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台逸士超

《醫餘》~ 治術篇下 (5)

回本書目錄

治術篇下 (5)

1. 治術篇下

越絕書曰。苦藥利病。苦言利行。(外傳計倪)

苦藥。即毒藥。

荀子曰。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括之側多枉木。(法行篇)

又見於說苑雜言篇。下有砥礪之旁多頏鈍七字。又莊子人間世篇曰。醫門多疾。

孔叢子曰。宰我使於齊而反。見夫子曰。梁邱據遇虺毒三旬而後瘳。朝齊君。齊君會大夫眾賓而慶焉。弟子與在賓列。大夫眾賓並復獻攻療之方。弟子謂之曰。夫所以獻方。將為疾也。今梁邱已療矣。而諸夫子乃復獻方。方將安施。意欲梁邱大夫復有虺害。當用之乎。眾坐默然無辭。

弟子此言何如。夫子曰。汝說非也。夫三折肱為良醫。梁邱子遇虺毒而獲療。猶有與之同疾者。必問所以已之之方焉。眾人為此。故各言其方。欲售之以已人之疾也。凡言其方者。稱其良也。且參據所以已之之方優劣耳。(嘉言篇)

為治也。療愈也。瘳百子曰。良醫三折肱。謂歷病痛多。以喻人經歷事變也。按左傳定公十三年。齊高疆曰。三折肱知為良醫。又說苑雜言篇曰。孔子曰。語不言乎。三折肱而成良醫。陳蔡之間。丘之幸也。二三子從丘者。皆幸人也。因是觀之。高疆孔子皆誦古語也。按楚辭惜誦篇作九折臂而為良醫兮。

售與讐通。讐對也。又度量也。韓非子曰。主讐法則可也。注較量可否也。又按校勘書籍曰讐。比言兩本相對覆如仇也。售之謂比較眾方。以選其良。據按也。參據即參考耳。

新語曰。制言者因其則。服藥者因其良。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必出扁鵲之方。合之者善。可以為法。(術事篇)

孔子。聖之聖者也。越人。醫之聖者也。能合孔子之言。符越人之方者。雖古無之。亦可以為法。

新書曰。失今弗治。必為痼疾。後雖有扁鵲。弗能為已。悲夫。(大都篇)

楚語曰。誰無疾眚。能者蚤除之。憂國脈衰廢。其意深矣。

鹽鐵論曰。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陽氣盛則損乏而調陰。陰氣盛則損乏而調陽。是以氣脈調和。而邪氣無所留矣。夫拙醫不知脈理之腠。血氣之分。妄刺而無益於疾。傷肌膚而已。(輕重篇)

誤藥濫投。其害甚於妄刺。而天下不勝。拙醫之多所以橫夭載塗也。乏疑當作之。

又曰。用針石調均有無補不足。亦非也。上大夫君與治粟都尉管領大農事。灸刺稽滯。開利百脈。是以萬物流通。而縣官富貴。(同上)

百病皆生於郁毒稽滯。血氣不和。故藥石針焫。無非排達開利之用。如後世滋補之方。何以得能拔病根反之於平乎。

又曰。藥酒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國病篇)

又曰。藥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藥也。(能言篇)

以上二條。即毒藥利於病之意。古者治疾以酒醪。故有此語。

又曰。所貴良醫者。貴其審消息而退邪氣也。非貴其下針石而鑽肌膚也。(申韓篇)

白話文:

治術篇下

《越絕書》說:苦藥能治病,苦言能促進好的行為。(外傳計倪)

苦藥,就是毒藥。

《荀子》說:良醫的門診病人很多,砍伐木材的地方歪斜的樹木也很多。(法行篇)

另見《說苑·雜言篇》:「下有砥礪之旁多頏鈍」七字。又《莊子·人間世篇》說:醫生的門診病人多。

《孔叢子》說:宰我出使齊國回來後,見孔子說:梁丘據遇到虺蛇毒,三十天才痊癒。他去朝見齊君,齊君召集大夫和賓客慶賀,弟子也在賓客之列。大夫和賓客都紛紛獻上治療的藥方。弟子對他說:「各位獻方,是為了治病吧?現在梁丘據已經治好了,各位大夫卻又獻方,這方子將如何使用呢?難道想讓梁丘據大夫再次中毒,再用這些藥方嗎?」眾人默然無言。

弟子這話怎麼樣呢?孔子說:「你的話不對。能三次骨折還依然能成為良醫,梁丘據遇到虺蛇毒而治癒,肯定還有與他同樣患病的人,一定會詢問他治療的方法。眾人因此,所以各抒己見,想要用自己的藥方來治癒別人的疾病。凡是講述自己藥方的人,都稱自己的藥方是好的,並且比較參考各種治療方法的優劣。」(嘉言篇)

治病,療癒。百子說:良醫三次骨折,是指經歷過多次病痛,比喻人經歷過很多事情。按《左傳·定公十三年》記載,齊高疆說:「三次骨折才知道成為良醫。」又《說苑·雜言篇》說:孔子說:「語不言乎?三次骨折才能成為良醫。陳蔡之間,我的幸運;二三子追隨我的,都是幸運的人。」由此可見,高疆和孔子都引用了古語。按《楚辭·惜誦篇》作「九折臂而為良醫兮」。

「售」與「讐」通用。「讐」是對比的意思,也是衡量的意思。《韓非子》說:「主讐法則可也。」注釋是:比較衡量可行與否。又按校勘書籍說「讐」,比喻兩本書相對照校對如同仇敵一樣。「售之」指比較眾多藥方,以選擇最好的。據按,就是參考的意思。

《新語》說:及時治療,才能避免成為頑疾。即使日後有扁鵲,也無法治癒。可悲啊!(術事篇)

孔子是聖人中的聖人,越人則是醫術聖人。能夠將孔子的言語與越人的醫方結合起來的人,即使古代沒有,也可以成為典範。

《新書》說:現在不治療,將會成為頑疾,將來即使有扁鵲,也無法治癒,悲哀啊!(大都篇)

《楚語》說:誰沒有疾病呢?能者早早去除它。憂慮國家的脈象衰敗,其用意很深遠。

《鹽鐵論》說:扁鵲把脈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陽氣盛則損耗陽氣,調節陰氣;陰氣盛則損耗陰氣,調節陽氣。因此氣脈調和,邪氣就無處停留了。拙劣的醫生不懂得脈理的肌膚組織和血液的區分,胡亂針灸,對疾病沒有益處,反而傷了肌膚。(輕重篇)

錯誤用藥亂投,其危害甚於胡亂針灸,而天下拙劣的醫生太多,所以橫死街頭的人很多。 「乏疑」應作「繁疑」。

又說:用針灸和藥物來調節,有補充不足的,也有沒有益處的。這也不是絕對的。上大夫和主管糧食的都尉以及領導農業生產的官員,用灸法和針刺來疏通阻塞,使百脈通暢,所以國家富強,官吏富貴。(同上)

百病都產生於鬱積和阻塞,血氣不和,所以藥物、針灸,無非是疏通、開利的用途。像後世的滋補之方,怎麼能夠拔除病根,使身體恢復健康呢?

又說:藥酒入口苦,卻能治病;忠言逆耳,卻能促進好的行為。(國病篇)

又說:藥酒是治病的良藥,正直的言論是治國的良藥。(能言篇)

以上兩條,都是毒藥能治病的意思。古代治病用酒,所以有這種說法。

又說:所貴重的良醫,貴在審慎地觀察病情變化,驅除邪氣,而不是貴在胡亂下針,刺傷肌膚。(申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