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治術篇下 (6)
治術篇下 (6)
1. 治術篇下
消減也。息猶增也。謂審陰陽氣血之增減而祛邪氣也。又有斟酌之意。故藥劑、飲食、衣服、用度,各適其宜,亦謂之消息。《公羊傳·昭公十九年》曰:「樂正子春之視疾也,復加一飯,則脫然愈;復損一飯,則脫然愈;復加一衣,則脫然愈;復損一衣,則脫然愈。」何休曰:「脫然病愈貌。」
言消息得其宜也。按消息與將息同。醫書始見於《傷寒論》。蓋消息之於醫事,所繫不小;故醫而疏於消息,疾必不治也。《晉書》曰:「張苗雅好醫術,善消息診處;又史胱善診處,明消息。」(王隱《晉書》、《太平御覽》引)古人重消息,可以見矣。
又曰:「扁鵲攻於腠理,絕邪氣,故癰疽不得成形。聖人從事於未然,故亂原無由生。是以砭石藏而不施;法令設而不用。斷已然、鑿已發者,凡人也;治未形、觀未萌者,君子也。」(大論篇)
治疾治國,其理一也。故古人多假以發其義,蓋以譬喻之言易入也。攻絕,謂藥治;斷鑿,謂針刺。凡人,凡醫也。
《新序》曰:「扁鵲見齊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將深。』桓公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公曰:『醫之好利也,欲治不疾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疾在肌膚,不治將深。』桓公不應。扁鵲出。桓公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疾在腸胃,不治將深。』
桓公不應。扁鵲出。桓公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望桓公而還走。桓公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劑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扁鵲已逃之秦矣。」
桓公遂死。故良醫之治疾也,攻之於腠理;此事皆治之於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聖人蚤從事矣。(雜事篇)
「立,侍立也。」文與《史記·扁鵲傳》有異同,錄以備校證。末段六句,子政假以諷政事也。腠理解見上篇虢太子屍蹶條。
《說苑》曰:「今夫闢地殖穀以養生送死;銳金石雜草藥以攻疾。」(建本篇)
嘉穀養生,藥石攻疾,古之道也。銳金石,磨針砭也。雜草藥,作方劑也。
又曰:「吾聞病之將死也,不可為良醫;國之將亡也,不可為計謀。」(權謀篇)
可與《論衡·定賢篇》、《治期篇》參考。
《潛夫論》曰:「凡治疾者,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後為之方,故疾可愈而壽可長也。」(述敘篇)
審脈之虛實,視精氣之留滯,與邪氣之結轖,而為之措置,則疾病可得而治,橫夭可得而壽矣。
又曰:「扁鵲之治疾病也,審閉結而通郁;虛者神之,實者瀉之。」(實邊篇)
閉結,謂邪氣閉結;郁,謂精氣鬱閼。邪氣閉結,則精氣必郁閼。疾醫之治疾,無非通郁閼、解閉結者。班固曰:「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是也。」瀉之、補之,即《素問》『藥以祛之,食以隨之』之義也。」(《五常政大論》)
白話文:
治術篇下
消減病症,息指病情加重。意思是根據陰陽、氣血的增減來去除邪氣,其中也包含斟酌的意味。因此,藥物劑量、飲食、衣著、生活起居等,都要適宜,這也叫做消息。 《公羊傳》昭公十九年記載:樂正子春看病,病人多加一碗飯就痊癒了,少吃一碗飯也痊癒了;多穿一件衣服就痊癒了,少穿一件衣服也痊癒了。何休解釋說:「脫然」是病癒的樣子。
這說明調整得當的重要性。消息與將息的含義相近,醫書中最早見於《傷寒論》。因為消息在醫術中至關重要,所以醫生如果疏於消息,疾病就一定治不好。《晉書》記載:張苗精通醫術,善於調整和診治;史胱也善於診治,明白消息的道理。(引自王隱《晉書》及《太平御覽》)古人重視消息,由此可見一斑。
又說:扁鵲治療疾病,著重於皮膚腠理,去除邪氣,所以癰疽等疾病無法形成。聖人從事於疾病未發之時,所以禍亂不會產生。因此砭石雖然存在,卻不用;法令雖然制定,卻不用。只處理已經成形的疾病,那是普通人;處理未成形的疾病,那是君子。(出自《大論篇》)
治理疾病和治理國家,道理相同。所以古人常用比喻來闡述這個道理,因為比喻更容易理解。攻絕指藥物治療;斷鑿指針刺。凡人指一般的醫生。
《新序》記載:扁鵲見到齊桓公,過了一會兒,扁鵲說:「您有病在皮膚腠理,不治療恐怕會加重。」桓公說:「寡人沒有病。」扁鵲離開。桓公說:「這個醫生貪圖利益,想治療沒有病的人來邀功。」過了十天,扁鵲再次拜見,說:「您的病已經到了肌膚,不治療會加重。」桓公沒有理會,扁鵲離開。桓公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拜見,說:「您的病已經到了腸胃,不治療會加重。」
桓公沒有理會,扁鵲離開,桓公更不高興了。過了十天,扁鵲再次拜見,看到桓公就跑掉了。桓公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皮膚腠理,可以用湯熨治療;在肌膚,可以用針灸治療;在腸胃,可以用藥物治療;在骨髓,是上天註定,無可奈何了。現在已經到了骨髓,所以我沒有請求治療。」過了五天,桓公感到身體疼痛,派人去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
桓公最終死了。所以,好的醫生治療疾病,要及早從皮膚腠理入手。這些都是從小處著手治療的例子。事情的禍福,也都有其萌芽的階段,所以聖人要及早處理。(出自《雜事篇》)
「立侍」指侍候。這段文字與《史記·扁鵲傳》有些異同,記載在此以備查考。最後六句,是借用古代典故來諷刺政治。腠理的解釋見上篇虢太子屍蹶條。
《說苑》記載:現在開墾土地種植穀物來養活自己,磨製金石、採集草藥來治療疾病。(出自《建本篇》)
穀物養生,藥物治病,這是古人的方法。銳金石指磨製的針和砭石;雜草藥指製作藥方所用的各種藥物。
又說:我聽說,病入膏肓將死的時候,不能成為良醫;國家將亡的時候,不能成為謀士。(出自《權謀篇》)
可以參考《論衡·定賢篇》、《論衡·治期篇》。
《潛夫論》記載:凡是治療疾病的人,首先要了解脈象的虛實,以及氣的阻塞情況,然後再制定治療方案,這樣疾病就能治癒,壽命也能延長。(出自《述敘篇》)
審察脈象的虛實,觀察精氣的停滯和邪氣的阻礙,然後再採取措施,這樣疾病就能治癒,夭亡也能轉為長壽。
又說:扁鵲治療疾病,會仔細檢查阻塞和鬱結的地方,使之疏通;虛弱的則補益,充實的則瀉去。(出自《實邊篇》)
閉結指邪氣阻塞,鬱指精氣鬱結。邪氣阻塞,精氣必然鬱結。醫生治療疾病,無非是疏通鬱結,解除阻塞。班固說:所謂經方,是根據草藥礦物的寒熱性質,衡量疾病的輕重,運用藥物的滋補作用,根據氣的變化而使用,辨別五種苦味和六種辛味,使水火平衡,以疏通阻塞,解除鬱結,使之恢復平衡。瀉法和補法,就是《素問》中「藥物祛除邪氣,飲食調和氣血」的道理。(出自《五常政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