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餘》~ 疾病篇 (4)

回本書目錄

疾病篇 (4)

1. 疾病篇

客氣,邪氣也。謂客氣與正氣並居,要亦一偏之解耳。

史記曰:「若君疾,飲食、哀樂、女色所生也。」(鄭世家)

飲食、哀樂、女色能害人殺人,畢竟自取之耳。

國語曰:「偏而在外,猶可救也;疾自中起,是難。」(晉語)

外謂外表四肢也,疾雖重劇,猶可瘳矣。中謂腹心,其病繫於九藏,重劇則難救治。

又曰:「平公有疾,秦景公使醫和視之,出曰:『疾不可為也,是謂遠男而近女,惑以生蠱,非鬼非食,惑以喪志,良臣不生,天命不祐,若君不死,必失諸侯。』」趙文子聞之曰:「武從二三子以佐君,為諸侯盟主,於今八年矣,內無苛慝,諸侯不二,胡曰良臣不生,天命不祐?」對曰:

「自今之故,和聞之曰:『直不輔曲,明不規暗,榣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吾子不能諫惑,使至於生疾,又不自退而寵其政,八年謂之多矣,何以能久?』」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文子曰:「子稱蠱何實生之?」對曰:「蠱之慝,谷之飛實生之,物莫伏於蠱,

莫善於谷,谷與蠱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晝選男德以象谷明,宵靜女德以伏蠱慝,今君一之是,不饗谷而食蠱也,是不昭谷明而皿蠱也。夫文蟲皿為蠱,吾是以云。」(晉語)

為治也。遠男而近女,遠師傳近女色也。鬼,鬼神也。食,飲食也。惑於女以喪其志曰蠱。和聞之四句,蓋古語也。《西山經》:「其陰多榣木。」郭璞曰:「榣木,大木也。」危,高險也。埤,下濕也。此二句以喻文子不能久保寵祿也。止其淫惑,故曰醫國。官猶職也。慝,惡也。蟲害谷,谷為之飛,

猶女色惑人,人生疾疢也。物莫伏於蠱以下,言平公荒淫致疾,以終其義,與《左傳》文異而意互相發。孔穎達曰:「志性恍惚, 不自知者,其疾名蠱。以藥藥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謂之蠱。」

管子曰:「思索生知,慢易生憂,暴傲生怨,憂鬱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捨,內困外薄,不蚤為圖,生將選舍。」(內業篇)

思之而不捨,過慮之謂也,與思索不同。太史公曰:「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亦此章之意也。

潛夫論曰:「歷觀前世貴人之用心也,與嬰兒等。嬰兒有常病,貴人有常禍,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過。嬰兒常疾傷飽也,貴人常禍傷寵也,父母常失在不能已於媚子,人君常過在不能已於驕臣。哺乳太多,則必掣縱而生癇,貴富太極,則必驕佚而有過。」(忠貴篇)

孫思邈曰:「癇者,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病先身熱掣縱,驚啼叫喚,而後發癇。凡嬰兒之疾,多由乳食失節,不獨癇也。」 按常病之常,猶曰必有也。又管子曰:「食常疾,收孤寡。」《莊子》上有大役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此謂沉疴廢疾,與此條常病其義自別。

白話文:

[疾病篇]

客氣,就是外來的邪氣。所謂客氣與正氣同時存在,也只是片面理解而已。

史記記載:君王的疾病,大多源於飲食、哀樂、女色等方面。(鄭世家)

飲食、哀樂、女色都能傷害甚至殺害人,歸根結底都是自己造成的。

國語記載:疾病在外表四肢,尚可治療;疾病從內臟發起,則難以醫治。(晉語)

“外”指的是身體的外表和四肢,即使疾病嚴重,也還有痊癒的希望。“中”指的是腹部和心臟,疾病若繫於五臟六腑,嚴重時就難以治療。

國語又記載:晉平公生病,秦景公派醫生醫和前去診治。醫和診治後說:「這病無法治愈,這是因為君王遠離賢臣而親近女色,迷惑而生蠱毒,這既非鬼神作祟,也非飲食不當,而是迷惑而喪失志向,導致賢臣不出現,上天也不保佑。如果君王不死,必定會失去諸侯的地位。」趙文子聽後說:「我輔佐國君八年,內政清明,諸侯歸附,哪裡說得上沒有賢臣,上天不保佑?」醫和回答說: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知道君王您之所以生病,是因為您正直的人不輔佐,聰明的人不規勸,如同高大的樹木不生長在險峻的地方,松柏不生長在低濕的地方一樣。您不能夠諫止君王的迷惑,以至於讓君王生病,而且您又不退讓,反而寵信他們的政令,八年時間已經很久了,怎麼還能長久呢?」趙文子問道:「您說的是醫治個人還是治理國家?」醫和回答說:「上等的醫生醫治國家,其次才是醫治個人,這才是真正的醫生官員。」趙文子問:「您說的蠱毒究竟是怎麼生的?」醫和回答說:「蠱毒的邪惡,是谷物飛蟲所生的。沒有什麼東西比蠱毒更厲害的了,谷物與蠱毒互相依存,又互相彰顯。所以,吃谷物的人,白天要選擇男子的德行來比喻谷物的光明,晚上要靜心修養女子的德行來壓制蠱毒的邪惡。現在君王您卻相反,不吃谷物卻吃蠱毒,這是不彰顯谷物的光明,卻招來蠱毒。文蟲和器皿可以成為蠱毒,所以,我這樣說。」(晉語)

治療的方法是:遠離男色而親近女色,意思是遠離師長和典籍,而親近女色;“鬼”指鬼神,“食”指飲食;迷惑於女色而喪失志向,就叫做蠱。醫和所說的四句話,是古代的說法。《西山經》記載,陰暗處多長榣木,郭璞注說,榣木是大樹,危指的是高險的地方,埤指的是低濕的地方。這兩句話用來比喻趙文子不能夠長久保持寵愛和官位,要停止他的淫亂迷惑。所以說醫治國家,官就是職位,慝是邪惡,蟲害谷物,谷物因此而飛揚,如同女色迷惑人,使人生病。 “物莫伏於蠱以下”說明平公荒淫導致生病,以終其義,與《左傳》的記載不同,但意思互相印證。孔穎達說:意志和性格恍惚,自己都不自知,這種病就叫做蠱。用藥物治療人,使人不知不覺,現在法律上稱為蠱毒。

管子說:過度思考會產生智慧,懶惰容易產生憂慮,暴躁容易產生怨恨,憂慮鬱悶會產生疾病,疾病困擾就會導致死亡。過度思考而不停止,內心困擾,身體虛弱,不早做打算,生命就要走到盡頭。(《內業篇》)

“思之而不捨”指的是過度思慮,與思考不同。太史公說:如果聖人能預知細微的徵兆,如果良醫能及時治療,那麼疾病就可以治愈,生命就可以挽救,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意思。

《潛夫論》說:觀察歷代貴人的用心,和嬰兒一樣。嬰兒有常見的疾病,貴人有常見的禍患,父母有常見的過失,國君有常見的過錯。嬰兒常見的疾病是吃飽了受傷,貴人常見的禍患是寵愛受損,父母常見的過失是在於不能夠控制自己去討好孩子,國君常見的過錯是在於不能夠控制自己去寵信臣子。哺乳過多,就會抽搐,並且生癇病;貴富過度,就會驕傲放縱,並且犯錯。(《忠貴篇》)

孫思邈說:癇病是由於哺乳失調,血氣不和,風邪侵襲所致。病情先表現為身體發熱,抽搐,驚啼哭叫,然後發作癇病。凡是嬰兒的疾病,大多是由於乳食失節,不只是癇病。文中“常病之常”的意思是說必然有的疾病。管子也說:飲食不當就會生病,要收養孤寡老人。《莊子》上有大役支離,因為有常病而不受功勞,這指的是沉疴廢疾,與本篇常病的意思有所區別。