一定的時間,血氣就會突然枯竭,遇到這種情況,醫生也無能為力。現在診斷時,如果發現病人的血氣還沒流動,雖然病人很瘦弱,但並非真正的病症。如果不是高明的醫生,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扁鵲傳》中記載,趙簡子得了病,五天都不省人事。扁鵲說,他的血脈正在調理,有什麼奇怪的。這裡的意思與上文相同。“闕”和“掘”通用,都是“挖穿”的意思。“復”是“反饋”的意思。

又曰。臧孫曰。季孫之愛我。疾疢也。孟孫之惡我。藥石也。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襄二十三年)

白話文:

另一說是臧孫說:季孫對我的愛,就像疾病一樣。孟孫對我的憎惡,就像藥石一樣。疾病帶來的虛假美麗,不如藥石帶來的痛苦。藥石雖苦,還能治癒疾病。而疾病雖然看起來美好,但它的毒性會越來越深。(《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藥石。毒藥砭石也。美疢即疾疢。其謂惡石者。對美疢云爾。

又曰。晉公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沉臺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

白話文:

還有一說,晉國公爵生了病。鄭國國君派公孫僑到晉國拜訪,並詢問病情。叔向向公孫僑詢問道:「我們國君的疾病,占卜者說是沉臺駘作祟,但史官卻不知道這個神是什麼。請問這是一位什麼神?」子產道:「沉臺駘這種神,不會對國君身體造成影響。只有山川之神,才會導致水災、旱災、瘟疫等災難。所以,我們祭祀山川之神。只有日月星辰之神,才會導致雪霜風雨不時。所以,我們祭祀日月星辰之神。至於國君身體出現問題,則與飲食、情緒有關。」

山川星辰之精又何為焉。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今無乃壹之。則生疾。(昭公元年)

白話文:

山川星辰的精氣又算得了什麼呢?我聽說過:君子應順應四時而作息。早上處理政務,中午處理訪客,傍晚制定政令,晚上安頓身心休息。如此才能調節自身元氣,避免阻塞鬱積。保持身心舒暢,心智清明,處理事務才會井然有序。現在你們恐怕一直操勞,才會生病吧。(昭公元年)

祟說文曰神禍也。正字通曰。凡國家物怪人妖皆曰祟。江充傳曰。祟在巫蠱由乖氣致戾。人自所召。非神出以警人也。禜永定切。音詠。祭名。正字通引左傳此文曰。周禮春秋禜亦如之。今以子產之言觀之。晉侯之疾。百度昏亂。精氣壅閉。湫底之所致也。是乃美疢不如惡石者。

白話文:

「祟」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神明的禍患」。《正字通》中說,凡是國家出現的怪物、妖孽都可以稱為「祟」。《江充傳》中說,「祟」是因為巫蠱之術導致邪氣侵犯,是人自己招致的,並不是神明出來警告人們的。「禜」這個字讀作「詠」,是一種祭祀的名稱。《正字通》引用《左傳》中的文字說,《周禮》和《春秋》中記載的「禜」祭相似。現在從子產的話中可以看出,晉侯的疾病是由於身體機能紊亂,精氣堵塞,是由於水氣過多的原因造成的。這就像美玉不如醜陋的石頭一樣,這是不可避免的。

豈禜祭之所與乎。湫集也。底滯也。露謂形體羸瘠。筋骨呈露。列子曰。口形甚露是也。爽明也。正義曰。節宣以時。節宣散其氣也。節即四時是也。凡人形神有限。不可久用。神久用則竭。形大勞則敝。不可以久勞也。神不用則鈍。形不用則痿。不可以久逸也。固當勞逸更遞。

白話文:

這難道是祭祀祖先宗廟的地方嗎?是積水成窪的地方。底滯是說沉滯不暢。露是指身體瘦弱。筋骨露出。就像《列子》所說的,口形甚露(嘴脣很薄沒有血色)。爽明是指精神通達。正義的解釋是:按照時節安排活動,使氣散發出去。節指的是四季。人的精神和形體是有極限的,不能長時間使用。精神長時間使用就會耗盡。形體過度勞累就會衰竭,不能長久勞累。精神不使用就會遲鈍。形體不使用就會萎縮,不能長久安逸。所以合適的做法是勞逸交替。

以宣散其氣。朝以聽政。久則疲。疲則易之以訪問。訪問久則倦。倦則易之以修令。修令久則怠。怠則易之以安身。安身久則滯。滯則易之以聽政。以後事改前心。則亦所以散其氣也。

白話文:

用宣泄的方式分散他的精神。早上用於處理政務。時間長了就會感到疲倦。疲倦了就改用接見訪客。接見訪客時間長了就會感到厭倦。厭倦了就改用制定法令。制定法令時間長了就會感到懈怠。懈怠了就改用休息養生。休息養生時間長了就會感到滯重。滯重了就改用處理政務。用後面的事情來改善前面的心情。這樣也是為了分散他的精神。

又曰。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將死。天命不祐。公曰。女不可近乎。對曰。節之。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之後。不容彈矣。於是乎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

白話文:

忘記了平和之道。君子不聽從它。事物也是如此。到了煩悶的時候,就應放下它。不要因此而生出疾病。君子接近琴瑟,是為了禮儀節度,而不是為了娛樂心智。天地間有六種氣候,降生出五種味道,發出五種顏色,產生五種聲音。過度就會產生六種疾病。六種氣候是指陰陽、風雨、晦明。依序分為四季,安排成五個節令。過度就會產生災禍。陰氣過盛會產生寒疾,陽氣過盛會產生熱疾,雨水過多會產生末疾,陰陽兩者都過度會產生腹疾,晦氣過多會產生疑惑之疾。

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物亦如之。至於煩。乃舍也已。無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雨淫末疾。兩淫腹疾。晦淫惑疾。

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今君不節不時。能無及此乎。出告趙孟。趙孟曰。誰當良臣。對曰。主是謂矣。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和聞之。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於淫以生疾。

白話文:

如果君主不能夠關心愛護國家,那麼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禍患呢?君主不能夠治理好國家,所以我才這麼說。趙孟問:「什麼是蠱?」回答道:「沉迷於聲色之慾,導致迷惑混亂而產生的東西。在器皿中的蟲子叫做蠱,穀子中的飛蟲也叫做蠱。在《周易》中,女人迷惑男人,風吹落山,都叫做蠱。這些都是同類事物。」趙孟說:「好的醫生,重重地感謝他,然後讓他回去。」

將不能圖恤社稷。禍孰大焉。主不能御。吾是以云也。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蟲為蠱。谷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厚其禮而歸之(同上)

蠱心志惑亂之疾。昏狂失性皆是也。凡貴人之疾。非飲食勞佚之失。則淫溺惑亂之由。為古今之通患。要皆因大臣苟固祿位。而不納規諫。阿諛逢迎。以成其惡焉耳。其罪安歸。醫和之言。真醫國之論也哉。慆慢也。堙塞也。煩手淫聲以慢塞心耳。所以忘平和也。按書湯誥曰。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孔安國曰。慆慢也。無從非常無就慢過禁之。

白話文:

蠱惑人心的疾病,表現為昏迷、失常。歷代帝王的疾病,不是飲食過度勞累所致,就是沉迷享樂、迷惑顛倒所引起,這是古今通病。究其根源,皆因大臣們只顧固守官位,而不接受勸諫。他們阿諛奉承,助長帝王的暴行。責任由誰承擔?扁鵲的話,纔是真正的治國之論啊!

「慆」指傲慢,「堙」指阻塞。他們沉迷於美色和淫聲,以傲慢和阻塞來塞住心耳。因此忘記了平和中正。

《尚書·湯誥》記載:「凡我建立國家,不要偏離正道,不要放縱沉迷於淫蕩。」孔安國解釋說:「慆」指傲慢,不要依從非常之理,不要放縱過限。

論語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篇)

孝子之事親。無所不至。父母將何憂。唯疾乎。不能保無死。此所以遺父母之憂也。為人子者。如曾子之臨終。而後可以無憾矣。

白話文:

孝順的子女對父母關愛備至,父母還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只有生病無法保全生命,這才會讓父母憂心。要成為人子,就要像曾子臨終時那樣,才能沒有遺憾。

又曰。子之所慎。齊戰疾。(述而篇)

齊所以事鬼神也。不可不極其誠敬。戰國之存亡系焉。故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而疾疢也者。死生之所判。此夫子所以尤致慎於三者也。

白話文:

齊國祭祀鬼神的目的在於表誠敬。這件事對國家安危有重大影響,因此說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和軍事。疾病是生死分界點,所以孔子特別重視這三件事。

釋名曰。疾病者。客氣中人急疾也。病並也。客氣並與正氣在膚體中也。(釋疾病篇)

客氣。邪氣也。謂客氣與正氣並居。要亦一偏之解耳。

史記曰。若君疾。飲食哀樂女色所生也。(鄭世家)

飲食哀樂女色能害人殺人。畢竟自取之耳。

國語曰。偏而在外。猶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難。(晉語)

外謂外表四肢也。疾雖重劇。猶可瘳矣。中謂腹心。其病繫於九藏。重劇則難救治。

又曰。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疾不可為也。是謂遠男而近女。惑以生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不生。天命不祐。若君不死。必失諸侯。趙文子聞之曰。武從二三子以佐君。為諸侯盟主。於今八年矣。內無苛慝。諸侯不二。胡曰良臣不生。天命不祐。對曰。

白話文:

另有一說是:晉平公得了病,秦景公派名醫醫和前去診治。醫和診治後出來說:這個病不可治了。因為平公身為君主,卻疏遠臣子而親近女色,被蠱惑而導致體內生蠱。這病不是外鬼作祟,也不是飲食所致,而是因為惑亂而喪失志向。現在晉國沒有賢良的臣子,上天也不保佑晉國。如果平公不死,必定會失去諸侯的支持。趙文子聽了醫和的話後說:輔佐平公已經八年了,我們幾個人盡力而為,晉國沒有嚴重暴政,諸侯也沒有二心。為什麼醫和說「沒有賢良的臣子,上天也不保佑」呢?趙文子問醫和。

自今之故。和聞之曰。直不輔曲。明不規暗。榣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吾子不能諫惑。使至於生疾。又不自退而寵其政。八年謂之多矣。何以能久。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文子曰。子稱蠱何實生之。對曰。蠱之慝。谷之飛實生之。物莫伏於蠱。

白話文:

從現在的狀況來看,和聞認為:正直的人不能輔佐奸詐的人,光明正大的人不能規範陰暗隱晦的人。榣木不能生長在險峻之地,松柏不能生長在低窪之地。您的兒子不能對君王進諫迷惑之舉,導致君王生病。又不能主動退位,讓賢明的人執政。八年已經算長了。怎麼能夠持續下去呢?文子說:醫術可以治國嗎?和聞回答:最上等的醫者治國,其次是治人疾病,當然也能治官職職責。文子說:你說的蠱毒,到底是由什麼產生的?和聞回答:蠱毒的禍害,是長在谷中的飛蟲產生的。沒有什麼東西比蠱毒更難以預防。

莫善於谷。谷與蠱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晝選男德以象谷明。宵靜女德以伏蠱慝。今君一之是。不饗谷而食蠱也。是不昭谷明而皿蠱也。夫文蟲皿為蠱。吾是以云。(晉語)

白話文:

沒有比穀物更好的東西了。穀物能讓隱藏的蟲卵甦醒並顯現出來。因此食用穀物的人,白天要效仿陽剛、光明的特質,晚上要安靜、收斂,壓制陰邪之氣。現在你只沉迷於君主之位,不重視穀物,反而去追求邪惡。這不是彰顯穀物的明亮,而是滋養邪惡。花紋絢麗的蟲子是邪惡,所以我才這樣說。

為治也。遠男而近女。遠師傳近女色也。鬼鬼神也。食飲食也。惑於女以喪其志曰蠱。和聞之四句。蓋古語也。西山經。其陰多榣木。郭璞曰。榣木大木也。危高險也。埤下濕也。此二句以喻文子不能久保寵祿也。止其淫惑。故曰醫國。官猶職也。慝惡也。蟲害谷。谷為之飛。

白話文:

治理國家的道理也是這樣。遠離男性,親近女性。遠離師傅,接近女色。鬼神就是飲食。沉迷於女色而喪失志向,叫做「蠱惑」。這四句話是和氏傳下來的,大概是古語。西山經說:山北面的谷底有很多榣木。郭璞說:榣木是大樹。危高就是險峻。埤下就是低窪潮濕。這兩句話比喻文子不能長久保住寵愛和俸祿。阻止他的淫亂迷惑,所以說治理國家。官職就是職務。慝就是邪惡。蟲子危害穀物,穀物因此而飛起來。

猶女色惑人。人生疾疢也。物莫伏於蠱以下。言平公荒淫致疾。以終其義。與左傳文異而意互相發。孔穎達曰。志性恍惚。不自知者。其疾名蠱。以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

白話文:

管子說:過度思考會耗損身體,反而無法獲得真正的知識。而緩慢、悠閒的生活容易帶來憂愁。傲慢自大則容易招惹怨恨。憂鬱鬱悶則會導致疾病。疾病纏身,生活困頓,終將導致死亡。如果一直沉思而不懂得放下,內心會受到困擾,外在環境也會帶來壓力。如果不提早做出規劃,生命將會走向衰敗。

管子曰。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鬱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捨。內困外薄。不蚤為圖。生將選舍。(內業篇)

思之而不捨。過慮之謂也。與思索不同。太史公曰。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亦此章之意也。

白話文:

不斷地思考,這是過度擔心的表現,與思考不同。史記作者司馬遷說,如果聖人能預知微小的徵兆,讓好的醫生能及早治療,那麼疾病就可以痊癒,生命也可以保全。這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潛夫論曰。歷觀前世貴人之用心也。與嬰兒等。嬰兒有常病。貴人有常禍。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過。嬰兒常疾傷飽也。貴人常禍傷寵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人君常過在不能已於驕臣。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癇。貴富太極。則必驕佚而有過。(忠貴篇)

白話文:

《潛夫論》說:觀察過去的貴族,他們的心態和嬰兒相似。嬰兒有經常的疾病,貴族有經常的禍事;父母有經常的過失,君主有經常的過錯。嬰兒經常的疾病是由於飲食過飽;貴族經常的禍事是由於寵愛過度;父母經常的過失是不能對孩子過分溺愛;君主經常的過錯是不能遏制驕縱的臣子。餵奶過多,孩子必定會消化不良而得抽搐病;富貴過度,人必定會驕奢淫佚而犯下過錯。

孫思邈曰。癇者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縱。驚啼叫喚。而後發癇。凡嬰兒之疾。多由乳食失節。不獨癇也。按常病之常。猶曰必有也。又管子曰。食常疾。收孤寡。莊子上有大役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此謂沉疴廢疾。與此條常病其義自別。

白話文:

孫思邈說:小兒驚癇病是因餵養不當、氣血不調、風邪侵襲造成的。發病時先出現身體發熱、手腳抽搐、驚嚇哭叫等症狀,之後才會發作驚厥。一般來說,嬰兒疾病大都跟餵養不當有關,不僅是驚癇病。按照一般疾病的常理來看,「常」就表示一定會發生。另外,《管子》中說:「經常生病的人,收養孤寡。」《莊子》中有個叫支離的人,因患有殘疾而沒有被徵用。這裡所說的都是重症和殘疾,跟這條中所說的「常病」含義不同。

申鑑曰。膏肓純白。二豎不生。茲謂心寧。省闥清淨。嬖孽不生。茲謂政平。夫膏肓近心而處。阨針之不達。藥之不中。攻之不可。二豎藏焉。是謂篤患。(雜言上篇)

白話文:

《申鑑》中說:心臟旁邊的膏肓部位純白無雜質,那麼心臟中的邪惡小人就無法滋生。這表示一個人的心靈平靜安寧。政務機關內清正廉明,奸佞小人就無法產生。這表示政治清明。膏肓部位靠近心臟,針灸無法到達,藥物也無法奏效,攻治也無濟於事。邪惡小人藏匿於其中,就會形成一種難以根治的疾病。

人君心正則國家治平。心不正則國家壞亂。嬖孽即二豎也。人君寵嬖孽。則其國必亡。荀悅之言。真人君頂門之一針。禁中曰省。禁門曰闥。

白話文:

國君的心術端正,國家就會安定;國君的心術不正,國家就會動盪。寵幸奸臣就是自取滅亡。荀悅的話,是對真君主最中肯的忠告。皇宮的正門稱為「省」,皇宮的側門稱為「闥」。

中論曰。斯術之於斯民也。猶內關之疾也。非有痛癢煩苛。於身情志慧然。不覺疾之已深也。然而期日既至。則血氣暴竭。故內關之疾。疾中之中夭。而扁鵲之所甚惡也。以盧醫不能別而遘之者。不能攻也。(考訛篇)

白話文:

《中論》說:中醫的這門醫術對於民眾來說,就像身體內部的疾病。這種疾病在發作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疼痛、瘙癢或其他不適症狀,讓人感覺不到疾病已經深入了體內。但是,當疾病的發作期到來時,血氣就會突然枯竭。因此,內在疾病是很難被發現的,而且是致命的。扁鵲非常痛恨這種疾病,因為一般的醫生無法分辨它,一旦得了這種病,就無法治療。

此論與越絕書請糴內傳其義全同。誡人君其意深矣。內關之疾。見史記倉公傳。

易林曰。六藝之門。仁義俱存。鎡基逢時。堯舜為君。傷寒熱溫。下至黃泉。(蹇之否)

傷寒之名。見於儒書。此為始。漢書崔實傳曰。熊經烏伸。雖延歷之術。非傷寒之理。人或以此為始者誤也。熱溫。熱病溫病也。

白話文:

傷寒之名的由來:

傷寒這個病名最早出現在儒家的典籍中,這是一個開端。

《漢書》中崔實的傳記記載:

熊經烏伸(一種導引養生的方法),雖然可以延年益壽,但不是治療傷寒的道理。有人把這個當作傷寒之名的由來,是錯誤的。

熱溫:

熱溫就是熱病和溫病。

墨子曰。墨子病洗鼻。問曰。先生以鬼神為明。福善禍惡。今先生聖人也。何故病。墨子曰。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勞苦。今有百門而閉其一。賊何處不入。(公孟篇)

白話文:

墨子說:墨子得了鼻竇炎。有人問他說:「您相信鬼神會觀察善惡,降福於善人,降禍於惡人。如今您是聖人,為什麼還會生病呢?」墨子回答道:「人患病的原因很多,有因為受寒暑之邪而得的,有因為勞累過度而得的。現在有一百扇門,只關了其中一扇。那麼賊人從哪裡進不來呢?」

病有受於外。有發於內。二者皆有感應於己者。而發為萬病。為感應者。非郁毒則精虛也。

呂氏春秋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則氣鬱。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䁾為盲。處鼻則為鼽為風窒。處腹則為張為府。處足則為痿為躄。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

白話文:

呂氏春秋上說:流水不腐爛,門樞經常轉動也不會被白蟻蛀蝕,就是因為不斷運動的緣故。形體和氣血也是如此,形體不動,精氣就會不流通,氣血就會鬱結。氣血鬱結在頭部,就會形成腫脹、頭風;鬱結在耳朵,就會出現腫脹、耳聾;鬱結在眼睛,就會導致視力模糊、失明;鬱結在鼻子,就會引起鼻塞、鼻炎;鬱結在腹部,就會導致脹滿、腸胃疾病;鬱結在足部,就會出現麻痺、行走困難。

不同性質的水,對人體的影響也不同。喝輕水較多的地方,禿頭、脖子長瘤的人較多;喝重水較多的地方,侏儒、跛腳的人較多;喝甘水較多的地方,長相好、漂亮的人較多;喝辛水較多的地方,長瘡、痤瘡的人較多。

苦水所多尫與傴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者。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飢為飽。是之謂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虞歡。咸進受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今世上卜筮禱祠。故疾病愈來。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於招。

白話文:

積聚過多的苦味液體,容易導致身體虛弱和畸形。飲食不宜過於濃烈和辛辣,也不宜飲用烈酒。所以,認為有疾病的人,如果能夠按時飲食,身體就一定不會出問題。飲食之道,不要等到飢餓難耐才吃飽。這樣做,纔能夠保護五臟。飲食時必須品嚐到美味,能夠讓精神和容貌保持端正。將美味與神氣結合在一起,身體各個關節都會得到滋養,都能吸收氣息。飲水時要小口慢嚥,姿勢要端正,不要讓液體嗆入氣管。現在世上的人們喜歡占卜和祭拜,以為這樣就可以治病。就好比射箭,射不中靶,卻反而去檢視弓箭。

何益於中。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故巫醫毒藥。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盡數篇)

白話文:

這有什麼好處呢?就像用開水澆沸騰的水,水會更加沸騰不止。去除火源,水才會停止沸騰。所以古代的人瞧不起巫醫毒藥,因為它們治標不治本。

腫頭瘍也。風頭風也。聾釋名云籠也。如在蒙籠。以聽不察也。挶土舉也。義與聾同。䁾目不明也。義與昧同。鼽齆鼻不聞香臭也。窒鼻塞不通也。張膨脹也。府與腑同。水腫也。𡰁與𤺄𡰁𩪘同。足腫也。痤癰也。尫曲脛也。傴傴僂也。疾首猶曰病原也。葆古寶字。史記魯世家。

白話文:

腫頭:指頭部腫脹。風頭:指由風邪引起的頭部腫脹。

:指聽力下降或喪失。挶土 :指耳朵被泥土堵塞,聽力下降。

䁾目:指視力模糊。鼽齆:指鼻子聞不到香臭。窒鼻 :指鼻腔不通氣。

:指腹部腫脹。 :與「腑」同,指臟器內部。

水腫:指全身或局部組織水腫。 :與「𤺄𡰁𩪘」同,指足部腫脹。

:指癰瘡。:指小腿彎曲。傴傴 :指駝背。

疾首:指病情嚴重。 :古時「寶」字的異體字。

史記魯世家 :引用《史記·魯世家》中的內容。

母墜天之降葆命。葆命即寶命也。素問有寶命全形論。寶命全形相對。謂寶重其命。和精。調和精神也。端容。端正容儀也。將養也。又奉行也。受氣之氣謂神氣。神氣即精氣也。招標的也。夫卜筮禱祠。所以避禍求福也。然修養之不慎。徒務卜筮禱祠。果何益。精鬱則為毒。

白話文:

母親從天而降,賜予我們寶貴的生命。寶命指的就是尊貴的生命。素問中有一篇《寶命全形論》,對寶命和全形進行了對比。所謂寶命,就是珍惜生命,調和精神,端正容儀,精心調養。受氣之氣指的是生命之氣,也就是精氣。招標的也是指招引。占卜、祈禱和祭祀的目的是為了避災求福。然而,如果修身養性不仔細,只是一味地祈求,又能有什麼用處呢?精神鬱積就會變成毒害。

毒之所生。病必生焉。其發也。或自外而觸冒。或自內而感動。病之已成。千狀萬態。不可端倪。然如其大本不外於此。實千古不易之論。組以水之輕重甘辛。論疾不足信據。

白話文:

導致中毒的原因,必定會引起疾病。疾病的發作,有時是由於外界因素的侵襲,有時是由於內部因素的刺激。疾病一旦形成,千姿百態,難以預料。然而,歸根結底,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都離不開中毒的範疇。這是一個千古不變的定論。不能僅根據水的輕重、甘甜和辛辣等特性來判斷疾病,這種觀點不可信。

論衡曰。癰疽之發。亦一實也。氣結閼積。聚為癰。潰為疽。創流血出膿。豈癰疽之所發。身之善冗哉。營衛之行適不通也。(幸遇篇)

白話文:

論衡記載:癰疽的形成,也是一種實證。氣血凝滯不通,聚集而形成癰,潰破流膿,形成疽。癰疽的形成,難道是身體的正常生理現象嗎?而是營衛之氣的運行不暢所致。

營衛。氣血之別稱也。氣血留滯鬱悶。必成廢瘀。為癰為疽。勢之所必至也。癰者毒外漏。故曰潰。疽者毒內陷。故曰創。二者固為大患。然畢竟郁毒致潰敗者。以故治法中肯綮。則可轉禍為福。此方伎所以為生生之具也。

白話文:

營衛:氣血的另一種稱呼。氣血停滯不暢,必定形成廢物瘀血。變成腫瘡或癰疽,是必然的趨勢。腫瘡是毒氣外發,所以稱作潰;癰疽是毒氣內陷,所以稱作創。這兩種病症都是大患。但是它們畢竟是鬱毒導致潰爛惡化所致。因此,治療方法針對要害,就可以將禍轉為福。這就是醫術作為救人生命的工具的意義。

又曰。人傷於寒。寒氣入腹。腹中素溫。溫寒分爭。激氣雷鳴。(雷虛篇)

腹中素有寒飲者。或自外而感。或自內而動。必為雷鳴。為腹痛。為逆滿嘔吐。為痞硬下利。如擬其治法。屬寒者附子粳米湯人參湯大建中湯之類。屬熱者。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之類。宜隨其證。今仲任以此直為寒氣入腹之所致者誤矣。

白話文:

體內原本就有寒氣水飲的人,可能是從外面受寒,也可能是內部因素引起。必定會出現雷鳴般的腹中鳴響、腹痛、嘔吐逆氣、腹脹、腹瀉。如果想要治療,如果是寒證,可以用附子粳米湯、人參湯、大建中湯等藥方。如果是熱證,可以用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等藥方。應根據症狀對症治療。現在,仲任把這種情況直接歸因於寒氣進入腹中,是錯誤的。

又曰。氣不通者。強壯之人死。榮華之物枯。血脈不通。人以甚病。夫不通者。惡事也。(別通篇)

血脈流通。和煦如春。精神內守。則病無由生。百疾千病。皆自精氣虧虛菀閼生。其窮至血脈閉塞以致死。若悟此理。可以養性。亦可以除病。

白話文:

血脈暢通,身體溫暖如春。精神安定內守,就不會產生疾病。各種疾病都是精氣虛弱不足造成的。最終會導致血脈阻塞,導致死亡。如果你理解這個道理,可以保養身心,也可以消除疾病。

西京雜記曰。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府庫。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藏。歷然無硋。人有疾病在內。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卷三)

白話文:

《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剛進入鹹陽宮時,到處參觀府庫。其中有一面方形的明鏡,寬四尺,高五尺九寸。這面鏡子表裡都很明亮。人直挺挺地站在鏡前照,映出的影子是倒立的。如果手按著心窩站在鏡前,就能看見腸胃和五臟,清晰無比。人生了內在的疾病,用手遮住心窩照鏡子,就能知道疾病在哪裡。

扁鵲傳曰。言疾之所在。素問三部九候論曰。何以知病之所在。調經論曰。其病所居。隨而調之。靈樞衛氣失常篇曰。候病之所在。古人療法以診得病之所在為要。西京雜記偽託葛稚川者也。然古言間存可喜。歷然明貌。

白話文:

《扁鵲傳》說:醫生能講出疾病所在的地方。

《素問·三部九候論》說:怎麼知道疾病在哪裡?

《調經論》說:疾病所在的地方,應當隨機應變地治療。

《靈樞·衛氣失常篇》說:要診斷疾病所在的位置。

古代醫生的療法,首要的是診斷出疾病所在。

《西京雜記》雖然被偽託是葛洪的作品,但其中保留了一些古代的說法,令人喜愛。這句話形容人的面貌清晰明亮。

列子曰。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聞歌以為哭。視白以為黑。饗香以為杇。嘗甘以為苦。行非以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無不倒錯。楊氏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藝。將能已乎。汝奚不訪焉。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周穆王篇)

白話文:

列子說:秦國有個姓逢的人家,他的兒子從小聰明乖巧。等到成年後,卻得了錯亂的怪病。聽到歌聲以為是哭聲,看到白色以為是黑色,聞到香氣以為是臭味,嘗到甜味以為是苦味,錯把錯誤的當成正確的。隨心所欲,天地四方、水火冷熱,沒有不顛倒混淆的。姓楊的人告訴他的父親:「魯國的賢士有很多技能和才藝,也許能治好他的病。你怎麼不去拜訪呢?」這位父親於是前往魯國,途經陳國時遇到了老聃。就順便把兒子的病情告訴了他。

太平御覽引此條。惠作慧。惠慧通。湯問篇曰。甚矣汝之不惠。論語曰。好行小惠。越絕書曰。惠種生賢。癡種生狂。漢書昌邑王傳曰。清狂不惠。陸機吊魏武文知惠不能去其惡。韓非說林惠子作慧子。可以徵矣。慧曉解也。正者為德慧。早見事幾者為智慧。任機械者為小慧。

白話文:

太平御覽引用這段文字。惠與慧相通。湯問篇說:「你真是不聰明啊!」論語說:「喜歡施小恩小惠。」越絕書說:「種下仁惠的種子會生出賢人,種下愚癡的種子會生出瘋子。」漢書昌邑王傳說:「性格清高狂妄,缺乏智慧。」陸機弔魏武帝文說:「知道智慧不能消除他的邪惡。」韓非說林說:「惠子作慧子,可以證明此事。」慧有明白之解的意思。品德端正叫德慧。早能預見事情的發展叫智慧。擅長應對機械事務叫小慧。

迷罔失心也。此固寓言耳。然猶足見古人療病。專隨證以為治矣。仲尼篇龍叔謂文摯曰。子之術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曰。唯命所聽。然先言子所病之證亦是。

白話文:

神智不清、失去心志。這當然是寓言故事中之說。然而仍足以為證明古人治療疾病,總是根據症狀來對症下藥的。孔子家語的《龍叔》篇中,龍叔對文摯說:「你的醫術高明,我生了病,你能醫治我嗎?」文摯說:「遵命謹聽。不過請先告訴我你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